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湘琳 Yang, Hsiang Lin |
---|---|
論文名稱: |
無微不「治」: 台灣高風險家庭的歷史、網絡部署與風險治理 The History, Surveillance Network and Risk Governance of ”Family at Risk”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Yao, Jen To |
口試委員: |
曾凡慈
Tseng, Fan-Tzu 林文蘭 Lin, Wen-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高風險家庭 、監管網絡 、風險治理 |
外文關鍵詞: | family at risk, surveillance network, risk govern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為:國家如何透過治理風險實踐保護兒童的道德承諾?在此問題意識下又可以細分為幾個層次探討。首先,在歷史層面,高風險家庭的概念並非一開始就存在於台灣社會,而是在2000年過後才出現於大眾媒體及相關政策,為什麼高風險家庭會在這個時期出現?其次,台灣社會又是如何找到高風險家庭?標準是什麼?最後,在找到高風險家庭之後,國家又是如何透過社會工作治理風險?實作過程中又呈現什麼樣的邏輯?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分為三個部分:深度訪談、次級文獻分析及田野觀察。首先,透過社工員的深度訪談得以理解在高風險家庭工作中,社工員如何透過觀察日常生活細節評估風險,同時藉由七個月的田野觀察,探討高風險家庭社工員的日常工作,以及和個案互動的過程。
本研究的結論分為三部分:首先,在歷史層面,從1980年代末期社福團體開始推動兒保工作,社福團體就有意識地將兒童保護知識從西方(尤其是美國)引進台灣,並且在1990年代藉著推動立法,進一步將兒童保護正當化。此外,立基於這樣的基礎下,隨著社會工作知識典範的轉移,再次將兒童虐待「再問題化」,將治理範圍擴大,同時提出不一樣的論述方式:尋找風險因素,促使2004年高風險家庭的出現。
其次,在發現高風險家庭的工作中,主要透過以「海撈」為原則的通報制度及以「專業」為中心的篩選制度的配合,編織一個綿密的「家庭防護網」,將任何兒童權益的潛在風險一網打盡。然而,在社工員評估風險的過程中,並非「單純」的評估風險,更多時候必須考量到社工員的「勞動狀況」及行政體制下的「規範」,決定個案的開結案。最後,在實作現場中,本研究發現高風險家庭的實作現場是一個「道德化」的助人實作現場,社工員透過指認高風險群體達到培力的目的,然而在這過程中,卻又陷入個體道德化的困境。
Abstract
The problematic of this study is “How the Taiwan government practices the moral commitment to child protection through risk governance regime?” According this main problem, the analysis divided three parts. Historically, the “family at risk ”is not exist in Taiwan society naturally, it was emerged in 2000s.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the first problem is why the concept of “family at risk ” emerged in 2000s. Second, how the government find ‘family at risk’ through the child safeguarding regime. Finally, after finding ‘family at risk’, it discusses the topic how the government protect child through professional, especially social worker, work.
Therefor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three parts, including textual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There are thre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is thesis: First,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started promoting the child protection movement intentionally in 1980s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knowledge of child protection from USA, and legalized the child protection regime in 1990s.
Second, it followed “one child matters” and “professional” principles to find family at risk in daily life. Finally, although the social workers empower family by identify risk factors, the practice of helping work in “family at risk” still reflects a “moralized” process .
