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秦世蘭
chin.shin-lan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 詹惠雪老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1
中文關鍵詞: 課程評鑑評鑑態度調查
外文關鍵詞: curriculum evaluation, evaluation, manner investig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的態度現況,並以教師個人因素及學校因素作變項,不同背景的教師對課程評鑑看法之差異性,以充份了解國小教師對課程評鑑的態度,並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根據研究主旨,收集相關文獻做整理分析,綜合歸納後,經由十三位專家鑑定,據以編定「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課程評鑑態度之調查問卷」為施測工具,以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 獲得493份有效問卷;採用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 、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 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透過上述方法的運用,獲致以下發現與結論:
    一、多數教師傾向同意對課程評鑑是用以瞭解與課程發展相關面向的整合
    評鑑。
    二、多數教師傾向同意課程評鑑可以幫助教師分析教學目標、規劃內容及
    選編教材,並檢討課程設計優缺情形,來提供對此課程方案的改進或
    決策,且多不贊成其目的是「可作為考核教師升遷的參考依據」。
    三、多數教師傾向同意採用內部課程評鑑人員來實施,因為內部評鑑人員
    較外部評鑑人員熟悉課程發展的脈落,能提出切合實務性的建議,也
    較不令人感到威脅。
    四、多數教師傾向選擇課程評鑑的方式是「自我作課程評鑑」。
    五、多數教師傾向同意自己的能力,在課程評鑑所扮演的角色是課程評鑑
    的「回饋者」、「研究者」及「主體」。但對於是否扮演願意課程評鑑
    的「發起者」及「旁觀者」,教師們的態度意見不一。
    六、多數教師傾向願意實施課程評鑑的原因包括有:教師認為教師是評鑑
    的合適人員,且實施課程評鑑是對課程設計、規劃有所幫助,更能提
    昇自己專業性及知能;或是教學群或學年群共同推動課程評鑑,且氣
    氛愉快,也會願意配合實施課程評鑑。
    七、多數教師傾向不願意參與課程評鑑的原因包括:課程評鑑會增加教學
    以外的負擔、有考核的壓力、影響教學活動進行,有課業壓力、缺乏
    課程評鑑專業知能等,因此不願意參與課程評鑑。
    八、多數教師傾向同意政府能增加教師編制以減少授課負擔,或是評鑑人
    員態度和藹,確實給予被評者改進建議,使評鑑結果能有效利用,且
    不使評鑑有壓力感等項措施,就能提高教師參與評鑑的意願與態度。
    九、教師所擔任的「職務」、「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學習評鑑知能的
    有無」等個人變項,對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課程評鑑態度有影響,而
    學校變項對教師課程評鑑態度的影響較無差異性。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俾供教師、學校、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以及有志從事教育研究的後續研究者使用。

    關鍵字:課程評鑑、評鑑、態度調查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s-
    chool teacher of Taoyuan county, comments to the curriculum, and does by the teacher individual factor and the school factor, understood different background the teacher of the view to the curriculu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ropos-
    a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ccording to studies the primary intention, the collection correlation liter-
    ature makes the reorganization analysis. After the synthesis induction, by way
    of 13 experts .to propose and formed of formal questionnaire of “ Investigating The Comments To The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Of Taoyuan County”.It obtains 493 questionnaire of effectively , date was then analyzed by
    Men, Standard Divis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yielding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most teachers agreed the curriculum comments is uses to understa- nd and the curriculum develops the related conformity to comment.
    2. The most teachers agreed the curriculum comments may help the teac-
    her to the curriculum plan improvement or the decision-making, but d-
    id not approve is may take inspects reference which the teacher is pro-
    moted.
    3. The most teachers agreed uses the internal evaluation personnel to im-
    plement, because the internal evaluation personnel understanding cur-
    riculum develops the arteries fall to be the external evaluation personal
    , can put forward the solid service proposal, also comparatively does
    not make fear..
    4. The most teachers choose the way are " oneself make the curriculum to evaluative ".
    5. The most teachers agreed comments the role in the curriculum which
    acts is "the back coupling", "the researcher" and "the main body". But
    regarding is "the sponsor" and "the observer", the teachers opinion is
    different.
    6. The most teachers are willing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comments
    the reason to include:suitablly does evaluation, can promote own spe-
    cialization; perhaps everybody impels together ed.
    7. The most teachers are not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com-
    ments the reason:the increase work, the pressure, the influence teach-
    ing activity carries on, deficient knowledge about curriculum evaluati-
    on ed.
