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淑絹
Chang, Shu-Chuan
論文名稱: 子于及其小說研究
A study of Tzu Yu and his novels
指導教授: 陳惠齡
Chen, Wei-Lin
口試委員: 王惠珍
Wang, Hui-Chen
蔣淑貞
Chiang,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子于東北教育女性戰後臺灣現代小說
外文關鍵詞: Tzuyu, Northeast China, Female, Educatio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Modern Nove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臺灣五、六○年代作家─子于及其小說為研究對象,並以作家論及作品論為研究經緯。全文旨在探討子于於東北偽滿洲國的成長、求學與採礦經歷,以及其從東北遷移至臺灣後的教書與寫作歷程。本文論述進程以作家的生活體察為主,藉由觀察子于與文友間的互動,以及作品發表概況,探討其寫作風格與作品意涵,從而瞭解子于如何將自己流轉於不同土地上的所知所感,轉化為多元面向題材與書寫觀點,諸如獨特的東北記憶與風情、臺灣戰後的社會寫實風貌,以及校園教育議題與青少年的成長啟蒙等等議題。子于作品的文字表現與樸實口語,別具北國特色,其現實關懷面,遍及各階層人物的悲喜哀樂與愛慾情仇,特別是子于身為男性作家,作品卻多觸及女性的生命處境,顯現對「人」的尊重和同情共感的悲憫情懷。子于小說有其獨特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極具社會意識與現實感,其創作材料的寬闊及其樸質簡練的語言,皆為其作品的價值所在。本論文期能藉此開啟學界對於子于其人其作的討論,並賦予子于在臺灣文學史的定位。


    This Study adopted Tzuyu, the writer in Taiwan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and his novel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Based on the criticisms of the writer and his works, this Study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schooling and mining experiences of Tzuyu in the State of Manchuria, at the northeast China, as well as his teaching writing process in Taiwan after mitigated from the northeast China. In addition, it also organized the released locations of his works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 literary friends, and based on the data to investigate his writing style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 works, so as to understand how Tzuyu transformed his knowledge and feelings with different lands and areas into diversified writing aspects. In other words, Tzuyu used his entire living experience as the basis to create a unique memory and fashion about the northeast China, empirical style for the society in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his concern with educational issu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and inspiration process for adolescents.His works are verbal and humble with the features of northern countries and areas, and for the aspect of real concern, his works are engaged in the sadness, joy, sorrow and happiness, as well as love, desire, feeling and hate for people from every sector. It is worth noting, as being a male writer, Tzuyu usually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caring for women's life situations, that is, a respect and emphasis on “people”. Tzuyu’s novels possessed unique artistry and ideology with full of socialization and reality. The broadeness of subject-matter and simple and humble words are the value of his works. This Study tended to launch the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world for Tzuyu’s works and himself, and endue him with the position in Taiwan’s literary history that he deserv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20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35 第二章 子于生平與文學生涯----------------------------------40 第一節 從東北到臺灣:「採礦」、「教書」、「寫小說」三部曲-----40 第二節 與文友的交流---------------------------------------55 第三節 子于的文學創作歷程----------------------------------59 第三章 東北記憶與書寫:高粱地裡的浮生繪---------------------71 第一節 東北的故事:亂世中的飲食男女-------------------------71 第二節 庶民的生活悲歌:腳行工人與窯姐-----------------------78 第四章 臺灣體驗與映現:戰後社會現象的攝錄--------------------94 第一節 兩性婚戀的觀察視角----------------------------------94 第二節 留學生移民風潮與世代差異的觀照-----------------------99 第三節 工業社會下的女性關懷--------------------------------110 第五章 書寫臺灣教育現場:校園文化的現實與批判----------------126 第一節 學校空間與權力監控----------------------------------126 第二節 性啟蒙與性教育--------------------------------------140 第三節 對臺灣教育的省思------------------------------------147 第六章 結論-----------------------------------------------160 第一節 子于作品的題材與特色---------------------------------160 第二節 子于在文學史上的定位---------------------------------166 第三節 研究展望--------------------------------------------169 參考文獻--------------------------------------------------173 附錄------------------------------------------------------182

    一、子于作品:
    (一)極短篇
    子于〈眉毛 清涼〉,《極短篇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年5月。
    子于〈人與狗〉,《極短篇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4月。
    子于〈愛情彌深〉,《極短篇4》,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5月。
    (二)短篇小說(合集)
