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琬紫
Lin, Wan-Tzu.
論文名稱: 游移的身分:清初吳之振的文學活動與心靈世界
Wavering Identity: Wu Zhizhen’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Spiritual Worl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李欣錫
Lee, Hsin-Hsi
口試委員: 王學玲
Wang, Sher-Lin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吳之振《宋詩鈔》《贈行詩冊》種菜詩交遊出處文人心態
外文關鍵詞: Wu Zhizhen 吳之振,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宋詩鈔, The Book of Complimentary Poems 贈行詩冊, “Vegetable-Planting” Poetry, Social Activities, Official Life or Eremitism, Mentality of Literati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初文人吳之振以《宋詩鈔》在詩學史上擁有不俗地位,學界對其詩學建樹亦多有討論;本文則另闢蹊徑,將視角轉移到《宋詩鈔》所勾連出的一系列文學活動,關注吳之振自清初遺民氛圍中,逐漸展露主體性的游移過程。有別於過往集中於對遺民世界的關注,筆者以吳之振作為研究對象,以期豐富學界對清初文人類型的固有認識與研究成果。

      貫串吳之振一生行跡的三大文學活動──《宋詩鈔》、《贈行詩冊》與《種菜詩唱和詩冊》──乃其人生經歷的三個重要節點,吳之振隨不同經歷而變動的身分,筆者稱之為「游移的身分」。以此為論述主軸,筆者分別從「交遊」、「出處」與「文人心態」三個面向,對吳之振「游移的身分」作一整體性觀照。

      本論文第二章「易代與文會:《宋詩鈔》的編纂氛圍與遺民心事」以吳之振與黃宗羲、呂留良的交遊唱和為討論起點,透過《宋詩鈔》編纂群體對《宋石門畫輞川圖》、《如此江山圖》二幅舊圖的題詠,探察《宋詩鈔》的編纂氛圍及其後所營造的遺民世界,由此見出吳之振非屬遺民,卻在詩中流露遺民情懷的形象張力。第三章「奔走與回歸:吳之振入京與《贈行詩冊》」以兩次入京行動為引,討論吳之振依違於出處之間的抉擇,《贈行詩冊》標誌著吳之振從「奔走」到「回歸」的遽然轉變。第四章「棲隱與酬和:黃葉邨與種菜詩之徵集活動」以《種菜詩唱和詩冊》為討論核心,剖析吳之振自京南返後的歸隱情志,並由其對一己「游移的身分」的確立,擴及他人如何看待吳之振、看待自我身分的定位。

      透過對吳之振一生行跡的整體觀照,我們得以回到歷史現場,重新走過鼎革當下的動盪不安,也走進清初的盛世太平,從吳之振逐步確立「游移的身分」過程中,見證易代文人世變下所開展出的人生道路。


      Wu Zhizhen 吳之振, a literati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gained a nota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oetics by his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宋詩鈔, and his poetic works were much discussed by scholar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er took a different approach by shifting the perspective to a series of literary activities linked by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宋詩鈔, focusing on the wavering process of Wu Zhizhen’s gradual revealing of subjectivity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 remnant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Different from the focus on the world of the remnants in the past, the author took Wu Zhizhen 吳之振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inherent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cholars on the types of literati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three major literary activities that run through Wu Zhizhen’s life-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宋詩鈔, The Book of Complimentary Poems 贈行詩冊 and The Book of Responsorial Poems on Vegetable-Planting Poetry 種菜詩唱和詩冊-are the three important nodes in his life experience, Wu Zhizhen’s changing identity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s, the author called it the “wavering identity”. Taking this as the main point of the discussion, the author maked a holistic view of Wu Zhizhen’s “wavering identity” from three aspects: “social activities”, “official life or eremitism” and “mentality of literati”.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Dynasty change and Literati gatherings: The environment for compilating th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宋詩鈔 and remaining thoughts”, we take Wu Zhizhen’s friendship with Huang Zongxi 黃宗羲 and Lu Liuliang 呂留良, as well as their responsorial poems as the beginning to have an insight of the environment for compilating the Collection of Song Poetry 宋詩鈔 and the remaining thoughts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afterwards, through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compilators’ group on two old pictures, “Song Shimen's painting of Wangchuan” 宋石門畫輞川圖and “The painting of Thousands Mile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如此江山圖. Then we could see that, though Wu Zhizhen 吳之振 was not a remnant of the Ming imperial family, the imaginative tension of a remnant’s sentiment