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淑棉
Shu-Mien Hsieh
論文名稱: 新竹市學校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
The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Schools in Hsinchu City—Take an Elementary School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李安明 博士
An-Ming L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組織公民行為家長支持不同職務自我價值觀工作創新溝通義工行為
外文關鍵詞: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parental support, different positions, self- values, work creatively, communication, volunteer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市學校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 -以一所國小為例
    摘 要
    本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進行新竹市個案學校其組織公民行為,消極或積極的脈絡、家長支持、成員的認知、調適與修正自我價值觀的探討。
    本研究以質性方法,進行訪談、文件等歸納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溪口國小組織公民行為積極實踐的知覺
    (一)社區社經較弱、孩子單純、生活貧瘠,老師願意奉獻付出與努力盡責。
    (二)同事情誼是校舍建築動線緊密中的禮貌客套、行政的普遍配合是尊重
    體制而為,在客套、妥協、被動的配合中使創新不足形成庸凡。
    (三)活動參與表現出組織認同,負面事件激發捍衛感情,榮譽績效不被認同。
    二、溪口國小組織公民行為消極弱化的因素
    (一)溝通不足,少了對話討論,行政與教學彼此誤解,無法朝向組織利他行為。
    (二)政策未能交代背景理念,被理解為蒐集資料,無法朝向有益學生學習。
    (三)無法獲得實質的支援,行政提供原理原則的指導,無法朝向人際利他行為。
    三、不同職務對於組織公民行為的理解與認知
    (一)應能犧牲奉獻、盡責守規、有益學生學習、團隊合作,創新發展。
    (二)已經做到有益學生學習、犧牲奉獻、尊重體制、敬業勤勉、協助同事。
    (三)希望還要做到犧牲奉獻、工作創新、自我發展、有益學生學習、義工行為。
    四、家長支持與否對於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
    (一)家長支持帶給老師的影響是發展班級特色,朝向有益學生學習的方向。
    (二)家長的建議指責,老師將配合修正調整教學方法,減少部分學生有益行為。
    (三)過多的批評與指責,退到最安全境地,犧牲奉獻變少、有益學生行為越少。
    五、教師在組織公民行為中因應與調適自我價值觀
    (一)教師最初的衷心,希望能做到犧牲奉獻、創新工作、良好的教學績效。
    (二)調適我價值觀,理解為義工行為,認為品格才能帶給孩子幸福的人生。
    (三)找到更好的方式走下去,進修、讀書、改變自我的信念,朝向自我實現。
    以此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工作者、後續研究建議。
    關鍵字:組織公民行為、家長支持、不同職務、自我價值觀、工作創新、溝通、義工行為。


    The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Schools in Hsinchu City—Take an Elementary School for Example
    Abstract
    The study takes an elementary school as example, exploring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the single school in Hsinchu City, such as the negative or positive contexts, parental support, recognition of members, and adjusting and correcting the value of self.
    The study implemen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ductiv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figuring ou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awareness of active realization for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Xikou Elementary School
    (1) The social economy is weak in the community. Children are naïve and living poor lives. Teachers are willing to contribute and make efforts for their duty.
    (2) The companionship between colleagues is nothing but the company manners in the close distance between school buildings. The common co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is the respect for the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eness, compromise, and passivity results in the lack of creativity and philistinism.
    (3) The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shows the recognition for the organization. Negative events inspire the defensive affection. The glorious performances are not recognized.
    2. The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in Xikou Elementary School
    (1)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dialogues, and discussion results in the mutual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 instead of the altruistic behaviors for the organization.
    (2) The policy is failed in informing the background concepts. They are taken as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so they are not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learning.
    (3) The concrete support is unavailable. Administration provides only the instruction of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so it will not lead to interpersonal altruistic behaviors.
    3.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people in different posi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1) They should know sacrifice and responsibility, being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learning, cooperatio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2) They have been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learning, devoted themselves, respected the system, remained responsible and diligent, and helped colleagues.
    (3) They are supposed to sacrifice, work creatively, development themselves, be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learning, and serve as volunteers.
    4. Whether parents support the school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1)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 parental support is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 features leading to what’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learning.
