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比 WUBI |
---|---|
論文名稱: |
中國代孕之規範建構 Legislation Regulating Surrogacy in China |
指導教授: |
林昀嫺
Lin, Yun-Hsien |
口試委員: |
范建得
陳汝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代孕 、完全代孕 、代孕母 、立法建构 |
外文關鍵詞: | surrogate arrangement, Full Surrogacy, Surrogate mother, Rule of law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接受著道德、法律和倫理的考驗。代孕輔助生育作為人工生殖技術的一種,在為不孕夫妻實現求子夙願的同時,也因與自然生殖大相徑庭,給社會倫理秩序方面帶來巨大沖擊而引發激烈的討論。中國大陸並無健全的法律規範代孕技術,面對代孕市場的混亂無序及日益見長的代孕需求量,本文認為對中國大陸代孕問題的深入研究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代孕是指無法利用子宮自行懷孕的女性,借用另一個女性的子宮妊娠為自己生育子女的行為。學界以及世界各國的立法對代孕的態度存在支持與反對的相對立觀點,總體上來看,英美法系國家多持肯定態度,而大陸法系國家則多採取否定態度。中國在代孕問題上相對保守,代孕行為目前被完全禁止。盡管如此,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地下代孕行為屢禁不止並呈現供需兩旺的現象。代孕仲介機構順勢而為將代孕廣告及各類代孕價位發布在互聯網上,為人們輕易獲取代孕信息提供了便利。而欲管制代孕的執法機關因為中國並無明確禁止代孕的法律,最終也只能以簡單的罰款處罰代孕仲介,妄論問題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中國目前對於代孕技術全盤禁止的態度既不能阻止代孕現象的發生,也因無立法規範而不利於保護代孕當事人,尤其是代孕中弱勢方的法律權益。地下代孕產業濫用代孕技術所導致的社會問題漸出端倪,並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利用法律手段來約束中國的代孕行為已經迫在眉睫。
本文將探討中國在立法中對代孕應持的態度,從理論和現實雙重視角闡釋有限開放代孕這一立法趨勢,分析開放代孕的法理依據和必要性,借鑒有關國家和地區的代孕立法經驗,梳理中國在開放代孕中的相關法律問題,規範代孕行為合法化的途徑,構建相對完善的代孕法律制度,促進中國代孕技術的合理應用以滿足不孕夫妻的基本權利。
Huma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n benefit mankind while, also affected by the moral, leg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As one kind of artificial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surrogacy arrangements help infertility couples to have babies; it also brings great impact on social and ethical order because of the huge difference of reproduction. The lucubration of surrogacy arrangement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acing the disorder yet increasing demands of surrogacy market.
Surrogate is a way of human assisted reproduction, refers to the infertile wife borrowing another woman’s uterine for pregnancy. The academia holds distinct viewpoints of surrogacy, different countries also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urrogacy. In general, the Anglo-American jurisdictions 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while the Civil Law jurisdictions tend to have negative attitude, such as China. As the economy developed、the technology progressed and new ideas changed, the phenomenon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surrogate is prosperous. Through all sorts of networking, a few illegal surrogate institutes make all kinds of surrogate ads and price released in websites, people are provided with information about access to surrogate. Surrogate institutes are also able to obtain illegal profits,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are even aware of these illegal facts, but due to lack of legal measures, these problems cannot get efficient solution.
The absence and prohibition of legislation cannot curb this phenomenon nor protect parties involved, especially not favorable for the legal rights of women.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country to the issue of surrogacy makes the social problems worse and has formed a vicious circle through development. The solving of this problem requir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legal system. It is high time to use legal means to regulate surrogac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makes clear the defects of the surrogacy legi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law and the necessity of regulating surrogacy. Construct the complete legal system of surrogacy through the study of foreign law on surrogacy and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Law makers in China should cautiously open full surrogacy, making it legitimate under condi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trol and using of surrogacy reasonably.
