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旻儒
Shen, Min-Ru
論文名稱: 詩心與詞情:辛棄疾文體選擇析論
Between Shi and Ci: A Study of Xin Qiji’s Genre Choice
指導教授: 李文鈺
Li, Wen-Yu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口試委員: 劉少雄
Lau, Siu-Hung
黃奕珍
Huang, Yi-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辛棄疾以詩為詞愛國歸正人主題式用典
外文關鍵詞: Xin Qiji, treating song lyrics as classical poetry ( yi shi wei ci, 以詩為詞 ), patriotism, naturalizer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overnment ( guei jheng ren, 歸正人 ), thematic allusion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關懷在於辨析辛棄疾如何繼承、變革蘇軾「以詩為詞」之創作觀,並
    對後人造成影響。本文所採用方法,是由題材(內容)到體裁(形式)的詩、詞對
    讀分析進程。透過作品的實際比對,本文主張,辛棄疾在「愛國」題材之外,基本
    沿循普世對於詩、詞社會功能與審美向度的認知,即「宋詩尚理/揚棄悲哀」、「宋
    詞言情/流連哀思」、「詩莊詞媚」等,但在向來被視為「言志」意味濃厚的愛國題
    材一項,辛棄疾卻一反常態,選擇多出之以詞。此一舉措,係違背人們對於蘇軾「以
    詩為詞」內涵的傳統認識,而屬於辛棄疾基於一己歸正人的敏感身分,為了避禍而
    不得不然的特殊選擇。如是心理,亦對其作品之修辭與篇章結構產生影響。簡言之,
    辛棄疾詩多出以賦筆,詞則多用典故,屬於比興手法,同時又展現出「主題式用典」
    的特殊思維。此種手段,可能源自江西詩派,但辛棄疾將之運用到詞中,透過同性
    質典故的堆垛、疊用,來強化某種意念,藉以表達思致,實際上展現出辛棄疾對於
    詞體「同心圓」美典的充分認識,並影響到後來晚宋詠物詞的發展。由此可見,辛
    棄疾之「以詩為詞」,並非對蘇軾舊有創作觀念的照單全收,而是結合一己生命之獨
    特歷程,而充分發揮詞體特長的表現。


    The concern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ain how Xin Qiji inherited and remodeled Su Shi’s creation concepts of “treating song lyrics as classical poetry” ( yi shi wei ci, 以詩為詞 ) and exerte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The method adopted is to analyze Xin Qiji’s poems and song lyrics, from the theme (content) to composition (form). Through actual comparison of work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except for patriotic works, Xin Qiji basically followed the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unctions along with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poems and song lyrics, namely “Poems from Song Dynasty advocate reason and sublate sadness”, “Song lyrics embrace romance and immerse in sadness”, and “Poems are stately while song lyrics are frivolous…” and so on. However, in this particular theme of patriotism, which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strong expression of zhi ( 志 ), Xin Qiji uncharacteristically chose to put it in song lyrics. This very move against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otion of Su Shi’s “yi shi wei ci” is a special choice made by Xin Qiji in order to avoid political persecution out of his sensitive status as a naturalizer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overnment. That kind of thinking also had an impact on the rhetoric and structure of his works. In short, Xin Qiji mostly employed means of fu ( 賦 ) in poems, and means of bi ( 比 ) and xing ( 興 ) in song lyrics, which are in large degree related to the use of allusions, especially thematic ones. The strategy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but Xin Qiji had taken it from poems to song lyrics only to strengthen some certain ideas by stacking homogeneous allusions in a row. This very choice in fact shows Xin Qiji’s full understanding of song lyrics’ aesthetic style of concentric circle and affected song lyrics from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depiction. To sum up, Xin Qiji’s “yi shi wei ci” is not a result of complete reception from Su Shi’s creation concepts, but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song lyrics based on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摘要…………………………………………………………………………………….... i 英文摘要……………………………………………………………………………i i 目次……………………………………………………………………………………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辛棄疾詩、詞的意緒特質………………………………………………14 第一節 詞之本色──投射慾望的艷情詞……………………………………16 第二節 理、情分殊──以讀書詩爭論是非…………………………………21 第三節 情的異質性──傷悼詩中倫理之「情」的宣洩……………………29 第四節 情、志合流──節候詞中的離思與歸思…………………………39 第五節 小結…………………………………………………………………50 第三章 辛詞「愛國之志」的特殊表現…………………………………………52 第一節 南宋詞壇「復雅」風尚與家國書寫……………………………………54 第二節 從請纓作戰到假手他人──辛詞曲折的恢復之志……………………58 第三節 擬代的難指性──怨情詞的政治寓意…………………………………70 第四節 小結………………………………………………………………………76 第四章 辛棄疾詩、詞的修辭設計與審美情趣…………………………………78 第一節 賦與比興:辛棄疾詩詞的修辭取向──以詠物之作為核心之討論…79 第二節 主題式用典:辛棄疾「以詩為詞」的再思索…………………………90 第三節 小結…..…………………………………………………………………103 第五章 結論………………………………………………………………………105 參考文獻…………………………………………………………………………108

