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佩怡 |
---|---|
論文名稱: |
華德福教育之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應用於啟智班數學課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翠玲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啟智班 、華德福教育 、數字節奏策略 、故事教學策略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mental retardation classes, Waldorf Education, rhythm of number, story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瞭解華德福的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對國小啟智班學生數學課的影響,透過該策略來改善現有啟智班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困難,以情感的方式增加數學課的面向,並豐富教師在課程設計的想法,讓啟智班的數學課更加多元。
本研究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實際針對三位的學生進行十二週的教學,並配合基礎數學概念評量、訪談及觀察資料的蒐集,以呈現啟智班學生接受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後,學生在數學基礎能力的學習情形。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運用華德福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後,兩位學生在個位數數字比大小能力的表現皆有進步,一位學生進步情形較不明顯。
二、運用華德福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後,三位學生在不進位加法能力的表現皆有進步。
三、運用華德福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後,三位學生在不借位減法能力的表現皆有進步。
四、華德福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讓學生展現學習自信、增加學生的主動探索、也增進同儕間的互動交流。
五、華德福數字節奏與故事教學策略,提升教師在數學課程與教材設計上的豐富多元性,師生互動由上下關係轉換為合作關係。
Abstract
This study undergoes by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Waldorf’s rhythm of number and story teaching tactic on students attending elementary mental retardation classes. In order to diversify mathematic for elementary mental retardation classes, Waldorf’s method uses tactical methods to lower the difficulty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s, use emotions to enrich the student’s intension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increase teacher’s ideas among devising the course.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ut a twelve week teaching to three students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uring these twelve weeks, gathering of conceptual reviews for foundational mathematic,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al data to understand how does these students perform using Waldorf’s rhythm of number and story teaching tactic in teaching fundamental mathematic.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wo out of three students hav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comparing single-digit numbers, larger or smaller, and the third student is not so distinct.
2. All three students have made progress in adding not to carry a number.
3. All three students have improved in subtracting not to borrow ten.
4. Students have more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in learning, more active in exploring in math, and interacts more with others.
5. Teachers could improve the diversity of devising the cours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lso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from superior and inferior to co-working.
一、中文部分
丁力藺(2010)。人智學治療性社區家園介紹。華德福教育,4,43-47。
王智弘(2010)。「人的研究」序言及第一講導論。華德福教育,4,20-21。
包藝華(2007)。蒙特梭利算術教具輔助智能障礙兒童學習數概念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3-14。
余若君、韋萱譯(2009)。Christof Wiechert 與Florian Osswald 演講紀錄。華德福教育,4,102-115。
余振民譯(1997)。洛伊˙威爾金森(Roy Wilkinson)著。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輔導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吳和堂(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培筠(2006)。自我教導策略教學對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數學加法學習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連滿(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數能力成效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心儀、劉雲英、謝叔樺(合譯)(2004)。Ron Jarman著。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華德福數學課程。台北市:洪葉文化。
杜雅鈞(2007)。順應氣質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實用數學單元的成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翠玲(2008)。特殊學生之美育課程----以華德福教育之優律斯美為例。 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所舉辦之「美育研討會匯報交流」論文集,179-189。
林玉娟(2008)。華德福教育在啟智班的應用與省思:一位初學者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玉珠(2006)。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2006年「閱讀兒童的本質」國際研討會研習手冊一醫學與教育對兒童需求的洞見,34-40。
林怡君(2000)。建構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概念應用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麗真(2002)。簡介史代納學校的教育理念與特色。國教世紀,202,5-10。
邵宗佩(2004)。「口語應用問題教材」在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奕叡(2004)。扎根與蛻變/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行動的足跡。宜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邱奕叡(2007)。教育的藝術---慈心華德福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簡介。中等教育,58(3),136-165。
柯勝文譯(2002)。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著。人智學啟迪下的兒 童教育。台北縣:光佑文化。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兒童。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50-110,台北市:心理。
洪榮照、張昇鵬(1997)。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輯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
孫淑柔(2001)。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之探討。國教世紀,197,27-32。
張建煌(2007)。電腦化漸進提示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改變類加減法應用問題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淑芳(2000)。認知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馨尹(2002)。國小輕度智障學生加減應用題解題歷程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實用數學領域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許麗霞(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郭伊黎(2008)。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協助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學習功能性數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志宏(2002)。國小資源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科過程本位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為藩(1996)。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智康(2008)。故事情境融入數學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游自達(2007)。形線畫活動對改善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幾何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4-2614-S-142-001)
黃曉星(2003)。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楊德清(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回答數字常識問題所使用之方法。科學教育學刊,8(4), 379-394。
楊德清(2002a)。從教學活動中幫助國小六年級學生發展數字常識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3) , 233-260。(NSC 89-2511-S-415-001)
楊德清(2002b)。以九年一貫精神為基礎談數字常識主題式教學活動的開發與實踐。國科會91年度補助研究計畫。(NSC 91-2521-S-415-001)
楊蕡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台北市:心理。
熊召弟(1996)。科學童話在自然科教學的意義。國民教育,36(3),26-31。
劉禧琴、吳旻芬(合譯)(1997)。高橋弘子著。日本華德福幼稚園。台北縣: 光佑文化。
蔡美華(譯)(2008)。Geoffrey E. Mills 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錦沄(2008)。自我教導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數學加減運算學習之成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人豪(2004)。電腦化圖示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比較類加減法應用問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鼎耀譯(1997)。Wilkinson, R 著。善、真、美的學校。台北縣:光佑文化。
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Frans Carlgren 著。邁向自由的教育。台北市:光佑。
盧台華(1995)。身心障礙學生數學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25-50。
謝易真(2008)。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改變類加減應用題學習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鳳玲(2004)。遨遊繪本的國度。師友,1,71-72。
簡秀麗(2006)。提升國小普通班輕度智障學生數學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品欣(2003)。啟發孩子的心靈--從「說故事」開始。師友,429,78-80。
二、英文部分
Embrey-Stine & Schuberth, E. (1999). From Drawing --Grades one through four. CA: Rudolf Steiner College Press.
Fleischner,J.E.& Marzola, E.S. (1988). Arithmetic. In K. A. Kavale, S. R. Forness, & M. B. Bender (Eds.), Handbook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 Ⅱ):Methods and intervention (pp.89-111) . Boston : College -Hill. Publication.
Harrer, D. (2005). Math lessons for elementary grades. Fair Oaks, CA: The Association of Waldorf Schools.
Jarman, R. (1998).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Rudolf Steiner schools for classes I-VIII. Gloucestershire, UK: Hawthorn Press.
Linn, R. L., & Gronlund, N. E. (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7th ed.).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urphy S. J. (1999). Learning math through stories. School Library Journal,45 (3), 122-123.
Oberman, I. (2008). Waldorf education and its spread into the public sector research findings. 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 21(2), 10-14
Steiner, R. (1965).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London: Rudolf Steiner Press.
Steiner, R. (1972). Curative education. London: Rudolf Steiner Press.
Steiner, R. (1995). The kingdom of childhood:Seven lecture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 given in torquay,Augut 12-20,1924. (H. Fox,Trans.). Rev.Translation. 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Thatcher, D.H. (2001). Reading in the Math Class: Selecting and Using Picture Books for Math Investigations. Young Children,56 (4), 20-26.
Wickett, M. S. (2000). Amanda Bean and the Gator Girls: Writing and Solving Multiplication Storie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6 (5), 28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