1.中文書籍
Carol Gilligan(著),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言: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
中華醫學會(2009)。《臨床診療指南﹣輔助生殖技術與精子庫分冊》。北京:人 民衛生出版社。
王澤鑒(2005)。《債法原理(一)》。台北:三民。
梁慧星(2011)。《民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理查德·A·波斯納(著),蘇力(譯序)(2002)。《性與理性》。北京:中國政法大 學出版社。
楊國榮(2008)。《青紅皂白:從社會倫理到倫理社會(修訂本)》。香港:三聯書 店(香港有限公司)。
廖雅慈(1995)。《人工生育及其法律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期刊
文正邦,文波(2007)。〈論人權及其憲法保障〉,《中國律師和法學家》,3卷1期,頁9﹣15。
王曉玲(2007)。〈論人身權的法律保護〉,《社會科學論壇》,24期,頁23﹣29。
王埩(2006)。〈解讀“借腹生子”中的有關法律問題〉,《甘肅政法學院學報》,89期,頁140﹣144。
王利明(2003)。〈人格權制度在中國民法典中的地位〉,《法學研究》,2期,頁32﹣45。
王麗娟(2016)。〈生育權的權利屬性及其侵權認定〉,《法制與社會》,1月(下),頁290﹣291。
王利明(2012)。〈人格權法的發展與完善﹣以人格尊嚴的保護為視角〉,《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4期,頁166﹣174。
王利明(2013)。〈人格權法中的人格尊嚴價值及其實現〉,《清華法學》,7期,頁5﹣20。
王萍(2014)。<代孕法律的比較考察與技術分析>,《法治研究》,6期,頁70-88。
毛新志(2006)。<當代中國生命倫理學研究與發展的思考>,《中國醫學倫理學》,19卷1期,頁22﹣24。
任巍(2014)。〈論完全代孕中子女身份歸屬的法律認定﹣從“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出發〉,《學術探索》,8期,頁42﹣45。
任汝平、唐华琳(2009)。〈“代孕”的法律困境及其破解〉,《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7期,頁144﹣147。
吳國平(2013)。〈“局部代孕”之法律禁止初探〉,《天津法學》,3期,頁48﹣54。
吳國平(2013)。〈“完全代孕”合理性與合法化問題探析〉,《福建江夏學院學報》,3卷3期,頁40﹣47。
李海軍(2008)。〈“代孕”行為的法理分析〉,《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卷4期,頁18﹣20。
李洪文(2005)。〈論代孕之法禁〉,《邊疆經濟與文化》,6期,頁80﹣82。
李元、沈銘賢(2012)。<生命倫理學基本原則討論>,《生命科學》,24卷11期,頁1222﹣1224。
李華思(2013)。<我國代孕行為的合法性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5卷增刊,頁64﹣67。
李志強(2011)。<代孕協議法律規制之我見﹣以代孕雙方權利義務為中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32卷8期,頁50﹣52。
李志強(2011),<代孕生育親子關係認定問題探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期,頁123-126。
汪麗青(2014)。〈論有限代孕的法律規制〉,《中國衛生事業管理》,9期,頁687﹣690。
阿元(2010)。〈有償代孕,“幸福產業”懷的什麼荒誕“胎”?〉,《婦女生活》,2期,頁4﹣6。
吳國平(2013)。〈“完全代孕”的法律規制初探〉,《時代法學》,11卷4期,頁43﹣52。
吳國平(2013)。<“完全代孕”協議的效力及其法律規制>,《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 28卷4期,頁45-51。
呂群蓉(2010)。〈“母親”之法律再構建﹣以代孕為視角〉,《河北法學》,28卷6期,頁19﹣24。
邱仁宗(2015)。<理解生命倫理學>,《中國醫學倫理學》,28卷3期,頁297﹣302。
周平(2011)。〈有限開放代孕之法理分析與制度構建〉,《甘肅社會科學》,3期,頁130﹣133。
孟崴(2007)。〈“代孕”現象背後的倫理衝突〉,《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1期,頁62﹣64。
周鴻燕,李華(2015)。〈女權主義視角下的英美代孕立法解讀〉,《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2卷3期,頁136﹣141。
青藍(2015)。〈“代孕”浮出水面後〉,《中國學術期刊》。
金凌(2011)。〈論代孕的合理限制〉,《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5卷6期,頁64﹣68。
林昀嫺(2010)。<我國人工生殖法制之挑戰與契機>,《中原財經法學》,25期,頁63﹣111。
林昀嫺(2012)。<配子捐贈者身份之揭露或保密>,《2011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雙年刊》,頁341﹣384。
洪惠芬(2008)。<「依賴」是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現實與挑戰:Eva F. Kittay對依賴于照顧的論點>,《台灣社會福利學刊》,六卷二期,頁147﹣190。
范建得、洪子洵(2011)。<生物科技發展之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 199卷12期,頁41﹣61。
郭海燕(2015)。〈“代孕”的法律和道德困境破解〉,《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4卷2期,頁144﹣146。
胡月月(2014)。〈完全代孕合同合法化研究〉,《法制與社會》,11(中),頁235﹣236。
苟軍年(2011)。〈人身權法律地位探析〉,《法治研究》,6期,頁37﹣41。