    (2) Teachers will adjust and correc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parents’ advices and blame, decreasing partial behavior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3) Too much criticism and blame will make education fall into the safest situation. The fewer teachers devote themselves, the fewer students will be treated with beneficial behaviors.
    5. The correction and adjustment of teachers’ self work value in th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1) The initial wish for a teacher is to sacrifice, work creatively, and create excellent teaching performances.
    (2) The adjustment of self value is understood us a volunteer behavior. Personality is supposed to bring children happy lives.
    (3) Find out the better way to go on. Pursue further education, study hard, change the concept for self, and step forward to self realizatio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advice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chools, educato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parental support, different positions, work value, work creatively, communication,volunteer behavio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組織公民行為理論與意涵..... 9 第二節 組織公民行為基礎理論....... 29 第三節 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選擇.................. 60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理念........... 64 第四節 資料蒐集、分析、詮釋....... 65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73 第六節 研究倫理...................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一輪明月照溪口..............80 第二節 問渠哪得深幾許................. 112 第三節 舟子低語話風景.................. 136 第四節 總有和風細雨來................. 165 第五節 載滿一船慇勤擺渡.............. 197 第六節 綜合討論—傾聽個案學校教師的聲音........ 2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27 第一節 結論................................. 228 第二節 建議................................ 236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 240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242 參考文獻 .......................... 243 壹、中文部分........................ 243 貳、西文部分........................ 250 附錄 .............................. 253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253 附錄二 受訪教師個人基本資料........ 254 附錄三 第一次訪談大綱.................. 255 附錄四 第二次 訪談大綱................. 256 附錄五 校長訪談大綱...................... 257 附錄六 家長訪談大綱...................... 258 附錄七 逐字稿編號....................... 259 附錄八 意義編碼說明..................... 26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英哲(200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心怡(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彥斌(2004)。管理中的組織認同。台北市:人民。
    王智立、蘇妍文(2006)。東森電視公司員工的組織認定、組織形象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傳播管理學刊,7(1),1-28。
    王鳳美(2004)。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志中(1997)。哈柏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思。大學學報,12,104-124。
    丘羽先(2009)。世界是平的。台北市:天下。
    田議中(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的組織公平知覺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以專業承諾為中介之衡量。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Thomas Herzog著。(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台北市:揚智。
    朱鴻薇(2004)。教師僱用身分與人格特質對心理契約實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影響。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牟鍾福(2002)。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正義與組織信任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沐馨(2003)。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Qualitative 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台北市: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原著。嘉義縣:濤石。
    吳美慧(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5)。組織承諾。教育研究月刊,136,159。
    呂旺澤(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呂秋琬(2007)。一個中輟復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Catherine Marshall, Gretchen B. Rossman著(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五南。
    李華璋(1980)。大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雯智(2008)。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評析。學校行政,56,95-106。
    李新民(2003)。高屏地區幼兒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其影響因素之初探。教育學刊,21,149-171。
    李鍾元(1993)。建立文化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行政院文建會委託計畫。
    李政翰(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教育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清標(2005)。工作價值觀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台中市警察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 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怡君(2006)。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新富(1998)。提高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學通訊, 9(3),162-172。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 教育研究月刊,131,71-75。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質的研究方法(51-91)。高雄市:麗文。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揚智。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義勝(1989)。組織行為。台北市:華泰。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7(4),1049-1073。
    林邦傑(1990)。大專在學青年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環境需求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未出版,台北市。
    林俐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漢誠(2000)。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之析論。復興崗學報,69,263-283。
    邱麗蓉(2003)。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姜定宇、鄭伯壎(2007)。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大學教育行政管理學。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回顧與展望。台北市:華泰。
    星雲大師(2002)。迷悟之間。台北市:人間福報。
    洪紹榮(2004)。組織認同、領導風格與海外派遣員工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福財(2002)。家長參與的合理性分析。教師天地,119,69-7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孫海波 (2000)。美國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現狀與經驗。摘自《外國中小學教究所碩育》 2000年第3期。98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hz4z.net/jyzx/%D0%C5%CF%A2%BF%E2/paper/zonghe/02(1).htm。
    徐宗國(1997)。譯 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 A.& Corbin, J.)(1990)。台北市:巨流。
    陳慧穎(2007)。校長領導行為、組織公平及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 究-以南部四縣市公立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光甫(1980)。老子與馬斯羅理想人格之探討。教育學刊,2,261-267。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順發、羅希哲(2005)。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14,79-111。
