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馨月 |
---|---|
論文名稱: |
中國雜劇的蝴蝶意象研究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8 |
中文關鍵詞: | 雜劇 、蝴蝶意象 、莊周夢蝶 、蝴蝶夢 、化蝶 、意象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zaju,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Zhuang Zhou dream's butterfly, butterfly dream, became butterfly, the study of the imager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蝴蝶基於其美感與生物特性,在人類文化歷程中已成為一種易於理解的、共通的文化符號。以蝴蝶作為故事主軸的劇作,與社會經濟、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思想等文化集體意識交互作用,漸匯流拓展為具特色的蝴蝶意象及象徵意涵。而在中國戲劇文學臻於成熟的雜劇文本裡,其蝴蝶意象吸納「莊周夢蝶」經歷代文化薰染、轉用後歷久彌新的思想,將此思想原型轉化融入戲劇創作時的民俗文化背景,而發展出更豐富多元的文化意涵。本論文即透過探究中國雜劇裡蝴蝶意象的多元意涵,顯現中國文學蝴蝶意象的象徵系統,以及在古代社會中與蝴蝶意象有關的文化思維。自元、明、清至民初時含有蝴蝶意象的中國雜劇文本,選取神仙道化、公案、男風、殉情悲劇等多種不同故事類型的雜劇作為研究對象。引史料考察元、明、清以降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現象,研究雜劇文學與社會文化、民眾心理及宗教民俗之間的關係,進而推論當時讀者或觀眾閱讀接受情形對雜劇文本裡蝴蝶意象形成的影響;從文學社會學、女性主義、性/別研究及分析心理學的視角與觀點,探討中國古人的文化集體意識對雜劇裡蝴蝶意象之影響,釐清性別等文化於蝴蝶意象的對應意涵。最後於結論統整歸納中國雜劇裡蝴蝶意象的多元特性與意象系統,以梳理、呈現中國雜劇裡的蝴蝶意象所反映之民間文化思維。
Abstract
The butterfly based on its esthetic sense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has becomed a kind of easy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cultural mark in the human culture course. The drama's story that takes the main axle by the butterfly, with cultur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social economy, religious belief, manners and customs, thought that gradually the afflux development to own the special imagery of butterfly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reaches of the mature zaju text in China dramatic literature, after its imagery of butterfly buying in the “Zhuang Zhou's dream's butterfly” experience generation of culture effects, diverts, the calendar long more new thought that integrates this thought prototype into transformation folk custom cultural context when the drama created, but develops the richer cultural meaning. The present paper namely penetrates inquires into the multi-dimensional meaning of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in the Chinese zaju, appears the symbolic system of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culture thought in the ancient times society and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related. From Yuan, Yuan, Ming,Ching dynasty, to people at the beginning of when includes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Chinese zaju text, selection deity, the involved legal matter, the male homosexuality, commits suicide together in the name of love the tragedy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different story type zaju to take the object of study. Directs historical culture which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e historical data inspection the Yuan, Ming,Ching dynasty, republic of China first year, between research zaju literature and social culture, populace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folk custom relations, then the deduction at that time the reader or the audience read accepts the situation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formed to the zaju text in ;From the literature sociology, the feminine principle, the nature study and the analytic psychology angle of view and the viewpoint, discusses the Chinese ancient's cultur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o the zaju in influence of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defines clearly cultures and so on sex to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corresponding meaning. Finally makes uniform in the conclusion induces in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in the Chinese zaju multi-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mage system, reorganizes, presents in the Chinese zaju folk of culture thought the reflection of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Keyword:zaju , the imagery of butterfly , Zhuang Zhou dream's butterfly , butterfly dreams , became butterfly, the study of imagery.