郝銀鐘,席作立(2004)。<憲政視角下的比例原則>,《法商研究》,6期總104期,頁69﹣73。
姜昕(2008)。<比例原則的理論基礎探析﹣以憲政哲學與公法精神為視角>,《河北法學》,26卷7期,頁77﹣82。
陳妙芬(1999)。〈浮濫的平等?﹣談代理孕母的法理問題〉,《月旦法學雜誌》,52期,頁33﹣34。
高豔莉(2015)。〈基於生命法學理論的代孕可行性分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31卷5期,頁115﹣119。
孫世彥(2008)。〈人權法研究:問題與方法簡論〉,《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期,頁87﹣97。
孫兆亮(1992).<論生命倫理學的理論支撐點>,《社會科學》,7期,頁59﹣62。
袁春(2012)。〈我國生育權問題研究綜述〉,《法學研究》,5期,頁44﹣45。
袁瑋(2006)。<再論代理孕母問題的倫理學問題>,《中國醫學倫理學》19卷4期,頁62。
徐繼響、楊文心(2003)。<論代孕的合理使用及其法律調控>,《醫療法律》,3期,頁81-85。
陳愛玲(2012)。〈淺談代孕合同之法律規制問題〉,《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0卷1期,頁67﹣71。
梁慧星(1989)。〈中國人身權制度〉,《中國法學》,5期,頁90﹣97。
張燕玲(2006)。〈論代孕母的合法化基礎〉,《河北法學》,24卷4期,頁137﹣140。
張月萍(2009)。〈淺析完全代孕的有條件合法化〉,《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7卷3期,頁6﹣10。
張會永(2010)。〈基於代孕技術的倫理與法律思考〉,《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7卷11期,頁44﹣47。
馮易秋(2015)。〈“代孕”一個隱秘的行當〉,《記者觀察(下半月)》,1期,頁35﹣37。
張威,杜文俊(2001)。〈人工生殖的基本法律問題研究〉,《社會科學》,頁69﹣72。
黃宇(2010)。〈現代語境下的代孕部分合法性分析﹣從一個普通離婚案件切入〉,《蘭州學刊》,10期,頁113﹣116。
黃學賢(2001),<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簡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頁42﹣45。
張維銀、卜村吏(2009)。〈人身權的概念和特征〉,《法制與社會》,9月(上),頁375。
張學春。〈《民法通則》有關人身權的問題〉,《法學論壇》,頁30﹣32。
梁慧星(1989)。〈中國人身權制度〉,《中國法學》,5期,頁90﹣97。
張騰文(2006)。〈升值的權利?還是物化女性?﹣對於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倫理思考〉,《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8期,頁62﹣68。
許玉鎮(2003)。<試論比例原則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定位>,《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1期總49期,頁127﹣132。
崔星丹(2016)。<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在我國的運用>,《法制與社會》,3月(中),頁21﹣22。
陳王華、陳杰姝(2014)。<論我國代孕行為的法律規制﹣以“8胞胎”案件為視角>,《重慶與世界》,31卷8期,頁63-66。
葛飛鷹(2001)。〈“借腹生子”:科技挑戰法律與道德〉,《江西社會科學》,7期,頁125﹣128。
湛中乐, 伏创宇(2011)。〈生育權作為基本人權入憲之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7卷2期,頁15﹣20。
游惠瑜(2008)。<關懷倫理是女性獨有的道德特質嗎?>,《哲學與文化》,卅五卷四期,頁170﹣180。
楊江(2012)。〈揭秘求子黑市〉,《新民周刊》,頁34﹣37。
楊立新(1994)。〈論公民身體權及其民法保護〉,《法律科學》,6期,頁45﹣52。
楊曉慧、林鵬程(2014)。<我國代孕法律問題及制度之構建>,《法制與社會》,頁38﹣39。
蔣錚(2014)。〈“代孕”產業鏈調查:法規漏洞下的倫理越位〉,《現代養生》,頁4﹣6。
趙希。〈監管缺失:揭秘中國代孕行業〉,《法治與社會》,頁35﹣38。
趙敏(2005)。〈人權角度的生育權保護〉,《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1卷
3期,頁37﹣40。
蔡甫昌、曾晉珮(2005)。<女性主義生命倫理>,《醫學教育》,九卷一期,頁18﹣32。
蔣德海(2013)。〈人格尊嚴和公平對待權〉,《河南社會科學》,21卷6期,頁5﹣7。
鄭曉琴,張振興(2012)。〈人格尊嚴視角下代孕技術的倫理審視〉,《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6期。
鄭娜(2008)。<論代孕子女法律地位之認定>,《法制與社會》,9月中,頁49-50。
劉萃、張卓婭(2010)。〈商業性代孕合同性質探究〉,《學理論》,10期,頁88﹣89。
黎影(2011)。〈“代孕”現象探析〉,《決策與信息》,3期,頁40﹣41。
劉凱湘(2012)。〈人格權的憲法意義與民法表述〉,《社會科學戰線》,2期,頁200﹣208。
劉濤(2008)。〈生育權初探〉,《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5期,頁73﹣76。
劉月樹(2012)。<生命倫理學思想淵源探析>,《道德與文明》,6期,126﹣130。
潘皞宇(2012)。〈以生育權衝突理論為基礎探尋夫妻間生育權的共有屬性﹣兼評“婚姻法解釋(三)”第九條〉,《法學評論(雙月刊)》,1期,頁60﹣66。
劉春梅(2011)。〈論身體權的的保護〉,《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頁20﹣27。
劉常松(2015)。<構建與填補:我國代孕立法規制模式分析與原則之指導>,《法制與社會》,頁260﹣261。
盧慶昌(1990)。〈人身權的概念及其法律關係〉,《河北法學》,3期,頁17﹣19。
