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綉蘭 Wang, Hsiu-Lan |
---|---|
論文名稱: |
臺灣地區推行以房養老方案評估研究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Housing Equity Program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林哲群
Lin, Che-Chun |
口試委員: |
楊屯山
張焯然 蔡錦堂 林哲群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MBA)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以房養老方案 、逆向抵押貸款方案 、社會照護服務方案 、售後租回年金屋方案 |
外文關鍵詞: | Housing Equity program(HE), Reverse Mortgage program(RM), Social Care Services program(SC), Sale-Leaseback Transactions program (SL)。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為因應少子女化、高齡化社會所產生老人養老問題,行政院責由內政部規劃於2012年11月起實施「以房養老」方案,初期規劃模式如採公益型態,由政府出資;試辦對象為65歲以上單身國民,擁有500萬元以上不動產,無繼承人、無子女,且因不動產價值超出社會救助規定,致未能符合社會救助者(近貧老人);選定土地銀行承作,並已爭取到3,300萬元公益彩券回饋金,作為試辦經費,試辦地區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或其他有意願參與之縣市;試辦規模100人;支付年限最高30年,按月給付,並得變更或延長支付年限。本研究探討現有「以房養老」方案規劃重點要項,透過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及德爾菲技術問卷調查分析,提出評估方案實施前之綜合看法與建議,做為未來實務操作之參考。本研究對象主要為社會福利之學者專家,自2012年6月10日至7年13日發出8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8份(回收率89.66%);同年7月10日至17日進行訪談5位專家(實務工作者)。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以房養老」方案性質依序為金融商品之逆向抵押貸款、社會照護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措施;建議申請人亦可降為55歲、60歲以上;不限制單身者、有無繼承人、有無子女;應開放一般老人;產權歸屬不限僅有老人,若獲配偶、子女、家人同意亦可申貸。不須限制房地產價值、僅此四個直轄市及一家銀行承作;可鼓勵壽險業、社會福利機構、信託機構等參與;貸款額度再提高5%至10%、按月領取固定金額直到終老的「年金型」;採逆向抵押貸款之固定利率;建議終身給付;政府設立專戶基金;補貼申貸相關費用;提供專業諮詢服務;修正借貸雙方契約更具彈性;修正逆向抵押貸款制度流程圖等。建議政府在該方案實施之前,除專案研究外,能夠多方徵求民意、加強教育宣導與訓練從業人員、制定法規及增加配套措施等。最後,就該方案之評估研究結果,分別從「制度面、法律面、實務面」等提出建議。
關鍵詞:以房養老方案、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社會照護服務方案、售後租回年金屋方案
Abstract
To cope with the supporting pension issues and to solving problem resulted by low birth rate and aging society. Executive Yuan entrusted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o plan to carry out the Housing Equity Program since November, 2012. The initial planning pattern will be based on public welfare types which will be fun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subjects of this program are single citizens over 65 years old who own over NT$ five million yuan of real property, have no heirs and children , and beyond the social assistance regulations for real estate values, caused by failure to comply with social rescuers (the near-poor elderly). This program selects to cooperate with the Land Bank and has taken NT$ 33 million public welfare lottery refund as the implementation fund with the pilot areas of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Taichung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as well as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that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The program will be firstly conducted on 100 people with a monthly pension for 30 years at most, in which the period can be changed or expanded.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lanning focus to "Housing Equity " program. Through collect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it proposes the comprehens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prior to the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s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practice.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mainly the scholars and experts of the social welfare field. It distributed 87 questionnaires from June 10, 2012 to July 13, 2012, and finally returned 78 valid ones (return rate of 89.66%). The researcher also interviewed five experts (practical workers) from July 10 to July 17 in the same year. T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respondents thin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using Equity Program include the financial products of the reverse mortgage, social care services, social welfare (social assistance) measures. They suggest the eligibility for the applicants could be expanded to 55 or 60 years old, does not limit a single person, have no heirs and children, which should be opened to the ordinary elderly people. The property ownership should not be only restricted on the elderly people. The loans can be also applied under the consent of the spouse, children or other family members. It also should not set restriction on the value of the real property, only four municipalities and a bank contracts. Instead, it could encourage the insurance industries,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and trust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The loan amount and then increased by 5-10%, and monthly fixed pension can be paid by year in the rest of the annuity type. The fixed interest rate of the reverse loan can be adopted. Moreover, it is suggested the government to pay in the entire life, set up special funds, subsidize the related fees for load application, provide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service, make the load contract more flexible, and revise the flowchart of the reverse mortgage system. Recomm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 addition to project research, should collect the opinions from people,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publicity
and instruct the related personnel, mak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add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besides conducting program research. Finally,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it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law and practice for this program.