    一、傳統文獻
    [漢]毛亨傳,《毛詩》,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十三經(標點本)》,頁217-384。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唐]房玄齡著,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李肇著,楊家駱主編,《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陳鴻,〈長恨歌傳〉,收入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2014年。
    [五代]佚名,《禽經》,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生物卷)》,第1冊,頁101-112。
    [宋]歐陽修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歐陽修著,黃畬箋注,《歐陽修詞箋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黃庭堅著,劉琳等點校,《黃庭堅全集》,四川:成都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歷代詩話》,頁301-316。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李清照著,王仲聞校註,《李清照集校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宋]張元幹著,曹濟平箋注,《蘆川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歷代詩話續編》),頁449-476。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全宋筆記》,第3編,第10冊,頁1-102。
    [宋]胡寅著,容肇祖點校,《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岳飛著,郭光輯注,《岳飛集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王灼,《碧鷄漫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詞話叢編》,頁67-120。
    [宋]鮦陽居士,〈復雅歌詞序〉,收入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彙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248-249。
    [宋]胡仔著,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宋]胡仔著,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宋]韓元吉,〈水龍吟.壽辛侍郎〉,收入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1815。
    [宋]陸游著,夏承燾、吳熊和箋注,《放翁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朱熹著,王貽梁校點,呂友仁審讀,《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宋]朱熹著,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周孚,《蠹齋鉛刀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據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景印,第269冊。
    [宋]辛棄疾著,辛更儒箋注,《辛棄疾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增訂本)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
    [宋]辛棄疾著,鄭騫校注,林玫儀整理,《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宋]陳亮著,夏承濤校箋,《龍川詞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宋]韓玉,《東浦詞》,收入[明]毛晉輯,《宋六十名家詞》,上海:貝葉山房,1935年。
    [宋]陳模著,鄭必俊校注,《懷古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收入李保民校點,《雞肋編.貴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羅大經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收入蔡嵩雲箋釋,《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宋]趙升著,王瑞來點校,《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張炎,《詞源》,收入夏承燾校注,《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歷代詩話》,頁685-708。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畿輔叢書》,第94輯,第32冊。
    [元]方回著,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脫脫等,《宋史》,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楊慎,《升菴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歷代詩話續編》,頁633-946。
    [清]朱彝尊、汪森編,李慶甲校點,《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黃蘇,《蓼園詞選》,收入尹志騰校點,《清人選評詞集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清]蔣士詮著,邵海清校,李夢生箋,《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張惠言著,許白鳳校點,《茗柯詞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清]宋翔鳳,《樂府遺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詞話叢編》,頁2493-2506。
    [清]陸心源,《宋史翼》,收入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詞話叢編》,頁3747-3980。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詞話叢編》,頁4233-7280。
    二、近人論著
    木齋,《曲詞發生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
    王少華,〈沉雄悲壯稼軒詩──試論辛棄疾詩歌的藝術風格〉,《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1989年6月,頁71-76。
