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映婷
論文名稱: 傅蘭雅的世界:以上海時期為主
指導教授: 陳玨
口試委員: 鐘月岑
蔣竹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晚清上海傅蘭雅格致書室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晚清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在華經歷為出發點,關注其人所參與的、數項在東西交流史中有重要意義的建設,著眼其流變與傅蘭雅在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敘述此一論文之選題、研究範圍及方法、研究回顧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格致書院及其“polytechnic”特色。關於格致書院在當時的作用,直到現今仍未有定論,歷來討論格致書院者,所忽略的部分便是其“polytechnic”之性質,“polytechnic”此一詞語在當時的時代有其特指性,但放眼格致書院相關研究文章,則幾無人提起並加以分析,因此本章將由格致書院之英文名稱探析始,轉入對格致書院藍本的探究,其藍本在當時所處的國家有何影響,並比較格致書院與其藍本的不同之處,進而旁及當時中國知識份子對此一可說是新型態的書院看法如何,而格致書院最終又達成了何種目標。
    第三章:格致書院博物館與中國近代博物館之發展。本章將首先探究博物館及與博物館有一定相似程度的博覽會,與當時特色鮮明的殖民時代之關係,接著從英國的博物館林立,對照當時中國為數稀少的博物館,並對中國初始數座博物館之性質加以分門別類,從中帶出格致書院博物館的特殊性,推論格致書院博物館本能有何種影響,及為何興建失敗之因,最後談及博物館日後的發展。
    第四章:格致書室與上海近代印刷出版業。傅蘭雅開辦的格致書室,其最大特色是專門販售科技相關書籍,除上海本地及鄰近城市之外,也銷往偏遠地區及日本、朝鮮。談及格致書室有何與眾不同的特色之前,需先知道當時的上海曾經或同時有過何種印刷機構,各自特點又在於何處。由此談論至格致書院的創辦與經營,並由傅蘭雅向來著重的教科書編寫著眼,以教科書為例討論出版機構對教科書之注重與編寫,最後總結格致書室的影響。
    第五章:結論。總結傅蘭雅之貢獻與其歷史定位。

    關鍵字:晚清、上海、傅蘭雅、格致書院、格致書室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回顧 5 第四節 章節架構 8 第二章 格致書院及其“Polytechnic”特色 11 第一節 格致書院之英文名稱與書院藍本 11 一、格致書院英文名稱之變化及“polytechnic”之源流 12 二、格致書院的藍本:Royal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15 三、Royal Polytechnic Institution對科技的宣揚 17 第二節 格致書院與polytechnic institution之比較 23 一、課程部分 23 二、公眾講座及公開演示實驗部分 26 三、格致書院課藝 28 第三節 格致書院後期之規畫與實行:以藏書樓為例 31 第四節 格致書院“polytechnic”性質之延續 36 第五節 小結 38 第三章 格致書院博物館與中國近代博物館之發展 43 第一節 博物館、博覽會與殖民時代關連簡說 43 第二節 十九世紀英國博物館的興盛 46 第三節 中國早期的非官方博物館 52 一、徐家匯博物館 53 二、亞洲文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院) 56 第四節 格致書院博物館 60 第五節 博物館日後發展 65 第六節 小結 69 第四章 格致書室與上海近代印刷出版業 75 第一節 上海印刷機構舉隅 75 一、墨海書館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Mission Press(1843) 76 二、美華書館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60) 77 三、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870) 78 四、益智書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1877) 81 第二節 格致書室的創辦與經營 85 一、格致書室之創辦 85 二、格致書室之經營 86 三、格致書室與《格致彙編》 88 四、中外知識份子與格致書室的往來 91 第三節 出版機構對教科書之著眼與編寫 94 第四節 格致書室的影響 98 第五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結論 103 徵引書目 109

    一、 古籍類(依作者筆劃排序)

    《清實錄‧德宗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王韜,《格致書院課藝》(上海:上海書局,1897)。
    清‧王韜,《漫遊隨錄》(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輯》第四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清‧王韜,《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王韜、顧燮光等編,《近代譯書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佚名,《京師大學堂章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
    書》829-33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佚名編,《上海格致書院藏書樓書目》(上海:格致書院,1907)。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吳趼人,《新石頭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清‧李圭,《環遊地球新錄》(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一集第四冊,長沙:岳麓書社,1985)。
    清‧李維清,《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汪康年,《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清‧康有為著,姜義華、張榮華編,《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清‧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唐才常,《覺顛冥齋內言》(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徐一士,《一士類稿》(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清‧康有為,《康南海先生遊記彙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清‧張之洞著,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清‧張元濟,《張元濟詩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清‧張謇著,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清‧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清‧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六冊,長沙:岳麓書社,1984)。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清‧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清‧斌椿,《乘槎筆記》(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七冊,長沙:岳麓書社,1984)。
    清‧曾紀澤,《出使英法俄日記》(收錄於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第四冊,長沙:岳麓書社,1985)。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
    清‧葛元煦,《滬遊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熊希齡著,林增平、周秋光編,《熊希齡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清‧趙爾巽,《清史稿》(台北:新文豐書局,1981)。
    清‧劉孟揚,《天津拳匪變亂紀事》(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
    未收書輯刊》肆輯第拾陸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清‧鄭觀應,《羅浮偫鶴山人詩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
    庫全書》1570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闕名,《歐洲總論》,(收入引自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杭州:西泠印社,2004)。
    清‧譚嗣同著,加潤國選注,《仁學:譚嗣同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二、 中文專書(依作者筆劃排序)