Keywords: Housing Equity program(HE);Reverse Mortgage program(RM);Social Care Services program(SC);Sale-Leaseback Transactions program (SL)。
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
于躍門(2012)。國際合作事業發展政策。「對於行政院提送立法院之合作社法修正案建議書」,臺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
中華民國銀行公會(2009)。圓桌論壇-銀行公會-對「反向抵押貸款」之分析意見。「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壹111-123。
王文忠(2010)。公教人員保險制度之養老給付年金制之探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1期,頁99-141。(http://www.exam.gov.tw/public/Data/033011352171.pdf)。
王己由(2012)。女拿到屋就棄養--老媽告贏討回房。中國時報1月3日A11版,(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112012010300145.html)。同案報導--女兒拿到房子就棄養,老母討屋勝訴。蘋果日報,1月2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20102/103777)。
王全興(2009)。CIPP 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第5期,頁1-27。(http://www.education.tcu.edu.tw/file/publisg/98/98_1.pdf)。
王瑋綾(2011)。台灣民眾對以房養老之認知研究。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論文。
王健安(2009)。台灣「以房養老」財務及社會福利分析。「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貳84-146。
王綉蘭(2007)。地方政府老人居家服務方案委託政府採購評選過程之評估—多元競合模式的初步建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內政部(2009)。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核定本)。內政部編印,頁1-13。
內政部社會司(2009)。有關以房養老—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研議。「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貳150-152。
內政部統計處(2009)。98年老人狀況調查。頁1-93。(sowf.moi.gov.tw/stat/Survey/98old.doc)。
內政部(2012)。老人福利與政策。(http://sowf.moi.gov.tw/04/01.htm)。
石泱(2005)。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第110 期,頁260-274。
生活工場家(2010)。以房養老政策內容。10月25日,(http://i17.tw/?p=1815)。
朱鈺錦(2010)。反向抵押貸款定價: 使用GARCH模型和NIG分配。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元祥(2011)。台灣高齡化社會實施反向抵押貸款制度規劃之研究。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岷欽(1999)。政府再造與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6卷1期,頁1-17。
牟明(2011)。台灣施行以房養老政策之探討。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11)。2010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註:2012年該機關改為行政院主計總處)(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192215121071.pdf)。
李文榮(2009)。反向抵押貸款之台灣市場性分析。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文瑜(2008)。台灣發行反向房屋抵押貸款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宏(2010)。評價連生年金型式之反向抵押貸款:關聯結構法。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56。
李秉芳(2009)。固定利率與指數型逆向抵押貸款之比較分析。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秉芳、楊屯山、林哲群(2011)。固定利率與指數型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之比較分析。住宅學報,第20卷第二期,頁27-46。
李婉瑜(2009)。我國成立反向房屋抵押貸款基金之風險評估。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論文。
李嘉峯(2011)。從銀行業角度探討反向抵押貸款在臺灣實行之可行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苗芫綺(2010)。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之證券化- 四元樹模型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台龍、鄭文輝(2008)。台灣多層次長期照顧財務保障架構之探討。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7卷第1期,頁65-122。
周復之(2011)。以公共利益的觀點探討公辦都市更新選商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運籌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毓文(2010)。澳洲實施以房養老制度經驗。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新聞稿(4月19日);就業市場情勢月報 2010年第4期,頁28-29。.(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3478)
辛啟松(2011)。子不孝,老母討回透天厝--把74歲媽當傭人,動輒打罵。蘋果日報,10月05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005/33715780)。
宋偉航譯(2011)。美德的經濟學。Michael Novak原著。新北市,校園書房。
沈介文(2009)。企業倫理:商業世界的道德省思。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左裕、楊博翔、徐偉棋(2009)。逆向房屋抵押貸款在臺推行之可行性研究。「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貳-40-83。
林左裕、楊博翔(2011)。逆向房屋抵押貸款在臺灣推行之需求分析。住宅學報,第20卷第1期,頁109─125。
林克釗(2009)。反向不動產抵押貸款--老年屋主之融通工具。財經論文叢刊11期(12月)頁22-43。