    8. The most teachers agreed the measure can improve teacher’s pleasure
    of evaluation :increases the teacher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perso-
    nnel manner to be kind, and gives by the commenting improvement su-
    ggestion of the result to be able effectively to use ed.
    9. The teacher holds the post "the duty", "the service period of service”,
    "the highest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ev-
    aluation" of oneself variables, to work upon teacher's point of view of
    Taoyuan Count, T influential, but the school variables are less to teac-
    her's manner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put forward certain sug-
    gestion for teachers, school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persons who focus on t-
    he area of education research.

    Keywords:curriculum evaluation, evaluation, manner investig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課程評鑑之相關概念………………………………………13 第二節 教師與課程評鑑的關係……………………………………37 第三節 國內外課程評鑑經驗與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71 第二節 研究假設……………………………………………………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7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77 第五節 研究實施……………………………………………………87 第六節 資料處理……………………………………………………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1 第一節 教師對課程評鑑意涵想法的分析…………………………91 第二節 教師對課程評鑑角色看法的分析 ………………………137 第三節 教師對實施課程評鑑的意願與想法之分析 ……………14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03 第一節 結論………………………………………………………203 第二節 建議………………………………………………………208 參考文獻………………………………………………………………215 一、中文部分…………………………………………………………215 二、西文部分………………………………………………………………………220 附錄……………………………………………………………………223 附錄一 專家效度檢核函……………………………………………223 附錄二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專家效度調查問卷….…………………………………………………………225 附錄三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預試問卷………….…………………………………………………………233 附錄四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正式問卷………….…………………………………………………………238 附錄五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專家效度彙整表……243 附錄六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問卷其他意見及開放問題的彙整表……………………………………………225 附錄七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評鑑態度之整體分析統計補充表(摘要)……2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炳林(1992)。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方德隆譯(2004)。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著,課程發展與設
    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台北:高等教育。
    世一標準字典編輯委員會(1995)。學生辭典-字典系列5。台南:世一。
    江文雄(2004)。教育行政與管理評鑑的回顧與前瞻—一位教育行政老兵
    的見證與省思。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
    評鑑專輯,29輯,頁271-292。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雁冰(2002)。課程評價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明霞(2004)。我國中央層級課程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姍姍(1995)。教師增權的意義與條件剖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
    會(主編),教師權力與責任。(頁137-148),台北:中華民國師範
    教育學會。
    周淑卿(2001)。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教育
    研究集刊, 47.頁91 - 106 。
    周淑卿(2003)。教室層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踐的觀點。載於國立教育
    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八),頁123-125。台北:國立教育
    資料館。
    林清山譯(1994)。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
    ation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台北:遠流。
    林佩璇(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知識基礎-教師實踐知識。教育研
    究集刊, 48(3),頁183-210。
    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錦英、劉英淑(2004)。學校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及運作方式之研發與適
    用研究,發表於民國93年11月29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
    備處主辦,2004年兩岸三地研討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
    改革方向」。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
    析。台北:五南。
    洪若烈(2004)。課程評鑑規準及運作模式研究,發表於民國93年11月29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2004年兩岸三地研討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
    徐長安(2002)。從全面品質管理觀點談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以台北縣和
    平國小為例。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七),頁
    586-59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泰勒著,黃炳煌編譯(1984)。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桂冠出版
    社。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理念與實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
    (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七),頁541-55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黃政傑(200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
    季刊,4(2),頁85-110。
    教育部(196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昭佑(1999)。學校本位評鑑的觀點及其建構。師友,389,頁40-43。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郭昭佑(2002)。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載
    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七),頁560-575。台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順和、簡馨瑩(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評鑑。載於楊
    益風主編:完成艱鉅任務-九年一貫新課程手冊。台北市:中華民國
    全國教師會。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錫祿(2001)。中國大陸生活課程相關學科之課程發展與評鑑,發表於
    民國90年12月15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2001
    年教育與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國外生活課程發展及其相關學科課
    程發展與評鑑機制之國際比較研究」。
    陳美如(2004)。地方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及運作模式研究,發表於民國93
    年11月29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2004年兩岸三
    地研討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
    陳美如、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指標建構初探。師大學報,
    46(2),頁193-212。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
    五南。
    陳文德(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之省思,發表於民國93年11月
    29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2004年兩岸三地研討
    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
    彭駕騂(1978)。課程的設計與評鑑。台北:台灣書店。