    (美)本杰明‧艾爾曼著,王紅霞、姚建根、朱莉麗、王鑫磊譯,《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美)周欣平主編,《清末時新小說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美)柯文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 : 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美)戴吉禮主編,(美)周欣平、(美)趙亞靜副主編,弘俠中文提示,《傅蘭雅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上海市檔案館編,《工部局董事會會議錄:1870-1871》(上海:上海市檔案館,2001)。
    上海百年文化史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百年文化史》(上海:上海科學文獻技術出版社,2002)。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92)。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台北:天一出版社,1973)。
    上海通社編,《舊上海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上海檔案館,《租界裡的上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戶曉輝,《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王毅,《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5)。
    史梅岑,《中國印刷發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
    朱有瓛主编,《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佚名,《江南育嬰堂記》,收入鍾鳴旦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台北:方濟出版社,1996)。
    吳馨,《上海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宋元放等編,《中國出版史料》(湖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李希泌、張椒華,《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李志軍,《西學東漸與明清實學》(成都:巴蜀書社,2007)。
    汪家熔,《中國出版通史》清代卷(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周秀芬編,顧建光譯,《歷史上的徐家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周振鶴編,《晚清營業書目》(上海:上海書店,2005)。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文化行政》(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
    孫子和,《清代同文館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
    徐中玉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集2》(上海:上海書局,1995)。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高信成,《中國圖書發行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張志偉,《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10)。
    張樹棟等著,《中華印刷通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9)。
    張璜,《徐匯記略》,收入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鄉鎮舊志叢書15:上海寺廟舊志八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張靜廬輯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上海:羣聯出版社,1954)。
    張靜廬輯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
    許美德,巴斯蒂主編,《中外比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陳力,《中國圖書史》(台北:文津書局,1996)。
    陳元暉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陳向陽,《晚清京師同文館組織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黃林,《晚清新政時期圖書出版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熊月之,《上海的外國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熊月之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樊兆鳴主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圖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翦伯讚等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鄧洪波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蘇精,《清季同文館》(台北:作者自印,1978)。
    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台北:作者自印,1985)。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上海:上海書店,2005)。
    顧炳權編,《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1996)

    三、 外文專書(依作者筆劃排序)

    Altick, Richard Daniel. The Shows of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Bennett, Adrian Arthur. John Fryer :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nineteenth-Century Chin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67.
    Blake, William Phipps, ed. Rep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ers to the Paris Universal Exposition, 1867. Vol. 1.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0.
    Dagenais, Ferdinand. John Fryer’s Calendar: Correspondence, Publications, and Miscellaneous Papers with Excerpts and Commentary. Berkeley: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afornia, 1999.
    Fan, Fa-ti.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Hoyt, John W. Reoports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0. Rep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ers to the Paris Universal Exposition, 1867. Vol.1.
    Reed, Christopher A. Gutenberg in Shanghai :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Sowerby, Arthur de Carle. Birds Recorded from or Known to Occur in the Shanghai Area Shanghai: Universite l’Aurore, 1943.
    Weeden, Brenda. The Education of the Eye: 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1838-1881 Cambridge: Granta Editions, 2008.
    Wright, David. Translating science :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chemistry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 1840-1900. Leiden Boston: Brill, 2000. Print.
    Wylie, Alexander.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Shangha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7. Print.
    吉田光邦,《圖說万國博覽會史1851-1942》(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85)。
    前田正明編,《ビクトリア王室博物館》(東京:講談社,1978)。

    四、 中文論文 (依作者筆劃排序)

