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育正
論文名稱: 台灣閩南語情態動詞「會」及其衍生複合詞研究
A Study of the Modal Verb E and its Extended Compounds in Taiwan Southern Min
指導教授: 鄭縈
Ying Ch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情態動詞「會」「能」「可以」台灣閩南語「會X」複合詞語言對比詞彙化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閩南語情態動詞「會」及其衍生之複合情態動詞「會曉」、「會用」、「會使」、「會當」,組成一個自成體系的情態語義框架,這個語言現象僅為台灣閩南語所獨有,在台灣的漢語分支語言中皆未出現,值得深入探討。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閩南語「會」及其複合情態動詞「會X」的語義框架,及個別語義與句式的互動關係。然而,有鑑於台灣閩南語情態範疇的研究質與量仍然不足,本文採用語言對比的方式,以現代漢語近義情態動詞「會」、「能」、「可以」的研究成果及相關討論,與本文研究主題作相互對照,進一步討論現代台灣閩南語情態動詞「會」及其衍生複合情態動詞「會曉、「會用」、「會使」、「會當」的情態語義框架及其相對應的句法表現。
    最後,藉由閩南語僅存、為數不多的歷時語料,探討台灣閩南語「會曉、「會用」、「會使」、「會當」的複合成詞過程,擬測其歷時成詞過程應為「會曉」>「會使」>「會當」、「會用」;接著考察詞彙內部結構的組合關係及詞彙化等級,認為「會X」的詞彙化程度等級序列應為「會當」>「會曉」>「會使」>「會用」。


    目錄 目錄 i 表格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範圍與目的 4 1.3 研究方法與語料來源 5 1.3.1 研究方法 5 1.3.2 語料來源 5 1.4 本文體例說明 6 1.5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 構詞學理論 8 2.1.1 詞彙單位的定義與區辨 9 2.1.1.1 「字」 9 2.1.1.2 「詞素」 10 2.1.1.3 「詞」與「詞組」 11 2.1.1.4 小結 12 2.1.2 詞彙現象 12 2.1.2.1 雙音化趨勢 13 2.1.2.2 閩南語特殊構詞現象 13 2.1.3 小結 15 2.2 詞彙化理論 16 2.2.1 詞彙化理論與詞彙化等級 16 2.2.1.1 董秀芳(2002) 16 2.2.1.2 李慧(2005) 18 2.2.1.3 小結 19 2.2.2 詞彙化與語法化的異同 19 2.2.2.1 詞彙化與語法化的關係 20 2.2.2.2 語法化與詞彙化的兩個相同機制 22 2.2.2.2.1 重新分析 23 2.2.2.2.2 類推 23 2.2.2.2.3 類推和重新分析在詞彙化、語法化中的關係 24 2.2.3 小結 24 2.3 情態相關研究成果 25 2.3.1 名稱與詞類歸屬 25 2.3.2 劃分標準與範圍 27 2.3.3 情態定義與分類 29 2.3.4 情態語義架構研究 30 2.3.4.1 Tsao(1990)、曹逢甫(1993) 30 2.3.4.2 許和平(1990) 31 2.3.4.3 黃郁純(1999) 35 2.3.4.4 謝佳玲(2002) 38 2.3.4.5 小結 40 2.3.5 情態動詞語義研究 41 2.3.5.1 「會」 41 2.3.5.2 「能」 46 2.3.5.3 「可以」 51 2.3.5.4 閩南語「會」字情態動詞 54 2.3.5.4.1 漢語與閩南語的對照與釋例 54 2.3.5.4.2 Zhang(1999) 57 2.3.5.5 小結 61 2.3.6 小結 61 2.4 本章結論 62 第三章 現代漢語情態動詞「會」、「能」、「可以」 63 3.1 「會」 63 3.1.1 認知情態 63 3.1.1.1 預斷義 64 3.1.1.2 泛指義 67 3.1.2 義務情態 70 3.1.3 動力情態 71 3.1.4 多義現象 73 3.2 「能」 75 3.2.1 認知情態 76 3.2.2 義務情態 78 3.2.3 動力情態 79 3.2.3.1 能力義 79 3.2.3.2 條件義 81 3.2.3.3 用途義 83 3.2.4 多義現象 83 3.3 「可以」 84 3.3.1 義務情態 85 3.3.2 動力情態 88 3.3.2.1 能力義 88 3.3.2.2 條件義 89 3.3.2.3 用途義 90 3.4 比較討論 90 3.5 本章結論 95 第四章 台灣閩南語情態動詞「會」及其衍生複合詞 