林孟杰(2011)。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之風險評估-以估算年金及覆蓋率分析。玄奘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美娟(2010)。日本實施以房養老制度經驗。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新聞稿(7月12日)。就業市場情勢月報 2010年第7期,頁22-23。(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4044;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3938)。
林俊哲(2011)。我國實施反向抵押貸款可行性之研究。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論文。
林哲群(2009)。固定利率與指數型逆向抵押貸款之事算分析。「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壹72-96。
林國森(2011)。老年經濟安全保障與理財知識對逆向抵押貸款借款意願的影響--涉入的干擾效果。真理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永哲(2011)。台灣中部地區勞動人口對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之意願研究。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碁(2010)。台灣反向抵押貸款市場潛力研究-以台北市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信義房屋(2012)。犀利老媽養房存錢術大公開。信義房屋仲介股份有限公司,信義房屋仲網,(5月12日),(http://www.sinyi.com.tw/news/article.php/2333)。
柴效武、孟曉蘇(2009)。反向抵押貸款制度。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紀宗利(2008)。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保險契約之評價。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中央(2012)。養兒防老變養老防兒,老本銀行管。聯合報,1月5日,A10版。
孫震(2006)。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臺北市:臺灣商務。
財團法人武藏野市福祉公社(2010)。福祉資金貸付サービス。檢索日期:2012年3 月6 日,取自:http://www.fukushikosha.jp/service/fukusi.html。
高凱育(2011)。銀行推行逆向抵押貸款商品化可行性分析。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金融碩士論文。
施博智(2009)。反向房屋抵押貸款對於台灣退休屋主的所得提升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絢傑(2010)。福利措施或金融商品?高齡社會以房養老 逆向房貸。租售報導2010年1-2月,第56-60頁。
郝充仁、葉欣瑜(2008)。運用不動產支持弱勢老人社區安養方案」期末報告書。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許玉君(2010)。以房養老北市先試辦。聯合報,3月31日,(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ART_ID=207708)。
許俊偉(2012)。以房養老首例 獨居老人遺愛弱勢。中國時報,3月2日。
郭嫻潔(2007)。發達國家如何以房養老。新華網江蘇頻道。(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js.xinhuanet.com/zhuanlan/2007-11/07/content_11601222_1.htm)。
游欣霓(2006)。以房養老制度在台灣實施的可行性研究。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游欣霓、鐘俊文(2006)。退休養老新金融商品--各國逆向抵押貸款簡介。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60期。頁33-40。
傅從喜(2012)。我國老人經濟安全體系之保障檢視與未來展望。3月16日國立臺灣大學日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辦,(臺灣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討會),講題四,頁1-24。
陳恆光(2012)。以房養老11月試辦。中央網路報,4月2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1865715;http://www.cdnews.com.tw)。
陳明吉、陳國興 (2011)。反向抵押房貸市場之影響因素研究 借鏡美國經驗,2011年臺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台北市,頁1-33。http://tea.econ.sinica.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11:wp0155&catid=118:wp014)。
陳明珍(2011)。居家服務績效評鑑之指標建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陳清平(2011)。反向抵押貸款對退休規劃之影響因素分析。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雲(2010)。台灣以房養老制度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昱安(2009)。台灣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之可貸年金金額與存續期間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瑜(2010)。談以房養老-反向抵押貸款終身年金計價之探討。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瀅如(2009)。台北市中老年人以房養老之意願度調查研究。實踐大學財務金融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森松、陳冠瑜(2011)。長壽風險融資—反向抵押貸款終身年金之計價。保險學報,第7期,頁53-71。
陳韻如(2012)。房子勝兒子,以房養老最實在。住展雜誌365期,(http://www.myhousing.com.tw/index.php?option=com_flexicontent&view=items&cid=460&id=36175)。
陳錦麟(2010)。一般民眾與地政士對「以房養老」方案影響其行為意圖之因素探討。致理技術學院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源協(2010)。社會工作管理。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32期,頁2-15。(http://moe.senioredu.moe.gov.tw/ezcatfiles/b001/img/img/28/294079371.pdf)。
黃國棟、洪凱音(2010)。以房養老 把不動產變老本。台灣銀行家雜誌2010年9月號。(http://twbanker.tabf.org.tw/article.asp?id=64)。
葉欣瑜(2009)。反向抵押貸款之市場性分析。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論文。
張子清(2012)。推動以房養老,薛承泰香港考察。中央社,4月24日,(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51954)。相關新聞-中時電子報引用(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30505/132012042401523.html)。
