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慈韻
Jou, Tsyr-Yunn
論文名稱: 藝術與人的教化──從席勒《美育書簡》出發的思考
Art and the Education of Man──Reflections in view of Schill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指導教授: 吳俊業
Ng, Chon-Ip
口試委員: 鄭志忠
Jeng, Jyh-Jong
陳孟熙
Chen, Meng-S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
中文關鍵詞: 席勒藝術人性驅力遊戲自由
外文關鍵詞: Schiller, art, humanity, drive, play, freedom, beauty, good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什麼是理想的人性?如何達到理想人性?這是許多哲學家殫精竭慮的問題。本論文以席勒 (Schiller) 的《美育書簡》為框架,勾勒理想人性的構想,並探討以藝術美學推動人心教化成長的可能性。席勒在《美育書簡》裡主張審美的遊戲理論,每個人都擁有最根本的人性本能──感性驅力 (sensuous drive) 和形式驅力 (formal drive),人性的完滿和理想通過這兩種根本人性的驅使力,和諧統一地體現在遊戲驅力 (play drive) 中。遊戲驅力的對象是美 (beauty) 也就是藝術的美,對應於一種有生命力的型態。
    席勒主張美感教育可以開展自由思想,培養完滿人格,進而建立和諧社會。席勒如何通過遊戲的概念闡明藝術教化?如何通過藝術教化實現人的自由?我的論文旨在闡述席勒如何思考藝術與人的教化之間的關係,探究審美活動對人的整體教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從美與善的角度審視美感教育的價值,說明人的完滿如何成為可能。


    What is the ideal humanity? How does one achieve the ideal humanity? This is a question that has consumed many philosophers. This thesis uses Schiller’s "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as the framework to outline the idea of the ideal humanity,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aesthetic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and growth of the human mind. In his book, Schiller proposed the theory of play for aesthetics, where everyone possesses the most basic of human nature –– the sensuous drive and formal drive –– and these two types of basic human nature drives the completeness and ideals of humanity, which is then uniformly and harmoniously represented in the play drive. The subject of play drive is beauty, that is, the beauty of art, which corresponds in a living form.
    Schiller proposed that aesthetics education can expand free-thinking, which nurtures a perfect personality and in turn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 does Schiller expound on the education of art through the theory of play? How does art education realize one’s freedom? My thesis aims to explain how to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enlightenment, explore the possible role aesthetics has on the overall enlightenment of man, and to examine the values of aesthetics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beauty and goodness, so as to explain how perfection of man may be possibl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一、 緣起………………………………………………………………….4 二、 研究動機…………………………………………………………….6 三、 研究目的…………………………………………………………….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9 一、 研究架構…………………………………………………………….9 二、 研究限制…………………………………………………………….9 第二章 《美育書簡》的美學史脈絡……………………………………………...10 第一節 席勒的時代背景與思想進路………………………………………...10 一、 時代背景…………………………………………………………...10 二、 思想進路…………………………………………………………...11 第二節 柏拉圖論藝術與教育………………………………………………...14 一、 理想國的城邦教育規劃──理型論……………………………...14 二、 柏拉圖的三個重要比喻──認識論……………………………...17 (一) 太陽比喻…………………………………………………...….18 (二) 線段比喻………………………………………………………18 (三) 洞穴比喻………………………………………………………18 三、 小結………………………………………………………………...19 第三節 康德談美與自由……………………………………………………...21 一、 康德的「自由觀」──理性自律……………………………...…21 二、 美的分析…………………………………………………………...22 (一) 無利害關心性 (disinterestedness) ……………………………22 (二) 普遍性 (universality)………………………………………….24 (三)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purposiveness without purpose)………..24 (四) 必然性 (necessity)…………………………………………….25 第四節 在柏拉圖與康德對照下,席勒的思路特點………………………...27 第三章 美育的價值………………………………………………………………...29 第一節 論美與善……………………………………………………………...29 一、 中西觀點對照……………………………………………………...29 二、 席勒的美善觀……………………………………………………...34 (一) 啟蒙期………………………………………………………....34 (二) 發展期………………………………………………………....35 (三) 成熟期…………………………………………………………36 第二節 個人層次的美育價值………………………………………………...39 一、 席勒美學的人論──總體來說席勒的進路……………………...39 二、 驅力說…………………………………………………………..….42 (一) 感性驅力與形式驅力…………………………………………42 (二) 遊戲驅力協調統一兩種驅力…………………………………45 (三) 席勒與康德三種驅力的對應…………………………………45 三、 遊戲說──完整人的架構………………………………………...46 (一) 遊戲的特性……………………………………………………46 (二) 遊戲的進路……………………………………………………48 四、 自由觀──審美是自由的體驗…………………………………...51 五、 從感性與理性談全人發展………………………………………...55 第三節 社會層次的美育價值………………………………………………...57 第四章 結語………………………………………………………………………...60 參考書目……………………………………………………………………………...62 一、席勒美學著作…………………………………………………………………...62 二、其他研究文獻…………………………………………………………………...62 (一) 中文參考文獻……………………………………………………………..62 (二) 外文參考文獻…………………………………………………………......64

