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溫舒敏 |
---|---|
論文名稱: |
發展「品德教育」學校特色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
指導教授: | 李安明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認證 、品德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school feature, school feature certific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為例,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透過文獻探討、訪談研究個案中的六位成員、資料文件分析,加上研究者同時身為局內人與局外人的省思辨正,逐步形成本研究之議題,深入瞭解其發展學校特色之歷程,探討在發展學校特色歷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本研究經由資料整理分析後,獲致結論如下:
一、深卓國小由行政來主導發展品德教育學校特色歷程。
二、行政主導發展學校特色造成教師對品德教育學校特色的認知不同,主要原因是品德教育難以具備客觀量化的標準。
三、品德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是學校特色;並參照桃園縣學校特色認證與獎勵計畫認證標準調整發展學校特色的策略,以建構較為完整的檢核機制。
四、針對發展學校特色缺乏理念溝通所產生的問題作改進,以持續發展學校特色。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一、發展學校特色應廣納全體成員意見,達成特色目標共識;並參考教育文獻,並厚實發展學校特色的理論基礎。
二、發展學校特色應建立完善檢核機制協助檢視發展特色的策略運作及執行成效。
三、宜針對不同項目的學校特色制定適宜的發展特色檢核標準;針對學校領導者與承辦行政人員辦理發展學校特色專業訓練,增加規劃知能,並提供學校諮詢。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promo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he qualitative cas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 issue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with six members of the school, analysis of related document, and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 both as an outsider and an insider. In addition to the case school’s process of developing character education as a school feature,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problems it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eatures.
Through analysi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research data, this study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the case school,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character education as a school feature was dominated by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2. The administration-led development of school features caused widely varying percep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s a school feature among teachers, mainly because it was not easy to create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s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3. The school developed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s a feature of the school. It adjusted its strategies based on Taoyuan County School Feature Certification and Promotion Program in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a sound review mechanism.
4. The school made efforts to improve problems arising from lack of communications to further develop its school feature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
1. A wide spectrum of opinions about development of school features should be collected before forming a consensus. The administrators should review more literature and absorb related experiences to build a solid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school features.
2. A sound review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an aid for examining operation of school fea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execution effectiveness.
3. Different review criteria should be set up for different school featur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hould be provided to school lead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 charge of this operation to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about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school features. And to provide consultation services to schools, assisting them to develop proper strategies and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宗平(2003)。國小校長教學領導對初任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語珊(2005)。公私立小學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四所學校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繼強(2004)。談認證與驗證。品質月刊,40(2),85-85。
李政賢(譯)(2006)。M. Catherine, & B.R. Gretxhen 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市:五南。
李松林、王偉(2009)。學校特色發展實踐的理論反思。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6(4),114-118。
李安明(2009)。發展「分散當責」與「群眾外包」的教學領導團隊。苗栗縣校長儲訓班講義。
余佳儒(2007)。學校特色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一所國小之足球運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琦瑜、吳毓珍主編(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何琦瑜、吳毓珍主編(2007)。教出品格力-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台北市:天下雜誌。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吳財順(2002)。掌握優勢條件,營造學校文化。北縣教育,43,5。
吳明隆(2004)。新時代有效能的學校特性與校長角色。學校行政雙月刊,30,127-136。
吳振成(2005)。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淑芬(2006)。國民小學經營學校特色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清山(200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9)。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88,145-146。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8-13。
林志成(2006)。學校文化研究的省思與塑造。載於張鈿富,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頁95-110)。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58,1-20。
范熾文(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
袁先瀲(2007)。創建特色學校的思考。理論月刊,7,106-108。
桃園縣(2008)。桃園縣「品格桃園~心視界」品格教育白皮書。桃園:桃園縣政府。
陳正忠(2002)。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建銘(2004)。學校特色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對策—以北市蓬萊國小的發展經驗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34,138-149。
陳秀玲(2006)。行銷學校特色 共創優質校園。南投文教,5,42-45。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71-82。
教育部(2008)。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8年7月29日修訂。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
游輝演(200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學校發展學校特色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王功國小國術彈腿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俊凱(2006)。平凡中的創新與用心-臺北縣特色學校之實踐與省思。北縣教育,57,52-54。
黃彥超(2006)。學校創新經營與發展學校特色。南投文教,5,50-53。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湯慧屏(2008)。學校營造閱讀特色之研究-以一所臺灣中南部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詹棟樑(2002)。學校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葉學志(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4-14。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士賢(2009)。發展學校特色的策略與方法。2009教育111學校經營學術研討會-臺北教育研習手冊,58-72。
楊瑞明(不詳)。落實學校本位教育強化學校特色。技職論壇,(不詳)。
劉炳輝(2003)。喚醒遺忘的記憶:令人驚艷的青葉國小。師友,434(3),79-82。
劉志偉(2007)。如何創建特色學校。科學教育研究,11,3-3。
鄭友訓(2001)。特色學校詮釋。中國教育學刊,2001,6,20-23。
鄭銘捷(2002)。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建築規劃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蔡孟錡(2005)。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簡瑜妙(2006)。學校創新經營與發展學校特色。南投文教,5,66-69。
二、網路資料部份
吳明清(2008)。學校特色的構思營造與展現。平興國中研習資料。2009年7月18日,取自http://creativity.psjh.tyc.edu.tw/psjh_www/psjh_learning.html
吳清山(2009)。教育111的理念。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9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tiec.tp.edu.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26
林天祐(2006)。認可制。評鑑雙月刊,1。2009年9月26日,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05/15/80.aspx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9年7月2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2009)。教育部98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2009年7月29日,取自http://163.20.79.146/
國民教育司(2007)。空間無間 學習無限 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教育部電子報,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140.111.34.116/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882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07)。教育部三年七億 活化國中小學閒置空間。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文教新聞,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83833
國民教育司(2009)。教育部頒獎予98年度校園空間活化之十大經典特色國民中小學。教育部電子報,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344
臺北市教育局(2004)。台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tiec.tp.edu.tw/
臺北市教育局(2005)。臺北市優質學校優質學校評選作業說明。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9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tiec.tp.edu.tw/
趙念魯(2007)。從桃園縣的「一校一特色」認證談起。桃園縣政教育電子報,(不詳),2009年9月20日,取自http://game.tyc.edu.tw/e_paper/index.php?show_topic_detail=yes&topic=4&num=571
蘇世奇(2008)。一校一特色,校校是名校「學校行銷員,換你做做看。桃園縣政教育電子報,(26),2009年10月20日,取自 http://163.30.192.132/adm_category_list_detail.asp?e_categoryid=1&e_paperid=263
三、西文部份
Deroche, Edward F., and Mary M. Williams.(2000). Educating Hearts and Minds: 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Framework.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ggie, J. J, Jr.(1972). Toward control in key informant data. Human Organization, 31, 23-30.
Padgett, D. K. (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rewards. CA: Sage.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
Wynne, E. A., & Ryan, K. (1993). Reclaiming our schools: A handbook on teaching character, academics, and discipline.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