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鈞凱
Chung, Jun-Kai
論文名稱: 運用智慧教室進行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動漫課程」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Visual Arts Teaching in a Smart Classroom-A case study of Anima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葉于正
Yeh, Yu-Cheng
口試委員: 蔡耀德
Tsai, Yao-De
邱富源
Chiou, Fu-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智慧教室資訊科技行動智慧視覺藝術動漫課程
外文關鍵詞: Smart classro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tion wisdom, visual arts, animation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智慧教室執行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之動漫課程,以提升竹北國小五年平班學童視覺藝術之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藉由研究者的省思與發現,將研究結果做為教師使用資訊科融入來改善視覺藝術教學之經驗參考。
    本研究課程實施時間自2016年5月13日至2016年6月27日為期8週,每週五上午一、二節課實施課程,共12節,每節40分鐘,一共480分鐘。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蒐集學生視覺藝術知識測驗卷和視覺藝術學習興趣量表,加入課堂觀察紀錄、學習回饋單、教學省思札記等資料,進行質性與量化之分析。以探究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歷程及課程實施後,對學生學習成效、學習興趣的改善情況為何。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資訊科技融入五年平班視覺藝術教學之動漫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透過行動智慧擬定解決策略。
    二、教學方案實施後,學生在視覺藝術方面學習成效有明顯進步。
    三、教學方案實施後,學生在視覺藝術方面的學習興趣大幅提升。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課程教學、教材選擇、教師及學校行政單位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有意實施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之動漫教學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智慧教室、資訊科技、行動智慧、視覺藝術、動漫課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explore the effect on enhancing learning interests of Visual Arts and learning effects of class 508 in Jhu-Bei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Animation Curriculum of Visual Arts in a smart classroom.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an be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teachers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Visual Arts by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nd findings.
    The implementation time of this curriculum is from May 13th to June 27th, 2016 for 8 weeks. The class time i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iod of every Fridays. The researcher applies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Visual Arts knowledge test, Visual Arts learning interests scales,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learning feedback sheets, and teacher’s self- reflection notes. The researcher is abl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learning interests i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Visual Arts. There are thre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1.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does the researcher faces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how to use action wisdom to work on the solution strategies.
    2. Animation curriculum promote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of Visual Arts.
    3. Animation curriculum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in Visual Arts.
    Finally,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mak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Animation Curriculum of Visual Arts and for further studies.

    Key Words: Smart classro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tion wisdom, visual arts, animation curriculu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資訊科技的定義與發展 11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探討 18 第三節 視覺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問題與對策 27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育之探討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9 第三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進度 51 第四節 教學設計 54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6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視覺藝術課程教學方案實施之分析與討論 67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動漫教學之成效分析與討論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結論 135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3 壹、中文部分 143 貳、英文部分 149 附錄 151 附錄一 學生視覺藝術學習背景問卷 151 附錄二 視覺藝術課學習興趣量表(前測問卷) 153 附錄三 視覺藝術課學習興趣量表(後測問卷) 154 附錄四 視覺藝術知識測驗卷(前測問卷) 155 附錄五 視覺藝術知識測驗卷(後測問卷) 157 附錄六 學生單元回饋單 159 附錄七 家長同意書 163 附錄八 訪談大綱 164 附錄九 學生訪談內容紀錄彙整 165 附錄十 研究者省思札記 170 附錄十一 協同教師教學觀察回饋表 172 附錄十二 單元學習單 173

    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6)。運用資訊科技能力讓孩子連接全球智慧,天下雜誌教育專刊-關鍵能力,臺北市:天下。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王惠生(2013)。比較互動白板與合作學習以及傳統教學方式於生物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生物課程之生殖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田耐青、洪明洲(1998)。電腦中介溝通與合作學習。臺北師院學報,11,1-22。
    白婉菁(2012)。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於海洋保育課程之成效-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光潛(1994)。談美。臺北市:書泉。
    朱晏(2012)。九年一貫教育之視覺藝術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造力啟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 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8-29。
    何薇玲(2011)。電子書產業發展趨勢,研考雙月刊,35(1),13-21。
    吳瑞仁(2004)。國小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維慈(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佳蓉(2016)。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50-153。
    李佳蓉(2016)。資訊融入教學對學習態度影響之後設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50-153。
    李俊明(2015)。靜態、動態多媒體視覺表徵融入不同知識屬性教學對國小學童 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月亮單元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秋燕(2015)。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國小三年學童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雄市某國小「SMART School」智慧教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堅萍(2004)。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理念與策略。國教天地,155,18-23。
    李進寶(1998))。未來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1),66-75。
    取自https://itaiwan.moe.gov.tw/plan_info.php?id=1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2-10。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叢書(75)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育慈、吳正己(2016)。運算思維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6。取自http://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02287aac-dc26-4ad4-b87e-2881e942dc16
