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霍楷元
Huo, Kai-Yuan
論文名稱: 麥可威廉斯對笛卡兒式懷疑論的診斷
Michael Williams' Diagnosis of Cartesian Skepticism
指導教授: 趙之振
Chiu, Chi-Chun
口試委員: 何志青
Ho, Jih-Ching
陳思廷
Chen, Szu-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笛卡兒式懷疑論理論診斷知識論的實在論脈絡論威廉斯
外文關鍵詞: Cartesian Skepticism, Theoretical Diagnosis, Epistemological Realism, Contextualism, Williams, Michae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的是威廉斯在《不自然的懷疑》(Unnatural Doubts)一書中對笛卡兒式懷疑論進行的理論診斷之內部轉折。威廉斯在進行理論診斷時指出:笛卡兒式懷疑論必須依賴「知識論的實在論」才能成立;然而,知識論的實在論是可被捨棄的想法。本論文的主要目標,不是去評論知識論的實在論是否確實如威廉斯所宣稱的一般可被捨棄,而是去闡釋威廉斯在理論診斷中探討的各個主題是如何和知識論的實在論產生關聯,避免威廉斯在書中籠統地使用「知識論的實在論」一詞造成的混淆,希望藉此澄清「知識論的實在論」一詞的意義。
    在第一章中,介紹理論診斷的基本想法,整理出理論診斷最少要經過的兩個步驟。第二章澄清了理論診斷在處理經驗優位性上的關注點;引進全體性條件來指出經驗優位性與傳統知識論計劃之間的必然聯繫。此外,對萊布里歐沒有察覺此聯繫而引發的批評進行回應。第三章的第一個重點是去闡釋實質基礎論的確切意義;先透過文獻回顧來佐證該如何理解實質基礎論的意義,再把澄清過後的實質基礎論意義與全體性條件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繫建立起來。此外,還對於布坎南沒有察覺此聯繫而引發的批評進行回應。第三章的另一個重點是澄清實質基礎論與知識論的實在論兩者之間的區別,避免威廉斯籠統地用「知識論的實在論」一詞指涉「實質基礎論」造成的混淆。在第四章中,闡釋威廉斯的脈絡論立場如何能顯示出知識論的實在論是可被捨棄的想法,嘗試給予知識論的實在論更加清楚的刻劃,去釐清脈絡論立場與知識論的實在論兩者之間的不一致出現在哪些主張上;還援引廉斯晚近針對脈絡論立場的進一步發展去澄清脈絡論立場,藉此來讓威廉斯宣稱知識論的實在論可被捨棄的理由更具說服力。此外,在介紹威廉斯的脈絡論立場晚近發展時,一併替威廉斯早先因為對脈絡論立場某些細節交代不清而招致的批評作出辯護。第五章則是對前四章的內容進行總結與回顧。透過本論文的探討,知識論的實在論擁有的多層涵義,以及與之對應的、用來顯示知識論的實在論可被捨棄的確切理由,獲得了更詳盡的刻劃與整理。


    摘要 ……………………………  i 誌謝 ……………………………  ii 第一章 對理論診斷的背景與架構之介紹 ……  1 第一節 哲學懷疑論 ……  2 第二節 最小公分母特性 …… 3 第三節 直觀性要求 …… 6 第四節 笛卡兒式懷疑論論證 …… 9 第五節 威廉斯的理論診斷工作 …… 12 第二章 經驗優位性與全體性條件 …… 16 第一節 經驗優位性 …… 16 第一項 經驗優位性的第一種涵義 …… 18 第二項 經驗優位性的第二種涵義 …… 20 第二節 極端非證成式談論與外在論式談論 …… 22 第三節 萊布里歐的批評與可能回應 …… 25 第四節 全體性條件 …… 29 第三章 實質基礎論與知識論的實在論 …… 33 第一節 對實質基礎論想法的澄清 …… 33 第二節 全體性條件和實質基礎論者的格律兩者間的關聯 …… 36 第三節 為何實質基礎論者的格律無法滿足直觀性要求 …… 41 第四節 實質基礎論者的格律和知識論的實在論之間的差別 …… 46 第四章 哲學反省的脈絡與威廉斯的脈絡論立場 …… 54 第一節 哲學反省的抽離態度 …… 54 第二節 重新考慮知識論的實在論 …… 59 第三節 格魯德曼對方法學必然性的批評與可能回應 …… 62 第四節 重新考慮脈絡論式的證成概念 …… 65 第五節 威廉斯的脈絡論立場 …… 70 第五章 結論 …… 76 第一節 威廉斯認為可以拒絕懷疑論預設的理由 …… 76 第二節 評論威廉斯對知識論自主性的挑戰 …… 79 第三節 對理論診斷的回顧 …… 82 參考文獻 …… 85

    Blaauw, M. (2005). "Introduction: Epistemological Contextualism," Grazer Philosophische Studien: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Analytische Philosophie, 69, I-XVI.

    Brandom, R. (1994). Making It Explicit: Reasoning, Representing, and Discursive Commit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endel, E. J., Christoph (2004). "Contextualist Approaches to Epistem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 Erkenntnis, 61, 143-172.

    Buchanan, R. (2002). "Natural Doubts: Williams's Diagnosis of Scepticism," Synthese, 131, 57-80.

    Fogelin, R. J. (1994). Pyrrhonian Reflections on Knowledge and Justif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undmann, T. (2004). "Inferential Contextualism, Epistemological Realism and Scepticism: Comments on Williams," Erkenntnis, 61(2-3), 345-352.

    Okasha, S. (2003). "Scepticism and Its Source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7(3), 610-632.

    Ribeiro, B. (2002). "Cartesian Skepticism and the Epistemic Priority Thesis,"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0(4), 573-586.

    Stroud, B. (1984). The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ical Sceptic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M. (1996a). "Understanding Human Knowledge Philosophicall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56(2), 359-378.

    Williams, M. (1996b). Unnatural Doubts: Epistemological Realism and the Basis of Sceptic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M. (1999). Groundless Belief: An Essay on the Possibility of Epistemology (2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M. (2001). Problems of Knowledg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M. (2004a). "Knowledge, Reflections and Sceptical Hypotheses," Erkenntnis, 61(2-3), 315-343.

    Williams, M. (2004b). "Scepticism and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y," Noûs Supplement: Philosophical Issues, 456-475.

    Williams, M., & Sosa, E. (2003). "Are There Two Grades of Knowledg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 Volumes, 77, 91-13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