    張瑞村(2008)。幼稚園教師工作價值觀之初探研究。人文社會學刊,6(2),145-196。
    張瑛儒(2009)。學校教師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溫明麗(1996)。批判理的教育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6)。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台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07)。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許道然(2002)。公部門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輯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陳聖芳(1998)。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曾華源、郭靜晃(2000)。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曾進發(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明益(2008)。工作滿足、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知識分享之中介效果及人格特質之干擾效果。 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游韻靜(2006)。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認同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柏薰(2003)。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國隆、蔡啟通(1998)。工作價值觀一致性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管理論叢,9(1),51-58。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德信(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的組織公平、工作滿意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以關係需求為干擾變項。國立台南大學教管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秀宮(2008)。郭爾保「道德發展序階論」之探究--「第七序階」與道德認知發展觀點的衝突與調和。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4(1)57-67。
    裘學賢(1985)。人文主義在教學理論的啟示。台南師院學報,28,183-196。
    廖大偉(2005)。桃園縣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宣容(2001)。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關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珊宇(1998)。轉變型領導、領導人與成員交換、個人與組織契合與工作滿足、組織公民行為之實證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瑞梅(2006)。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俊儒(2009)。學前教師工作動機調查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家媛(2007)。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培村主編(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麗文。
    鄭燿男(2002)。國中小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學校組織公民行為模型初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美英(2001)。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顏士棻(2005)。個人社會資本、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心理契約為干擾變項。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癸玲(1997)。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素翎(2008)。提升幼稚園家長參與教師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以親師互動模式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貳、西文部分
    Balfour, A. C. (2007). 5 things your kid's teacher need from you Redbook. New York,209 (4), 258.
    Bolino, M. C., Turnley, W. H., & Bloodgood, J. M. ( 2002).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the cre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 (4), 505-509.
    Dhiman, S. (2007). Personal mastery: Our quest for self - actualization , meaning, and highest purpose. Interbeing, 1 (1), 25.
    DiPaola, M., & Tschannen-Moran, M. (2001).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school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climate.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1 (5), 424.
    Ginzberg, E.,Ginsberg, S.W., Axelrad, S.,& Herman, J. L.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General Theory.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nnam, R., & Jimmieson, N.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role behaviours and job burnout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 preliminary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ganis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scale.School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Haslam, A. A., Postmes, T., & Ellemers, N. (2003). More than a metaphor: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makes organizational life possible.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4, 357-36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8 (6), 337-347
    Hedgepeth, E. (2005). Kohlberg's hierarc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chool Administrator. Arlington, 62 (4), 38.
    MacKenzie, S. B., Podsakoff, P. M., & Paine, J. B. (1999). Do citizenship behaviors matter more for managers than for salespeopl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Journal, 27 (4), 396-410.
    MacKenzie, S. B., Podsakoff, P. M., & Rich, G. A. (2001).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salesperson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Journal, 29 (2), 115-134.
    O'Connor, D., & Yballe, L. (2007). Mslow revisted: Constructing a load map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31 (6), 738.
    Organ, D. W., & Katherine, R. (2001).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ttitudinal and dispositional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Personnel Psychology, 48 (4), 775-803.
    Polzer, J. T. (2004). How subgroup interests and reputations moderate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n cooper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30 (1), 71-96.
    Rounds, J.B. (1990). The comparative and combined utility of work value and interest data in career counseling with adul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7, 32-45.
    Schmidt-Wilk, J., Heaton, DP., & Steingard, D. (2000). Higher education for higher consciousness: Maharishi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s a model for pirituality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4, 580-611.
    Siu, O. L. (2003). Job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among employees in Hong Kong: The role of chinese work val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8 (6), 337-347.
    Somech, A., & Drach-zahavy, A. (2004). Exploring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from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7 (3), 281-298.
    Vigoda-Gadot, E., Beeri, I., Birman-Shemesh, T., & Somech, A. (2007). Group-Level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 scale re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3 (4), 462¬.Yilmaz, K., & Cokluk-Bokeoglu, O. (2008).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Turkish primary schools. World Applied Sciences Journal, 3 (5), 775-780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