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秀敏
論文名稱: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之影響研究
The Self-Esteem Promotion Effects of Biblioguidance Program in the Classroom toward the High-Grade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讀書治療學童自尊班級輔導
外文關鍵詞: Bibliotherapy,, Classroom Guidence, Students’ Self-estee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班級讀書輔導活動」對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的效果。本研究所指「班級讀書輔導活動」,乃是根據讀書治療的理論基礎設計的班級輔導活動方案,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新竹縣某國小六年級兩班的學童共64人,其中一班為實驗組32人,另一班為控制組32人。實驗組學童參與每週一次、每次六十分鐘,共八次的「班級讀書輔導活動」,而控制組學生則接受一般綜合活動領域教學。
    本研究以「國小學童自尊問卷」(包含心理自尊、生理自尊、學業自尊、人際自尊、家庭自尊)為研究工具,以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五個分量表的前測分數為共變數,以後測分數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考驗研究之假設。並以「學習單」、「活動回饋表」、「班級讀書輔導活動紀錄表」等質性資料分析整理學生的回饋。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心理自尊分量表有顯著差異,顯示「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有助於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心理自尊。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生理自尊、學業自尊、人際自尊、家庭自尊等分量表則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童參與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有正向回饋:(一)心理自尊:更了解自己的獨
    特性,懂得欣賞自己,接納本身的特質,亦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二)生理自尊:
    更接納自己的容貌,覺察外觀上的優點;能正向看待自己的弱點,勇於挑戰體能。
    (三)學業自尊:更勇於面對學習的壓力。(四)人際自尊:樂於與人分享感受,說出
    內心想法和感覺,對人際關係持肯定的態度,交友的技巧更為精進。(五)家庭自
    尊:對家人心存感恩,並將感恩付諸行動,得到他人正向回應。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作為學校與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mainly targets at the discussion of "biblioguidance program in the classroom",BPIC,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the promoting self-esteem of school students. BPIC is a class guidance activity derived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bibliotherapy. The analysis adopts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tudy objects are 6th grade students of a certain HsinChu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otal students amount to 64 persons in 2 classes. One class is de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32 persons) and the other, the control group(32 perso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volved in BPIC 60minutes program once a week, in the period of consecutive 8 weeks. I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rol group involved in generic integrative activity field learning.
    The students' self-esteem questionaire use some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self-esteem, physical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self-esteem and family self-esteem.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cored pretest and post test for covariance and dependent variance respectively.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ANOVA to verify the expected hypothesis. In the meantime, some qualitative data are proof and supplement of the research, such as those learning sheets , total activity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BPIC log sheets and so on.
    The conclusions show
    1. BPIC did promot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elf-esteem,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control one among physical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self-esteem and family self-esteem.
    2. Th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onded positively in BPIC program: Firstly, the students projected those good characters of the books on themselves. Hence they learned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inking models of trouble shooting. Secondly, they looked at themselves in different view points. It made them more accept and appreciate their own attributes, making a positive self-appraisal. They saw a appropriate ego after all. Thirdly,They grew up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y became more sophisticated. Because of those grateful behaviors in BPIC, they followed the examples to appreciate or thank others who were kind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study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guidance and BPIC research referenc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尊的相關理論 …………………………………………………… 6 第二節 學童自尊的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讀書治療的理論與應用 ……………………………………………20 第四節 讀書治療的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班級讀書治療活動方案 …………………………………………………4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方案對提升實驗組學童自尊之輔導效果 …………48 第二節 實驗組學童參與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方案之回饋分析 …………………52 第三節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之結果討論 …………………………………………65 第四節 教師實施班級讀書輔導活動之省思與成長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76 西文部份……………………………………………………………………………79 附錄一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紀錄…………………………………………………82 附錄二 活動回饋表………………………………………………………………83 附錄三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使用繪本一覽表……………………………………85 附錄四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方案與學習單………………………………………86 表 目 錄 表2-1 兒童自尊輔導的實徵研究整理表 …………………………………… 17 表2-2 讀書治療引導討論之步驟 …………………………………………… 26 表2-3 國內讀書治療之團體實徵性研究整理表 …………………………… 32 表3-1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方案之研究設計表 ……………………………… 37 表3-2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人數統計表 ……………………………………… 38 表3-3 班級讀書輔導活動方案摘要表 ……………………………………… 44 表4-1 兩組受試者在「國小學童自尊問卷」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49 表4-2 兩組受試者在「國小學童自尊問卷」前後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摘要表 …… 49 表4-3 各量表之單因子共變數摘要表 …… 50 表4-4 兩組受試者在「心理自尊分量表」後測得分之調整後平均數及標準差……51 表4-5 實驗組學童對活動實施之反應 …………………… 58 表4-6 實驗組學童對活動成效之反應 …………………… 59 表4-7 實驗組學童對活動喜好之反應的人數與百分比 … 61 圖 目 錄 圖2-1 自尊A-B-C圖 …………………………………………………………… 7 圖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36

    一、中文部分 