flowed in his poems. In the third chapter, “Departure and Return: Wu Zhizhen’s entry to the capital and The Book of Complimentary Poems 贈行詩冊”, we discussed on Wu Zhizhen’s choice between official life and eremitism, guided by his two trips to the capital. The Book of Complimentary Poems 贈行詩冊 marked Wu Zhizhen’s abrupt change from “departure” to “return”. In the fourth chapter, “Seclusion and Poetry exchange: Huang Ye Village 黃葉邨 and the collection of Vegetable-Planting Poetry”, we used The Book of Responsorial Poems on Vegetable-Planting Poetry 種菜詩唱和詩冊 as the core of the discussion to analyze Wu Zhizhen’s feelings of seclusion after his return from the capital, an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his “wavering identity”, it expanded how others view Wu Zhizhen 吳之振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ir own identity.

      Through the overall review of Wu Zhizhen’s life and deeds, we could retrace our steps through history, walk through the turbulence in dynasty change , and enter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From the process of Wu Zhizhen’s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wavering identity”, witnessed the life path of literati developed in the changing world.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辭 i 目 次 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述評 17 一、清初文學文化研究 17 二、吳之振研究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5 一、研究範圍 25 二、研究方法 31 三、章節安排 34 第二章 易代與文會:《宋詩鈔》的編纂氛圍與遺民心事 36 第一節 選詩‧存史:吳之振與黃宗羲、呂留良的交遊起點 38 第二節 園居想像與出處選擇:《宋石門畫輞川圖》 43 第三節 山河變色與遺民記憶:《如此江山圖》 48 第三章 奔走與回歸:吳之振入京與《贈行詩冊》 55 第一節 名利與生存:首次北遊 56 第二節 成名與求仕:二次北遊 62 一、成名契機:吳之振的在京交遊 63 二、享譽文壇:《宋詩鈔》的分贈與流布 65 三、棄絕仕祿:京師友人的生存狀態 68 第三節 猶疑、失腳到南歸:入京心態的轉變 72 第四章 棲隱與酬和:黃葉邨與種菜詩之徵集活動 76 第一節 「種菜詩」徵集活動的生成 79 一、「種菜」主題的選擇 83 二、「種菜」唱和的群體組成 84 第二節 隱逸的多重面孔:酬唱視域下的「種菜」唱和 92 一、志道之士的共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96 二、種菜逸民的隱遁: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97 三、故國遺民的自守:遺世逃名,青門種瓜 101 第三節 種菜與種瓜:吳之振與黃宗羲、呂留良人生走向的分歧 102 第五章 結論 110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10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15 引用書目 118 附表一 吳之振及相關大事年譜 128 附錄一 《贈行詩冊》 131 附錄二 《種菜詩唱和詩冊》詩作及其補遺 140 一、《種菜詩唱和詩冊》詩作 140 二、《種菜詩唱和詩冊》補遺之作 152 附錄三 書信、序文補輯 162 附錄四 吳之振生平相關史料 167

    一、傳統文獻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漢〕毛公傳,〔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冊1,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據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影印。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晉]皇甫謐原著,[清]任渭長、[清]沙英繪,劉曉藝撰文,《高士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冊2,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二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影印。
    [南朝宋]范曄,[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二版,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影印。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白鶴校點,《王維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唐]韋莊撰,李誼校注,《韋莊集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年。
    [唐]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晉書》,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二版,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影印。
    [唐]陸贄著,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普濟輯,朱俊紅點校,《五燈會元》,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
    [宋]程顥、[宋]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歐陽修、〔宋〕宋祈等,《新唐書》,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二版,冊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據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影印。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蘇轍著,彭詩琅主編,《蘇轍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宋]釋惠洪撰,周裕鍇校注,《石門文字禪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南宋]朱熹注,《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方回選,[清]吳寶芝重閱,《瀛奎律隨》,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黃葉邨莊刊本。