    小宮山博史,〈十九世紀中國傳道會印刷所的字體傳到日本〉,收入《中國印刷史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6),頁587-594。
    方富萌譯,〈廣學會年報〉(第十一次,1898年12月22日),《出版史料》1992年第1期,頁44-45。
    王志勇,〈清代書院藏書的購置與分編著錄〉,《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116-118。
    王金瑞,〈京師同文館研究20年綜述〉,《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97-99。
    王揚宗,〈江南製造局翻譯書目新考〉,《中國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頁3-18。
    王揚宗,〈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988年第3期,頁65-73。
    王揚宗,〈晚清科學譯著雜考〉,《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第4期,頁32-40。
    王樹槐,〈基督教教育會及其出版事業〉,收入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1),頁193-227。
    古偉瀛,〈從「炫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對外關係的一個側面〉,《思與言》1986年9月第24卷第3期,頁249-266。
    吳方正,〈上海格致書院與「博覽會」的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3月第51期,頁1-53。
    呂建昌,〈中國首家博物院到底創辦於何時〉,《中國社會科學報》2001年3月第132期第19版。
    呂建昌,〈世界博覽會與博物館發展的內在關係〉,《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第17期,頁108-119。
    李晟文,〈二十世紀上半葉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士文獻與中國「奇器」〉,收入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05),頁359-389。
    林欽,〈偉烈亞力與北中國支會圖書館〉,《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年第6期,頁59-64。
    青山治世,〈晚清郭嵩燾與上海博覽會計畫〉,《百年潮》2010年第11期,頁72-76。
    侯江、李慶奎,〈1949年以前外國人在華創辦的自然博物館探析〉,《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第26期,頁46-50。
    姚崧齡,〈傅蘭雅與繙譯館〉,《傳記文學》1970年1月第16卷第1期,頁37-71。
    胡俊榮,〈西方傳教士對中國近代圖書館的影響〉,《圖書館》2002年第4期,頁88-91。
    夏東元,〈江南製造局在近代史中的地位〉,《河北學刊》1995年05期,頁75-78。
    徐紅燕、堵海燕、張靜,〈格致書院及其藏書與出版物的歷史作用〉,《蘭臺世界》2011年第2期,頁67-68。
    張增一,〈江南製造局的譯書活動〉,《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212-223。
    許峰源,〈晚清博覽會的變遷(1905-1911):主導權的轉移與參展制度的建立〉,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第一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357-372。
    郭家宏,〈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及其化解策略〉,《學海》2007年第6期,頁81-86。
    陳玨,〈高羅佩與物質文化〉,《漢學研究》2009年9月第27卷第3期,頁317-346。
    陳建明,〈漢語「博物館」一詞的產生與流傳〉,收入中國博物館學會編,《2005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學術研討會文集:回顧與展望—中國博物館發展百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頁211-218。
    陳啟偉,〈再談王韜和格致書院對西方哲學的介紹〉,《東岳論叢》2001年9月第22卷第5期,頁54-57。
    鄒振寰,〈土山灣印書館與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發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頁1-146。
    鄒振環,〈傅蘭雅與上海格致書院圖書館〉,《圖書館雜誌》1986年第3期,頁71-73。
    趙旻,〈京師同文館的發展歷史及其貢獻〉,《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頁66-70。
    稻岡勝,〈初期商務印書館的源流--美華書館、修文書館、岸田吟香、金港堂〉,《出版與印刷》1994年第2期,頁39-4340。
    戴麗娟,〈徐家匯博物院與清末民初中國自然史發展〉,《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356期,頁4。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file/file/66/6634.pdf
    鄺兆江,〈譚嗣同和傅蘭雅的一次會見〉,《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頁194-199。
    顧衛星,〈京師同文館外語教學簡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頁125-127。

    五、 英文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序)

    Borrell, Octavius William, " A Short History of the Heude Museum(Musee Heude, 1858-1952) Its Botanist and Plant Collector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31 (1991): 183-91.
    Brosan, G. S. "The Development of Polytechnics in the United Kingdom." Paedagogica Europaea 7 (1972): 41-53.
    Morus, Iwan Rhys. "Seeing and Believing Sciences." ISIS , 97(2006). 101-110.
    Bud, Robert.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Museum.”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30:1(1997), 47-50.
    Layton, David. "Founding athers of science education(4): A Victorian showman of science." New Scientist 75(1977.9.1): 538-39.

    六、 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序)

    王紅霞,「傅蘭雅的西書中譯事業」(上海,復旦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6)。
    杜衡,「清末圖書出版新格局的形成及意義」(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
    楊珂,「從傳教士到文化使者--傅蘭雅個案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4)。
    張淑玲,「從江南機器製造局譯書看西方近代科技知識之輸入」(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1994)。

    七、 中英文報刊(依報刊名筆劃排序)

    《中西聞見錄》(南京:南京古舊書店,1992)。
    《叻報》(新加坡大學電子資料)http://www.lib.nus.edu.sg/lebao/index.htm。
    《聖教雜誌》(北京:線裝書局,2010)。
    《萬國公報》(台北:華文書局,1968)。
    《學部官報》(北京:學部圖書局,1906)。
    《格致彙編》(上海:格致書院,1878)。
    Illustrated London News(清華大學電子資料)http://find.galegroup.com.nthulib-oc.nthu.edu.tw/iln/start.do?prodId=ILN&userGroupName=twnsc070。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清華大學電子資料)http://lib055.lib.nthu.edu.tw/bksy_mirror/simpleSearch.do。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