    王秀如,《黃庭堅讀書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王秀珊,《東坡「以詩為詞」之論述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王春庭,〈論稼軒詩〉,《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2004年6月,頁40-43。
    王基倫,〈辛稼軒「以文為詞」的現象及其在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韻文的欣賞與研究》,臺北:世新大學,2010年,頁247-268。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___,〈兩宋豪放詞之典範與突破──以蘇、辛雜體詞為例〉,《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頁325-360。
    王潤農,《高岑並稱與唐代「邊塞詩派」之建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方元珍,〈論東坡「以詩為詞」與稼軒「以文為詞」之關係〉,《空大人文學報》第4期,1995年1月,頁15-42。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開明書店,1982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__,〈論蘇轍晚年詩〉,《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2005年5月,頁51-63。
    余佳韻,〈試論稼軒詞中之「春歸」意義及其婉約表現〉,《東華人文學報》第23期,2013年7月,頁125-154。
    余傳棚,《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李孟君,〈論蘇軾的詩化之詞〉,《建國學報》第19期,2000年6月,頁107-118。
    李莎,《辛棄疾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汪洋,〈辛棄疾詩歌新論〉,《東方論壇》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頁69-75。
    宋宏梁,《辛棄疾詩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呂正惠,〈宋詞的再評價〉,收入《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197-213。
    呂娜,〈中國古代悼亡詩詞發展緩慢之因探微〉,《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17年8月,頁14-18。
    辛更儒,《辛棄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___,《辛棄疾研究叢稿》,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年。
    吳承學、何志軍,〈詩可以群──從魏晉南北朝詩歌創作型態考察其文學觀念〉,《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頁165-174。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___,〈稼軒壽詞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3月,頁275-289。
    林俊榮,《稼軒詞新探與選釋》,北京:新華書店,1986年。
    林湘如,《辛棄疾之自我探求──以稼軒詞人物意象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湘華,《江西詩派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周振興,《辛棄疾以賦為詞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卓清芬,〈「以詩為詞」的實踐:談晏幾道《小山詞》的「詩人句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2008年1月,頁315-342。
    孟子月,《辛棄疾詩歌研究》,廣州:廣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段致平,《稼軒詞用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范進軍,〈試論稼軒詞用典的方式〉,《船山學刊》第59期,2006年1月,頁111-114。
    施議對,《宋詞正體》,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
    ___,《辛棄疾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___,〈蘇軾以詩為詞辨〉,《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0輯,頁68-89。
    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馬俊芬,《宋代節序詞審美觀照》,濟寧: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夏承燾,《辛棄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___,《唐宋詞欣賞》,收入《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冊。
    張以仁,〈《花間集》中的非情詞(上)〉,《文史哲學報》第48期,1998年6月,頁57-93。
    ___,〈《花間集》中的非情詞(下)〉,《文史哲學報》第49期,1998年12月,頁81-110。
    張岳倫,〈辛詞用典原因初探〉,《船山學刊》第63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24-127。
    ___,〈辛詞用典作用芻議〉,《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2月,頁109-112。
    張高評,〈辛棄疾詠物詩與唐宋詩之流變〉,《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2004年10月,頁23-31+48。
    ___,〈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191-223。
    ___,〈王昭君和親故事與宋詩之創造思維〉,《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頁245-273。
    張健,《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鳴,《辛棄疾》,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霖,《宋代悼亡詞研究》,漢中:陝西理工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男扮女裝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馨心,〈稼軒「詩不如詞」現象探論〉,《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頁133-135。
    陳良運,〈稼軒詩簡論〉,《江西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1992年9月,頁58-62。
    陳依潔,《李綱梁谿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國球,《抒情抒情論》,臺北:三聯書店,2013年。
    陳逸珊,《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撫耕,《宋詩對經典的闡釋與呈現──以《全宋詩》中讀書詩為考察對象》,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常國武,〈辛詞一得〉,《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6輯,頁57-76。
