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小玲
論文名稱: 論顏色的非客觀性
指導教授: 趙之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8
中文關鍵詞: 顏色初性次性非客觀性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早在西元前五世紀開始就已經出現以哲學的方法對世界的真相進行探問,這樣的哲學工作就是區別開實在(reality)與現象(appearance),這種哲學工作史特勞德(Barry Stroud)在其《對實在的探求》(The Quest for Reality) 一書中,將它稱為一種哲學計劃, 而顏色在此哲學計劃中通常只是作為用來說明「現象/實在」之分的一個「示例」。

    然而,關於顏色的討論,在當代哲學中不再只以「示例」的形式出現,而開始以「正式論題」的面目出現;到目前為止,討論顏色這個議題的文章或專書已卷帙浩繁,或許誠如哈定(C.L.Hardin)所言:「在哲學世界中,著色的時代精神已經來到」。

    史特勞德從哲學家們對顏色的諸多討論中,對所謂的哲學計劃提出他的質疑,指出這樣的哲學計劃存在諸多缺失與困難。《對實在的探求》一書中,史特勞德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批評兩個當代顏色立場,一個是傾向論,另一個立場為錯誤論。這兩種理論都屬於顏色的非客觀性理論。

    他對顏色傾向論的批評,著眼於傾向論同一命題的必然性之不能成立,以及一致性的問題。另一部份,他對錯誤論最大的批評在於,他認為一個不具有「外在物理對象有顏色」這樣信念之錯誤論者,是無法成功地揭露他人的顏色信念為假,而且也無法指出他人的顏色知覺不過是個幻覺。

    但是《對實在的探求》一書中,史特勞德並沒有充份開展他和當代顏色非客觀性理論的論戰;本篇論文主要鎖定當代兩種顏色非客觀論與史特勞德對話,一為以莊士敦(Mark Johnston)為代表的顏色傾向論,另一個立場是博侯申與偉萊曼(Boghossian 和Velleman)的顏色錯誤論。筆者試圖透過史特勞德和莊士敦以及史特勞德和博侯申與偉萊曼之間的論辯來評估,史特勞德對此三人顏色非客觀論的挑戰的成功可能性,並探討是否莊士敦的傾向論與博侯申與偉萊曼錯誤論能免於史特勞德的威脅;最後,本文並比較傾向論與錯誤論之間的差異,並評估二者各自面臨的困難程度之大小。


    目錄 導論 p3 第一章 莊士敦的顏色傾向論與史特勞德的質疑p5 第一節 莊士敦的顏色傾向論及其特徵 P5 1.1 莊士敦的顏色傾向論 p5 1.2 間接關聯論p11 1.3 主觀論──顏色是一種主觀性質p11 1.4 外部論──接受「外在物理對象具有顏色」這樣的信念 p12 第二節 史特勞德對傾向論的批評p15 2.1 史特勞德的必然性質疑p15 2.2 一致性質疑p19 第三節 莊士敦回應必然性質疑p20 3.1 “標準條件”的兩種解釋p20 3.2 現實世界中多元標準的多元可能性問題p21 3.3 回應必然性質疑p22 第二章 錯誤論與史特勞德的一致性質疑p25 第一節 博侯伸與偉萊曼的顏色錯誤論及其特徵p25 1.1 顏色感知的投射錯覺與顏色信念的錯誤論p25 1.2 錯誤論與傾向論之異同p26 第二節 史特勞德的一致性質疑 p28 2.1 一致性條件<1.1>p29 2.2 一致性條件<1.2>p31 2.3 史特勞德的一致性質疑p32 第三節 對一致性質疑的反駁p37 3.1 Alex Byrne的反例p37 3.2博侯伸與偉萊曼的「日出」類比與筆者的回應p38 第三章 傾向論vs. 錯誤論p41 第一節 對傾向論的批評與修正傾向論p41 1.1 訴諸日常語意的批評p42 1.2 修正傾向論p43 第二節 從顏色問題之本質評估傾向論與錯誤論p45 參考書目 p48

    參 考 書 目

    1、 Barry Stroud. 2000. The Quest for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lex Burne et. (ed.) 1997. Readings on Color: The philosophy of Color, Volume 1, The MIT Press.

    3、C.L.Hardin, 1988. Color for Philosophers, Hackett, Indianapolis.

    4、Robert Kirk. 2001.“Barry Stroud on Subjectivism and Physicalism.”In Philosophical Books, 2001, p.255.

    5、 Alex Byrne,2002. “Yes, Virginia, Lemons are yellow”,Philosophical Studies 108:213-222

    6、 Barry Stroud, 2002. “Explaining the quest and its prospects: reply to Boghossian and Byrn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08:239-247

    7、 Johnston, M. 1992.“ How to speak of the colors”. Readings on Color Volume 1: The Philosophy of Color, The MIT Press

    8、 Boghossian, P.A., and J.D. Velleman. 1989. “Colour as a secondary quality.” Readings on Color Volume 1: The Philosophy of Color, The MIT Press

    9、Barry Stroud,“Unmasking and Dispositionalism: Reply to Mark Johnst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LXIX, No.1,July 2004

    10、Mark Johnston,“Subjectivism and “Unmasking” ”, p198 ,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LXIX, No.1,July 20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