    參考書目
    一、 席勒美學著作
    席勒著,徐恒醇譯 《美育書簡》 台北:丹青圖書,民76。
    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 《審美教育書簡》 台北:淑馨出版社,民78。
    席勒著,范大燦等譯《席勒經典美學文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席勒著,張玉能編譯《席勒美學文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席勒著,張玉能譯《秀美與尊嚴》 北京:文化藝術,1996。
    Schiller, F.,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Wilkinson, E. M. and Willoughby, L. A. (1982)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iller, F., Translated by Tribe, K.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Schmidt, A. (2016)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and Letters to Prince Frederick Christian von Augustenburg. London: Penguin Books.
    Schiller, F., Produced by Riikonen, T. and Widger, D. (2006). Aesth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eBook or online at www.gutenberg.net.
    二、 其他研究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毛崇杰。《席勒的人本主義美學》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王國維原著,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頤》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
    ---------《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頂淵文化,2001。
    ---------《西方美學的源頭》台北:金楓,1987,頁33。
    ---------《談修養》新北市:新潮社,2015。
    安伯托.艾可編著,彭淮棟譯。《醜的歷史》台北:聯經,2008。
    休謨著,關文運譯。《人性論》上冊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李宗澤。《席勒與孔子的美育思想探析:由席勒對康德的批判談起》台北:元華文創,2017。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2016。
    李澤厚、劉綱紀。《先秦美學史(上)》台北:金楓,1987。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李鵬程、王科平、周國平著。《西方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
    杜美。《德國文化史》台北:揚智,1993。
    里德著,王家鴻譯。《德國詩歌體系與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9)。
    林玉体。《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台北:文景書局,2012。
    林欣白。《席勒生平及其代表作》 台北:五洲出版社,民58。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74。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柏拉圖著,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台北:聯經,2014。
    洛津斯卡婭著,史瑞祥、董政民譯。《席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1。
    海德格著,趙衛國譯。《論真理的本質》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崔光宙。《美感判斷發展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民81。
    ---------〈樂記篇源出考及美育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輯,民77。
    張玉能。《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張忠明。《美學導論》台北,福懋出版社,2013。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2004。
    黃振華著,李明輝編。《論康德哲學》台北:時英,2005。
    費希特著,梁志學主編。《費希特著作選集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凱.埃.吉爾伯特、赫.庫恩。《美學史》上海:上海譯文,1989。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彭富春。《哲學美學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彭富春。〈說遊戲說〉收錄於《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北京:哲學研究雜誌社,2003。
    馮朝霖。《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高等教育,2003。
    賀瑞麟。《辯證、默會與創意—美學與哲學教育論文集》高雄:瑋晟世界資訊,2017。
    曾繁仁。《中西交流對話中的審美與藝術教育》濟南:山東大學,2004。
    愛克曼輯錄,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董問樵。《席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楊深坑。《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民77。
    葉朗。《中國美學的發端》台北:金楓,1987。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1993。
    赫伯特.馬爾庫塞著,李小兵譯。《審美之維》濟南:廣西師範大學,2001。
    榮格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上 台北:基礎文化創意,2007。
    維塞爾著,毛萍譯。《席勒美學的哲學背景》北京:華夏,2011。
    歌德著,梁宗岱譯。《浮士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6。
    鄭志忠。〈自由遊戲與美的形式:康德論鑑賞判斷〉(上) 《東吳哲學學報》第19期,2009, 頁105-142。
    --------〈自由遊戲與美的形式:康德論鑑賞判斷〉(下) 《東吳哲學學報》第20期,2009, 頁1-50。
    --------〈共感與超感性者:鑑賞判斷的規範性〉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民國98年3月,第三十七期。
    --------〈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則的實用意義〉《南華哲學學報》揭諦學刊第10期,2006年3月,頁73-152。
    盧世林。《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2009。
    鮑桑葵著,張今譯。《美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韓廷一注釋。《論語新解讀》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6。
    騰守堯著,李澤厚主編。《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民76。

    (二) 外文參考文獻 (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Beiser, F. (2005). Schiller as Philosoph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hn, S. M. and Meskin, A. (ed.) (2011). Aesthetics: A Comprehensive Anthology. Oxford: Blackwell.
    Carlyle, T. (1846). The life of Friedrich Schiller: comprehending an examination of his works.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Gaut, B. and Lopes, D. M. (ed.) (2005).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esthetics. New York: Routledge.
    Gilbert K. E. and Kuhn H. (1953). A History of Esthetic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igh, J. L., Martin, N. and Oellers, N. (ed.) (2011). Who Is This Schiller Now? New York : Camden House.
    Jung C. G., Baynes H.G.(trans.) (1924). Psychological Types or 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Kant I., Bernard J.H. (trans.) (1914). Critique of Judgement.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Knox I. (1958). The Aesthetic Theories of Kant, Hegel and Schopenhauer.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Sussex: Harvester Press.
    Martinson, S. D. (2005). A Companion to the Works of Friedrich Schiller. New York: Camden House.
    Murray, P. T.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aesthetic theory from Kant to Schiller. 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Sharpe, L. (1991). Friedrich Schiller: drama, thought an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rtz, Jr. W. F. (2005). A Reader’s Guide to Letters on the Aesthetical. in: Fidelio, vol. 14, Nr. 1-2, Spring-Summer.
    Wessell, L. P. (1982).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to Friedrich Schiller’s aesthetics of living form.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