    梁令嫻,《藝蘅館詞選》,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莫礪鋒,〈從蘇詞蘇詩之異同看蘇軾「以詩為詞」〉,《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2002年5月,頁1-16。
    ___,〈陸游「讀書詩」的文學意味〉,《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2003年4月,頁155-160。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黃智群,〈宋人「以文為詩」的新解讀──以歐、蘇的書寫實踐為考察的起點〉,《漢學研究》第35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173-196。
    ___,《北宋四家詩之議論性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黃寬重,〈略論南宋時代的歸正人(上)〉,《食貨月刊》第7卷第3期,1977年6月,頁111-120。
    ___,〈略論南宋時代的歸正人(下)〉,《食貨月刊》第7卷第4期,1977年7月,頁172-183。
    單芳,《南宋辛派詞人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年。
    曾子炳,〈辛棄疾詩詞創作的不同心態及表現〉,《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52-55。
    馮霞,《辛棄疾詩歌研究》,湘潭: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彭國忠,〈對「以詩為詞」的重新認識〉,《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4輯,頁65-81。
    ___,〈稼軒詞與江西派詩〉,《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9輯,頁33-49。
    傅錫壬〈稼軒詞的神話出處與運用〉,收入《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31-63。
    溫瑜,《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詩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裴淑姬,〈試論南宋政府對歸正人的政策──以科舉、授官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3年04期,2003年11月,頁117-131。
    廖國棟,〈試論辛棄疾「以賦為詞」的表現技巧〉,《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頁475-513。
    趙冠群,《兩宋文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趙曉嵐,〈南宋惟一稼軒可比昌黎:從「以文為詩」到「以文為詞」〉,《江海學刊》2005年05期,2005年10月,頁179-185。
    ___,《金戈鐵馬辛棄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劉乃昌,《辛棄疾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___,《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石,〈試論「以詩為詞」的判斷標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期,1995年1月,頁83-100。
    __,〈東坡詞音律問題新說〉,《江漢論壇》1992年第2期,1992年2月,頁64-69。
    劉揚忠,《辛棄疾詞心探微》,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___,《唐宋詞流派史》,北京:新華書店,2007年。
    諸葛憶兵,〈論辛棄疾艷情詞〉,《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2018年4月,頁49-54。
    鄭臨川,《稼軒詞縱橫談》,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鄭騫,《景午叢編(上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鄭鑫,《宋南渡節序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鞏本棟,〈作詩猶愛邵堯夫──論辛棄疾的詩歌創作〉,《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1999年1月,頁101-109。
    蔣哲倫,《詞別是一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蕭振豪,〈緑萼承趺玉蘂輕:姜夔《疏影》詞旨新論〉,《人文中國學報》第32期,2021年5月,頁231-259。
    錢鍾書,《宋詩選註〈增訂本〉》,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謝旻桂,《陸游讀書詩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謝瑩,《辛棄疾山水田園詞的自我意識與詞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薛瑞生,《柳永別傳──柳永生平事蹟新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顏崑陽,〈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4年,頁181-251。
    ___,〈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33-68。
    ___,《蘇辛詞選釋》,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___,《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___,《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年。
    顏訥,《唐宋詞性別與社會空間的形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蘇虹菱,《吳文英的生涯和他的「節序懷人」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嚴迪昌,〈論辛棄疾的「詠春詞」〉,收入孫崇恩、劉德仕、李福仁主編,《辛棄疾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頁136-149。
    顧隨著,陳均校,《蘇辛詞說》,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美]宇文所安著,麥慧君、杜斐然、劉晨譯,《只是一首歌:中國11世紀至12世紀初的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年。
    [日]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末曲子詞文學的成立〉,《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4輯,頁21-50。
    [日]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三、網路資料
    全宋詩分析系統,http://www.chinabooktrading.com/song/,瀏覽日期:2022年12月7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