96 4.1 「會」 96 4.1.1 認知情態 96 4.1.1.1 預斷義 97 4.1.1.2 泛指義 99 4.1.2 義務情態 100 4.1.2.1 承諾/請求義 100 4.1.2.2 許可義(「會得」) 101 4.1.3 動力情態 101 4.2 「會曉」 103 4.3 「會用」、「會使」、「會當」 105 4.4 比較討論 111 4.4.1 認知情態 111 4.4.2 動力情態 113 4.4.2.1 能力義 113 4.4.2.2 條件義 117 4.4.2.3 用途義 117 4.5 本章結論 118 第五章 「會」字情態動詞的歷史發展及其詞彙化 121 5.1 歷時發展 121 5.1.1 《朱子語類》 122 5.1.1.1 情態動詞「解」 122 5.1.1.1.1 「解」+N 123 5.1.1.1.2 「解」+V 124 5.1.1.1.3 「解」+「曉」 125 5.1.1.1.4 「解」+「使」 127 5.1.1.2 情態動詞「會」 128 5.1.1.2.1 「會」+N 128 5.1.1.2.2 「會」+V 128 5.1.1.2.3 「會」+「曉」 129 5.1.1.2.4 「會」+「使」 130 5.1.1.2.5 「會」+「用」 131 5.1.1.3 小結 131 5.1.2 《荔鏡記》 132 5.1.2.1 「會」 132 5.1.2.2 「會」+「得」 133 5.1.2.3 「會」+「曉」 133 5.1.2.4 「會」+「使」 134 5.1.2.5 小結 135 5.1.3 民俗唱本「歌仔冊」 136 5.1.3.1 「會」+N 137 5.1.3.2 「會」+V 138 5.1.3.3 「會」+「得」+V 139 5.1.3.4 「會」+(「得」)+「通」 140 5.1.3.5 「會」與「用」、「當」、「使」的連用情形 141 5.1.3.6 「會」+「曉」 142 5.1.4 小結 143 5.2 「會」字情態動詞的詞彙化現象 144 5.2.1 漢語的情態動詞的詞彙化類型 145 5.2.1.1 詞組類 145 5.2.1.2 句法結構類 146 5.2.1.3 跨層結構類 147 5.2.1.4 小結 147 5.2.2 閩南語「會」字情態動詞的詞彙化類型 147 5.2.2.1 「會曉」 148 5.2.2.2 「會用」 148 5.2.2.3 「會使」 150 5.2.2.4 「會當」 150 5.2.2.5 小結 151 5.2.3 閩南語「會」字情態動詞的詞彙化程度 152 5.2.3.1 歷時角度 152 5.2.3.2 語音角度 152 5.2.3.3 語義角度 153 5.2.3.4 句法角度 154 5.2.3.5 小結 154 5.3 本章結論 155 第六章 本文結論 156 6.1 研究成果 156 6.2 本文侷限 156 6.3 展望課題 157 參考文獻 159 附錄一 教會羅馬字、IPA音標系統符號對照表 166 附錄二 閩南語辭書中的「會」與「勿會」 167 附錄三 歷來學者羅列之情態動詞一覽表 171

    外文文獻:

    Benveniste, E. 1971. Subjectivity in Language. In 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pp. 223-230.
    Bybee, J. et al.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pper, Paul J.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sin, Aili(忻愛莉). 1999. Modality in Taiwan Southern Mi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Langacker, R. W. 1977. Syntactic reanalysis. In Charles N. Li (ed.), Mechanism of Syntactic Change, 59-139.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Langacker, R.W. 1985. 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 In John Haiman (ed. ), Iconicity in syntax, pp. 109-150. Amsterdam: John Bejamins.
    Langacker, R.W. 1990. Subjectific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1:5-58.
