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慧玲 |
---|---|
論文名稱: |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竹市草山國小五年級為例 Action Research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Learning Area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8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文化教育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可行性,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新竹市草山國小五年級學生共二十六人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自編十三週共二十六節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於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教學。
研究目的為設計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課程,分析課程的實施歷程,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在此歷程中探究教師的省思與成長。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其課程發展設計主要有九大單元,從文化的概念,進入多元文化的分類,再聚焦於「族群」的類別,接著以台灣的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各族群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服飾藝術』、『飲食文化』讓學生瞭解族群間文化的異同,再進入消除族群偏見與歧視單元,最後將視野跨入國際,看見不同族群的需求,使學生能付出實際行動影響世界。
經由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擬定與教學實施,以前後測問卷、多元文化課程自評表、課程意見回饋表,分析學生在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中認知、技能、情意與態度的成長,而從五點量表中,顯示學生情意態度面向的平均數,分布在4.31~4.73;於課程的滿意度方面,平均數分布於3.88~4.85,顯示了此教學設計所帶來的良好成效。
歸結本研究之發現與結果,獲致以下結論:多元文化課程單元之間的連結需環環相扣,呈現因果關係;選擇貼近生活的教材,而其教學目標需兼顧認知、技能、情意三面向,並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及多元評量方式,滿足各種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透過與夥伴教師的對話,能釐清教學盲點;最後以有系統的方式將多元文化融入於綜合活動的課程中能涵養多元文化知能,亦即當多元文化課程被正視時,其影響不僅可增進學校人際關係的交流,也能改善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更促進族群間的互相包容。
關鍵字:多元文化教育、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An example ofGrade 5 of Hsiang Shon Elementary School,Hsinchu C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incorporat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applied action research to assessing 26 fifth-grader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A 26-session, 13-week multicultural program was specifically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The education curriculum was particularly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vestigate student-learning outcomes, and examine teacher reflections and growth.
The curriculum featured nine major units, which included topics covering cultural concepts, multicultural classific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In additi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religious beliefs, clothing art, and cultural foods of Taiwanese ethnic groups such as the Minnans, Hakkas, indigenous groups, and new immigrants were introduced, delineating the details of the ethnic groups to eliminate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Because of these objectives, the students became acquainted with global perspectives that affirmed recognizing the need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reby enabling the students to carry out actions that can potentially change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pretest and posttest questionnaires, a course self-evaluation, and course feedback forms were used to analyze student growth regarding knowledge, skills, affections, and attitudes. A 5-point Likert scale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mean levels of students’ affections and attitudes, which ranged between 4.31 and 4.73.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course satisfaction scores ranged from 3.88 to 4.85, indicating the positive outcomes of the educational design.
In summary, the course units must be well coordinated to highligh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suited to everyday practicality; emphasize the three aspect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affections; and adopt divers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o accommodate students’ varying learning styles. Moreover, discussions with partner teachers can clarify ambiguities. Finally, systematically incorporat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activity curriculums develops students’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That is to say,when we attracted great importance to multicultural courses,the influence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in the school,but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Moreover,it will increase the mutual tolerance among ethnic groups.
Keywor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Learning Area of Integrated Activities; Action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云惟利(主編)(1996)。新加坡社會與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王玉崙(200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行政長官辦公室第1/200號(2008)。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2,326-344。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吳清山、林天佑(1996)。教育名詞-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1,62。
吳清山、林天佑(1996)。教育名詞-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1,62。
李怡樺(2010)。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新加坡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科書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2),113-144。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作者:James A.Banks)。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7-70)。臺北市:台灣書店。
林彩岫(2012)。多元文化教育:新移民的原生文化與在地適應。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1997)。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改革。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多元文化。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邱上真 (1989)。知識結構的評量:概念構圖技巧的發展與試用。特殊教育學報,4,215-244。
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夏曉鵑(2004)。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9。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高婉貞(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新移民族群及相關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本文(2011)。論全球化思維之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實踐。學校行政雙月刊,76,110-128。
張如莉(2012)。多元文化繪本教學活動之探究-以國小低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經驗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師大書院。
張國恩(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聖山(2012)。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聖山(2012)。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翠容(1995)。模擬與角色扮演在成人教學上的應用。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149-177。台北:師大書苑。
張耀宗、張盈堃、謝斐敦、賴誠斌、江秀英、周梅雀、徐明、張鈺珮、陳儒晰(2009)。幼兒多元文化教育。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31)。台北市。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黃榮村部長總結報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編者。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作者。
莊明貞(1995)。「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道德科的教學實施。國民教育,35(9),13- 19。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陳佳萍(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素秋(2005)。多元文化主義。載於洪泉湖等著,台灣的多元文化(頁1-15)。臺北市:五南。
陳淑玲(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以北台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鴻瑜審訂(1998)。從海外華人到華裔新加坡人。華裔東南亞人。台灣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黃光雄(1996)。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台灣書局。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 81。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葉兆祺、張鈿富、林友文(2007)。當前澳洲多元文化語言教育政策之分析。中等教育,58(4),22-37。
葉重新(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劉美慧 (2009)。運用多元文化教材提升學童多元文化素養之成效研究--以臺北縣溪洲國小為例。臺北縣政府教育局研究專案。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 126。
劉鎮寧、邱世杰(2013)。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省思--以臺灣的新住民火炬計畫為例。教育行政論壇,5(1),163- 182。
蔡立華(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竇金城(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及啟示。北縣教育。51,53-58。
蘇吉勝(2006)。應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於異文化跨孝班際交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二、英文部分
Banks, J. (2007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A.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pp. 3-30). NJ: John Wiley and Sons.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In J.A.Banks,C,A.M.Banks(eds.).
Banks, J. A. (2001). Multicu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th ed.). Boston:Allyn &Bacon.
Banks, J. A. (2001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Bacon.
Davidman, L. & Davidman, P. (1997).Teaching with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Apractical guide. New York:Lomgman.
Gay,G.(1995).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n J.A.Banks & C.M.A. Banks.(eds.).Handbook oh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25-43. New York: Macmillan.
Glazer, N. (1997).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Glazer, N. (1997).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 USA: Harvard College.
Mitchell, B. M.,& Salsbury, R. E. (2000). Encyclopedia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nd ed.),2-26.Boston: Allyn andBacon.
Nieto, S. (2000).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ew York: Longman.
Sleeter,C.E.(1996).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social activism.USA:Albany.
三、網站部分
內政部(2014)。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14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日新。多元文化交流專輯-全球的多元文化風。2014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amtb-la.org/muxijinghua/DuoYuanWenHuaZhuanJi/duoyuanwenhua_07.htm。
何慧雯。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多元文化意涵之初探---以中年級南一版為例。2015年7月9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95/A6.htm。
吳玉雯。由教育政策探討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以新加坡為例。2014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cseas/98CSEAS/report%20SEA/SG/sg13%20wuyuwen.pdf
教育部(2004)。2005-2008教育部施政主軸。2014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1.aspx?Node=1265&Type=1&Index=7&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2014年8月2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gender.pdf 2014/08/26。
教育部(2014)。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2014年9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52&Page=20040&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勞動部。產業及外籍勞工人數。2014年9月21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rptmenumon.htm。
葛禮翰.萊爾。多元文化交流專輯-澳洲:多元文化的新樂園─葛禮翰.萊爾談澳洲文化的新方向。2015年3月1日,取自http://www.amtb-la.org/muxijinghua/DuoYuanWenHuaZhuanJi/duoyuanwenhua_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