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祺然
論文名稱: 兒童攝影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東海國小中年級為例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兒童攝影教學視覺藝術課程
外文關鍵詞: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宗旨在探討如何將兒童攝影教學運用在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期待能開拓兒童視覺藝術的多元化與生活化層面,提升兒童學習的興趣與知識,進而培養國小學童對環境的覺知能力,同時建立積極的生活觀。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 探討兒童攝影在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二、 探討兒童攝影教學在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可行性。
    三、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實施之參考。

    研究方法採文獻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探討兒童攝影教學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可能性,以三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際教學。運用視覺藝術課程之兒童攝影教學向度構思模組進行教學活動,藉著兒童攝影與視覺藝術的互動,培養兒童的美學素養,提升國小學童對環境的覺知能力,進而發現問題所在並能主動積極提出方法或策略。
    透過攝影作品創作歷程、學生自評、互評心得單、學習單、教學日誌、家長回饋表、觀察者與指導教授意見,配合教學的檢討和修正的反省日誌進行質性分析,作為教學的檢討和修正。
    研究結論發現兒童攝影教學,具有下列意涵:
    一、從教學活動的體驗中,進行視覺化思考與攝影式觀察的對話,將平常可能「視而不見」的視覺畫面,結合攝影創作的探索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童敏銳觀察力以及對知識的學習與建構。

    二、讓學童嘗試多樣媒材、體會多種的美感形式,並透過視覺藝術的欣賞,瞭解藝術千變萬化的面貌,反思環境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建立積極的生活觀。
    三、兒童攝影具有「視覺性」、「時代性」、「操作性」、「自主性」、「遊戲性」等藝術特質,有別於傳統靜態的藝術課程,在中年級實施,亦符合中年級學童身心發展與學習的動力。
    四、由熟悉的周遭環境著手,透過觀景窗探索朝夕相處的校園,對事物有截然不同的新視界,進而提昇自己對周遭環境的覺知能力,具有地域性特質,符合時代脈絡的後現代視覺藝術教育的精神。
    五、課程設計以 「鏡頭你我他」、「影像故事隧道」、「攝影探索之旅」、「鏡頭下的東海」四個主題活動進行,實施後發現運用兒童攝影教學之視覺藝術課程,能符合一百學年實施的課程綱要內容,掌握認知、技能、情意、社會責任層面等教學目標。主題融入中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綜合領域、語文領域、數位電腦、彈性課程,符合中年級學生身心發展、學生接受度高、提昇學生的生活經驗,多樣的藝術技能學習,培養「視覺閱讀多樣化」、「帶著走」的能力、能衍生其他教育價值,是具體可行的課程之一。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兒童攝影教學研究之理論建構與教學計畫,以課程實施之滿意程度及困難做為教師視覺藝術多元化課程之探討依據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實施之參考。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學校、社區、地方行政主管機關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Study of Child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middle grades of Hsin Chu County Dong Hai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is used in elementary middle grades visual arts curriculum, looking forward to develop the diversity of children's visual art and daily life aspects, to enhance children'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knowledge,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awarenes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build up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This study has three purposes:

    1.Explore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children photography in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2.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s curriculum.
    3.Rais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elementary middle grades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are adopted to explore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merge into elementary visual arts education courses with the actual instruction on the third-graders. Applying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idea module of visual arts courses for instruction activities, nurturing children's aesthetic qualiti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photography and visual arts, to enhance their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urthermore, furnish them with the ability to find the problem and take initiative to propose a method or strategy.

    Through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photography work, student self-assessment, peer assessment, learning sheets, instruction logs, parent feedback form, the observer and advisor’s opinions, parallel with the instruction review and amend introspect logs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instruction review and amendment.

    The conclusion draw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has the following implications:
    From the experience in instruction activities, the dialogue between visual thinking and photographical observations, combine the “unseen” visual images in daily life with the exploring process of photography creation, all contribute to develop a keen power ofobservation and be able to learn and construct their knowledge.

    Let the students try on various media and experience the various forms of beauty.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of visual art forms, they might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faces of arts, think about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ake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Children photography has the nature of "visual", "times", "operational", "autonomy", and "playfulness" of art,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tatic arts curriculum, implemented in middle grades, goes with their physical, ment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motivation to learn.

    To proceed from the most familiar surroundings and explore the campus from day to night through the viewfinder, comes up with a very different new vision, and thus enhance their own ability of awareness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the context of the post-modern era of visual arts education spirit.

