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饒詠婷 Yung-Ting,Jao |
---|---|
論文名稱: |
分合-饒詠婷創作論述 On and Off-An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Yung-Ting, Jao |
指導教授: | 謝鴻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塗鴉藝術 、結構 、解構 |
外文關鍵詞: | Graffiti, Structure, Deconstruc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創作論述以2007年至2010年的《一起來夢遊》系列、《飛行訓練班》系列、《機器‧人》系列為主要研究範圍,對此期間創作形式與媒材的轉變
與創作之於我的意義等加以整理。
論述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主要是關乎我與生活交互作用之後所形成的創作動機,結合創作與生活將生命經驗轉化為藝術創作,以為本論文揭開序幕;第二章「創作思想溯源」,分析作品中材質、形式與生命互為因果的對照,整理創作歷程的脈絡;第三章「記憶符號的『分』與『合』」,以結構與解構的理念來統整我的作品,藉由不同符號所表達的多元意義架構出我的創作藍圖;第四章「我的異想世界」,將創作依系列論述,從2007至2010年創作轉變的做分析與整理;第五章「結論」對一路走來的研究與創作立下結語。
走過2007-2010年,回顧精密反覆出現的不同機械性生物體,從這些生活片段所結構出的畫面,我得以再次面對自己。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series of art works that were produced during 2007 and 2010: “Let’s Sleepwalk” , “Flight Training”, and “Robot﹒Man” .
This research is composed by five chapters: In Chapter I: “Preface”,— I’ll explain the reality served as the source of the inspiration to the works and this research. In Chapter II: “Generation of Creativity”, —I’ll analize and exam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art works. In Chapter III: “On and Off—Symbols of Memory”, through idea combination and composition, my works were composed. Then various implications were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symbols, forming the blue print of this research. In Chapter IV: “My World”—art works will be discussed by series; and works from 2007-2010 will be organized and analyzed. In Chapter V: “Conclusion”—I’ll state a conclusion for this research paper.
Through reviewing the works of the past and examining the lif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I am able to be true to myself. I find myself reborn and prepared for the future challenge.
1. 《後現代的藝術現象》,陸蓉之著,藝術家出版社,2002。
2.《破後現代藝術》,陸蓉之著,藝術家出版社,2002。
3. 《視覺藝術欣賞》,陳秋瑾、林昌德、黃光男、劉俊籣、許瀞月、張青峰 、李美蓉著,華泰文化,2006。
4.《藝術創造工程 》, 余秋雨著,台北允晨文化, 2001年。
5.張老師月刊 《瞧,筆跡在說話/在字跡中轉化生命功課》,2009/11/02。
6.《Keith Haring: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John GRUEN,New York:Prentice Hall Press,1991。
7.Bruce D.Kurtz,《Haring,Warhol,Disney》,Prestel,1992。
8.《藝術商品化與商品藝術化》,梁惠萍,澳門日報。2008年11月11日。
9.《人及其象徵》,卡爾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立緒出版,1999年。
10《表現主義大師 克力的日記》,保羅克利著,雨云譯,藝術家雜誌,1997。
11.《勒澤:立體派的機械大師》,陳英德、張彌彌合著,藝術家雜誌,2002。
12《歐洲後現代藝術》,陳奇相著,藝術家雜誌,2002。
13. 《歐洲後現代藝術》,陳奇相著,藝術家雜誌,2002。
14. 《藝術創業論》,村上隆著,江明玉譯,台北 商周出版,2007。
15. 《生命史學》,余德慧、李宗燁,心靈工坊,2005。
16. 《藝術概論》虞君質,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
17. 《二十世紀文藝文化批評理論》,朱剛,台北揚智文化,2002。
18. 《解構思維與文化傳統》,鄭敏,文學評論,1997 。
19. 《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劉奇偉著,雄獅美術,1991。
20. 《在藝術終結之後》,亞瑟.丹托著,林雅琪翻譯,麥田出版社,2009。
21. 《解構主義》,楊大春著,揚智文化,1994。
22. 《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王岳川,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3. 《反對闡釋,一種後現代的文化表徵》,孫燕,上海三聯書店,2007。
24.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和解釋》,陳懷恩著,如果出版社,2008。
25. 《Selbstbetrachtungen》,Berlin, Dokumente,1913。
26. http://philipkochpaintings.blogspot.com/2010/06/my-early-years-as-artist.html
27. http://www.artmap.com.tw/_3l4d/3l4d-about-2-0.htm
28. 台灣IWM塗鴉藝術論壇 http://www.iwm.com.tw/1999/index.php
29. http://21century-artists.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4515.html
2009/04/17《許唐瑋:從建築訓練中延伸出來的各種想像》
30. http://criticism.myrice.com/wenben/conghouxiandai.html
31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1%97%E9%B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