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怡君
Yi Jiun Liu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八音嗩吶的管路與活奏之研究 - 以吹場樂〈新義錦〉爲例
A Study of the Suona Horn and its improvisation in Taiwaneses Hakka Bayin Music
指導教授: 鄭榮興
Zheng, Rong X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客家八音嗩吶管路新義錦活奏鄭榮興
外文關鍵詞: Hakka Bayin, Suona, Zheng, Rong X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管路」是影響客家八音嗩吶演奏風格的最重要因素,八音音樂所有活奏的執行皆受「管路」所主宰。「管路」就是嗩吶的調式音階,在使用工尺記譜的客家八音系統中,「上管」即是指以全蓋孔最低音做為「上音」所起始的音階;以「ㄨ音」起始則爲「ㄨ管」,以此類推。

    嗩吶,這個客家八音樂團中的主帥,樂器本身有着非常「不科學」的特性 — 就是它的「平均開孔」。勻孔樂器具有方便轉調的優點,卻也考驗着樂師的功力,因爲它兩孔之間的音程不是全音也不是半音,根據鄭榮興的示範,嗩吶單一個音孔可以往上及往下吹奏達一度至三度的音程,這表示單一音孔最大可以吹出涵蓋五度左右的音域,這大的彈性反而使得樂師在音律上,需要作出極度敏感與精確的調整,才能把音送到「準」的位置。

    客家八音的活奏以「骨譜」爲框架,進行「插字」,工尺譜中稱音符爲「字」,「插字」就是在兩個骨幹音中間插入別的譜字以連接那兩音,在本論文中「插字」以「趨近音」(approach note)稱之,所有的「插字」都是爲了要「趨近」它的目標 —骨幹音。「反管」是指嗩吶「變換管路」吹奏,亦即轉換調式音列演奏,因此「反管」並不只是單純的「移調」。同一首八音樂曲在「反管」演奏之後,風格迥異,往往變得難以辨認,原因在於「管路」爲宣告身份及突顯色彩,大大改變了骨幹音及插字的內容,樂曲因此而改頭換面,即所謂的「換管即換字」。

    客家八音嗩吶的反管演奏極具特色,本論文的目的在於挖掘它的內涵與深度,以〈新義錦〉七個管路的演奏為樣本,採譜歸納八音嗩吶「活奏」的手法,以及分析每一個管路的特性,進而了解「反管」如何影響「活奏」並改變樂曲樣貌。


    “Guan-Lu”,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as Modal Scale, is the crucial factor for the improvisation of a Suona Horn in Hakka Bayin instrumental music. Suona, the powerful Chinese reed instrument, takes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Bayin instrumental ensemble and represents the style of this traditional Taiwanese Hakka music. There are seven Guan-Lu (Mode Scales) can be produced by this equal-holed reed pipe and they are Shiang Guan, Cei Guan, Gong Guan, Fan Guan, He Guan, Su Guan and Yi Guan. Each mod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olor and is performed on different occasions.

    By using the Gong-Chi system,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notation, the Suona performers often solo on the same tune but in different Guan-Lu which is called “Fan--Guan.” Fan Guan playing is commonly known as blowing the horn in another key, however it’s actually blowing in another “mode” when executing the performance. In this way Fan Guan means not only transporting the keys, but also changing the modes. Fan Guan playing requires complex techniques and dominates the Bayin improvising approach. This allows the performers to switch different styles between different Guan-Lus of the same tune and often surprise the audience with an unrecognizable outcome.

    The concept of improvisation between Hakka Bayin and Jazz are quite different yet the two share the same approaches in some ways. The score used in Hakka Bayin is a skeletal outline which contents only a few notes and simple lines. These notes serve as “guide tones” which guide the improviser to solo within a framework. Bayin players employed the approach notes to embellish the guide tone line. When the “Fan-Guan” takes place, the “Guide tone line” is then manipulated to fit in the mode and different approach notes are adopted for matching the new line. This is the cause of unidentifiable Fan-Gua playing for the same tune.

    There are two purposes for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is to examine the practice of the Fan-Guan and how it affects the mus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econd is analyse the transcription of Bayin Suona which played by Zheng, Rong Xing and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improvis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traditional Taiwanese folk mus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5 第二章 嗩吶管路之運用 17 第一節 嗩吶的構造、型制與音律 19 第二節 嗩吶的七個管路和運用 27 第三節 嗩吶的反管 43 第三章 客家八音的即興與二度創作 49 第一節 工尺譜與活奏 51 第二節 嗩吶活奏的實踐 63 第三節 「聽覺學習」與「視覺學習」117 第四章 〈新義錦〉反管演奏的綜合分析 123 第一節 大吹場音樂中的〈新義錦〉 123 第二節 〈新義錦〉中「換管即換字」的應用 131 第三節 〈新義錦〉七個管路的分析研究 141 第五章 結論 171 第一節 結論 171 第二節 展望與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78 附 錄 184

    一、書籍
    董榕森
    1974《實用中國樂法》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許常惠
    1993 《民族音樂學導論》臺北市,樂韻出版社
    梁廣程、潘永璋
    1994《樂器法手冊》臺北市,世界文物
    俞人豪
    1997《樂器法手冊》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羅基敏
    1999《談音論樂》臺北縣,高談文化事業限公司
    林谷芳
    2000《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縣,望月文化
    鄭榮興
    2004 《臺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8 《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呂錘寬
    2001《台灣傳統樂器》臺北市,商周
    2005《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市,五南
    2007《臺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臺北市,五南
    潘汝端
    2001 《北管鼓吹類音樂》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
    2002 《臺灣傳統音樂之美》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劉美枝、蘇秀婷、鄭榮興
    2004 《陳慶松 客家八音金招牌》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建誠
    2008《嗩吶基礎教材》臺北市,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Baker, David How to learn tunes, New Albany, IN: Jamey Aebersold Jazz, 1997.
    Benward, Bruce and Saker, Marilyn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I, Seven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2003.
    Crook, Hal How to improvise, Rottenburg, Germany: Advance Music, 1991.
    Crook, Mervyn and Horn, Davi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zz,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Sher, Chuck and Bauer, Bob The New Real Book, Petalum, Califonia:Sher Music, 1988.

