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宛蓉 Chi, Wan Jung |
---|---|
論文名稱: |
「回歸」思潮下的文化病理反思:施叔青小說《牛鈴聲響》、《琉璃瓦》研究 Critical Thinking of Cultural Symptom under “Regression Trend”:Study of Shih Shu-Ching’s When the Cowbell Rings and Glazed Tiles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Chen, Chien Chung |
口試委員: |
陳惠齡
廖淑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施叔青 、牛鈴聲響 、琉璃瓦 、鄉土 、回歸 、文化病理 |
外文關鍵詞: | .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施叔青不斷遷移的生命經驗,從美國紐約返回台灣,又從台灣遷居至香港,最後又歸返台灣,此段歷時數十年的歲月,作者於各不同階段創作了不一樣題材風格的小說作品,從早期現代主義的沉鬱,後嘗試鄉土寫實、婚戀題材,香港時期的香港故事系列的物質、兩性情欲和文化政治的糾葛及後殖民歷史的關照,旅外經驗下的旅行書寫,歸根台灣為台灣歷史作傳的歷史小說書寫。
六○年代末至七○年代時期,台灣政經環境的變動,美國停止對台經援、經濟型態的轉型,亦因現代主義作品流為個人式關照而不貼近社會現實,許多作家感受到文學需要改變,作為知識分子應貼近時代觀照社會的脈動,紛紛轉為書寫社會現實,鄉土寫實的書寫從伏流逐漸成熟而活絡起來,施叔青於此逐漸興起的回歸鄉土寫實的文學風潮下,亦逐而轉向寫實主義改變其書寫的核心主題,開始嘗試寫社會現實層面。施叔青以其原鄉鹿港為藍本,於七○年代創作出版長篇小說《牛鈴聲響》(1975)和《琉璃瓦》(1976)等鄉土寫實之作,因應當時代台灣留學生發起保釣運動的文化自省回歸,再加上鄉土運動的時代潮流,施叔青歸返台灣,搭連時代的主流脈動與其對話,書寫出此二部長篇小說,以此回應回歸的自省心態。
本論文試圖在冷戰時代美援的框架下,透過爬梳海外書寫與鄉土回歸的書寫脈絡,觀看施叔青在七○年代呼應回歸熱潮的鄉土寫實書寫,二部長篇小說:《牛鈴聲響》與《琉璃瓦》。重新觀看此二部小說,試圖以不同的眼光視角看見它的特殊意義與位置,為何它在當時代的文學脈絡中不易被看見。在作者有意識的透過書寫作為自省回歸的表現,回歸鄉土的指涉與意義便是本論文聚焦的討論重點。從外緣的時代、文學脈絡與作者自身歷程,至內緣文本的形式美學、主題與作者特定的敘事視角,觀看施叔青此二部回應回歸鄉土思潮的書寫。進而探論作者透過書寫作為自省回歸的表現,在回歸的路程中,其如何著重在文化層面上,看見台灣文化的病癥,提出時代的問題,又如何對此進行反思?而其回歸的「鄉土」指向何處的鄉土,筆下與自身心中的「鄉土」是什麼?於當時代的語境與思考脈絡下,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焦距模糊,甚或重疊,從文本中探尋作者的回歸指向。本論文試圖從作者的創作脈絡與七○年代的文學場域中,看見施叔青此書寫階段的問題、特殊性與意義。
Shih Shu-Ching migrated from New York to Taiwan, and then from Taiwan to Hong Kong. Finally, she returned to Taiwan. In the past decades, she tried to write novels in multifarious ways. In the beginning, her works is melancholy modernism. And then, she tried local realism and marriage theme. When she lived in Hong Kong, she described the material culture, entanglement between sexual lust and cultural polit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post-colonial history in her Hong Kong story series. She also wrote the experience of travel. At last, she wrote the biography of Taiwan history.
