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銘芳
論文名稱: 慈心倫理與有機精神─台灣有機農業運動中的佛教文化內涵
The Ethic of Compassion Heart and the Spiri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 The Buddhist Culture inside the Taiwan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
指導教授: 陳瑞樺
口試委員: 李丁讚
吳嘉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有機農業佛教慈心福智宗教與市場親和性
外文關鍵詞: organic agriculture, Buddism, Tse-Xin, Bliss Wisdom, religion and market, affin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分析台灣有機農業與佛教信仰呈現高度相關的社會現象,以福智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探究台灣本地特殊的有機農業文化。不同於過去有機農業文獻以政策法令、生產技術、產銷通路等等的角度為論述主軸,本文致力於闡釋「有機農業精神」在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史中所起的作用,並討論佛教內涵與有機農業理念間的關連,進一步分析福智宗教與市場的互動模型。
    本文以韋伯所提的「選擇性親和性」,解釋福智佛教與有機農業兩者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中結合的契機,福智團體將慈心倫理融入有機農業的生產、消費、銷售與驗證中,促使台灣有機農業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式有機農業」;同時,這樣的結合也讓福智團體成為一個「有機式佛教團體」,藉由與有機農業理念一連串的相互挪用與思想深化,豐富了原有的信仰內涵。
    進一步則以福智團體的例子回應Haddorff所歸納的三種宗教與市場關係典範:對立、吸納與模糊典範。總結而論,對立與吸納典範是從宗教世俗化的脈絡解釋宗教與市場的關係,不適用於福智團體在台灣社會的角色,福智團體與市場的關係較接近博蘭尼所提出的模糊典範,因為兩者的結合使得以佛教理念為基礎的「有機農業精神」在發展初期不顧現實利害地推動有機農產業,且也在相當程度上同步推廣了佛教信仰。因此,兩者的關係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而非必然對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福智團體與市場活動間仍存在著一定的緊張關係,這則是模糊典範所無法涵蓋的。


    第一章 問題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宗教團體與有機農業 第三節 小結與問題的重述 第二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分析架構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 第三節 參與觀察地點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第三章 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 第一節 有機農業發展的一般論述 第二節 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文化基礎:由宗教倫理深化 一、推廣有機農業即宣傳佛教理念 二、生產有機農作即宗教修行 三、消費有機農產品即護持道場 四、驗證有機農地即光復大地與人心 第三節 小結與親和性討論的引言 第四章 有機式的佛教團體─以有機農業推動為核心的福智所具有的特色 第一節 福智團體的藏傳佛教背景與人間佛教取徑 第二節 福智團體的發展流變 一、福智團體的組織方式 二、福智團體法人事業的成立 第三節 產銷消三方協作的宗教網路基礎 一、市場化的宗教網絡 二、宗教化的市場網絡 第四節 小結:福智團體成員的擴張與慈心倫理的散播 第五章 佛教式的有機農業─從慈心倫理出發的有機農業所具有的特色 第一節 慈心倫理的重要內涵 第二節 慈心有機農業事業的宗教色彩 第三節 福智團體在不同時期對有機農產業發展的因應 第四節 小結:慈心倫理與有機農業精神的親和性討論 第六章 宗教與市場關係的再思考 第一節 神聖價值與世俗利益 一、業(力)積vs.業績:不是為營利而營利? 二、修行vs.事業:不是為工作而工作? 第二節 自願性宗教團體與資本主義理性組織 一、參與vs.效率:說好的心意呢? 二、忠誠vs.專業:說好的信任呢? 三、個人期待vs.組織需求:大局為重?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論: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佛教作用 ※參考文獻 ※表格與附錄