參考文獻
一、古籍專著(依作者年代次序)
(一)經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春秋‧左丘明:《左傳》(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春秋戰國‧孔門弟子輯;今人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春秋戰國‧孔門弟子輯;今人謝冰瑩等編譯:《論語》,收錄自《新譯四書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戰國‧孟軻原作,今人謝冰瑩等編譯:《孟子》,收錄自《新譯四書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漢‧韓嬰原著;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1年)。
魏‧王弼著、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北市:中華書局,1983年3月)。
(二)史
1.正史
漢‧司馬遷:《二十五史‧史記》(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南朝宋‧范曄:《二十五史‧後漢書》(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
1974年)。
唐‧姚思廉等編:《二十五史‧陳書》(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唐‧房玄齡等:《二十五史‧晉書》(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唐‧魏徵等編:《二十五史‧隋書》(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元‧脫脫等編:《二十五史‧宋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明‧宋濂等編:《二十五史‧元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清‧張廷玉等編:《二十五史‧明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清末民初‧柯劭忞等編:《新元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鑄版,1974年)。
2.其他史部雜著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9月臺五版)。
漢‧劉向原著,今人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收於宋‧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卷二,《宋元地方誌叢書》本(臺北市:大化書局,1980年)。
唐‧張讀《宣室志》,收於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七(臺北市: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宋‧周密撰:《癸辛雜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
宋‧孟元老撰,民國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99年)。
隋樹森:《全元散曲》一(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參《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年5月)。
明‧胡侍:《真珠船》(二),參《百部叢書集成:第20函/寶顏堂秘笈》(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9年)。
明‧陳耀文撰:《天中記》(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年)。
明‧陳繼儒撰:《珍珠船》(一)(百部叢書集成 初編 第18輯 寶顏堂祕笈 第11函 第87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9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市:中央書店,1935年)。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六十卷新集至治條例不分卷(一)〉,引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二六三冊》(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8月初版)。
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明萬曆時官奉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二(卅卷‧明萬曆間浙江官刊本)景印本(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臺北市:新興書局,1983年10月)。
清‧吳任臣撰:《十國春秋》卷十二(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
清‧姚之駰撰:《元明事類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三)子
戰國‧莊子原著,今人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74年初版)。
戰國‧荀子,今人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77年),頁332。
漢‧班固撰,陳立疏證:《白虎通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班昭等原著;今人張福清編注:《女誡》(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四庫備要‧子部】據武進莊氏本校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8月臺六版)。
漢‧王充:《論衡》,【四庫備要‧子部】據明刻本校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四庫備要‧子部】據平津館本校刊,民國73年3月臺六版)。
宋人原記,今人張京華注譯:《新譯近思錄》(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10月)。
宋‧李元綱編著:《厚德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書》第一到四冊(臺北市:正中書局,1953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市:廣文書局,1987年)。
(四)劇本
元‧史樟:《老莊周一枕蝴蝶夢》,收錄於楊家駱編:《全元雜劇初編》(臺北市:世界書局印行,1985年)。
元‧關漢卿原著;今人吳國欽校注:《關漢卿戲曲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98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初編》(臺北市:世界書局印行,1985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二編》(臺北市:世界書局印行,1988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三編》(臺北市:世界書局印行,1973年)。
楊家駱編:《全元雜劇外編》(臺北市:世界書局印行,1974年)。
王季思編:《孤本元明雜劇》(共十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年)。
明人原著;明‧沈泰與清‧鄒式金輯編:《盛明雜劇》(共三集) (臺北市:廣文書局,1979年6月初版)。
明人原著;民國‧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共十二冊)(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明‧康海:《王蘭卿服信明貞烈》,收錄於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第五冊(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明‧李開先:《園林午夢》,收錄於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第五冊(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明‧沈璟:《新刻博笑記二卷》,收錄於《全明傳奇‧中國戲曲研究資料第一輯》(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3年)。
明‧王驥德:《陳子高改粧男后記》,收錄於明‧沈泰與清‧鄒式金輯編:《盛明雜劇》(臺北市:廣文書局,1979年6月初版)。
明‧謝弘儀:《蝴蝶夢》,《全明傳奇‧中國戲曲研究資料第一輯》(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3年)。
明‧李九標撰:山水隣新鐫《四大癡傳奇‧色卷》(清初坊刊本)。
清‧孔尚任原著,梁啟超註釋:《桃花扇註》(上下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臺二版)。