During the late 1960s to 1970s, there was big changes in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United States stopped helping Taiwan in economy. The modernist works focused on personal world, ignoring the social reality. Many writers felt the need to change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closer to the era as Intellectuals. Therefore, they began to write social reality. Local realism writing gradually came to life. Under the regression trend of local realism literary, Shih Shu-Ching also began to face realism, trying to write social reality. Shih Shu-Ching published several local realism novels, such as When the Cowbell Rings(1975) and Glazed Tiles(1976),which were based on her hometown “Lukang”. Following the nongovernmental defense movement of 1970s and the trend of regionalism, by writing these two novels , Shih Shu-Ching went along with the mainstream of the times, refelct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regression trend.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observe Shih Shu-Ching’s 70’s local realism writings, When the Cowbell Rings and Glazed Tiles,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the Cold War era, overseas writing, and the regression trend of local. Observing these two novels, I tried to use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see their specific meanings and lo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the writer’s critical thinking of “Regression Trend” from the outer edge of the era, literary context, author's own experience, to the inner edge of the text in the form of aesthetics, themes and the specific narrative perspective. Discussing how the writer represented her critical thinking about“Regression Trend”, and how to seize the symptoms of Taiwan culture. Where was her local regression? From the author’s contexts and the literary background of 1970’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observe the awareness of issues, particularity, and meanings in Shih Shu-Ching’s writings.
參考文獻
一、 主要研讀文本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12)。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1971.3)。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1975.7)。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1976.3)。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88.10)。
二、 專書
Alan Stevens著、許朝添譯,《病理學》(台北:藝軒圖書,2002.3)。
Michael Berry、范銘如等著,《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印刻,2009.7)。
約翰˙梅森(John W. Mason)著、何宏儒譯,《冷戰》(台北:麥田,2001.3)。
王禎和,《嫁粧一牛車》(台北:遠景,1975.5)。
王禎和,《香格里拉:王禎和自選集》(台北:洪範,1980.10)。
王友輝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姚一葦》(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3)
王德威,〈異象與異化,異性與異史-論施叔青的小說〉,《微醺彩妝》(台北:麥田,1999.12)。
王恩華,《病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2005.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1)。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11)。
白先勇,〈六○年代臺灣文學的『現代』與『鄉土』〉,《白先勇作品集V:第六隻手指》(台北:天下遠見,2008.9)。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 (台北:允晨,2008.11)。
白先勇,《紐約客》 (台北:爾雅,20087.7)。
白睿文(Michael Berry),〈移民、愛國、自殺:白先勇和白景瑞作品中的感時憂國與美國夢想〉,Michael Berry、范銘如等著,《跨世紀的流離: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印刻,2009.7)。
白舒榮,《自我完成 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北京:作家,2006.7)。
白舒榮,《以筆為劍書青史:作家施叔青》(台北:遠景,2012.3)。
朱芳玲,《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4)。
朱芳玲,《流動的鄉愁:從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8)。
朱立立〈漂泊異邦的身分焦慮與認同困惑:五六十年代旅美台灣文群的家國與民族認同〉,劉登翰,《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20世紀美華文學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6)。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9)。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邱貴芬、陳建忠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3)。