    Curriculum is designed to process with four theme activities, "lens you and me", "image story crossing", " the exploring journey of photography", "Dong-Hai in the camer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it is found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using visual arts courses, conform to the syllabus content implemented on one hundred school year, also master the educational goals in the knowledge, skills, affectiv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vel. The middle grades arts and humanities subject areas, integrated areas, the language field, digital computers, flexible courses are merged into the theme to meet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lear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 is enriched through a variety of arts skills learning, also culture "the diversity of visual reading” and “the ability to go with" to give rise to other educational values. It is deemed as one of the specific and feasible cours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we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instruction plans of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focus on the satisfaction and difficulties with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raise specific proposals and as a reference for diversified program implemented in elementary middle grades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posals are made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schools, communities, loc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the follow-up study.

    Keywords: children photography instructio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攝影概論與兒童攝影 13 第二節 攝影教學資源分析 24 第三節 國小中年級兒童藝術認知發展 41 第四節 視覺藝術課程的理念與內涵 47 第五節 兒童攝影教學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的教育價值 59 第六節 相關研究分析 66 第三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9 第二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71 第三節 蒐集資料與分析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檢討 99 第一節 「鏡頭你我他」主題研究結果 99 第二節 「影像故事隧道」主題研究結果 116 第三節 「攝影探索之旅」主題研究結果 124 第四節 「鏡頭下的東海」主題研究結果 13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62 參考書目 169 一、中文書目 169 二、英文書目 173 三、參考網站 173 附 錄 185 附錄 附錄 一 兒童攝影教學研究問卷調查 176 附錄 二 「猜猜我是誰」學習單 1 178 附錄 三 「我變 我變 我變變變」學習單 2 178 附錄 四 「光影遊戲」學習單 3 179 附錄 五 「玩鏡頭」學習單 4 179 附錄 六 「東海的故事」學習單 5 180 附錄 七 「田野探訪攝影」學習單 6 180 附錄 八 「環遊東海地圖」學習單 7 181 附錄 九 「小小攝影展」學習單 8 181 附錄 十 學習成果評量表 182 附錄 十一 各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 183 附錄 十二 各單元教學觀察評量表 184 附錄 十三 教學反省日誌 185 附錄 十四 學生訪談內容記錄表 185 附錄 十五 學生作品集 186 圖次 圖 1-1 研究架構圖 5 圖 1-2 研究流程圖 6 圖 2-1 布列松之決定性的瞬間 15 圖 2-2 影像敘事關鍵圖 21 圖 2-3 名畫檔案網站 25 圖 2-4 卡尼札三角形 26 圖 2-5 名畫檔案網站 28 圖 2-6 山下工美網站 29 圖 2-7 翼報網站 30 圖 2-8 英國通電攝影 31 圖 2-9 達利原子 31 圖 2-10 盲母 32 圖 2-11 草根台灣臉譜網站 33 圖 2-12 尋百工 34 圖 2-13 東海國小校史室 37 圖 3-1 兒童攝影教學心智圖 72 圖 3-2 兒童攝影教學主題架構圖 74 圖 3-3 「鏡頭你我他」單元主題圖 75 圖 3-4 「影像故事隧道」主題圖 78 圖 3-5 「攝影探索之旅」主題圖 81 圖 3-6 「鏡頭下的東海」主題圖 84 圖 4-1 「鏡頭你我他」教學活動過程紀實100 圖 4-1-1 學生作品 103 圖 4-1-2 讀卡機 115 圖 4-2 「影像故事隧道」教學活動過程紀實116 圖 4-2-1 學生作品 116 圖 4-3 「攝影探索之旅」教學活動過程紀實124 圖 4 -3-1 麵包超人洋房 132 圖 4-4 「鏡頭下的東海」教學活動過程紀實134 圖 4-4-1 學生作品 137 圖 4-4-2 留言版 143 表次 表 2-1 攝影影像的特性 17 表 2-2 攝影影像的風格 18 表 2-3 國語日報有關2010~2011年攝影的報導 38 表 2-4 中年級兒童之藝術認知發展 45 表 2-5 中年級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能力之關係表 50 表 2-6 中年級視覺藝術教育內容 51 表 2-7 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藝術教育課程 55 表 2-8 中年級兒童身心發展與視覺藝術的兒童攝影能力特質 56 表 2-9 攝影影像相關論文研究 66 表 2-10 攝影影像相關教學研究 68 表 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71 表 3-2 總體課程計畫概表 73 表 3-3 兒童攝影教學向度構思模組 74 表 3-4 「鏡頭你我他」教學設計表 75 表 3-5 「影像故事隧道」教學設計表 79 表 3-6 「攝影探索之旅」教學設計表 82 表 3-7 「鏡頭下的東海」教學設計表 85 表 3-8 主要活動內容分析 87 表 3-9 單元實施時間及順序表 87 表 3-10 研究工具說明 90 表 3-11 兒童攝影教學對應九年一貫分段能力指標轉換具體目標一覽表 92 表 3-12 資料編碼說明 94 表 3-13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5 表 3-13-1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5 表 3-13-2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5 表 3-13-3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5 表 3-13-4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5 表 3-13-5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5 表 3-13-6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6 表 3-13-7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7 表 3-13-8 攝影知識背景分析表 97 表 3-14 給家長的一封信 98 表 4-1 猜猜我是誰」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 103 表 4-2 「我變 我變 我變變變」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 105 表 4-3 「猜猜我是誰」單元之學習心得問卷 106 表 4-4 「我變 我變 我變變變」單元之學習心得問卷 106 表 4-5 「猜猜我是誰」教學觀察評量表 110 表 4-6 「我變 我變 我變變變」教學觀察評量表 111 表 4-7 各單元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表 146 表 4-8 各單元學生心得 149 表 4-9 各單元教學觀察紀錄表 150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Becky Cho(1995):當代攝影家。英國St.James Press出版社第三版,頁556。本
    文頁29。