    游家政(2002)。教師在學校評鑑角色。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
    代教育論壇(七),頁557-55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游家政(1995)。促進國小學校評鑑品質的提升----後設評鑑方案及其標
    準。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務處編印,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
    學術論文集。未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編譯(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黃祝(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實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
    現代教育論壇(七),頁583-58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政傑(1980)。面對課程評鑑的問題,現代教育,5(3),頁55-72。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四刷)。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五刷)。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台北:漢文。
    黃炳煌(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楊益風主編(1999)。完成艱鉅任務-九年一貫新課程手冊。台北市:中
    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葉興華(2002)。以課程設計模式的建立與檢核來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七),頁576-582。台
    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詹惠雪(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計劃的建構。 發表於2001年11月,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辦: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教育評鑑。(頁244-
    256)。
    裴娣娜(2004)。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新視域,發表於民國93年11
    月30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2004年兩岸三地研
    討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
    趙昌木(2004)。創建合作教師文化:師徒教師教育模式的運作與實施。
    教師教育研究,16(4)。中國:北京師範大學。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桂冠圖書。
    劉穎慶(2004)。台中市北新國中參加學校層級課程評鑑試用經驗分享,
    發表於民國93年11月30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
    2004年兩岸三地研討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
    歐用生 (1996) 。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6) 。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1)。課程研究方法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歐用生 (1991) 。課程革新的「迷思」與「解迷」。載於歐用生著,開放
    社會的教育革新,(頁53-64)。台北: 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 (1997)。 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
    展望,(頁 3- 24)。台北: 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1)。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0)。學校整體課程之設計。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編,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
    五南。
    蔡清田、魏宗明、許朝信、吳宗雄、柯禧惠等譯(2002)。George J. Posner、
    Cornell University、Alan N.Rudnicsky、Smith College著,學習
    領域的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顏國樑(2004)。中央層級課程評鑑規準及運作模式研究,發表於民國93
    年11月29日,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辦,2004年兩岸三
    地研討會--「開啟課程評鑑對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
    蘇建文等著(1994)。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Connelly, F.M.& Clandinin, D.J.(1991).Narrative Inquiry:storied experience. In E. C. Short,(Ed.),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Pp.121-154).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Davis, E.(1980). Teachers as curriculum evaluators. Sydney:George Allen & Unwin.
    Eisner, E. W.(1979).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s: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New York:Macmillan.
    Elbaz,F.(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knowledge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3(1),1-20.
    Fetterman, D. M.(1996).Conclusion:Reflection on emergent themes and next steps. In D.M.Fetterman,S.J. Kaftarian & A.Wanderaman(Eds.),Empowerment evaluation:Self-assessment & accountability.U.K.:SAGE.
    Grundy,S.(1987).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 London, Britain:Falmer Press.
    Guba, E. G. & Lincoln, Y. S.(1989).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Hopkins, D.(1989).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PA:Open
    University Press.
    Kosecoff, J., & Fink, A. (1982). Evaluation basis: A practioner’s
    manual. CA: SAGE.
    Madaus, G. F.; Scriven, M. S.; & Stufflebeam, D. L. (1983). Evaluation models.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Israel:Masada.
    Oliva, P.F.(1997).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ayne, D.(1974). Curriculum evaluation:Commentary on purpose , process, product. MA:D. C. Heath & Commany.
    Provus, M.M.(1969).Evaluation of ongoing program un public school system. In R.W. Tyler(Ed.),Educational evaluation:New roles and new means, 68th yearbook of the NSSE, Part2.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ppaport,J.(1987).Terms of empowerment/exemplars of prevention. Towards a theory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15 ,121-148.
    Stenhouse, L.(1968).Humanities curriculum project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l(1), 26-33.
    Scriven, M.(1967).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R. E. Stake(Ed), AERA Monograph series 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Chicago:Rand McNally.
    Steadman , S.(1976).Techniques of Evaluation . In Tawney..
    Stufflebeam, D. L. (1969). Evaluation as enlightenment for decision-making. In Beatty.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Madaus, G. F, Scriven, M. S. Stufflebeam, D. L (Eds.). Evaluation models (pp.117-142).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Tyler, R.w.(1950).Basic-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orndike , R. L., & Hagen, E.(196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Y.:John Wiley & Sons.
    Torres, R.T.(1996).Evaluation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reporting:Enhancing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London:Sage.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nces. NY: Longma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