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詩珮 Shih-Pei Hsu |
---|---|
論文名稱: |
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A Case of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ong-De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李麗霞
Li-Shia Lee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
外文關鍵詞: |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促進教師增能的專業成長活動,不能孤立於學生的學習需求之外,因此,以學校為本位,由志同道合的教師自發性的組成「專業學習社群」,已成為許多先進國家落實優質精致教育的重要平台。本研究旨在探討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形成與發展歷程,歸納出運作模式,以及成員之角色任務,並分析其影響因素。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擔任社群召集人,參與社群的各項活動,以直接觀察、深入訪談、文件分析的行動研究方式蒐集資料,獲得以下結論:
ㄧ、98學年度起,研究者申請成立「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以團隊促進者自勉,從尋找夥伴開始起步,記錄歷程中所思、所行、所感、所得,說明社群在閱讀領域上所做的教學行動研究從教材分析、教案討論、教學活動、課室觀察、檢討、到修正教學。
二、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員之角色任務主要可區分為:教學媒體製作者、教案設計者、教學者、課室觀察者四種,成員之角色任務可彈性流動。
三、分析影響社群發展之因素,內部影響因素為參與成員的心態、互動情形與是否凝聚共識;而外部影響因素包括軟硬體設施、經費支援、時間與課務的安排、校長、同仁的支持、鼓勵與關心。
四、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模式為:透過成員間相處時的討論、分享,磨合出相互支持的共識,並發展出團隊合作的方式及默契,再聚焦於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上,找出教學時所面臨的問題及自己不足之處,經由專業對話共同釋疑、經驗交流,然後具體的實踐於教學創新的行動研究上,從省思中做改進,重視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在此模式與過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逐漸產生改變。
All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f teachers should address the students ' learning deman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latform for many advanced countries to implement high-quality and refined education. The study i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reading teaching in Tong-De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study, the operation mode was generated, the role for each member was defined, and all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as wel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study, I established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ing reading in Tong-De Elementary School. I was in charge of the convener in th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every activity and collect all the required data for the study from many methods of doing action research including direct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points about my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98 academic year, to encourage myself as the team facilitator, I appli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ing reading in Tong-De Elementary School, starting from looking for partners . All what we thought, acted, felt, and learned were written.What we done in reading teaching, including material analyses, discussion on teaching plans, activitie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criticisms, to correct the teachings.
2. The roles in the community can be defined, including the producers of teaching media, plan designers, demonstrators, classroom scrutators, and the role duties may take turns.
3. All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internal factors to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are the attitudes, interactions, and common consensuses. The external factors are equipments, funds support, fine arrangement of class, and grate encouragement, considerations, supports from others.
4. The concentration of members at first is finding the way how to get team cooperations, and then focusing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members continuously spend their time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community to learn from thinking, clear up suspicions from specialized dialog and the experience exchanges , reform from action researches, and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the above-mentioned is the operation mod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ing reading in Tong-De Elementary School.
參考文獻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北師教育政策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方吉正 (2003)。情境認知與教學。載於張新仁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345-402)。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白穗儀(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古富禎(2003)。校長帶領教師成長團體促進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甘育萍(2005)。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曉玫(2008)。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江志正(2000)。國民小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 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俊湖(1997)。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
李重毅(2003)。由團隊合作理念談特殊教育教師角色。特教園丁,19(2),47-59。
李婉玲(2005)。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文化。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63-84。
吳明烈(主編)(2005)。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靜濤(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13-23。
林秀芬、李國光(2006)。網路知識社群品質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2(4),211-234。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林春慧(2002)。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見煌(譯)(2009)。Robbins‧DeCenzo著。現代管理學。台北市:華泰文化。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94-111。
柳雅梅(譯)(2006)。Sylvia M.Roberts、Eunice Z.Pruitt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 天下雜誌。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范熾文(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范熾文(2008)。學校人力資源管理-概念與實務。台北縣:冠學文化。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文化。
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是學習社群的典範。取自 http://www.crossborder.org.tw/assign/archives/000046.html.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台北:張老師
高淑慧(1995)。學習型組織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郝繼隆(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開明。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顏炯(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縣:新文京開 發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俊生(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如意(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北師教育政策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德銳等(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市:高等文化。
張淑珠(2008)。輔導團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東海大學教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編著)(2004)。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台北市:心理。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2009)。地方教育發展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
黃維(譯)(2003)。Etienne Wenger, Richard Mcdermott &William M.Snyder著。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慧英(2006)。偏遠地區國中教師參與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芬廷(2002)。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思摩特網(SCTNet)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溫麗琪、賴美嬌(2003)。學習社群之定義、特性及其應用。華麗社會人文學報,8,29-36。
楊昭儀、徐新逸(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39(3),15-27。
楊振富譯(2002)。彼得•聖吉(Peter Senge)等著。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台北市:天下文化。
楊深耕(2001)。學校成為學習社群的發展途徑。師友月刊,407,40-43。
楊國賜(1992)。提升教師的專業之能與第位。現代教育,7(2)26,15-21。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78,42-46。
劉珀玲(2002)。透過教師成長團體促進學校本位教學評量多元化之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鄭同僚(1998)。我倆還有明天-歡喜成長共創學習型組織。教育研究雙月刊,56,1。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花蓮。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403-464)。台北市:心理。
簡茂發(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