    E. H. Gombrich,雨云譯(1997)。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頁625。
    ELLIOT.W.EISNER(2002):「藝術視覺的教育」,郭禎祥譯,台北:文景書局,2002,頁87。
    Viktor Lowenfeld 著(1991),王秀雄校閱,王德育譯: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友圖書。
    江彩鳳(2003)。數位圖像應用於國小兒童創造力測驗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Feldman ,1983)。
    Otto G.Ocvirk 等著(2004)。江怡瑩譯,藝術原理與應用,六合出版社,頁374。
    ZOOM繪本(1995):Puffin Books Isbn O - 14 05.5774 – 1 ,printed in HONG KONG。
    王文科 (1988)。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卜拉斯姬著,王文科譯。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文科 (1994)。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公司。頁229、231、270、353。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頁75。
    王信(1977)。報導攝影。中國時報。1977.5.10。
    世界展望會(2011)。2011年世界兒童攝影展。國語日報。莊舒仲報導,2011.3.18。
    台北市攝影中心(2011)。走進鏡頭下的世界。自由時報。耿詩婷報導,2011,5.29 。
    布施英利著(2008)。呂雅昕譯,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如果出版社,頁22。
    安瑟.亞當斯著(1990),謝漢俊譯。安瑟.亞當斯論攝影台北。攝影家出版社。頁35。
    吳承恩(2009)。情緒的場域—回憶與記錄。新竹教育大學造形藝術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97課程綱要之新理念及其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期。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秀珍(2006)。攝影教學對兒童圖像藝術學習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沈芯菱(2008)。沈芯菱與台灣草根臉譜相遇的故事。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季惠民(2005)。台灣解嚴(一九八七) 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3、84。
    徐希景(2004)。實用攝影學。中國攝影出版社。
    探索東海人文 (2005)。新竹縣東海國小。
    東海人文散步地圖 (2005)。新竹縣東海國小。
    東海校史室(2011)。新竹縣東海國國小。
    林芙美(2006)。比較攝影特值應用於台灣攝影的探討。頁115-117。
    林貞秀(2006)。「水」素材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林曼麗(1995):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藝術、人文 、新契機。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
    聯合新聞(2011)。網革命性相機。王麗娟綜合報導 。2011.6.23
    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2010)。尋百工。台北:誠品書局。
    邱錫麟(2002)。真情、緬甸,邱錫麟攝集IV。宜蘭:邱錫麟出版發行。
    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1997),洪蘭審訂 李平譯。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柯錫杰(2008)。心的世界 柯錫杰的攝影美學。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頁10-11、24。
    約翰.伯格 與 尚.摩爾合著(2007)。另一種影像敘事。張世倫譯。三言社。頁97。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第三卷第四期,頁61-79。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 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
    國語日報(2010)。3.4莊舒仲報導-台東縣椰油國小、3.5陳祥麟報導-台北縣插角國小、5.27、吳啟綜報導-台北市立農國小
    康原(2007)。歷史館06大師的視界.台灣150張照片。臺北:晨星出版社。頁144、161、178。
    張才(2010)。張才攝影紀念展「意象地圖」。台北市:北美館A3。2010,3-27~6-6展出 。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妏晟出版。
    張國耀(2011)。走訪台灣八十人瑞畢業專題。自由時報。2011.3.7。
    張集彰(2006)。城市風景—張集彰攝影創作論述。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張照堂(2001)。揮手的姿勢 ── 看.不見。時報出版。藝術大師2。頁121。
    阮義忠(1991)。攝影美術欣賞系列叢書 第4冊 。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教育部 (2004) 。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素養指標之研究會議記錄。
    教育部(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教育 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十大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
    郭立昕(1998)。書寫攝影 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頁62。
    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載於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專集。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永財(1997)。閃耀在陽光下。高雄市:傑出出版社。頁83、122、123。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9,20)。藝術教材系列3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篇美術。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頁118。
    陳朝平、陳仁富(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頁19。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166。
    章光和(2005)。攝影不是藝術。田園城市,邱奕堅編審。新現代攝影。臺北市:影像視覺藝術事業有限公司,頁360。
    麥可.弗里曼(2009)。吳光亞譯。攝影者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台北縣:大家出版社。頁31-36
    黃壬來(2003):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 台北:桂冠出版社。
    黃明正(2011),倒立環島記錄台灣之美。自由時報。何碩倫報導。100.7.2。
    黃錦凰(2002):運用影像或實物的教學媒介刺激對兒童繪畫表現的影響,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福山國小。我用相機看世界。國語日報。陳祥麟報導。2011.1.5。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台灣教育》,頁628,14-22。
    劉豐榮(2004)。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蔣旻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揚智出版社。文化手冊46
    謝明錩(2004)。看懂世界名畫。台北:爾雅叢書421。頁25。
    羅晟文(2011)。台灣面貌躍登國際攝影舞臺。自由時報。100.6.21,AA1。
    蘇俞安(2004)。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攝影影像--- 一個初步的探究。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二、 英文書目
    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 Gilles Mora,. Photo Speak: a guide to the ideas, mov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 1839 to the present, pp. 78-80.
    Mark Holston, "Juan I-Jong: Taiwan's Cartier-Bresson" in The World & I , Jly. 1994.