    Langacker, R.W. 1999. Losing control: grammaticalization, subjectification, and transparency. In Blank and Koch (eds. ), 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pp.149-175.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ien, Chinfa(連金發).1997.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tit’(得) in Taiwan Southern Min.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167-190.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Jerry. 1988. Chinese.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 R. 1979.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New York: Longman.
    Tracy Chang, Ching-Hsiu(張清秀).2001. Semantic Analysis on the Modal Verb Hui in Mandarin Chines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 thesis.
    Tsao, Feng-Fu(曹逢甫).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國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 Taipei:Student Book.
    Zhang, Zhengxiong(張正雄). 1999. A Preliminary Study of Modal Verbs in Southern M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 thesis.

    中文文獻: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緒軍,2000,《現代漢語實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力,1954,《中國語法理論》,中華書局。
    王年一,1960,〈也談助動詞〉,《中國語文》5月號,217-219。
    王洪君,1994,〈從字和字組看詞和短語──也談漢語中詞的劃分標準〉,《中國語文》第2期。
    王洪君,2000,〈漢語語法的基本單位與研究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王偉,2000,〈情態動詞“能”在交際過程中的義項呈現〉,《中國語文》第3期(總第276期),238-246。
    王紹新,1988,〈談漢語複合詞內部的語義構成〉,《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王燦龍,2005,〈詞彙化二例――兼談詞彙化和語法化的關係〉,《當代語言學》第7卷第3期,225-236。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型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藍生,2005,〈語法化程度的語音表現〉,《漢語語法化研究》,90-100。
    吳福祥,2004,《《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4,《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宋永圭,2004,《現代漢語情態動詞“能”的否定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李行健,1982,〈構詞法研究中的一個問題〉,《語文研究》第2期。
    李如龍,2001,〈閩方言的特徵詞〉,《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78-337。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
    李健雪,2005,〈論作為語法化反例的詞彙化〉,《語言文字學》第7期,33-37。
    李慧,2005,《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組與詞共存現象及詞組詞彙化考察》,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
    沈家煊,1998,〈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當代語言學》第3期,41-46。
    邢志群,2005,〈從“就”的語法化看漢語語義演變中的“主觀化”〉,收錄於沈家煊、吳福祥、馬貝加主編的《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中,324-339,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薦,2004,《詞彙學辭典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施關淦,1992,〈現代漢語語素說略〉,《語法研究和探索(六)》,語文出版社。
    柯理思,2002,〈現代漢語裡表示HABITUAL一類認識情態的範疇化〉,第二屆肯特崗漢語語言學國際圓桌會議發表論文。
    段業輝,2002,《中古漢語助動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范曉,1995,《動詞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1996,〈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詞類問題考察》,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86-307。
    潘文國,1990,〈漢英構詞法對比研究〉,《漢語論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1999,〈“字”和漢語語義句法的生成機制〉,《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馬貝加,1994,〈能院動詞“要”的產生及其詞義〉,《溫州師範大學學報(折學社會科學版)》,9-11。
    馬貝加,2002,〈“要”的語法化〉,《語言研究》第4期,81-87。
    馬建忠,1965,《馬式文通》,商務印書館。
    馬清華,2003,〈漢語語法化問題的研究〉,《語言研究》第23卷第2期,63-71。
    馬慶株,1988,〈能願動詞的連用〉,《語言研究》第1期(總第14期),18-28。
    馬慶株,2005,《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名凱,1957,《漢語語法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柯彼得,1992,〈試論漢語語素的分類〉,《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張永利,2000,〈論漢語預斷‘會’的語意〉,宣讀於第九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議,新加坡。
    張誼生,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第1期(總第274期),3-15。
    張壽康,1957,〈略論漢語構詞法〉,《中國語文》第6期。
    曹廷玉,2000,〈近代漢語同素逆序同義詞探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5期,57-64。
    曹逢甫,1993,《台灣話動詞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81-0301-H-007-508)報告。
