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鈺琪
論文名稱: 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從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探討社區參與和區社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
指導教授: 李丁讚
黃倩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客家婦女親密關係公共溝通公共參與社會資本人情關係網絡社區志願服務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的研究焦點是:在什麼條件下,何種社會網絡中的集體情感狀態、信任與互惠,可以幫助社區成員參與和進行公共議題的溝通。
    筆者以人類學的「人情關係網絡」和社會學的「社會資本」兩個概念,分析和討論客家婦女的社區參與和溝通經驗,特別將研究對象放在客家婦女是為了凸顯與捕捉客家婦女的公共參與、溝通和動員的經驗。
    筆者在2004年6月到2005年3月之間,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參加靈泉社區的各項社區活動,並以深度訪談和焦點團體方式訪談其中十位社區女性志工,取得研究資料。
    目前的研究發現,這群客家婦女的社區參與和動員經驗,對Habermas以白人男性資產階級和理性論述辯論為基礎的古典公共領域概念,以及以此為出發點,探討臺灣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的研究文獻,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地方性的公共參與和公共溝通之所以能夠開展,是因為人情關係網絡的存在,這種以個人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和累積的人際關係,經過社區發展協會加以組織,形成了濃密的社會資本,保障了社區動員的可能性。
    也就是,社會資本是以人情關係網絡為基礎所編織出的社區網絡,這種充滿濃濃情意並具倫理性的社會人際網絡、以及網絡中所培養的感情、信任和互惠成為支持和強化客家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實際力量,幫助客家婦女走出家庭和職場的限制,長期地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工作。但人情關係網絡也有其侷限性,網絡領導人的權力控制使得由人情關係網絡所構成的社會資本限制了公共溝通和社會運動的能量與效果。


    目次 第一章 序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02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08 第三節 研究方法------------------------------------------19 第四節 研究章節介紹--------------------------------------21 第二章 田野簡介------------------------------------------22 第一節 林合成地區發展史----------------------------------23 第二節 臺灣社區發展簡史與靈泉社區發展協會----------------27 第三節 靈泉社區的公共生活概況----------------------------33 第三章 社區志願服務與志工網絡的出現----------------------39 第一節 靈泉社區志工媽媽的志願服務活動-以社區老人關懷站為例-40 第二節 社區志工網絡的形成---------------------------------52 第三節 靈泉社區網絡的結構與特色---------------------------63 第四章 社區參與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67 第一節 靈泉社區網絡中的社會資本--------------------------65 第二節 社會資本的效果------------------------------------78 第三節 信任與互惠的文化根源--社區生活中的人情關係網絡----90 第四節 社區參與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103 第五章 社區溝通中的社會網絡、人情關係與權力-------------112 第一節 社區參與中的言談與溝通模式-----------------------113 第二節 權力對參與社區志工活動的影響---------------------123 第三節 權力對溝通品質的影響-----------------------------128 第六章 結論---------------------------------------------138 第一節 結論---------------------------------------------139 第二節 研究限制-----------------------------------------145 參考文獻-------------------------------------------------146 圖次 圖(一)研究架構圖----------------------------------------04 圖(三-1)靈泉社區活動發展階段圖--------------------------61 圖(三-2)靈泉社區現階段社區網絡圖------------------------62 圖(四)兩位志工媽媽的個人社區網絡變化--------------------83 表次 表(二)社區生活分類--------------------------------------35 表(三--1)老人關懷聯誼站活動流程-------------------------41 表(三--2)志工媽媽的社區活動參與估計---------------------60 表(四)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的概念比較-----------------104 表(五)田野中的溝通場景及其元素-------------------------114

    ◎中文學術文獻
    李丁讚
    1997,《『金山面』社區史》,新竹巿:竹市文化中心,竹塹文化發行。
    2003a,〈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殷海光基金會「公共領域在台灣」計畫論文。即將出版。
    2003b,〈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殷海光基金會「公共領域在台灣」計畫論文。即將出版。

    吳介民、李丁讚合著
    2004,〈傳遞共通感受:公共領域修辭模式分析〉,殷海光基金會「公共領域在台灣」計畫論文。即將出版。

    吳介民
    2003,〈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的集體認同形塑〉,殷海光基金會「公共領域在台灣」計畫論文,即將出版。

    蘆蕙馨
    1999,〈現代佛教信仰實踐的人情動力〉,收於《宗教哲學》,第5卷第1期,頁138-150。台北縣: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
    2002,〈慈濟志工行善的人情脈絡〉,收於《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卷06期,頁31-67。花蓮市:慈濟大學。

    李玉珍
    1999,〈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臺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7卷,頁97-128。台北市:南港。

    莊雅仲
    〈巡守社區〉(資料未全,未出版)

    李芳玲
    1998,《漢人社會的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

    李竹君
    2001,《客家農村女性勞動經驗與美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惠民
    1996,《女性影展:次公共領域的形成初探》,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蔡麗玲
    1998,《母職做為女性主義的實踐》,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邱育芳
    1996,《婦女社區參與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曾繡雅
    1995,《日常生活美學與社區發展--以新竹兩個社區合唱團為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張毅欽
    2003,《從林合社區看臺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困境和契機》,清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
    1994,《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
    200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連枝
    2004,《影響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之探討----以苗栗縣志願性服務團體為案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桂枝
    2004,《女人與工作:一群 客家 農村中年女工的工作經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晉煦
    2004,《神轎—試析林合成的宗教與政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碧華
    1993,《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彥貴、吳中杰
    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

    江運貴
    1998,《客家與台灣》,台北市:常民。

    費孝通
    1991,《鄉土中國》,台北市:唐山。

    葛伯納(Gallin, Bernard)
    1979,《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蘇兆堂譯。台北巿:聯經,民68。

    蔡明璋(譯)
    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Lynn Jamieson原著,臺北市:群學。

    周素鳳(譯)
    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紀登思(Anthony Giddens)原作,臺北市:巨流。

    曹衛東等譯
    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Habermas, J. 原著,台北市:聯經。

    閻云翔
    2003,《禮物的流動---- 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文學術文獻:

    Field, John
    2003, Social Capital. New York :Routledge.

    Giddens, Anthony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Huang, Chien-Yu and Robert P. Weller
    1998, 〝Merit And Mothering:Women and Social Welfare in Taiwanese Buddhism.〞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 no.2(May 1998): 379-396.

    Habermas, Jurgen
    1989(1962),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erreros, Francisco.
    2004, The problem of forming social capital: why tru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Kondo, Dorinne K.
    1990, Crafting Selves: Power, Gender, and Discourse of Identity in a Japanese Workplac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u, Hwei-syin,
    1991, “Women’s Self-Growth Groups and Empowerment of the‘Uterine Family’ in Taiwan.”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29-61.

    Margery, Wolf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 Mei-hui
    1994, 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 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Ithaca &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ancy, Fraser
    1992,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Craig Calhoun(ed.)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 pp. 109-142.

    Robert D. Putnam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Press.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Democracies in flux: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Better together: restoring the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Robert P. Weller
    1999, Alternate Civilities: Democracy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Taiwan, Colorado : Westview Press.

    ◎原始資料部分: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2004,《台灣細妹寫歷史--「台灣客家女性主體論述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文化環境基金會(Founda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Trials of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aiwan Communities),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相關網頁http://www.cca.gov.tw/news/news79/index.htm)

    黃肇新、蔡淑芳、劉曉栴等
    1999,《關懷、參與、改變的新契機--社區資源手冊》,開拓文教基金會。(相關網頁:http://921.yam.com/community/about/about_01.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