    林育萱(2015)。互動式多媒體App融入國小英語補教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雜誌,58,2-9。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路線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9,3-7。
    林信榕、林欣穎、鄧曉婷、李欣慧、楊永芬(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培訓與實踐歷程研究。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報,2(1),34-44。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文化。
    邱富源(2014)。歐盟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趨勢:以歐盟未來實驗教室為例。教育資料集刊,62,37-54。
    邱貴發(1993)。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榮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9,3-10。
    侯靖男(2009)。資訊融入教學策略應用之研究以南投縣名間國小資訊科技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取自http://test-pbl-runghua.dlll.nccu.edu.tw/upload/files/20161030212233.pdf
    施皇羽(2002)。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我見。教師之友,43(5), 33-40。
    徐式寬(2014)。談教師在資訊科技教育中的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4,3(7),1-3。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
    高薰芳(2012)。資訊科技發展與教育未來:應許、陷阱與期待。2020教育願景,175-195。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亦妤(2005)。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踐,資訊與教育,72,2-9。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取自 http://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727087A8A1328DEE&sms=49589CE1E2730CC8&s=170E4E91A8C5E5A2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2016~2019年普及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許茂青、羅希哲(2006)。資訊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創新教學研究, 臺灣教育, 637, 48-51。
    許茂青、羅希哲(2006)。資訊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創新教學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7,48-51。
    郭禎祥(1999)。廿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9。
    郭禎祥(2008)。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教師天地,153,36-41。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 33, 575-593。
    陳月茹(201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學習成效-以平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年興、李旻俐(1999)。A捷計畫:高中、國小跨國英文遠距教學。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09,24-37。
    陳攸婷、林文保(2014)。淺談資訊融入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52-53。
    陳明溥(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剖析。臺灣教育,506,1922。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臺北市:桂冠。
    陳榮清(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彭成瑋(2000)。網路教學系統的理念、設計與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曾藝美(2011)。視覺藝術「找」問題-基層教師的實務觀察,美育期刊,179,52-56。
    游英如(201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湯志民(2012)。資雲端科技與未來教室。教育研究月刊,216,40-56。
    黃壬來(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臺北市:桂冠。
    黃武元、王錦裕(2002)。線上閱讀的學習時間型態與其學習行為及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4),389-405。
    黃博謙(2010)。艾斯納藝術課程理論對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之啟示,雲林國教,55,取自http://sys.ylc.edu.tw/~wupig/ylc55/fdf/2-8.pdf
    黃靖翔(2013)。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應用情況與其之資訊科技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的校園生態,師友,400,11-17。
    葉俊顯(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育探討,資訊融入教學觀摩研習會,1-17。
    詹森仁(2005)。多媒體理論與應用。臺北市:旗標。
    臺灣漫畫史(2012)。取自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13603e/ss-64391326
    趙惠玲(1996)。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41,573-606。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期刊,5,49-81。
    劉建增(2004)。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劉惠如(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嘉義市。
    劉維公(2008)。台北:亞洲城市創意經濟的案例。十城十美-國際城市「表演藝術暨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蔡文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數學學習障礙生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東鐘(1995)。多媒體在技學教育上的應用。南投文教,7,28-3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耀德(2012)。影響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互動之模式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瑞隆(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嘉義縣:濤石。
    賴阿福(1999)。二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台北國民教育輔導團輔導資料叢書(33)資訊與網路教學應用,10-35。
    羅月卿(2013)。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asalla, G. (1988),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Bruder, I. (1991), Guidetomultimedia:Howitchangesthewayweteachandlearn.
    Bruce, C. S. (2008), Informedlearning, Chicago: ALAEditions.
    Biro, F. M., & Wien, M. (2010). Childhood obesity and adult morbid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1(5), 1499-1505.
    Cuban, L. (2001), OversoldandUnderus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u, N. F. (2005). Prevalence of obesity in Taiwan. Obesityreviews, 6(4), 271-274.
    Dale, E. A. (1946), Audio visual method in teaching, 1sted. NewYork, NY: Holt, Rinehartand Winstion.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technology: Some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Vol.27, pp.10-13.
    Donald, M. (2010). The flexographic revolution: Neuropsychological sequelae. In Malafouris, Lambros, & Renfrew, Colin (Eds.), The Cognitive Life of Things: Reca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Mind. 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p.71-80.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vision. NYC: Harper & Row.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 (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approach tocurriculum,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Hopkins, D. (1985). 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Ihde, D. (1990).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London Group. (1996).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 60-92.
    Wing, J. (2011). Research notebook: Computational thinking— What and why? The Link, Spring, 20-23. Carnegie Mello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Perkins, D. N. (1995). Person-plus: A distributed view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Salomon, Gavriel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8-110.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9(5),1-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