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佳穎
Lee, Chia-Ying
論文名稱: 套裝的死亡旅程通往何方?當代臺灣死亡儀式商品化研究
The Death Package : The Commoditization of Death Ritual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指導教授: 陳瑞樺
口試委員: 謝國雄
潘美玲
陳瑞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殯葬業生命禮儀公司死亡儀式商品化
外文關鍵詞: Funeral industry, death rutual, commodit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套裝的死亡行程,做為當代臺灣死亡儀式的特徵,彰顯了死亡儀式商品化的發展歷程。本研究即嘗試回答,當前臺灣死亡儀式商品化如何可能?而面對這樣的發展,臺灣社會又是如何回應。
    避諱、充滿禁忌、盈滿哀痛的死亡儀式,圍繞其所發展的一切事物,是宇宙觀與人觀的彰顯與實踐、是社會連帶重塑與強化的機會、是社會生活不可避免之事,而如何處理死亡,在此更成為社會價值的實踐場域。死亡儀式的組織模式,從最初的鄰里互助到1990年代後商業化喪禮的發展;死亡儀式的內涵,從傳統漢人文化的「祖先信仰」轉化為當代自我獨特性的追求。這一連串的轉變不只是傳統與現代的差別,也不僅只是非組織化與組織化的差異,這其中的轉換牽涉到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轉換、生活與消費型態的改變,以及社會連帶方式的不同。因此,當死亡儀式在當代以商品化的樣貌呈現,市場經濟進入到過去社會所關照的領域時,社會如何應對這樣的轉變,即成為本研究關懷之課題。在對死亡儀式商品化的歷程進行探究時,本著另類可能的關懷,本文嘗試在死亡儀式商品化的巨浪中,看見不同的詮釋空間。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ization of death ritual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s we talk about death ritual, we are concerning ab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how we deal with death. Focusing on the process of death ritual can help u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features between contemporary death ceremony and community-based ritual.

    Here, we try to portra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aiwan funerals, the practice of those who provide funeral services, and behaviors of mourners who purchase those commodities of death ritual. In doing so, it examines the reaction of society while confronted with the commoditization of death ritual.

    While the death ritual becomes a “package-commodity”, there is nothing left for the deceased family but the price to pay. The commodit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death ritual deprived the chance for people to practice the culture value and to “practice” their emotion(fear, sadness, filial piety…) The change of death ritual reflects not only in the image and the practice process, more important, in the structure of funerals and the values surrounding death

    摘要 謝。辭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本事-從一場喪禮出發 第三章 宣告死亡之後-當代臺灣死亡處理模式的特徵 第一節 死亡的套裝行程 第二節 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節 體驗式的現代消費經驗 第四節 隱密的死亡 第五節 展現在身體上的國家治理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死亡儀式商品化如何可能? 第一節 包裹在「現代」論述中的多重商品歷程 第一節 信任網絡的重建 第三節 新實踐意義的產生 第四節 小結:一種複雜的死亡商品化形式誕生 第五章 在死亡儀式商品化之後 第一節 換湯不換藥的現代殯葬業 第二節 彈性的商品選擇:溢出規範的靈魂 第三節 由「人」構成的喪禮 第四節 「伯伯,你擱來了」-靈魂一直都在 第五節 不只是商品 第六節 「那些說不出口的愛」-心願與遺憾的補償 第七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後記 附錄 附錄 1.<研究方法概述> 附錄 2. <田野訪查背景資料> 附錄 2. <殯葬業者類型區分與相關資料> 附件 附件1. <中式禮儀服務流程。標準套裝價> 附件2. <生命禮儀服務契約-圓滿型> 附件3. <李宜芸小姐治喪規劃書> 附件4. <治喪規劃討論筆記> 參考文獻

    政府公報、統計資料、法條
    《醫療法實行細則》
    《醫院附設殮殯奠祭設施管理辦法》
    《墳墓設置管理條例》
    《殯葬管理條例》
    《傳染病防治法》
    行政院內政部,《台灣省各縣市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施計畫》
    行政院內政部,《台灣省公墓公園化十年計畫》
    行政院內政部,《台灣省改善喪葬設施十年計畫》
    《內政部統計年報》