清‧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第三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清‧楊潮觀原著;胡士瑩校注:《吟風閣雜劇》(臺北市:華正書局,1986年)。
清‧桂馥:《後四聲猿》,收錄於《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1》(北京市:學苑,2004年)。
清‧徐爔:《寫心雜劇》(共十八種十八卷),收錄於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中國古代雜劇文獻輯錄》(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6年)。
鄭振鐸纂集:《清人雜劇二集》(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
顧隨(1897—1960)撰,葉嘉瑩輯:《苦水作劇》(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
錢南揚輯錄:《梁祝戲劇輯存》(上海市: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五)戲曲理論
元‧鍾嗣成、明‧賈仲明撰;馬廉校注:《錄鬼簿新校注》(北京市: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元‧鍾嗣成著:《錄鬼簿》,《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北京市:中國戲
劇出版社,1959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市:中國戲劇出
版社,1959年)。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市:中國戲
劇出版社,1959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市:中國
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劇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市:中國
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李漁:《閑情偶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市:中國戲劇
出版社,1959年)。
清‧黃丕烈:《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
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姚燮:《今樂考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十冊(北京市:中國戲劇
出版社,1959年)。
(六)宗教類書籍(佛經、道藏)
《太平經》(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南投縣:蓮華精舍,1994年)。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臺北市:莊嚴出版社,1984年8月二版)。
《大乘妙法蓮華經》(臺中縣:妙音學佛視聽圖書館,1995年出版)。
《釋氏十三經‧無量壽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繪圖玉曆寶鈔勸世文》(新竹市:竹林書局,1990年)。
宋‧王道:《古文龍虎經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六七‧道家類/第1061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明朝正統道藏刊版,《道藏之道法會元(一)》 (彰化縣:逸群圖書,2003年)。
(七)集部
晉‧嵇康:《嵇中散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四庫備要‧集部】據明刻本校刊,1987年)。
唐‧王昌齡:《詩格》,收於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李白原著,今人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唐‧李賀:《李賀詩》(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
元‧謝枋得:《謝疊山先生集》,《百部叢書集成:正誼堂全書》第八函第一冊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元‧王惲《秋澗集》卷六十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1冊)(臺北市:臺
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明‧劉基著,今人林家驪點校:《劉基集》(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李開先:《李開先集》上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贄:《李贄文集》(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全集》(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袁宏道原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第一冊(全三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廖燕:《廖燕全集》(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方苞撰:《方望溪先生全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1976年初版)。
漢朝時人原著、今人杜少春主編:《漢樂府民歌──純樸動人的民歌》(歷代詩歌經典寶庫2)(臺北市:學鼎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峻注:《世說新語》(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南朝梁‧劉勰著,清‧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蕭統編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市:文化圖書,1979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人詩作、清聖祖御定:《全唐詩》第八冊(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年)。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臺二版)。
隋樹森:《全元散曲》一(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元‧鄭思肖:〈大義略序〉,參《鐵寒心史》(臺北市:世界書局,1970年5月)。
元‧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卷五十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八)類書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3-104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6年)。
《四庫全書總目》第六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9年3月3版)。
(九)小說及其他
晉‧干寶原著,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市: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年)。
唐‧張鷟,民國‧徐枕亞著;黃瑚,黃珅校注:《遊仙窟玉梨魂合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初版)。
宋‧侯君素撰:《旌異記》,《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神異小說》第八十二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劉敬叔撰:《異苑》,《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神異小說》第八十二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桃源醉花主人:《別有香》,收錄於《思無邪匯寶﹝捌﹞》(臺北市:臺灣大英百科,1994年)。
明‧王世貞:《豔異編》第五冊,《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短篇文言小說(二)筆記(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馮夢龍編著:《喻世明言》(下冊)(原古今小說一刻)(臺北市:弘毅出版社,1982年初版)。
明‧馮夢龍(詹詹外史)評輯:《情史類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短篇文言小說(二)筆記(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2006年)。