張文楊(2011)。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之賽局理論分析。佛光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張金鶚(2009a)。台灣「以房養老」三方案模式提議。「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壹28-71。
張金鶚(2009b)。以房養老,降空置率。蘋果日報,12月14日。(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59324/IssueID/20091214)。
張玲鳳(2007)。社區中老年人對資產反抵押之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銀行公會(2009)。圓桌論壇(供給面)。「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壹113。
華昌宜、李智仁(2010)。人口老化趨勢與銀行業發展逆向行房屋抵押貸蒯之策略。臺灣金融研訓院補助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研究報告。
董春蕾(2012)。山東新政追蹤:「以房養老」離我們有多遠。大眾日報,7月1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d.xinhuanet.com/news/2012-07/12/c_112414983.htm)。
維基百科(2012)。方案評估。(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6%A1%88%E8%A9%95%E4%BC%B0)。
詹火生(2010)。國民年金周年之回顧與展望。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研) 099-001 號,(http://www.npf.org.tw/post/2/6933)。
楊太樂(2009)。逆向房貸契約設計的原則。「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壹28-71。壹23-27。
楊裕仲(2011)。以房養老富三代。台北市:理財文化。
楊博翔(2009)。點「屋」成金不是夢!—逆向房屋抵押貸款在台推行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劉志原(2009)。對父母不孝,5億遺產沒份。自由時報,10月21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1/today-t4.htm)。
劉志原、簡明葳(2011)。兒10年不工作,父母討回6千萬豪宅,獲贈屋後「宅」在家,雙親恨鐵不成鋼。自由時報,4月14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4/today-t1.htm)。
談佩華(2009)。逆向抵押貸款高齡借款人決策探討。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昭穎(2012)。財產信託富一代好幾套。聯合報,1月5日,A10版。
賴燕琴(2010)。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簡介。華南金控月刊,第90期,頁19-22。
賴學勤、馮子玹等(2010)。台灣是否適合以房養老制度。(http://dpf.nccu.edu.tw/faculty/shengwen/Teaching/PTax/Class/992/Report/99206.pdf)。
廖偉岑(2011)。反向房屋抵押權及其訂價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原著:邁可.桑德爾 (Michael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台北市:雅言文化。(延伸閱讀http://www.myoops.org/main.php?act=course&id=2258#lec1)。
黎正中譯(2008)。企業倫理:倫理決策訂定與案例。Ferrell, O.C., Fraedrich, J., Ferrell, L.,原著,第7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黎淑娟(2011)。房宅逆向抵押貸款轉換為老年退休生活年金模擬分析。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秀菊、李智仁(2009)。逆向抵押(反向抵押)制度-以房養老之可行性探討。中華民國信託商業同業公會研究計畫。
潘若琳(2009)。「以房養老」政策議題摘要。「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12月16日-17日)。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臺灣房地產研究中心、經濟日報主辦。頁參1-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薛承泰、陳素春(2010)。建構老人經濟安全的新選擇-不動產逆向抵押構想。社區發展季刊,第132 期,頁 93-105。
聶建中(2010)。逆向抵押貸款對國內房屋市場發展之影響與政策動向。(http://www.tri.org.tw/trinews/doc/990127_3.pdf)。
謝文華(2012)。首宗以房養老/重障翁贈2房 伊甸照料餘生。自由時報,3月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today-life7.htm)。
謝明瑞(2010)。逆向抵押貸款對金融產業之機會與風險。2010/1/21臺灣綜合研究院財金/產經論壇。
羅兩莎(2012)。以房養老,房子可續住、活越久領越多。聯合報,2月14日,(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4&f_SUB_ID=4054&f_ART_ID=257391)。
魏郁欣(2008)。指數L''evy過程下的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之訂價。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所碩士論文。
鍾淑萍(2011)。高齡者「反向抵押貸款」教育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丰(2007)。提升老年經濟安全準備-反向房屋抵押貸款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閔聲(2012)。以房養老11月試辦抵押房產,月領養老金。中國時報,4月3日,(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0403000356&cid=1210)。
鄭堯任(2010)。我國少子化與高齡化對老人經濟安全影響之因應對策:反向抵押貸款的應用。2012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4月27-28日,臺灣人口學會、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主辦主辦,地點:政治大學商學院。(http://sass.au.edu.tw/population/File/48_S-12-2.pdf);PPT: http://sass.au.edu.tw/population/File/12-2.pdf)。
鄭堯任、孫彰良(2010)。以房養老」活躍老化。社區發展季刊,第132期,頁106-122。(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32/9.pdf)。
鄭麗珍(2011)。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守則】建議版。公布於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網站(2011年11月15日,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bgid=1&gid=1&nid=81;www.tasw.org.tw/eweb/uploadfile/20111116170126173.pdf;國立成功大學人類行為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https://rec.chass.ncku.edu.tw/info/442)。