邵玉銘、張寶琴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6)。
李黎,《海外華人作家小說選》(香港:三聯書店,1983.12)。
李昂,《殺夫:鹿港故事》(台北:聯經,1983.11)。
李明璁,《物裡學》(台北:遠流,2009.6)。
余昭玟,《從邊緣發聲 :台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10)。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1997.10)。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2001.7)。
施叔青著、陳萬益主編,《施叔青集》(台北:前衛,1993.12)。
施懿琳、中島利郎等著,《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10)。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9)。
彥火,《海外華人作家掠影》(香港:三聯書店,1984.2)。
陳義芝編,《閱讀之旅(下卷)》(台北:聯經,1998.5)。
陳建忠、應鳳凰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3)。
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2007.11)。
陳建忠,〈「區域研究」視野下的文學研究:冷戰時期夏濟安與夏志清的魯迅論〉,張鴻聲編,《世界魯迅與魯迅世界:媒介、翻譯與現代性書寫》(北京:中國傳媒文學,2014.3)。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2010.4)。
陳映真主編,《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書林, 1998.11)。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與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9)。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6思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唐倩的喜劇:小說卷 1964-1967》(台北:人間,1988.4)。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 1967-1979》(台北:人間,1988.4)。
陳福仁,《美國夢˙留學情:臺灣人的美國留學故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山美國中心,2012.8)。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4)。
張系國,《香蕉船》(台北:洪範,1976.8)。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78.3)。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遠景,1974.3)。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1975.2)。
黃春明,《我愛瑪莉》(台北:遠景,1979.3)。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台南:台灣文學館,2008.9)。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3)。
單德興,《翻譯與脈絡》(台北:書林,2009.9)。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7.10)。
楊澤主編,《七○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12)。
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12)。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 1994.11)。
楊婕〈華洋婚戀小說中的交換經濟〉,劉雅薇等著,《臺灣文學的內在世界:第十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12)。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九歌,2002.3)。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6)。
齊邦媛,〈留學「生」文學:由非常心到平常心〉,《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7)。
蔡明諺,《燃燒的年代: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11)。
蔡文輝、蕭新煌主編,《台灣與美國社會問題》(台北:東大圖書,1985.6)。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2001.12)。
劉登翰,《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20世紀美華文學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6)。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論施叔青的小說〉,《台灣玉:施叔青小說選》(福建:海峽文藝,1987.11)。
劉亮雅等著,《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台南:台灣文學館,2007.12)。
劉永仁、余思穎、宋健行編輯,《反思: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北市美術館,2004.4)。
劉大任著、陳萬益編,《劉大任集》(台北:前衛,1993.12)。
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啟動文化,2012.11)。
戴華萱,《鄉土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走向》(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11)。
謝小岑等人主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10.11)。
顏娟英等著,《台灣的美術》(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3.1)。
三、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仙人掌》1卷2號(1977.4)。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仙人掌》1卷2號(1977.4)。
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6期(2007.9)。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37卷1期(2005.6)。
吳日曦,〈從花都築夢到回歸鄉土:席德進的創作之路〉,《歷史文物》219期(2011.10)。
何雅雯,〈學院之樹:《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雜談〉,《文訊》213期(2003.7)。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158期(1997.12)。
呂正惠,〈從《筆匯》到《文季》〉,《文訊》213期(2003.7)。
林邊,〈歷史的楓城,大家的楓城:評「琉璃瓦」〉,《書評書目》42期(1976.10)。
林翠芬,〈評施叔青的「琉璃瓦」〉,《雲林工專學報》10期(1991.5)。