    [明]朱有燉著,朱仰東箋注,《朱有燉《誠齋錄》箋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
    [明]洪應明著,李偉編注,《菜根譚全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明]夏完淳著,白堅箋校,《夏完淳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明]曾燦,《六松堂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民國四年(1915)南昌退廬刻豫章叢書影印。
    [明]薛應旂編集,[明]陳仁錫評閱,《宋元通鑒》,出版地不詳:古吳金麟書陳天禎刊,明天啓丙寅六年(1626)豹變齋藏板。
    [明]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釋澹歸,《徧行堂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康熙十五年(1676)刻本影印。
    [清]尤侗著,楊旭輝點校,《尤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王士禛著,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國學整理社,1937年。
    [清]朱彝尊選編,《明詩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江藩纂,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余麗元等纂修,《光緒石門縣志》,收入浙江府縣志輯,《中國地方志集成》,冊2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據清光緒五年(1879)刻本影印。
    [清]吳之振,《黃葉邨庄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編‧集部》,冊23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據首都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後集用光緒四年[1878]覆刻本配補)影印。
    ___,《黃葉邨庄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康熙刻本(後集用光緒四年[1878]覆刻本配補)影印。
    ___,《黃葉邨莊詩集》,收入陳紅彥等主編,《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冊136,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據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寫刻本影印。
    [清]吳之振、[清]呂留良、[清]吳自牧選,[清]管庭芬、[清]蔣光煦補,《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吳之振著,桐鄉市政協文教衛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吳之振詩選》,嘉興:桐鄉市高美印務公司,2007年。
    [清]吳之振撰,徐正、張森生、顏劍明選注,《吳之振詩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吳之振撰,徐正點校,《吳之振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吳之振輯,《八家詩選》,《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冊5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鑑古堂刻本影印。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吳學浚、[清]吳肖桐纂修,《洲錢吳氏宗譜》,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清光緒十九年(1893)永懷堂木活字本。
    [清]呂留良著,俞國林箋釋,《呂留良詩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呂留良撰,俞國林點校,《呂留良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清]呂留良撰,[清]陳鏦編,俞國林點校,《四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宋犖,《漫堂說詩》,收入[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宋犖等著,劉萬華輯校,李清傑編輯,《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
    [清]李良年,《秋錦山房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37,據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續刻本影印。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冊97,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吳省蘭輯刊藝海珠塵本影印。
    [清]汪文柏,《柯庭餘習》,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影印。
    [清]汪琬著,李聖華箋校,《汪琬全集箋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清]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沈季友編,《檇李詩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清乾隆鈔浙江巡撫採進本影印。
    [清]屈大均著,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清]冒襄著輯,萬久富、丁富生主編,《冒辟疆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清]施潤章撰,何慶善、楊應芹校點,《施愚山集》,增訂版,合肥:黃山書社,2018年。
    [清]徐瑤,《雙溪泛月詞》,收入[清]聶先、[清]曾王孫編,《百名家詞鈔》,《續修四庫全書》,冊17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綠蔭堂刻本影印。
    [清]翁同龢著,朱育禮、朱汝稷校點,《翁同龢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馬齊等奉敕修,《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清史列傳》,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清]張英,《存誠堂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影印。
    [清]張履祥著,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曹煜,《繡虎軒尺牘》,《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7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康熙傳萬堂刻本影印。
    [清]陳衍著,黃曾樾筆記,《陳石遺先生談藝錄》,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