    曹逢甫,1995,〈國臺語動詞組內某些結構的對比分析〉,《臺灣閩南語論文集》,89-103。
    曹逢甫,1996,〈漢語的提升動詞〉,《中國語文》第3期(總第252期),172-182。
    梁式中,1960,〈關於助動詞〉,《中國語文》5月號,213-216。
    梅祖麟,1999,〈幾個台灣閩南話常用虛詞的來源〉,《中國語言學報》第14期,1-41。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彙(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和平,1990,〈漢語情態動詞語義和句法初探〉,《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537-552。
    許瑞芬,1994,《台灣閩南語情態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61-78。
    陳平,1991,《現代語言學研究》,重慶出版社。
    郭志良,1997,〈試論能願動詞的句法結構形式及其語用功能〉,《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478-791。
    郭昭軍,2003,〈從“會2”與“可能”的比較看能願動詞“會2”的句法和語義〉,《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務印書館,382-396。
    陳玉華,2000,《華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曼君,2001,〈閩南語助動詞“通”的句位功能〉,《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38-345。
    陳望道,1978,《文法簡論》。
    陸儉明,1997,〈漢語語素和語形〉,《古田教授頌壽紀念.中國學論集》,日本汲古書院。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利貞,2005,《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渡邊麗玲,2000,〈助動詞“能”與“會”的句法語義分析〉,《面臨新世紀挑戰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47-156。
    湯廷池,1981,〈助動詞「會」的兩種用法〉,《國語語法研究論集》,1-6。
    湯廷池、湯志真,1997,〈華語情態詞序論〉,《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175-197。
    黃郁純,1999,《華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陸志韋,1957,《漢語的構詞法》,科學出版社。
    楊永龍,2001,《《朱子語類》完成體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大安書局。
    楊秀芳,2001,〈從漢語史觀點看「會」的音義和語法性質〉,《語言暨語言學報》2卷2期,261-297。
    葛本儀,2003,《漢語詞彙學》,山東大學出版社。
    董秀芳,1998,〈古漢語介賓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變〉,《當代語言學》,第3期,32-41。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秀芳,2003,〈“X說”的詞彙化〉,《語言科學》第2卷第2期(總第3期),46-57。
    劉小梅,1997,《國閩客語的動態文法體系及動態詞的上加動貌語意》,文鶴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劉叔新,2000,〈關於構詞法的幾個理論問題〉,《語言學論輯(三)》,南開大學出版社。
    劉堅,1960,〈論助動詞〉,《中國語文》1月號,1-4。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第3期(總第246期),161-169。
    劉麗琴,2003,《情態詞「會」的歷史演變》,碩士論文,國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鄭良偉,1997a,《台語的語音和詞法》,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1997b,〈台語與台灣華語裡的子句結構標誌「講」與「看」〉,《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第二冊)》,105-132。
    鄭良偉,1997c,〈四個台語情態動詞的時態語意〉,《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第三冊)》,19-35。
    鄭縈,2000,〈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八十九年國科會語言學門〈一般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9-236。
    鄭縈,2004,〈漢語能力義助動詞「能」與「會」的比較〉,第十二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發表論文。
    魯曉琨,2004,《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黎錦熙,1924,《新著國語文法》,商務印書館。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南天書局。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書林出版社。
    謝佳玲,2002,《漢語的情態動詞》,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謝佳玲,2006,〈漢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第1期(總第21期),45-63。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網址: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台語文語料庫,網址:http://iug.csie.dahan.edu.tw/TG/guliaukhou/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
    閩南語典藏─歷史語言與分佈變遷資料庫:http://southernmin.sinica.edu.tw/
    王順隆,2002,〈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網址:http://www32.ocn.ne.jp/~sunliong/lunwen0.htm
    《新編台日大辭典》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32.ocn.ne.jp/~sunliong/tai-jit.htm

    各式字典、辭典、工具書

    Mary,1976,《中國閩南語英語字典》,台中:Maryknoll Fathers。
    吳守禮,2000,《國台對照活用辭典》,遠流出版社。
    周長楫,2000,《閩南語詞典》,金安文教機構。
    國立編譯館,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五南出版社。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台笠出版社。
    李順涼、洪宏元,2004,《華台英詞彙句式對照集》,五南出版社。
    楊青矗,1992,《台華雙語辭典》,敦理出版社。
    邱文錫、陳憲國,2000,《實用華語臺語對照典》,樟樹出版社。
    鄭良偉(主編),1992,《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應詞釋例》,文鶴出版社。
    陳修,2003,《台灣話大詞典》,遠流出版公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