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小琪 |
---|---|
論文名稱: |
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9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四年級 、國際教育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fourth grader of elementary school,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生接受國際教育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環球國小四年甲班三十五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歷經四個教學活動的統整教學,進行十節課的課程實施,輔以資料蒐集與分析、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主要探討的重點有四:其一設計適用於國小四年級的國際教育課程,其二探討國際教育課程之實踐歷程,其三探討國際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影響與結果,其四探討實施國際教育課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及省思。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結論及發現:
一、在課程設計方面
(一)國際教育課程的目標可包含四大項:認識世界多元文化、價值建立與技能培養、探索行動並自我實現。
(二)掌握「關鍵概念」分配於每個教學單元。
(三)以統整課程方式規劃國際教育課程,掌握統整課程的「主題」,串連九年一貫課程中國際教育的目標及關鍵概念與知識內容等,成為一套有組織、跨學科的國際觀點之課程。
二、在實踐歷程方面
(一)國際教育課程是結合經驗的。
(二)國際教育課程的起點始於認識自己。
(三)採多樣化教學策略,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三、在實施成效方面
(一)就學生的學習成果而言,國際教育課程有助於學生國際視野的擴展,並省視全球化的現象。
(二)國際教育課程目標在認知及技能方面大致能達成,但在情意目標方面的養成則需長時間的培養,無法立即具體顯現在學生的行為表現上。
四、在教師省思方面
(一)研究者透過進修與經驗交流,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二)國際教育課程能擴展學生國際視野,但有諸多困難需克服。
最後,本研究根據前述研究結果,針對實施國際教育課程、行動研究及後續研究,分別提出幾項建議,希望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授課教師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ourth grader of Universe elementary school. Action research was used to ga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depth-interview, documentary analyses and surveys by ten classes implementation. The focuse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s 1) design a suitabl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forth grader of elementary school, 2)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3) examin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s, 4) investigate what kind of knowledge should be held by teacher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he findings and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
1) The obj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cludes four items: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fied world culture, value establishment, ability development,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of individual self. To pla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integrated approach that can enhance the internal education content on nic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by mean of applying key concept for each teaching topic.
2) Basically,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combine both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ies o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understand myself.
3)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help student improve the global vision and understand the globalized process in the world. Bo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y can be hel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but it needs much more time on the rational cultivating.
4) With advanced study and experience exchanging can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owever, it still has some difficult items need to be resolved o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al institutes, and teachers are proposed.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方德隆等譯(2001)。統整課程的設計。S. M. Drake 著。高雄:麗文文化。(原著為1998年版)
王聖馨(2005)。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何易霖(2005)。張忠謀:台灣學生提昇競爭力 需強化國際觀。中央社。99年10月12日,取自:http://news.msn.com.tw/cna/cna_full_text.asp?yy=05&mm=05&dd=12&name=400
何易霖(2005):張忠謀:台灣學生提升競爭力需強化國際觀,中央社。99年10月13日,取自。http://hotnews.cc.nthu.edu.tw/view.asp?ID=999。2005/11/15。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1990)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秀雄(2006)。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內容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呂明潔(2010):吳清基:跨領域、國際觀 未來人才競爭點。台灣醒報。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ht.php?itemid=11495
李岩勳(2009)。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從臺灣到越南」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李昱瀅(2006)。澳洲高等教育國際化:政府及大學之策略。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未出版,南投縣。
李家同(2002)。聯合報民意論壇15版。2010年7月1日取自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article/910225.htm
李振清(2007)。培養國際觀學習開闊生活態度。台北市教育e週報。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212111231PXI
杜正勝(2005)。教育施政主軸。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940817edumain.doc
沈坤宏(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未出版,台東縣。
周慧菁(2005)。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
周惠玲譯(1997)。Paulo Coelho原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臺北:時報出版。
易家邦(2006)。台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全球教育知識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竹(2004)。國民小學職前教師「全球議題」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未出版,台北縣。
林文程(2005)。12月全球化下臺灣公務人員的國際觀。國家菁英季刊,1(4),42。
林佳穎(2006)。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之網路素養與全球觀知能之現況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林素卿(2005)。淺談「一綱多本」之全球教育。研習資訊,22(3),43-53。
林淑宛(2003)。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財(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騰蛟(2006)。台北市教育國際化的策略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47-62。
邱卿雲(2008)。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施吟詹(2000)。柯林頓總統的國際教育政策備忘錄。美國教育新知選輯,6,15-17。
洪美齡(1997)。教師的國外經驗對國小社會科世界觀教學的意義。教師之友,37(3),33-37。
香港樂施會。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www.oxfam.org.hk/tc/default.aspx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臺南市:翰林。
高熏芳、謝王獻(2004)。你夠國際化嗎?—給中小學國際觀教育的檢核與建議。教育研究,119(3),123-133。
高薰芳(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全球觀點。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示例。台北:師大書苑。