明‧秦淮寓客編《綠牕女史》,《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短篇文言小說(一)傳奇(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1984年)。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5年)。
清‧李漁:《十二樓》(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清‧里人何求編纂:《閩都別記》(上)(下)(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清‧南岳道人:《蝴蝶媒》,《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樵雲山人:《飛花艷想》,《中國歷代禁燬小說集粹》第五輯第四冊(臺北縣:雙笛國際出版社,1994年)。
清‧陳森原著,徐德明校注:《品花寶鑑》(上)(下)(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年)。
清末民初‧吳趼人/我佛山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上)(下)(臺北市: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
二、近人著作
(一)中文著述(依作者筆畫排序)
1.文學史、文學理論
丁師威仁:《明洪武‧建文時期地域詩學研究》,收於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3輯第10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王夢鷗:《中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1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1982年)。
陳植諤:《詩歌意象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初版)。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月)。
趙滋藩:《文學原理》(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3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校訂本(臺北市:華正書局,1998年8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第三版二刷,1998年4月)。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2.戲曲史、戲曲研究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市: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年6月)。
孟瑤:《中國戲曲史》第一冊(臺北市:傳記文學,1979年11月)。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7月)。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張錦瑤:《關王馬三家雜劇特色》〈第二章元代戲曲發展與關、王、馬三家特色之
形成〉(臺北市:秀威資訊,2007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臺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9月)。
3.中國思想史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著《中國哲學史》(上)(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1月增訂初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4.中國歷史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4年)。
陳致平:《中華通史》第八冊(臺北市:黎明文化,1980年)。
趙毅、于寶航 :《明史十二講》(北京市: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
5.宗教、民俗文化、文化史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貞節崇拜之通觀》(新北市:新雨出版社,1994年初版)。
王潔卿:《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
石方:《中國性文化史》(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榮澤:《天書訓文研究:臺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2)》序(臺北市:蘭臺網路,2009年)。
徐天嘯:《神州女子新史》(臺北市:稻鄉出版社,1993年5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0月臺六版)。
陳高華、史衛民:《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11月初版)。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4年)。
6.梁祝故事研究
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化大觀‧故事歌謠卷》(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化大觀‧曲藝小說卷》(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化大觀‧戲劇影視卷》(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周靜書主編:《梁祝文化大觀‧學術論文卷》(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年)。
周靜書編著:《梁祝傳說》(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楊建新總主編)(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年)。
許端容:《梁祝故事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2007年11月二版)。
鄭土有、胡蝶:《梁祝傳說》(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
7.心理學、美學及性別研究
矛鋒:《同性戀美學》(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
李俊延、王效岳:《臺灣蝴蝶圖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5月)。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
施曄:《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張杰:《中國古代同性戀圖考》(雲南省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11月初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3
月初版四刷)。
8. 其他
閔軍:《顧隨年譜》(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胡適原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二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二十五》,收錄於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二)外文譯著(依作者字母排序)
ANN M. KRING等著,唐子俊等譯:《變態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2009
年2月)。
Bruce F. Kawin著;李顯立等譯:《解讀電影》(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年)。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梁綠琪譯:《性與夢:無意識精神分析原理》(北京市:中國國際傳播,1989年)。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等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市:久大,1990年)。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王作虹譯:《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市:三聯書店,1991年)。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1999年)。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著;顏美婷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市:南方出版社,1988年)。