    子于〈比給的,更多〉,臺北:《中央日報》,1964年12月3日,第6版。
    子于〈行行,歸路〉,臺北:《中央日報》,1964年12月19日,第6版。
    子于〈公鵝?母鵝〉,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1月24日,第6版。
    子于〈錯,錯,狂蕩!〉,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2月26日,第6版。
    子于〈爸爸‧兒子〉,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3月16日,第6版。
    子于〈沒辦法的人〉,臺北:《中央日報》,1966年5月15日,第6版。
    子于〈不丟〉,臺北:《中央日報》,1966年11月16日,第6版。
    子于〈叫你一千聲〉,臺北:《中央日報》,1966年11月30日,第6版。
    止予(子于)〈橘紅‧橘紅‧橘紅〉,臺北:皇冠雜誌社,1966年11月,第26卷,
    第3期。
    子于〈站起來〉,臺北:《中央日報》,1968年8月3日,第12版。
    子于〈雪戰〉,臺北:《中央日報》,1969年3月15日,第9版。
    子于《摸索》,臺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9月。
    子于〈螻螻蛄〉,臺北:《文學雙月刊》,1971年1月15日,第1期。
    子于〈螻螻蛄2〉,臺北:《文學雙月刊》,1971年1月15日,第1期。
    傅禺〈不是胡扯〉,臺北:《文學雙月刊》,1971年4月15日,第1期。
    子于〈起跑〉,臺北:《現代文學雙月刊》,1971年5月,第43期。
    子于〈蓮花白〉,臺北:《純文學》,1971年5月,第5期。
    子于《艷陽》,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年5月。
    子于〈巧奪〉,臺北:《中外文學》,1972年6月1日,創刊號。
    子于《喜棚》,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4年9月。
    子于〈蘭花與蘋果〉,臺北:《幼獅文藝》,第250期,1974年10月。
    子于〈蟹殼黃〉,辛鬱等編,收錄於《中國當代十大小說家選集》,臺北:源成文
    化圖書供應社,1979年7月。
    子于〈蒸籠〉,鄭傑光、覃雲生編,收錄於《六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
    出版社,1981年6月。
    子于〈迷惑〉,殷張蘭熙編,收錄於《寒梅》,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1月。
    子于《飄零》,殷登國編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3月。
    (三)中篇小說
    子于《月暗星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9月。
    子于《芬妮‧明德》,臺北:聯合報社印行,1982年2月。
    (四)長篇小說
    子于《迷茫─矬巴列傳》,臺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
    (四)散文
    子于〈老兔崽子〉,臺北:《中央日報》,1964年11月23日,第6版。
    子于〈小谷的獾子〉,臺北:《中央日報》,1964年12月8日,第6版。
    子于〈白米和高粱〉,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3月25日,第6版。
    子于〈一隻錶〉,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4月30日,第6版。
    子于〈我不難受〉,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5月27日,第6版。
    子于〈手足情深〉,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9月20日,第6版。
    子于〈過失懲罰〉臺北:《中央日報》,1965年9月28日,第6版。
    子于〈苦澀的杏子〉,臺北:《中央日報》,1966年6月4日,第6版。
    子于〈簡單小姐〉,臺北:《中央日報》,1967年4月12日,第6版。
    子于〈頭髮的故事〉,臺北:《中央日報》,1967年5月25日,第10版。
    子于〈我看連環套〉,臺北:《幼獅文藝》,第248期,1974年8月。
    子于〈病中記〉,臺北:《幼獅文藝》,第271期,1976年7月。
    子于〈一家人在天津過年〉,臺北:《幼獅文藝》,第290期,1978年2月。
    子于〈為高中社會組的矛學叫屈〉,臺北:《中央日報》,1978年5月2日,第
    9版。
    子于〈頑童時代─回憶父母對我的管教〉,臺北:《聯合報》,1978年5月19日,
    第12版。
    子于〈採礦‧教書‧寫小說〉,臺北:《聯合報》,1978年8月17日,第30版。
    子于〈新郎十五歲〉,臺北:《聯合報》,1978年9月11日,第12版。
    子于〈長城外面是故鄉─我的學生時代〉,臺北:《聯合報》,1978年9月11日,
    第12版。
    子于《建中養我三十年》,臺北:大地出版社,1979年12月。
    子于〈練好身體、享受生活〉,臺北:《幼獅文藝》,第336期,1981年12月。
    子于〈手足情深〉,臺北:《中央日報》,1985年2月24日,第6版。
    子于〈北威中文學校〉,臺北:《中央日報》,1985年4月23日,第10版。
    子于〈報春〉,臺北:《中央日報》,1985年5月1日,第12版。
    二、學術專著、評論集
    丁庭宇,馬康莊《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臺北:巨流圖
    書公司,1986年6月。
    王以仁《婚姻與家人關係》,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6年1月。
    王振寰、章英華《凝聚台灣生命力》,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8月。
    王雅各《性屬關係》,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12年11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91年9月。
    王鴻賓‧向南‧孫孝恩主編《東北教育通史》,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年8月。
    田夏仁〈喜棚底下吃雙拼─看《喜棚》〉,《書評書目》,臺北:書評書目雜誌出
    版社,第27期,1975年7月。
    任真《年度小說選資料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2月10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文學發展現象》,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6
    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
    宋惠中,劉萬青主編《國族‧想像‧離散‧認同》,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2010年10月。
    沈萌華〈獨憐幽草澗邊生編序〉,《七十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1
    年6月。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林柏燕《文學探索》,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書評書目出版社,1973年9
    月。
    林海音編《純文學好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8月。
    施叔等人《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2月15日。
    柯青華《年度小說選資料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2月10日。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
    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2月。
    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11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10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10
    月。
    陸偉明《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1年7月。
    張泉:《殖民拓疆與文學離散─「滿州國」「滿系」作家/文學的跨域流動》,黑
