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恩立
論文名稱: 從《增廣昔時賢文》與《千金譜》探討台灣民間文學中「雅言口傳」之現象
指導教授: 胡萬川
口試委員: 王璦玲
胡曉真
胡萬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大小傳統《增廣昔時賢文》《千金譜》民間文學口頭傳統民間故事活戲程式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認識字的藝人為何能夠口出文雅之言?以口耳相傳方式延續的民間文學,與以文字為載體的書面語,這兩種敘述傳統之間是否如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集?透過對民間文學與藝術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的是,大致上分屬大小傳統的書面語和口頭語,兩者之間非但不是沒有互動,反而留下了不少交會的痕跡。其中一種交會的形式,就是「雅言口傳」的現象。所謂「雅言口傳」簡單來說就是:原屬書面語的典雅之言,透過口頭的方式流傳。換句話說,久經發展的書面語(大)傳統,透過《增廣昔時賢文》或《千金譜》這種較通俗化的讀物以及處在民間的知識分子,持續對習於口頭語(小)傳統的人們造成影響,小傳統的積極傳承者(例如傳統藝術的藝人)則吸收書面文字的材料且將之轉化為自己可用的資源,也繼續影響著其他小傳統的人們。
    為了較清楚呈現雅言口傳的現象,本文一開始先討論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包括大小傳統文化分層的概念,以及書面、識字與口語之間的關係,然後以此為基礎進入到《增廣昔時賢文》或《千金譜》等大小傳統中介作品的介紹,最後再實際展現兩種雅言口傳的現象:書面作品中的文句可作為莊重語,用來加強、增色民間故事講述的效果;另外書面語還可以做為藝人們口頭即興創作演出的詞彙庫。而在這上述兩種現象中,原本書面上的文字一旦進入口語傳統之中就可以像其他純粹口頭上的語言一樣繼續傳播下去。


    從《增廣昔時賢文》與《千金譜》探討 臺灣民間文學中「雅言口傳」之現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 第二節 大小傳統、書面與口語 5 第二章 大小傳統之間的中介物 19 第一節 《增廣昔時賢文》與其同類型作品 19 第二節 《千金譜》 35 第三節 小結 47 第三章 民間故事中莊重語的來源 49 第一節 諺語和民間文學敘事 49 第二節 莊重語和民間故事的結合 61 第三節 小結 69 第四章 民間戲劇中的雅言表現 71 第一節 口頭創作的機制 71 第二節 書面語實際運用舉隅 81 第三節 小結 86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1

    參考書目
    一、 文獻資料
    《千金譜》。新竹:竹林書局,2000。

    《圖解日台千金譜》。員林:寶文堂書店,1942。

    吳坤明校註、呂理組注音。《正字千金譜》。桃園:呂理組,2005。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台北市:前衛1998。

    平澤丁東。《台灣俚諺集覽》。台北市南天,1987。

    邱燮友、劉正浩註譯。《新譯千家詩》。臺北市:三民,1991。

    胡萬川總編輯,《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二)》(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3)。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1994。

    ──。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故事篇(一)》。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 《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一)》(台中縣民間文學集18)。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1995

    ──。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9)故事篇(五)》。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

    ──。 《新社鄉閩南語故事集(一)》(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1)。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1996。

    ──。 《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台中縣民間文學集33)。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 《苗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苗栗縣民間文學集十一)。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1998。

    ──。 《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文化局,1999。

    ──。 《蘆竹鄉閩南語故事集(二)》(桃園縣民間文學集7)。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0。

    ──。 《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二)》(台南縣民間文學集3)。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1。

    ──。 《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台南縣民間文學集4)。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1。

    ──。 《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二)》(台南縣民間文學集8)。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3。

    ──。 《蘆竹鄉閩南語諺語謎語(一)》(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4)。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3。

    ──。 《桃園市閩南語故事(二)》(桃園縣民間文學集47)。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6。

    ──。 《桃園市閩南語故事(三)》(桃園縣民間文學集53)。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7。

    馬自毅。《新譯增廣賢文•千字文》。台北:三民,2002。

    黃勁連註譯。《增廣昔時賢文》。台南:台江出版社,1996。

    楊靑矗編註。《台語拼音讀册訓練》。高雄市:敦理,1999。

    連雅堂。《雅言》。臺北市:金楓出版,1963。

    喬桑、宋洪主編。《新注詳解蒙學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梅溪注。《增廣賢文溯源》。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喻岳衡編,周希陶等著。《重訂增廣(外六種)》。長沙:岳麓出版社,2000。

    賴妙華等編。《台中市台灣民間文學采錄集》。台中市:中市文化,1998。

    二、 專書

    Aarne's, Antti.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Trans.& Ed. Stith Thompson. Helsinki: 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 1964.

    Bascom, William. “The Forms of folklore: Prose Narratives,”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Ed. Alan Dund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5-29.

    Lord, Albert B. The Singer of Tal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Lüthi, Max. The European Folktale: Form and Nature. Trans. John D. Niles.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1982.

    Mieder, Wolfgang [compiled by]. The Prentice-Hall Encyclopedia of World Proverbs: a Treasury of Wit and Wisdom Through the Ag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Mieder, Wolfgang. Proverbs Are Never out of Season: Popular Wisdom in the Modern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Ong, Walter J.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Speake, Jennifer eds.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roverbs. Oxford; Cape Tow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Redfield, Robert.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Thomas, Rosalind. Literacy and Orality in Ancient Gree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Viv Edwards, Thomas J. Sienkewicz. Oral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Rappin' and Homer. Oxford, UK; Cambridge, Mass., USA: B. Blackwell, 1991.