    一、中文文獻
    日常法師講述,2008,《福智人生:法人事業之理念》。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日常法師講述,福智之聲出版社編輯,2010,《慈心(一)(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吳東傑,2006,《台灣的有機農業》。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吳悅榮,1999,《日本有機農產品產銷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崇僖,2008,〈理念與實踐:有機農業的法政策課題〉。《律師雜誌》345: 11-21。
    倪禮豐,2008,〈日本及韓國有機觀光休閒介紹〉。收錄於陳吉村主編,《有機生態環境營造與休閒多元化發展研討會專刊》。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徐福君,2006,《宗教非營利組織運作環境事業的觀察: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倫,2002,《新時代運動在臺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華仁,2009,〈我國需要怎樣的有機法規〉。《有機誌》28: 90-92。
    陳嘉尚,1993,《台灣有機農業發展與問題之探討》。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晴華,2006,《新選擇的可能與限制:台灣有機農業勞動者的勞動參與過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仲恆,1999,《有機農產品認證問題分析─以消費層面分析》。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尉原,2008,《佛教團體在環境倫理方面之實踐─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淑惠,2008,《影響志工參與原因─以福智佛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璋如,1997, 《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黃璋如、李心儀,2010,(自主平等的另類選擇─「參與式保證」有機驗證體系簡介〉。收錄於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編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補助,《2010全國有機農業日專刊》。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里仁事業公司編,2004。《慈心大地:健康食品好人生》。臺北市:福智之聲。
    董時叡,2004,〈有機農產品行銷對象之分析〉。收錄於倪禮豐、陳哲民主編,《有機農業論壇專輯》。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翟本瑞,1989,〈選擇性親和性─韋伯對歷史認識的方法論設計〉。收錄於翟本瑞、張維安、陳介玄〈合著〉,《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85-104。
    劉凱翔,2007,《有機農業法規及政策之研究》。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
    潘翰聲,2010,〈在國家與資本夾擊中成長的環保運動〉。收錄於吳介民、顧爾德、范雲主編的《秩序繽紛的年代》。左岸文化。
    謝光本,2005,《我國推廣有機農業比較研究-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瑞貞,2004,《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恩加,2011,《原住民知識、農業生產與部落發展:泰雅族石磊部落農業啟示錄》。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釋傳法於2003年〈台灣佛教社會運動中的環保與動保問題〉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龔語紅,2001,《台灣地區有機農產品業經營發展之探索》。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中譯文獻
    Callinicos, Alex著,簡守邦譯,2000。《社會理論思想史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Eliade, Mircea著,晏可佳、姚蓓琴譯,2008。《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Eliade, Mircea著,楊素娥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市:桂冠。
    Giddens, Anthony著,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斯•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出版。
    Käsler, Dirk著,郭鋒譯,2000。《馬克斯.韋伯的生平著述及影響》。北京:法律出版社。
    Weber, Max著,于曉等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
    Weber, Max著,康樂、簡惠美譯,1992。《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Ⅱ)》。台北:遠流。
    Wigmore, Ann著,林德富編,1993,《你自己的身體就是醫生》。台北市:靑春。

    三、西文文獻
    Haddorff, D.W., 2000, “Religion and the Market: Opposition, Absorption, or Ambiguity?”.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 vol. LVIII(4), pp. 483-504.
    Howe, Richard Herbert, 1978, “Max Weber's Elective Affinities: Sociology Within the Bounds of Pure Reas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4, No. 2, pp. 366-385 .
    Leeuw, G. van der, 1967, 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 Gloucester : Peter Smith.
    Rao, Hayagreeva and Philippe Monin and Rudolphe Durand, 2005, “Border Crossing: Bricolage and the Erosion of Categorical Boundaries in French Gastr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 968-91.
    Swidler, Ann, 1986,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273-86.

    四、網路資源
    〈統一 永豐餘 生機版圖營收增5成 / 力拓自有品牌與通路 市場規模再加大〉,2007。《蘋果日報》,9月4日。引用自網路資源:http://www.green-n-safe.com/news/News_Content.asp?Serno=67。(取用日期:2011/5/25)
    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網路版:http://www.theqi.com/buddhism/GL1。(取用日期:2011/3/27)
    台北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網站http://www.merit-times.com.tw/organic2011/origin.aspx。(取用日期:2011/6/15)
    全球福智青年社部落格http://lancollins.spaces.live.com/blog/cns%216779E0D0C4AB1B14%21516.entry。(取用日期:2011/3/15)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00980。(取用日期:2010/7/9)
    金惠雯,2010,「部落e購工作周誌:後有機運動的啟蒙」。引自台灣立報的網路資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317。(取用日期:2010/9/30)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網站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recreation/bulletin/int01.htm。(取用日期:2011/6/7)
    陳玠廷、蕭崑杉,2010,〈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與未來展望〉。農業推廣文彙第55輯。引用自網路資源:http://www.extension.org.tw/publish/pdf/55/55-16.pdf。(取用日期:2011/6/7)
    部落格文章〈北新農場半日遊〉,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angelgrace/14559501。(取用日期:2010/4/16)。
    福智文教網站http://educational.blisswisdom.org/content/view/288/197/。(取用日期:2011/3/1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