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晨希 Liao, Chen-Hsi. |
---|---|
論文名稱: |
適應體育教學運用在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籃球課程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in Basketball Courses for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張春秀
王為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適應體育教學 、輕度智能障礙 、適應體育籃球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Teaching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f Basketball Cours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8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適應體育教學發展籃球運動課程。本研究自103年4月至6月,進行8週,共計16堂課的適應體育籃球課程,研究過程以教學日誌、課室觀察記錄、訪談記錄及職能治療師動作能力評估等質性資料,以及動作技能前後測與學生回饋表等量化資料的蒐集,分析學生的動作技能表現、學習動機及同儕互動之轉變。最後,透過行動研究,省思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及策略運用的專業成長,並依據結論提出關於行政、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適應體育籃球課程之設計,應依據學生個別能力安排教學內容及設定課程目標,需求提供適性化教材教具並給予彈性化評量。
二、適應體育教學需視學生能力採個別化教學,可透過分組練習、趣味化遊戲、競賽等團隊合作方式發展社交技巧及動作技能的學習。
三、透過適應體育籃球課程的教學,有效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技能表現,包含運球、傳接球、投籃及三步上籃等籃球基本動作。
四、透過適應體育籃球課程的教學,在過程中獲得成功經驗,有效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建立自信心。
五、透過適應體育籃球課程的教學,有效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同儕互動表現。
六、透過適應體育籃球課程教學,提升研究者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及策略應用的技巧。
This study was adopted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study use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develop basketball course for conduct among 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The study since April 2003 to June, for 8 weeks, a total of 16 classes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f basketball courses.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teaching log,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 interview record and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ability to assess the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ioned from action skill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and student feedback. Finally,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Refle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and strategy applic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administrative,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Designed to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f basketball courses,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individual ability to arrange teaching content and set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he need to provide appropriate materials teaching and flexible assessment.
2.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pending students based ability to adopt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through group practice, diversified interesting teaching, competitions and so on the team to develop social skills and basketball skills learning.
3.Through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action ability for stud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including dribbling, passing the ball, shooting and three-step layup and other basic basketball skills.
4.Through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can obtain successful experienc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ud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n build self-confidence.
5.Through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ly enhance peer interaction for students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6.Through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nhance the skills of the researcher'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pplic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苓華(2001)。從 Forrest Gump 看適應體育教學。成大體育,35,25-26。
王峰文(2012)。預防運動傷害,提升身障生體適能。國語日報特教副刊,2012/3/2。取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
任正軒(2013)。地板滾球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之介入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江昭蓉(2013)。適應體育方案介入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吳亞庭(2011)。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中特教班學生動作技能與同儕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29(2)。105-113。
吳保宏(2007)。直排輪運動對輕中度智能障礙學童靜態、動態平衡及敏捷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吳智東(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適應體育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學校體育雙月刊,16(3),100-104。
吳靜梅(2013)。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李小娟(2008)。健走運動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李玉琪(2011)。瑜珈運動對智能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與人際互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新北市。
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市。
教育部(2010)。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2013)。認識身心障礙:身心障礙者之分級與鑑定標準。取自http://disable.yam.org.tw/node/551#g
林宜鍵(2010)。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桌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林鎮坤(2004)。美國身心障礙運動之推行概況。國民體育,33(1),90-96。
侯堂盛(2008)。球類運動對智障者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能之影響。2008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167-180。
柯斐馨(2013)。智能障礙因身體活動量不足所引發的健康堪慮。台中科大體育學刊,9,45-55。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鈕文英(2004)。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高芳瑜(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提升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效之研究-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教育部(2016)。國民教育法。2016年6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6%B3%95&t=E1F1A1&TPage=1
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2009)。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2013)。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體育常識。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清濱(民88)。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387,43-47。
張惠萍、劉芯錡、林益偉(2010)。從全面品質管理探討國中適應體育之發展策略。大專體育,107,37-43。
教育部(1998)。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13)。101年推動適應體育教學方案。教育部電子報,578。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825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925101821/102.06.25%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體育司(主編)(2010)。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動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120,2-4。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3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34-236。取自http://www.sa.gov.tw:81/Ebook/Files/UnZips/636005578719448359/files/assets/basic-html/page-234.html
莊明峯(2017)。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及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樂樂棒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連吳霈(2016)。適應體育桌球教學方案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花蓮縣。
陳安婷(2007)。適應體育內涵與實施現況探討。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47.htm
陳怡君(2009)。步行運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心肺耐力及步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建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陳俊佑(2013)。拔河運動對中等學校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國立彰化啟智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陳建全(2011)。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陳慧如(2007)。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運用於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黃相瑋(2003)。淺談推廣適應體育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137,79-82。
黃政皓(2010)。體育邊緣人:臺灣國民中小學肢體障礙學生的學校體育之歷史軌跡(1945~1998)(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潔茹(2013)。瑜珈運動對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意識及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楊秀珠(2000)。融合式特殊(適應)體育教學。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25-36。
劉文琇(2013)。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劉文琇、洪榮照 (2013)。國民教育階段適應體育發展趨勢之初探。特殊教育叢書,10201輯,43-5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編印,臺中市。
劉立宇(2000)。運動生理學網站。運動體適能─肌力。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55&page=1
劉闊傑、周禾程、姜筱華(2014)。智能障礙學生參與適應體育活動之成效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83-92。
歐用生(1999)。質性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體育季刊,62,1-5。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臺北市:學富文化。Mills, G.e.(2007).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鄭光慶(1996)。如何發揮特殊體育的功能。竹縣文教,12,37-41。
鄭雨蕎(2013)。同儕教學模式的適應體育活動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動作能力及社會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鄭慧珠(2009)。融合式適應體育提升多重障礙學生體適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賴文堂(2012)。18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生化指標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謝幸珠(2002)。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淡江體育報,5,93-100。取自:http://www.sports.tku.edu.tw/publish/publish05/5-10.pdf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6,38‐42。
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茲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未出版。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3-51。
鐘柏硯(2016)。適應體育教學方案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移動性動作技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饒哲瑋(2011)。同儕指導應用於智能障礙學生足球運動技能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主編)(1984)。體育大辭典:體育原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西文部分
Carr, W.&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 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2), 126-131。
Davis, W. E., & van Emmerik, R. E. A. (1995). An ecological task analysi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 mental retardation: Research question and strategies. In A., Vermeer, & W. E. Davis (Eds), Physical and motor development in person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p. 1-32). Basel: Karger.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emmis,S.& McTaggart,R.(1988).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Mckernan,J.(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ea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Y: St. Martin’s Pres Inc.
Mills, G. E. (2003).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2 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herrill, C. (1986).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 Mutidisciplinary Approach.Iowa:Wm.C. Brown Publishers Dubuque.
Sherrill, C. (1993).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thed. Dubuque, Brown and Benchmark.
Sherrill, C. (1998).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5thed. New York: WCB/McGraw-Hill.
Sherrill, C. (2004). Ade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6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Winnick, J. P. (199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U.S.A.:Vers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