林素芬,〈翩飛報春的彩蝶:作家施叔青專訪〉,《幼獅文藝》520期(1997.4)。
林麗如,〈豪情不減當年:專訪尉天驄先生〉,《文訊》193期(2001.11)。
林巾力,〈鄉土、大眾與現實主義〉,《興國學報》7期(2007.1)。
柯慶明,〈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聯合文學》115期(1994.5)。
施叔青,〈長篇有如長期抗戰〉,《文訊》247期(2006.5)。
范銘如,〈合縱連橫:六○年代台灣小說〉,《淡江中文學報》8期(2003.7)。
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58期(1997.12)。
陳建忠,〈文學來自土地:鄉土小說面面觀〉,《幼獅文藝》588期(2002.12)。
陳建忠,〈從鄉土到本土:《台灣文藝》、《文學界》、《文學台灣》中的台灣/本土文學論述〉,《文訊》213期(2003.7)。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期(2012.12)。
陳建忠,〈在浪遊中回歸:論也斯環台遊記《新果自然來》與1970年代台港文藝思潮的對話〉,《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1卷1期(2013.6)。
陳建忠,〈流亡也是一種抵抗:論白先勇《孽子》裡的兩種「孽」〉,《聯合文學》351期(2014.1)。
陳秀芳,〈如是我寫:與施叔青一席談〉,《幼獅文藝》256期(1975.4)。
陳彥祖,〈施叔青暢談寫作與生活〉,《幼獅文藝》430期(1989.10)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中國論壇》241期(1985.10)。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上)〉,《中國論壇》198期(1983.12)。
尉天驄,〈我的文學生涯(中)〉,《中國論壇》198期(1983.12)。
張曉春、柴松林等主講,〈「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座談會〉,《台灣文藝》105期(1987.5-6)。
黃鳳鈴,〈與施叔青談閱讀與寫作:騷動與沉潛〉,《明道文藝》259期(1997年10)。
童小南,〈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國際研討會〉,《聯合文學》284期(2008.6)。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2卷5期(1977.5)。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聯合文學》115期(1994.5)。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32期(1995.10)。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225期(2004.7)。
鄭樹森口述、熊志琴訪問,〈追憶《文學季刊》點滴:另一種台港交流之二〉,《文訊》318期(2012.4)。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31卷1期,2001.3)。
趙綺娜,〈觀察美國:台灣菁英筆下的美國形象與教育交換計畫,1950-1970〉,《台大歷史學報》48期(2011.12)。
劉紹銘,〈發刊詞〉,《現代文學》1期(1960.3)。
蔣勳,〈起來接受更大的挑戰!:從文化學院地方戲劇社子弟戲演出談起〉,《仙人掌》1卷2號(1977.4)。
謝世宗,〈跨國資本主義與理性化精神:論王禎和和黃春明筆下的中小企業主原型〉,《東吳中文學報》26期(2013.11)。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27卷11期(1999.4)。
〈編輯手記〉,《文學季刊》6期(1968.2)。
(二) 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洪靜儀,〈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翁淑慧,〈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莊嘉薰,〈鹿港雙姝:施叔青與李昂的小說主題比較〉(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
楊采陵,〈家鄉的三重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蕭敏亨,〈美國冷戰時期的文化外交與美國形象的塑造:美國新聞總署及《今日世界》的發行〉(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
(三) 研討會論文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釣運文獻計畫小組編輯,〈五、保釣大事年表〉,「『一九七○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會議手冊(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2009)。
四、 報紙文章
白先勇,〈《現文》憶往:《現代文學》的資金來源〉,《聯合報》副刊(2012.3.12)。
李瑞騰,〈旅行小說 台灣三部曲:在小說世界自我挑戰的施叔青〉,《人間福報》副刊(2008.9.6)。
李瑞騰,〈文壇行走:施叔青以再出走回歸本土?〉,《聯合報》副刊(1998.2.23)。
施叔青,〈也算自白:序「常滿姨的一天」〉,《聯合報》12版(1976.1.12)。
陳若曦,〈誰要辦《現代文學》?〉,《聯合報》副刊(2011.11.12)。
孫震,〈從經濟成長看施叔青的「琉璃瓦」〉,《聯合報》34版(1976.5.18)。
莊怡文,〈人文光點:生命中的三座島(上)、(下)〉,《人間福報》副刊(2013.11.7-8)。
漢寶德,〈琉璃瓦與土瓦:自施叔青的「琉璃瓦」談鄉土藝術的保存(上)、(下)〉,《聯合報》副刊(1976.8.20-21)。
鄭樹森口述、熊志琴訪問及整理,〈施叔青的香港情緣〉,《蘋果日報》副刊(2012.6.3)。
蔡淑華,〈續航在回鄉道途:專訪施叔青〉,《自由時報》副刊(2000.8.12)。
歐陽子,〈關於《現代文學》創辦時期的財務及總務(上)、(下)〉,《聯合報》副刊(2012.3.12-13)。
五、 電子媒體
〈普普藝術(Pop Art)〉,台灣大學網路教學網站: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pop-art.htm (2014.12.29查閱)。
方永泉,〈歐普藝術(Op Art)〉,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868/ (2014.12.29查閱)。
詹棟樑,〈文化病理學(Kulturpathologie, Cultural Pathology)〉,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68/ (2015.1.2查閱)。
數位台北文學館:http://dccnt.ndhu.edu.tw/index.php/2014-01-10-09-36-35/2014-02-18-06-48-11.html?view=item&layout=timeline&id=390 (2014.12.11查閱)。
「2014跨國華人書寫文化藝術再現:施叔青國際學術研討會」,〈從孤島到孤島:施叔青創作年表〉:http://ecourse.sce.ntnu.edu.tw/ChineseLearn2014/download/%E7%A0%94%E8%A8%8E%E6%9C%83/2-1%E5%BE%9E%E5%AD%A4%E5%B3%B6%E5%88%B0%E5%AD%A4%E5%B3%B6_%E6%96%BD%E5%8F%94%E9%9D%92%E7%94%9F%E5%B9%B3%E6%9A%A8%E5%89%B5%E4%BD%9C%E5%B9%B4%E8%A1%A8_20140915.pdf (2014.12.11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