    三、 參考網站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6.8.29,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3.htm。
    名畫檔案。2011.1.10, http://www.fineartfile.idv.tw/ 。
    柯錫杰的鏡頭與生命之旅:台灣在我心。2011.3.7,
    ak1002.pixnet.net/blog/post/1044434。
    山下工美的官方網站。2011.2.24,http://kumiyamashita.com/。
    安瑟.亞當斯。2011.1.8,http://www.nps.gov/nps/404.htm。
    安瑟.亞當斯,翼報j網站。2011.1.10,
    blog.roodo.com/lingandshow/archives/440166.html。
    布列松之決定性的瞬間。google搜尋。2010.5.14,
    http://blog.roodo.com/hiromi6978/archives/6166513.html。
    艾里克森(E. Erikson) 。心理社會理論:學習加油站,2011.9.8
    http://content.edu.tw
    「草根台灣臉譜」網站。2010.5.18, http://www.cheers.com.tw/。
    英國通電攝影。英國每日郵報。2010.9.22,http://blog.xuite.net/mmchi/photo/26480666
    史前館(2003)。南王、賓朗部落學童影像展。2010.5.14, http://blog.roodo.com/hiromi6978/archives/6166513.html 。
    呂燕卿(2010)。中年級之藝術認知發展。http://www.gtes.ilc.edu.tw/art/ART.HTML
    呂燕卿(2000)。如何使美勞科教學更活潑更實用。發現式教學策略。2011.1.21,
    http://tw.myblog.yahoo.com/jw!IF4KLVOQEQWF_7627qm6b_4-/article?mid=719
    倒立旅行全台自拍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2010.10.15,
    http://blog.udn.com/giveman/4501099。
    BEYOND SEXY。她雜誌。Elle Taiwan June 2011 N0.237。2011.8.31,
    http://www.elle.com.tw
    孟加拉首都達卡。「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為主題的攝影展,國語日報。2010.12.28,http://www.unicef.org
    游本寬(1995)。數位化影像世紀中的國小攝影教學。花蓮師院: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研討會。100.1.4, http://ad.nccu.edu.tw/benyu/WORD/essay4.htm
    蔣載榮的影像視。2011.1.21,http://gc.shu.edu.tw/~tjchiang/profile03_2.html。
    張麗華。親近大師的畫作。100.2.22,
    ortus.webnow.biz/.../article.php?item_id=1432。
    錯視現象。2011.2.22,163.20.26.240/.../amazingPicture/mis-watch.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