參考文獻
Fontana,Vicent J. (1989),CCF兒童福利叢書編輯小組。暗中哭泣的小孩─美國如何保護受虐兒童。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Foucault, M.,劉北成等譯 (1992) 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Foucault, M.,錢翰譯(2010)必須保衛社會: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6。上海:上海人民。
Foucault, M.,錢翰譯(2010)安全、領土與人口: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7-1978。上海:上海人民。
Helfer, Ray E. and I Ruth S. Kempe(1994),CCF兒童福利叢書編譯小組譯。受虐兒童——美國如何防治兒童受虐。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Kempe, Ruth S. and C. Henry (1989),王明仁、翁慧圓、何素秋、鄭基慧、蔡美玲譯。兒童虐待:理論與處置。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Moffatt, Ken,范燕燕譯,2005,〈福利接受者的監視與管控〉。頁261-293,收錄於《傅柯與社會工作》,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and Laura Epstein編,王增勇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Parton, Nigel,簡憶鈴譯,2005,〈兒童福利實踐的重繪:風險、自由主義、自由的治理性〉。頁123-156,收錄於《傅柯與社會工作》,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and Laura Epstein編,王增勇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增勇,2003,〈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1:143-183。
王增勇,2014,〈福利造家?國家對家庭照顧實踐的規訓〉。頁33-65,收錄於黃應貴編,《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台北:群學。
民生報 (1985)「虐待兒童」值得重視。6 月8 日。
民生報(1989)學者建議虐待兒童依法取消父母監護權。5 月7 日。
民生報(1990)兒童被虐待通報及監督系統開始實施,各地家扶中心提供24小時服務受理個案申報。9 月2 日。
民生報(1990)援助受虐兒童通報監督佈下SOS網路,小兒科醫界與兒童福利基金會聯手籲請立法:有條件強制就醫。8 月24日。
民生報(1991)。高市兒童保護會 列出工作重點,今年將加強受虐兒童寄養。1 月26日。
民生報(1993)受虐兒通報 醫護第一線漏洞大。9 月13日。
民生報(1994)防止兒童失學、受虐。7 月26日。
民生報(1998)狠心父母 凌虐親子。11月27日。
民生報(1998)首座兒保資源中心揭幕 明起可上網查詢。4 月25日。
田晉杰,1991,《兒童虐待責任報告制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法院公報,1993,委員會紀錄。第80卷第86期,174-207。
立法院公報,2009,委員會紀錄。第98卷第40期,1-33。
立法報公報,2003,委員會紀錄。第92卷第17期,3-92。
伊慶春,1997,〈從兒童、少年保護談家庭的角色與功能〉。論文發表於從兒童、少年保護談家庭的角色與功能研討會,台北市:內政部主辦、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承辦,1997年4月。
伊慶春,1997,從兒童、少年保護談家庭的角色與功能。收錄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家庭與兒童保護》
伍育英、鄭玉英、杜長齡,2009,〈多重夫妻支持性團體模式效果之初探 ─以高風險家庭為例 〉。《教育心理學報》41:185-204。
江玉龍、魏季李,1997,〈兒童福利與家庭支持方案: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余漢儀,1999,〈變調的兒童保護〉。《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49-179。
李旻昱、趙善如,2009,〈高風險兒童少年家庭風險產生類型與影響因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20:63-93。
李明璁,1995,《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兒童福利聯盟,1991,〈本會籌備委員聯合宣言〉。《兒福聯盟月刊》1:1
兒童福利聯盟,1991,〈修正法案可能爭議點之說明與本會之堅持點〉。《兒福聯盟月刊》1:2-3。
林秀芬,1989,《兒童虐待與疏忽問題之研究——由家庭結構之觀點探討》。台北: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2000,〈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一九八○年代以來的台灣經驗〉。頁71-134,收錄於《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台北:五南出版。
施教裕、宋麗玉,2006,〈「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執行狀況初探 〉。《 社區發展季刊》114: 103-117。
家扶基金會,2010,《兒童福利的實踐者 : 家扶基金會60年行腳》 。台中:家扶基金會。
張菁芬,2004,〈解析高風險家庭的服務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14:77-85。
教育部,2010,教育部年報。
彭淑華 ,2011,〈由蹣跚學步到昂首前行:台灣兒童保護政策、法規與實務之發展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33:273-293 。
馮燕,1994,〈兒童福利服務需求探討與政策建議>。《社區發展季刊》67:110-127。
曾仁杰、王鈺菱,2010,〈優勢助人觀點水平思考的實務運用-以高風險家庭酒癮父親的處遇爲例〉。《嘉南學報》36:422-434。