    [清]陸元輔,《陸菊隱先生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6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抄本影印。
    [清]勞之辨,《靜觀堂詩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康熙四十年(1701)至五十二年(1713)刻本影印。
    [清]嵇曾筠等監修,[清]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2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清乾隆通行本影印。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黃宗羲著,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梨洲先生年譜》,《黃宗羲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楊際昌,《國朝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鄭梁,《寒村詩文選》,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錢泰吉,《甘泉鄉人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冊572,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錢應溥刻光緒十一年(1885)錢志澄續刻本影印。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魏禧著,胡守仁等校點,《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顧汧,《鳳池園詩集八卷文集八卷》,《四庫未收書輯刊‧輯柒》,冊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沈善洪等點校,《續甬上耆舊詩》,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
    湯炳正等注,《楚辭今注》,第三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84年。

    二、近人論著
    毛文芳,〈李良年的人生讀本──清初《灌園圖》的複調意涵〉,《漢學研究》第32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193-228。
    毛劍傑,〈石門:遺民的江南〉,《看歷史》2012年第5期,2012年8月,頁140-143。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12年。
    北京華藝拍賣公司編,《種菜──吳之振、呂留良《種菜詩唱和詩冊》系列作品專輯》,北京:華藝國際拍賣公司,2021年。
    史曜菖,《棺蓋,論未定:清代呂留良(1629-1683)思想、形象的抗拒與接受》,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左東嶺,〈玉山雅集與元明之際文人生命方式與其詩學意義〉,《文學遺產》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頁97-104。
    申屠青松,〈清初宋詩選本與遺民思潮〉,《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2009年12月,頁153-157。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___,《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何冠彪,〈明遺民對出處的抉擇與回應──陳確個案研究〉,《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頁95-140。
    吳志廉,〈清初假隱風氣初論〉,《中山人文學報》第52期,2022年1月,頁71-96。
    吳增禮,《「合道而行」──明遺民的人生定位與價值追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呂肖奐,〈酬唱詩學的三重維度建構(代序)〉,《宋代酬唱詩歌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1-16。
    李孝悌,〈冒辟疆與水繪園中的遺民世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頁81-134。
    李志國,《清代田園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李桂芹、劉子呢,〈秋水軒唱和活動及其意義〉,《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51-55。
    ___,〈從《秋水軒唱和詞》看詞人心態〉,《名作欣賞》2008年第16期,2008年8月,頁8-11。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杜桂萍,〈袁駿〈霜哺篇〉與清初文學生態〉,《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頁97-105。
    汪超宏,《宋琬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沈惠金,〈呂留良贈吳孟舉北遊詩的寫作年代問題〉,《嘉興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2016年3月,頁17-20。
    辛夢霞,〈張昱「如此江山亭清集」流傳考〉,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編,魏崇武主編,《元代文獻與文化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48-61。
    周絢隆,《易代:侯岐曾和他的親友們》,修訂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孟森,《心史叢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俞國林,《天蓋遺民──呂留良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___,〈呂留良與吳之振交游述略〉,收入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研究》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83-219。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郁震宏、俞國林,〈對吳之振《贈行詩冊》《種菜詩冊》的解讀〉,收入北京華藝拍賣公司編,《種菜──吳之振、呂留良《種菜詩唱和詩冊》系列作品專輯》,北京:華藝國際拍賣公司,2021年,無頁碼。
    郁震宏、潘詩雨,《吳之振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20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悟真子輯校,《金剛經全注全解》,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袁輝,〈從絕意祿仕到仕隱之間──宋初隱逸文化視野下的士人心態擅變及文學風貌〉,《理論月刊》2017年第4期,2017年4月,頁73-79。
    郝潤華,〈隱逸與園林:關於杜甫農業詩中的幾個問題──兼評《杜甫農業詩研究》〉,《杜甫研究學刊》2020年第3期,2020年9月,頁112-119。
    馬新正主編,桐鄉市《桐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桐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