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0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原著,結構群文化編譯:《人論》(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詹姆斯‧霍爾(James A.Hall,M.D)著;廖婉如譯:《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馬可波羅(Marco.Polo)口述、沙海昂(A.J.H.Charignon)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原著、蕭聿譯:《性與性格》(臺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06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7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序)
王隆升:〈談關漢卿戲劇《蝴蝶夢》中的對立與反差〉,《清雲學報》20卷1期,2000年12月。
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歷史月刊》第4期 ,1988年5
月。
朱大可:〈戲曲的話語誤讀及其矯正〉,《今日先鋒》第3期,1995年。
朱蘇力:〈從歷史的意義來認識梁祝悲劇〉,出自《文匯報》,2004年2月15日。
任維焜:〈十四世紀中國寫實派的戲曲家關漢卿〉,《師大月刊》第16期1936年4月。
李修生:〈元雜劇繁盛原因之我見〉,《光明日報》1985年12月3日。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卷之
5期,1986年。
李凡平:〈試析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婦女研究通訊》29卷1993年4月。
李惠綿:〈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
《戲劇學刊》,2005年4月18日。
沈惠如:〈論戲曲題材的「再創造」─以莊周戲曲為例〉,《經國學報》第19期,2003年。
林佳儀:〈追尋元雜劇的腳步──談《元雜劇發展史》所論的雜劇流播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卷3,2000年6月。
周志文:〈當愛情超越死亡──談孔雀東南飛〉,《聯合文學》第15卷第4期,1999年2月。
侯光復:〈談元代神仙道化劇與全真教聯繫的問題〉,《中華戲曲》第1輯1986年。
侯光復:〈元前期曲壇與全真教〉,《文學遺產》第5期,1988年。
奚淞:〈蝴蝶夢〉,《聯合文學》第19期,1986年5月。
孫蓉蓉:〈對天地的控訴──《竇娥冤》賞析〉,《國文天地》19卷3期2003年8月。
徐鴻文:〈關漢卿《蝴蝶夢》研究〉,《中國語文》100卷4期2007年4月。
陳佳琦:〈明雜劇《男王后》中的性別認同問題〉,《藝術論衡》第4期,1998年。
張松如:〈說蝴蝶夢〉,《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3年。
張大新:〈元雜劇興盛的思想文化背景〉,《河南大學學報》第6期,2002年。
張榮焜、王靜宜:〈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
卷之2期, 2003年8月)。
張小虹:〈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蝴蝶夢裡的真實〉,《聯合文學》20卷3期,2004年1月。
張夢瑞:〈千年發燒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臺〉,《臺灣光華雜誌》31卷3期,2006年3月。
曾昭旭:〈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婚姻觀〉,《鵝湖月刊》97期,1983年7月。
傅正谷:〈夢賦:中國最早寫夢的名作──略論夢賦的寫作特色及其理論價值〉,《齊魯學刊》第5期,1992年。
賀天忠:〈意象說:中國古代第一個系統的哲學理論〉,《襄樊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02年。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蝴蝶夢(上)〉,《中國語文》88卷2期,2000年2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蝴蝶夢(下)〉,《中國語文》88卷3期,2000年3月。
黃躍耀:〈蝴蝶的吉祥意蘊〉,《文史雜誌》第3期,2008年。
愚村:〈中國的蝴蝶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4月7日。
詹石窗:〈明代的神仙道化劇考論〉,《道教學探索》第9號1995年12月。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上)〉,《文學評論》第五集,1978年6月。
趙幼民:〈元雜劇中的度脫劇(下)〉,《文學評論》第六集,1980年5月。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
鄭騫:〈元雜劇異本比較(第一組)),《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2期,1973年9月。
盧淑玲:〈元雜劇的產生及其社會意義〉,《甲工學報》10卷1983年5月。
簡光明:〈莊子在小說中的形象─淺談王應遴的《逍遙游》〉,《國文天地》10卷8期,1995年1月。
謝明君:〈初探中國民間愛情故事中的幻化類型─以敦煌本《韓朋賦》為中心〉,《文學前瞻》第5期,2004年7月。
魏子雲:〈新編蝴蝶夢〉,《聯合文學》第41期,1988年3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序)
王淑瑾:〈“梁山伯與祝英台”戲劇舞台形象之流變〉(上海市:上海戲劇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呂蓓蓓:《莊周夢蝶之戲曲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李梅慈:《以物象為題之元雜劇作品結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金秀炫:《中﹑韓梁祝故事之演變與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芷瑩:《試/戲妻戲曲的演出發展及其意涵研究──以京劇盛行年代為主要析論範圍》(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秀芳:《元雜劇中夢的使用及其象徵意義》(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喻緒琪:《明清扮裝文本之文化象徵與文藝美學》(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黃惠君:《元雜劇中的生死觀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8年)。
劉淑爾:《元雜劇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研究》(臺北市: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劉燕芝:《明代中後期文人雜劇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潘麗珠:《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蕭憲忠:《現存元人度脫雜劇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謝美瑩:《王維山水詩意象探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羅錦堂:《現代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1年)。
五、論文集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序)
門巍:〈論元劇在中國夢文學史上的地位〉,《傅正谷夢文化研究討論會暨首屆中國夢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7月。
李惠綿:〈論析關漢卿蝴蝶夢之主題意蘊〉,《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林同華:〈論元代戲曲中的悲劇美〉,《中國美學史論集》,臺北市:丹青圖書出版社,1987年5月再版。
金榮華:〈馮夢龍「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故事試探〉,收入金榮華編《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7月初版。
查屏球:〈新見最早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傳》──兼論梁祝故事在唐宋流行〉,收錄於西北大學文學院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高層論壇論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曾永義:〈關漢卿研究及其展望〉,《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建會出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1992年1月。
蔡雅薰:〈魏子雲《新編蝴蝶夢》及奚淞《蝴蝶夢》與《莊子》〉,《林炯陽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