戴平(2011)。〈香港糾結“代孕生子”〉,《天下志》,1期,頁62﹣63。
韓強(2015)。〈人格權確認與構造的法律依據〉,《中國法學》,3期,頁138﹣158。
關今華、李佳(2007)。〈人權概念複雜性探析〉,《法律科學》,1期,頁32﹣46。
聶虎臣、陶輝(2005)。〈代孕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兼評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第3條〉,《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期,頁35﹣40。
羅滿景(2009)。<中國代孕制度之立法重構﹣以無償的完全代孕為對象>,《時代法學》,7卷4期,頁73﹣79。
蘇虎超、陳麗琴(2001)。〈沒什麼大驚小怪﹣為“代孕”辯護〉,《福建法學》,4期,頁55﹣56。
鐘詠民、張擁軍(1998)。〈試論人身權與人權的關係〉,《雲南法學》,4期,頁56﹣59。
3.學位論文
牛玉寬(2013)。《關於代孕問題的倫理思考》,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 文。
田豐(2012)。《“代孕”法律問題研究》,河南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李磊(2011)。《論我國代孕行為合法性的確認》,蘇州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李娟(2010)。《中國城市代孕問題的社會學研究》, 天津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學位論文。
李筱嵐(2009)。《Carol Gilligan道德發展論中「關懷」概念及其在課程之蘊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娜(2012)。《我國代孕之親子關係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馬清清(2013)。《有限開放代孕的倫理和法律研究》,昆明理工大學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曹麗萍(2012)。《代孕法律問題研究》,湖南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陳鳳珠(2003)。《代孕契約法律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2014)。《代孕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
黃媺綾(2006)。《我國代理孕母政策形成之發展與爭議》,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茜(2011)。《代孕關係的法律調整問題研究﹣﹣以代孕契約為中心》,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楊軍(2007)。《代孕法律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楊筑鈞(2013)。《代孕契約無償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慧全(2000)。《論代理孕母之法律保護》,國防管理學院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娜(2012)。《論代孕生育子女身份的認定》,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蘇琳(2014)。《“代孕”行為法律規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4.研究報告
陳鋕雄,林志潔(2010)。世界各國代孕生殖政策探討結案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9年度研究計畫(DOH99-HP-1208)。
二、英文文獻
1.專書
Carol Gilligan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l Noddings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tter VR(1971). Bioethics: bridge to the future. New Jersey: Printice-hall Press.
Susan Sherwin (1996). Feminism and Bioethics: Beyond Reproduc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期刊
Ahmad N. (2011). An international view of surgically assisted conception and surrogacy tourism. Med Leg J, 79(Pt 4),135-45.
James S., Chilvers R. and Havemann D (2010). Avoiding legal pitfalls in surrogacy arrangements. Reprod Biomed Online, 21(7), 862-7.
Ontario Law Reform Commission(1985), Report On Human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nd Releated Matters, 275-85.
Susan Sherwin (1987), Feminist Ethics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ary Vol. 13, 276-284.
Shenfield F., Pennings G. and Cohen J.(2005). ESHRE task force on ethics and law 10: surrogacy. Hum Reprod, 20(10), 2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