    高磊,〈吳之振詩學思想再議〉,《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頁77-80。
    ___,《清人選宋詩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
    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派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___,〈論吳之振的詩學觀及其創作〉,《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1997年4月,頁56-61。
    ___,〈吳之振對神韻說的異議〉,《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頁126-127。
    ___,《近古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毓洲、趙東芳,〈曾靜、呂留良文字獄案與崇德呂氏文學、文化家族的衰變〉,《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2011年11月,頁195-198。
    張體雲,《張英年譜》,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年。
    陳居淵,〈學術、學風與黃宗羲呂留良關係之新解〉,《史學史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頁32-36。
    陳昌強,〈論順治十七年分江寧撫屬奏銷案〉,《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第1期,2019年3月,頁71-118、395-396。
    游勝輝,《史外傳心──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
    馮小娟,《清初詩人吳之振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年。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1-26。
    楊典,〈明末遺民吳之振及「種菜詩」簡史〉,《琴殉續編:彈琴、吟詩與種菜》,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頁47-53。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靳梓培,〈遺逸之辨:從吳之振種菜詩唱和看清初江南士人隱逸心態〉,收入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研究》第22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頁158-170。
    廖可斌,〈回歸生活史和心靈史的古代文學研究〉,《文學遺產》2014年第2期,2014年3月,頁122-125。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第3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漆永祥,〈「關得雙扉堅似鐵,不容俗物浪相干」──吳之振‧《宋詩鈔》‧黃葉村莊‧《種菜詩》及其他漫談〉,《東方藝術》2012年第20期,2012年10月,頁6-43。
    ___,〈論吳之振與《宋詩鈔》、《黃葉村莊圖》、《種菜詩》及其他〉,《國學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6月,頁319-349。
    ___,〈吳之振《宋詩鈔》編纂的前前後後〉,收入北京華藝拍賣公司編,《種菜──吳之振、呂留良《種菜詩唱和詩冊》系列作品專輯》,北京:華藝國際拍賣公司,2021年,無頁碼。
    趙永紀,《清初詩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趙永剛,〈黃宗羲、呂留良交惡與澹生堂藏書之關係〉,《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2015年3月,頁153-158。
    趙紅娟,《明遺民董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趙剛,〈康熙博學鴻詞科與清初政治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1期,1993年4月,頁90-96、43。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___,《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作為一種現象的遺民》,桃園:昌明文化公司,2017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蔣金芳,〈順康時期文人吳之振研究綜述〉,收入杜桂萍、陳才訓主編,《明清文學與文獻》第7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頁398-413。
    ___,〈順康時期文人吳之振生平若干問題考論〉,收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勵耘學刊》第30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頁227-247。
    ___,〈「種菜」詩唱和與順康時期江南文人心態〉,《學術交流》2019年第11期,2019年11月,頁170-179。
    ___,《吳之振與清初宋詩宗尚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20年。
    蔣寅,〈遺民與貳臣:易代之際士人的生存或文化選擇──以明清之際為中心〉,《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9期,2011年9月,頁26-37。
    ___,《清代詩學史》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錢仲聯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外一種:明代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三、網路資料
    「如此江山亭詩卷」,西泠拍賣網,網址:http://121.40.230.137/auction5_det.php?id=17189&ccid=193&n=858,瀏覽日期:2022年2月8日。
    [明]宋旭,「仿黃鶴山樵輞川別墅圖題識」,雅昌藝術網,網址: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24771559,瀏覽日期:2022年3月17日。
    [清]吳之振,《黄葉邨莊詩集》,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51813183$1i,瀏覽日期:2022年5月6日。
    ___,《黃葉邨莊詩集》,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清光緒四年(1878)六世孫吳康壽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read.nlc.cn/OutOpenBook/OpenObjectBook?aid=892&bid=283133.0,瀏覽日期:2021年8月21日至2022年2月20日。
    [清]呂留良,《何求老人殘稿》,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read.nlc.cn/OutOpenBook/OpenObjectBook?aid=892&bid=34203.0,瀏覽日期:2022年6月18日。
    [清]鮑廷博等輯,《讀畫齋偶輯》,中國國家圖書館,網址:http://read.nlc.cn/OutOpenBook/OpenObjectBook?aid=892&bid=158812.0,瀏覽日期:2022年6月22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