    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
    彭歌《永恆之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2月。
    黃武忠《小說經驗─名家談寫作技巧》,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8月。
    楊佳嫻《臺灣成長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楊幸真《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8月。
    楊照《迷路的詩》,臺北市: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2011年4月20日。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5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9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0月8日。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臺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9月。
    劉毓秀《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10月。
    劉曉麗主編,陳因編《滿洲文學20年》,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1
    月。
    蔡勇美《性的社會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3月。
    蔡翠華《六○年代《臺灣文藝》小說研究(1964-1969)--以認同敘事為中心的考
    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
    鄭樹森《兩地結緣─台港文壇瑣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2月。
    蕭新煌,徐正光主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1月。
    賴寶禎等人著《青少年心理學》新北:建華印書有限公司,1999年1月。
    戴華萱《鄉土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走向》,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2年11月。
    應鳳凰《畫說1950年代台灣文學》,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2
    月。
    聯合報社《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風雲三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年6月。
    聯合報編輯部《小說潮─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作品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1977年10月。
    隱地《五十九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7月。
    隱地《年度小說選資料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2月。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2
    月。
    米歇爾‧傅柯,尚衡譯《性意識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
    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10月。
    佛洛伊德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
    年9月。
    佛洛依德著,劉佳伊譯《夢的解析》,新北:華立文化,2003年12月。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
    月。
    傑達‧馬特拉斯著,李明譯《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流動》,臺北:桂冠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
    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廖彥博譯《流離歲月:抗戰的中國人民》,臺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羅素(Bertrand Russell)《婚姻與道德》,新北:新月文庫,1978年8月。
    羅素(Bertrand Russell),靳建國譯《婚姻革命》,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Kathryn Woodwad,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
    司,2006年10月。
    Linda McDowell,國立編譯館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裡學概說》,
    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
    R.W.Connell,劉泗翰譯《性/別》,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1994年8月。
    三、期刊論文暨報章雜誌
    大山〈高處總是眼亮〉,《青溪》,臺北:青溪雜誌社文化宣教處,1971年4月。高全之〈子于的「艷陽」─玄室書簡之五〉,《書評書目》,臺北:書評書目雜誌
    出版社,1972年9月,第16期
    林雙不〈雙不齋談書〉,《書評書目》,臺北:書評書目雜誌出版社,第88期,1980
    年8月。
    花村〈美麗的青春時代試析子于的「艷陽」〉,《中華文藝》,臺北:中華文藝月
    刊社,第67期,1976年9月。
    皇冠雜誌社編委會〈來,為這一群文藝界的新力軍乾一杯〉,臺北:皇冠雜誌社,
    1966年5月,第25卷,第3期。
    殷登國〈度過陰霾的日子─悼子于〉,臺北:《聯合報》,1989年7月,第21版。
    江兒〈作家子于在美病逝〉,臺北:《文訊雜誌》,1989年9月,第47期。
    尉天驄〈一段里程─讀子于的「艷陽」〉,《書評書目》,臺北:書評書目雜誌出
    版社,第1期,1972年9月。
    尉天驄〈找回失去的星光─懷念子于〉,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參卷第玖期,2007年5月。
    張泠〈最是近黃昏─作家子于的一天〉,臺北:《散文季刊》,1984年7月,第3
    期。
    陳大道《從人性出發:試析子于小說的自然主義與「留學移民」情節》,《台灣
    學誌》第八期,2013年10月。
    陳克環〈淡苦談「建中養我三十年」讀後〉,《中央日報》,1980年4月,第11
    版。
    覃雲生〈說說蒸籠〉,《書評書目》,臺北:書評書目雜誌出版社,第20期,1974
    年12月。
    黃武忠〈小說家的社會關懷─兼談子于「迷惑」與楊青矗「工廠女兒圈」〉,《書
    評書目》,第90期,1980年10月。
    羅逸誠〈讀建中養我三十年〉,臺北:《國語日報》,1980年4月6日,第6版。
    四、網路資源
    百度百科〈烏米〉http://baike.baidu.com/view/2833857.htm,(查詢日期:2016
    年2月4日)。
    勞動部〈勞動部〉,https://www.mol.gov.tw/,(查詢日期:2018/06/18)。
    華人百科〈中國煤炭工業〉
    https://www.itsfun.com.tw/%E4%B8%AD%E5%9C%8B%E7%85%A4%E7%82%AD%E5%B7%A5%E6%A5%AD/wiki-7573472-4348952,(查詢日期:2017年12月12日)。
    Superbird《給台灣的校長老師們看一個典範:轉貼 『傅禺老師 建中養我三十
    年 自序』》, http://blog.udn.com/superbird/387932,(查詢日期:2018/05/01)。
    遼寧百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原新城街歷史文化遺址專輯〉:
    http://www.baisui3d.com/m/NewsDetail.aspx?Id=3430,(查詢日期:2018年7月27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