蘇秀慧(2012)。以房養老預計11月試辦。經濟日報,4月2日,(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4&f_SUB_ID=4054&f_ART_ID=261075)。
戴正德(2012)。醫學倫理在社工服務專業中之應用。「跨界與專業倫理的實踐與對話國際研討會」手冊,3月9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主辦,頁122-128。
戴嶸釗(2005)。反向抵押年金在台灣推行的可行性研究。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論文。
戴肇洋(2010)。國際推動以房養老措施實施經驗。財團法人臺灣綜合研究院-金融證券投資諮詢委員會「財金/產經論壇」。(http://www.fund.gov.tw/public/data/04113284771.pdf)。
二、英文文獻:
Carroll,A,B.(1989). Busine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Cincinnati: south Western.
Chelimsky, E., & Shadish ,W. R. (Eds.).(1997).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Thousand Oaks:SAGE.
Chen, Yen Ping (2003). Funding Long-Term Care: Application of the Trade-off Principle i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5(1), 15-44.
Goldstein, H.(1991).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ocial work : Partner in discovery.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8 (4) , pp.101-120.
Guba, E. G., & Lincoln, Y. S.(1994). Naturalistic Inquire. Newbury Park: Sage.
Gupta, Y. G., & Clarke, R. E.(1996).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A bibliography(1975-1994).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3: 185—211.
Holzmann,R., Hinz, R.P. & Dorfman,M.(2008).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Conceptual Framework.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TOPICS/EXTSOCIALPROTECTION/EXTPENSIONS/0,,contentMDK:20505279~pagePK:148956~piPK:216618~theSitePK:396253,00.html).
House, E. R.(1980).Evaluating With Validity. Beverlt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House, E. R.(1983).Assumption undwelying evaluation models. In G.F.Madaus, M. Scriven,& D. L. Stufflebeam(eds.),Evaluation Models. Boston:Kluwer-Nijhoff.
Joseph A. Weber & Echo Chang (2006,). “The Reverse Mortgage and Its Ethical Concerns”, Journal of Personal Finance, Vol:5,. Issue:1, pp:37-52. 40.
Merrill, S. R., Meryl, E., and Kutty, N. K. (1994), Potential Beneficiaries from Reverse Mortgage Products for Elderly Homeowners: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Housing Survey Dat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2, Vol. 22 , pp.257-299.
Nevo, D. (1995).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a general perspective, in D. Nevo (ED.),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p.7-31), London: Pergamon.
Ong, R. (2008). Unlocking Housing Equity through Reverse Mortgages: The Case of Elderly Homeowness in Australia, European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 8(1),61-79.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0-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1).Pensions at a glance 2011: 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 and G20 countries. Pari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 A.:Sage Publication.
Rubin, A., & Babbie, E.(1997).Research method for social work.(3rd).CA:Wadswoth.
Stufflebeam, D. L.(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eds).Evaluation odels:Viewpoints on 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Stufflebeam, D. L., & Kellaghan, T. (Eds.).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ordrecht, OR: Kluwer Academic.
The British Council(1997).Governance and Law: Briefing Issue . 4. UK, The British Embassy High Commission.
Tronto, J. C.(1993). Moral boundaries: a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 of care. N. Y. & London: Routledge.
World Bank.(2005).Old-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and Refor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rtick, J. L.(1997).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 Ed., New York: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