曾儀芬、王秀美,2014,〈執行高關懷兒少輔導方案機構間合作現況之探討:以澎湖縣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1):83-130。
游美貴 ,2011,〈 專線設置的反思—以113保護專線為例〉。《師友月刊》528:14-18。
黃千佑,1991,《虐待兒童的父母之社會心理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克先,2012,〈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 24: 99-154。
黃素珍,1990,《父母童年受虐經驗與兒童虐待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素鶯,1990,《對虐待兒童行為界定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生福利部,2013,推動高風險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劃,取用日期:2014年10月16日。
衛生福利部,2015,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服務執行概況,取用日期:2015年9月7日。
鄭瑞隆,1988,《我國兒童虐待嚴重性之評估》。台北: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林國明,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導論:理論與實踐〉。頁1-31,收錄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聯合晚報(2004)看見虐兒、家暴、性侵害:當報馬仔有獎金喔。8 月 5日。
聯合報 (1968)保護養女,在兒童福利法中 內政部增列專條。9 月16日。
聯合報 ( 1987)救救我們的孩子!。 9 月29日。
聯合報 (1981)父母虐待子女案例增多,專家擔心將造成惡性循環。12月7 日。
聯合報 (1981)台北家扶中心輔導家變孤雛 下一步盼能幫助受虐待兒童。12月7 日。
聯合報 (1989)法律,你在保護誰?從「問題父母」手中搶救孩子,社工員不禁徒喚。6 月12日。
聯合報(1969)司法二三事,少年保護法。3 月 4日。
聯合報(1988)誰來控告?如何舉證?兒童保護網難建。6 月19日。
聯合報(1989)幫助受虐兒童 工作性質有人不了解,家扶中心常吃學校閉門羹。10月12日。
聯合報(1990)加強維護幼苗,兒童福利法修正草案增列強制處分規定。11月9 日。
聯合報(1990)民間主動熱情 社局「不是滋味」,處理棄嬰收領,擺脫「尷尬局面」,主管機關宜速研究解決辦法。9 月7 日。
聯合報(1990)新修兒福法草案 千瘡百孔。11月25日。
聯合報(1990)誰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高雄受虐兒童多出自婚姻失調或面臨危機家庭。9 月7 日。
聯合報(1990)醫生為「兒童」出庭作證 社局付費。9 月23日。
聯合報(1991)。保護受虐兒童。9 月28日。
聯合報(1991)兒童保護課程,大抵完成。4 月1 日。
聯合報(1991)是名詞而已 兒福法內容 八成民眾不知道。8月5日。
聯合報(1992)保護受虐兒童醫界出擊,小兒科醫學會通知所屬,加強虐待案通報,台大醫師建議成立「兒童精神醫療網」。7 月29日。
聯合報(1995)兒保條文「與家庭隔離」 採美淘汰法案。6 月12日。
聯合報(1996)社會工作社區化大勢所趨。1 月28日。
聯合報(1998)預防兒虐 找出高危險群家庭。7月31日。
聯合報(2001)單親兒危機評量。3月31日。
聯合報(2004)。高風險家庭,這顆炸彈怎麼拆。12月29日。
聯合報(2005)女童仍昏迷,狠父被羈押,社局將開罰單。1 月11日。
聯合報(2005)家暴防治 邱母、鄰居在哪?。1 月14日。
聯合報(2005)檢方:為何下重手 邱父:都這樣打。1 月17日。
聯合報(2006)高風險家庭 需要社會多關懷。4 月25日。
謝依茹,2008,〈影響高風險家庭社工員風險研判因素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警政署,2013,警政工作年報。
Castel, Robert, 1991, From Dangerousness to Risk.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edited by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 Peter Mill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an, Mitchell, 1999, “Risk, Calculable and Incalculable”, Risk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New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edited by Deborah Lupt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nzelot, Jacques, 1979, The Policing of Famlies. Pantheon Books.
Eward, Francois , 1991, “Insurance and Risk”,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edited by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 Peter Mill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rton, N , 2006, Safeguarding Childhoo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Surveillance in a Late Modern Society .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網路資料:
關懷E起來 https://ecare.mohw.gov.tw/
兒童及少年高風險家庭個案管理平台https://cyhr.sfaa.gov.tw/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http://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E5%AE%B6%E7%B3%BB%E5%9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