高薰芳、陳劍涵(2003)。提升文化學習能力之教學策略:全球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12,127-142。
張秀雄(1995)。世界觀導向的公民教育。中等教育,46(6),26-40。
張育菱(2004)。台灣國小中低年級英語教育中的國際觀之文化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忠謀(無日期)。新世紀的新人才。資政顧問言論專欄。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1_structure/famous/column/9_zzm.html
張庭瑋(2009)。應用讀報教育於全球觀議題教學之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學位班,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65-77。
張愛環(2005)。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地理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簡鳳如(2009)。國小社會領域全球在地化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捷運與世運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屏東縣。
教育基本法(1999)。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1/1-46.html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4)。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2008)。2009-2012教育施政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摘要與內容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草案)-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0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_temp/bulletin/ED3109/白皮書99_8_23.pdf
許芳菊(2006)。國際化能力全球化下的必要配備。天下雜誌-2006教育特刊。2010年9月12日取自http://ad.cw.com.tw/cw/2006kids/content02.asp
教育部(2011)。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1年4月30日取自http://163.30.102.1/uploads/tadnews/file/nsn_2797_1.pdf
郭玉霞、郭至和(2005)。國小全球化課程融入社或領域的設計與實施。課程研究,1(1),27-54。
郭至和(2006)。國小社會領域之全球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以行動研究為途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未出版,南投縣。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性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孝平(1999年4月19日)。國際觀、本土觀與兩岸觀。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陳怡如(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未出版,南投縣。
陳昀嬋(2009)。國小高年級社會教科書之文本設計研究:以六年級全球教育單元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課程與教學,189,107-117。
陳盈丹(2009)。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消費達人」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陳偉泓(2006)。台北市麗山高中國際教育實務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79-86。
陳智強(2004)。教育科技在全球教育之應用-一個私立國中文化交流的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未出版,臺北縣。
陳瀅(2008)。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縣。
彭筱婷(2004)。世界觀教育之表徵:國小四、五、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地圖教材之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曾晏祝(2007)。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實施全球教育主題是統整課程之學習成效:以「搶救消失中的熱帶雨林」議題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未出版,彰化縣。
曾慧芬(2007)。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前進斯里蘭卡」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2006)。國際視野與國際旅行。師友月刊,474,8-24。
黃從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認識世界"縣級課程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黃博仁(2005)。全球教育。國教世紀,214,13-2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聰俊(2007)。讀報教育指南兒童篇。臺北市:國語日報
楊明華(2003)。國小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世界觀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6-41。
趙美聲、朱則剛、洪敏琬、林偉文、田耐青、廖遠光(2007)。教學原理。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劉芳、陸秉慧等譯(1990)。Marcel Proust原著。追憶似水年華。聯經出版公司。
劉桂山(2000)。新周遊列國。臺北:婦女與生活社。
劉慶仁(2009)。中小學國際教育展望~全球化的趨勢。2009中小學國際教育實務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
樊德慧(2006)。國小學生世界觀之研究─ 以台南地區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佩芳(2000)。世界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嘉義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華(1987)。社會科教學的新途徑---全球教育課程之分析。教育文粹,16,12-19。
駐美文化組(2008):美國聯邦政府推動中學國際化的措施。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data.nioerar.edu.tw/search.xp.asp
龍應台(2005)。請問雅典在哪裡?──談台灣的「國際化」危機。中時電子報新聞專輯。2010年12月24日,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lonin/94031710.htm。
謝美華(2007)。桃園縣六年級學童全球視野知識與態度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本,台北市。
謝瓛(2004)。國小教師應具備之全球視野教學知識之研究-模糊德菲法之應用。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未出版,臺北縣。
簡妙娟(1992)。世界觀教育之基本概念。嘉女學報,379-388。
簡妙娟(1997)。世界觀教育的教學策略。教師之友,38(4),頁40-45。
顏行亮(2005)。嘉義市北興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實施全球教育之主題式課程設計教學實驗-以珊瑚礁環境議題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係,未出版,彰化縣。
顏佩如(2005)。全球化脈絡下的教育課題:全球教育。課程研究,1(1),55-83。
顏佩如(2007)。客家山城小學的世界之旅-全球教育課程之合作行動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81-118。
魏明通(1995)。國際理解教育的途徑。臺灣教育月刊,538 ,2-3。
嚴朝寶(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關連」能力指標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Abue, P. (2002). The U.S. Community College Model: SUNY System--Potentials for Adaptation 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ED480194.
Becker, J.M. (1973).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 Foundation, Indiana, Bloomington.
DfES (2004).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Class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education, skills and children’s services. Retrieved April, 2, 2008, from http://publications.teachernet.gov.uk/eOrderingDownload/1077-2004GIF-EN-01.pdf
Guillory, E.B. & Guillory, L.M. (1989).Demystifying global education.Momentum, 25, 58-62.
Hanvy, R.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Global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
Hinchcliff-Pelias & Greer, N. S. (2004).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3(2), 5-18.
Kniep,W.M(1986)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global education:Preparing for new opportunities.NEW YORK: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LaBoskey, V. K. (1993).Why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al Quarterly, Winter, 9-12.
Merryfield, M.M. (1998). Pedagogy for global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Studies of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26(3),34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