    二、學位論文
    鄭榮興
    1985 《臺灣客家八音之研究—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术俗曲藝探討之》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游庭婷
    1996 《桃園地區客家八音研究 – 以音樂文化為主》臺北,國立藝術學
    院。
    潘汝端
    1998 《北管嗩吶的音樂及其技藝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琬茹
    1999《台灣鼓吹陣頭的音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伊文
    2000〈美濃的客家八音與傳統禮俗〉,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湛敏秀
    2001〈吳招鴻(阿梅)之新興八音團及其客家八音技藝研究〉,臺北市,國立藝術學院。
    黎錦昌
    2005 《新竹地區客家八音之研究-以葉金河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黃筠軒
    2007 《苗栗造橋客家八音樂師蘇添富之研究》臺北,台北藝術大學。
    謝宜文
    2007〈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臺南市 國立臺南大學。
    鄧宏晏
    2009 《竹北地區「田屋八音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古芸禎
    2011《國民小學推展客家八音教學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宮尚妤
    2011〈臺灣傳統樂曲【百家春】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祉霓
    2011〈南部客家八音曲牌【五大調】的傳統與移植—以陳能濟《客家八音複協奏曲》及陳樹熙 《八音協奏曲》為例〉 臺北市,國立藝術學院。

    謝聿蓁
    2011《傳承的堅持與適應—以新竹地區客家八音藝人彭宏男及「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為例》臺南市,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劉正懋
    2011〈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吹場音樂之研究〉,新竹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三、期刊或學術會議論文集
    鄭榮興
    2000〈客家音樂的管路與線路〉《彈音論樂》頁237-264,臺北市 高談文化。
    2000《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2000《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論述稿)》。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劉新圓
    2001〈客家戲曲唱腔「山歌子」的即興〉《客家文化月-第一屆台灣客家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4-250,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
    2011〈台灣客家絃索八音的即興模式〉《音樂研究》第15期,頁1-23,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2013〈自即興觀點看不同樂種的共通特質〉《音樂研究》第18期,頁127-157,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林月里
    2004〈傳統客家八音中擦弦樂器的發展與技巧的研究-以中部地區客家八音之調查研究為主〉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韓寶強
    2004〈純律:一個被誤解的神話〉《中國音樂學季刊》頁56-59,2004年第3期。
    陳恩笑
    2005〈即興性與演奏者身份的關係〉《中國音樂學季刊》2005年第1期,頁46-47,北京市,中國音樂學雜誌社。
    吳榮順
    2008〈臺灣客家八音的傳統與傳習〉《關渡音樂學刊》第8 期,頁1-16,
    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李媛
    2012〈律制感研究〉《中國音樂》頁.123–128,2012年10月04期

    四、影音資料
    鄭榮興與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2002 〈新義錦〉客家八音吹打,七個管路 1 片CD,未出版。
    2003 《鄭榮興音樂專輯 客家八音系列》壹、貳,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4 《鄭榮興音樂專輯 客家八音系列》參、肆,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5 《鄭榮興音樂專輯 客家八音系列》伍、陸,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6 《鄭榮興音樂專輯 客家八音系列》柒、捌,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7 《鄭榮興音樂專輯 客家八音系列》玖、拾,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6 《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四、客家八音系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2008 《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隨書附2片CD,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陳慶松與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1995 陳慶松/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台灣漢人過年音樂鬧廳》台北縣板橋市,水晶有聲出版社。
    林谷芳
    2000《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CD 6 片,臺北縣,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國立台北藝術學院
    《台灣民俗音樂之美》6卡帶,劉岠渭製作,吳榮順執行製作,中國音樂出版社。

    五、網路資料
    蔡振家〈台灣民間音樂中嗩吶的音律及管路〉
    http://xiqu.tripod.com/suona2.htm
    Blake, Ran “The Primacy of the Ear” MENC Journal, circa1988, Boston.
    http://ranblake.com/pote/essays-and-articles/
    〈八音〉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Search/Search.jsp?QS=八音
    〈臺灣客家人探源〉《臺灣網》
    http://big51.chinataiwan.org/twzlk/twgk/mz/200802/t20080227_594630.htm
    吹鼓吹小站國樂論壇
    http://suona.com/forum/default.asp
    〈南北管音樂主題知識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http://kn.ncfta.gov.tw/NCFTA/npk/show_node.jsp?id=2.2&rid=2
    〈客家傳統音樂網〉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
    http://taiwan.ihakka.net/index_main.htm
    陳家八音團
    http://hakkafans.myweb.hinet.net/philharmonic.htm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http://www.cyberstage.com.tw/troupe/troupe_page.asp?id=1146&ap=7
    〈臺灣傳統音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http://web.arte.gov.tw/traditionalmusic/default_main.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