    中文文獻

    王溢嘉,1993,《不安的魂魄》。台北市:野鵝。
    王士峰,2006,〈生命事業與管理〉頁85-109 收錄於中華生死學會編,《邁向新世紀的華人生死文化探討》。台北市: 台灣全方位管理有限公司。
    王士峰,2008,《我國殯葬禮儀服務業動態研究》。 台北:內政部。
    王夫子、蘇家興,2010,《殯葬服務學》。台北縣:威仕曼。
    孔維愉,2004,《殯葬禮儀服務人員之人格特質、殯葬管理條例知覺、工作生活品質、專業承諾、工作倦怠、工作士氣與留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 以台北市殯葬禮儀服務人員為例 》。嘉義: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 : 社會學框作筆記》。 台北市:唐山。
    余光弘,1985,〈A. van Gennep 生命禮儀理論的重新評價〉《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0期。
    呂理政,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縣:稻鄉。
    李慧仁,1999,《殯葬業應用ISO9000品質保證制度個案研究》。嘉義: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俊中,2003,《台灣殯葬產業動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林清泉,2004,《喪葬禮儀的傳統及演變-以宜蘭地區漢人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蘭,2000,《生命商品化的社會基礎與運作機制:以戰後臺灣人身保險業為例》。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慶芳、洪富連、陳瑤塘、黃文榮、鍾進添編著,2005,《台灣民間殯葬禮俗彙編》。高雄市: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平、林文源,2003,〈科技建構、生命政治與生死分界的空性〉發表於「第四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研討會」: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胡小池,1984,《中國葬儀風水俗傳 : 人死亡後的世界》。台北市:武陵。
    姜寶河,2002,《當代臺灣殯葬儀式擬態變遷研究》。台北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洪婉茹,2009,《台灣現代殯葬市場的浮現:企業與傳統葬儀社的制度鬥爭》。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席汝楫,1984,〈變遷社會中的喪葬禮俗〉。頁131-56,收錄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徐福全,1999,《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灣: 徐福全。
    孫振寰,2002,《從消費者權益保護觀點對生前契約之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 聯經。
    陳信聰,1999,《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南市東嶽殿打城法事分析》。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陳繼成,2003,《台灣現代殯葬禮儀師角色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鴻,2004,《殯葬管理與社會發展- 以台北市為例》。 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德,2005,《整合中的台灣殯葬產業經營模式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1997,《九零年代的臺灣社會 : 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曹聖宏,2003,《台灣殯葬業企業化公司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嘉義:生南華大學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詩雅,2005,《生命商品化的勞動體制─台灣壽險業的銷售勞動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俊成,2007,《台灣殯葬產業的演化型態及廠商對應之轉型策略》。台北: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尉遲淦,2003,《禮儀師與生死尊嚴》。台北: 五南。
    黃有志,1988,《我國傳統喪葬禮俗與當前臺灣喪葬問題研究:以北部區域喪葬問題為例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黃有志,2002,《殯葬改革概論》。高雄: 貴族出版社。
    黃有志,2004,《如何向今生說再見 : 預約人生的落幕 》。高雄市: 黃有志。
    黃昭燕,2002,《國內生前契約研究-從殯葬業者與消費者行為談起》。嘉義: 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芝勤,2005,《台灣殯葬禮儀人員執業現況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嘉義: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萍瑛,2008,〈台灣漢人社會民間信仰的性別文化初探--以「早夭女性」之亡魂安頓為例〉,賴澤瑞編,《台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台北縣: 威仕曼,頁279-324。
    甯應斌,2005,〈現代死亡的政治〉《文化研究》 1:1-45。
    鈕則誠,2007,《殯葬與生死》。臺北縣蘆洲市: 空中大學。
    鈴木清一郎,1993,《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馮作民譯。台北市:眾文圖書。
    鄒輝堂,2004,《從儀式與生計看殯葬改革對傳統殯葬從業人員的影響──以南投地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柱、鄭志明,2003,《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市:韋伯文化。
    楊士賢,2006,《臺灣的喪葬法事 : 以花蓮縣閩南釋教系統之冥路法事為例》。台北市: 蘭臺。
    楊荊生,2009,〈生命美學與生命禮儀〉《中華禮儀》21:1-4。
    劉還月,1989,《台灣土地傳》。台北市:臺原。
    蔡麗卿,2003,《台灣大都會地區 「生前殯葬服務契約」 之消費者行為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編著,2008,《殯葬歷史與禮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蕭旭智,2005,〈屍體、檢驗與洗冤:論中國對非理死的治理技術〉《文化研究月報》50(2005.9.25)。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50/journal_park380.htm
    謝國雄,1997,《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英文中譯文獻

    Appadurai, Arjun.(阿帕度萊),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市: 群學。Translate from: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Baudrillard, Jean.(尚・波德里亞),2000,《消費社會》。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Translate from: 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
    Bauman, Zygmunt.(齊格蒙・包曼),2007,《液態之愛 : 論人際紐帶的脆弱》。 台北市: 商周城邦文化出版。Translate from: Liquid Love- 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
    Durkheim, Emile.(涂爾幹),2006,《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Translate fro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Harvey, David.(大衛・哈維),2008,《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市: 群學。Translate from: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Polanyi, Karl.(卡爾・博蘭尼),1989,《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市: 允晨文化。Translate from: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英文文獻

    Berman, Marshall. 1982.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iddens, Anthony.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selman, Thomas A. 1993. Death and the afterlife in modern Fra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uzuki, Hikaru. 2000. The Price of Death: the funeral industry in contemporary Japa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elizer, Viviana A. Rotman. 1983. Morals and markets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Brunswick, U.S.A.: Transaction Book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