    布魯范德(Jan Harold Bruvand)著,李扬译。《美囯民俗学》。廣東:汕頭大學,1993。

    弗里著,朝戈金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0。

    阿爾伯特•貝茨•洛德(Albert B. Lord)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王勤,《諺語歇後語概論》,長沙巿:人民,1980。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台北:新興1964。

    ──。 《中國諺語□的歷史傳說》。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7。

    ──。 《中國民俗學歷史發微》。台北:渤海堂,1995。

    江秋華。《二十世紀末期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探析》。板橋市:稻鄉,2010。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1980。

    ──。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市:聯經,1987。

    ──。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市:聯經,1992。

    ──。 《現代儒學論》。臺北市: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

    ──。 《士与中囯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2003。

    呂自揚。《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台北市:河畔,1994。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市:允晨,1992。

    ──。 《人类的视野》。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1995。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硏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6。

    林鶴宜,《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7。

    林鶴宜、許美惠。《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2008。

    林美璱。《歌仔戲皇帝:楊麗花》。台北市:時報文化,2007。

    胡萬川著。《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市:清華大學,2004。

    ──。《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市:里仁,2008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張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曁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香港:三聯,1999。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一)》。台北:前衛,1997。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市:允晨,1987。

    陳華民。《臺灣俗語話講古》。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8。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市:前衛出版,2007。

    ──。《聽布袋戲:一個台灣口頭文學硏究》。高雄市:春暉,2008。

    黃和平。《昔時賢文心得》。臺北:和平國醫診所,1982。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台北市:明文,1986。

    莊永明。《台灣土話心語》。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

    郭紹虞著。《語文通論續編》上海:開明書局,1949。

    温端政、周荐著。《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硏究》。太原:書海,2000。

    刘守华主編。《中囯民间故事类型硏究》。武昌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蔡欣欣。《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台北縣:台北縣文化局,2008。

    賴元山。《開心諺語:台視「天天開心」台灣俗語精選》。台北:台視文化,1991。

    三、 學位論文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台灣地區為觀察重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邱盛煌。《增廣賢文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惠如。《日治時期台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四、 期刊、單篇論文
    吳平常,〈記民國四十年代臺灣農村的漢文私塾〉,《社教資料雜誌》,278期,2001年,頁10-12。

    吳登神,〈千金譜考釋〉,《南瀛文獻》,29期,1984年,頁95-196。

    朱玉娟、顏秀惠,<《增廣昔時賢文》初探>,《語文教育通訊》, 20期,2000年,頁69-82。

    宋健行,〈傳統啟蒙教材的鄉土教育意涵--以「千金譜」與「臺灣三字經」為例〉,《國教輔導》,40卷4期總號342,2001年,頁45-48。

    林鶴宜,〈「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1期,2008年,頁221-251。

    胡萬川,〈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以臺灣民間文學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期,2010年,頁199-220。

    黃哲永,〈臺灣鄉土文化的寶典--「千金譜」〉,《中國文化月刊》,252期,2001年,頁71-94。

    郭立誠,〈保存本省民俗史料的千金譜〉,《藝術家》,60期,1980年,頁71-73。

    ──。〈傳統童蒙教材敘錄1〉,《國文天地》,2卷12期總號24,1987年,頁68-73。

    ──。〈傳統童蒙教材敘錄2〉,《國文天地》,3卷3期總號27,1987年,頁62-65。

    ──。〈傳統童蒙教材敘錄3〉,《國文天地》,3卷6期總號30,1987年,頁44-48。

    陳維慶,〈日據時期佃農與私塾生活追憶〉,《臺北文獻直字》,106期,1993年,頁129-137。

    索翁,〈關於「千金譜」〉,《藝術家》,63期,1980年,頁35。

    野間晃、王順隆,〈「識丁歌」與「千金譜」--兩本閩南語識字蒙書的比較〉,《臺灣風物》,45卷2期,1995年,頁29-82。

    鄧紅蕾,〈論儒化教育的「層次效應」理論及其現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80期,1994年,頁75-93。

    劉南芳,〈試論台灣歌仔戲唱詞中民間傳統的特徵〉,《台灣文學硏究學報》第3期,2006年10月。

    ──。〈歌仔戲唱詞寫作初探〉,《台灣戲專學刊》第6期,2003年3月。

    張文義採訪記錄,〈陳旺欉先生訪談錄:本地歌仔藝人〉,《宜蘭文獻雜誌》,24期,1996年,頁83-110。

    黃哲永。〈清代台灣傳統文學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陳紹馨。〈諺語之社會學的研究〉。《人文科學論叢》。台北市:成文,1985。

    五、 網路資料
    〈歌仔戲活字典─石文戶〉
    <http://blog.yam.com/devilkin3/article/1922713>

    維基百科〈格言〉
    <zh.wikipedia.org/zh-tw/格言>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諺語〉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E%E6%A8%A5&pieceLen=50&fld=1&cat=&ukey=-955105048&serial=1&recNo=0&op=f&imgFont=1

    霹靂網〈骨董〉
    <http://drama.pili.com.tw/role/people.php?mname=骨董>

    台灣柑仔店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g2c-3-6.htm>

    新化鎮公所便民服務網〈大目降風情:蘇有志〉<http://www.sinhua.gov.tw/index.php?menu=spots_2¬ice_id=16>

    康豹〈西來庵事件研究〉
    <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1.asp?id=rd101-0>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http://tapani.mh.sinica.edu.tw/pages/2-1a.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