    王梅華(2000)。讀書治療對國小低自尊兒童之個案輔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雅君 (1998)。讀書治療對兒童同理心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萬清 (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呂欣茹 (2006)。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情緒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宗 (2001)。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倩儀(2004)。網路團體諮商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沈鈺珍(2001)。「理情U 型自尊」團體方案對國小低自尊兒童自尊、理性思考、情緒智力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維光(2005)。幽默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幽默感、社交技巧與自尊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0(2),223-256。
    林柏廷 (2005) 。國中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世浩(1998)。以讀書治療進行歸因再訓練對兒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佩琪 (2000)。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慧姿(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美華 ( 2005)。低自尊學生的輔導。諮商與輔導,232,21-24頁。
    邱連煌(1992)。談兒童的自尊心與教師的職責。現代教育,7(2),68-77頁。
    邱麗香 ( 2006 )。讀書治療方案對國小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與多元智能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常花 (1988)。台灣地區兒童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復文。
    范美珠 ( 1987)。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敏慧 ( 2002)。讀書治療對國小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嘉謙(2003)。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欺凌受害兒童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胡斐瑜(2006)。充權賦能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高年級「退縮-被拒絕」學童人際關係、社會自尊和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唐淑華 (2001)。閱讀治療在小學校園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4,38-44。
    許媄淑 (2007) 。班級讀書方案對國小兒童情緒能力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莊孟蓉 (2010) 。運用讀書治療取向繪本教學增進一年級友誼關係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怡君(2006)。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自尊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為藩 (198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師苑。
    郭碧蘭 (2004) 。讀書治療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學生死亡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曾秋萍 (1999)。九二一災區學童於讀書治療中之心理歷程及其對死亡態度之詮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美珠 (2004)。資賦優異學生自尊感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桂鳳 (2005) 。讀書治療取向之兒童合作課程與評鑑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怡君(2007)。藝術媒材介入之團體對國小高年級低自尊學童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維如 (2005)。應用以繪本為主的讀書治療於父母離異兒童之個別諮商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修訂版。台北 :東華。
    張雪吟(2005)。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提昇國小兒童自尊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辜綉晶 (1998)。 讀書治療對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月霞(2002)。兒童輔導與諮商-了解兒童.諮商服務.技巧訓練。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詹前堂(2004)。自我教導訓練團體對「退縮—被拒絕」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志龍 (2003)。讀書輔導對偏遠地區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淑瀅 (1989)。讀書治療法在國小的應用。國教世紀,24(4),49-52。
    鄧守娟 (1995) 。讀書治療對國小社會退縮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謝佳珊(2006)。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社會技巧以及社會自尊之輔導效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素菡 (2003)。 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千惠 (2005)。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蕭天來 (2004)。讀書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高年級肥胖兒童減重效果之分析。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Branden, N. (1994/1996). 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孫允寬(譯)。自尊心: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台北:遠流。
    Hamachek, D. (1998)。面對自己 (李淑娥譯)。台北:心理。
    Shaffer, D. R.(2003)。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二、英文部分
    Abdullah, M. H. (2002). Bibliotherapy.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0712)
    Aiex, N. K. (1993). Bibliotherapy.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Atwater, E. (1992). Adolescence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ee, H. (198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7, 301-311
    Cast, A. D., & Burke, P. J. (2002). A theory of self-esteem. Social Forces, 80(3), 1041-1069.
    Cotton, N. S.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self-esteem
    regulation. In J. E. Mack & S. L. Ablon (Eds. ),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enance of self-esteem in childhood. (pp.145-148)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Frey, D., & Carlock, C. J. (1989). Enhancing self esteem. Bristol, 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Greiger, R. (1975).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rational emotive theory: A brief perspective. Rational Living, 10, 13-17.
    Guindon, M. H. (2002). Toward account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self-esteem construc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0(2), 204-214.
    Hynes, A. M., & Hynes-Berry, M. (1986). Bibliotherapy -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A handbook.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Kick, F. R. (1992). The self-perceptions of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529).
    Myers, J.E. (1998). Bibliotherapy and DCT: Coconstructing the therapeutic metaphor.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Westport, C.O. : Greenwood Press.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y practitioner guidebooks. NY: Pergamon.
    Rice, F. P. (1999).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9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melser, N. J. (1989). Self-esteem and social problems: An introduction. In Andrew M. Mecca, Neil. J. Smelser, and John Vasconcellos. (Eds.), 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Self-Esteem. (pp. 1-2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afarodi, R. W., & Swann, W. B. (1995). Self-lin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s of global self-esteem: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5(2), 322-34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