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嘉心
Hsieh, Chia-Hsin
論文名稱: 「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
指導教授: 林文蘭
口試委員: 謝國雄
蔡瑞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黑手師傅師徒制社會流動技術文憑教育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工匠是台灣由前現代生產模式得以銜接現代化生產模式的其中一項關鍵。過去台灣許多輕工業與製造業相當仰賴師徒制來傳承技術,這創造出許多具有獨立技術的勞工遍存於各行各業,這些具備工匠技藝的人在台灣被稱為「師傅」。與一般非技術工人不同之處是:師傅所擁有的技術不容易被其他產業後備軍所取代。這群台灣師傅的從業樣態相當多元,他們分布在自雇者與受雇者、自營作業者與工人間的不同從業經驗,令他們遊走於既是黑手又是師傅的身分之間,更導致這群黑手師傅有著特殊的社會流動樣貌。
    本研究選擇港都的拖車師傅作為研究對象。拖車作為大型貨運的載具,和港都的貨運吞吐有著緊密的在地關連。拖車無法被大規模和標準化的量產,它必須遵循客製化的需求,在客戶需求協商和師傅技術創新之間取得共識。更重要的是,拖車師傅依循著師徒制的技術傳承模式,創造出自身所擁有的難以被輕易複製和取代的技術。
    透過訪談17位拖車師傅的生命歷程與工作經驗,參與觀察其勞動過程,本研究發現這群師傅,在五O到六O年代因為經濟或興趣等因素沒有選擇升學,到港都當學徒習得一技之長成為他們社會流動的管道。技術做為他們工作生涯的重要資產,能夠為他們建立工作聲望和提供就業保障,更從中打造出黑手師傅對技術與學歷的矛盾認同。
    本研究藉由描繪港都黑手師傅過去的出身背景、當下的工作經歷,以及如何看待和投資下一代的未來,呈現出社會流動的多元樣貌。藉由討論黑手師傅們對於「好工作」的想像,深刻反思技術和文憑在社會流動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描繪了工業成長背景下的工匠們的工作生活與他們面對社會流動的心態,更找到屬於台灣工匠們務實、踏實的特質。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序言.............................. ..1 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2 二、 文獻評述和理論背景.......................6 (一) 師徒制....................... ..6 1. 「工匠」/「師傅」.....................7 2. 台灣的師徒制/工匠相關研究................ 9 (二) 技術及人脈作為自我認同的來源..............11 1. 師徒制的技術傳承與默會知識.............. .11 2. 工作中的人際網路.................. ..13 (三) 社會流動的內涵與理論背景................16 1. 「師傅」在階層研究中的意義............. ..17 2. 黑手不願做頭家.....................19 3. 技術與文憑的拉扯................. ...21 三、 研究設計與方法..................... ...24 第二章 拖車產業與技術特性 一、前言..............................28 二、拖車業的技術起源、發展歷史與產業現況..............28 (一)拖車的技術起源與發展歷史.................30 (二)拖車業的產品特質:客製化.................34 (三)拖車產業之區位條件:交通樞紐...............36 (四)港都拖車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齒輪.............41 三、港都拖車產業的工廠經營模式和聘僱制度..............43 (一)工廠經營模式.......................44 (二)拖車師傅的聘僱制度....................49 (三)產業中的網絡.......................52 四、小結..............................54 第三章 離鄉背井學師仔 一、「作田不是頭路啦……」......................57 (一)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57 (二)「受雇者心態」的現身................... 59 二、學徒制的特色與學徒生活.....................62 (一)師徒制運作模式......................62 1. 傳統師徒制....................... 62 2. 與建教合作制度結合的師徒制............... 63 3. 現在的師徒制...................... 63 (二)學徒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64 三、學徒生涯:薪資、技術與人脈的累積................68 (一)新技術的學習:拆解、模仿.................68 (二)增加薪資和人脈資源的手段:跳槽與轉業...........70 (三)拖車師傅間的非正式社群網絡................73 四、小結..............................74 第四章 出師做師傅 一、「技術」做為一種資產...................... 75 (一)不可取代的身體知識....................75 (二)具個人特色的「手路」................... 79 二、頭家之路............................84 (一)資本:「啊就沒錢啊」....................85 (二)人脈:「有人叫我出來做」..................85 (三)特質:「做頭家哪有那麼簡單」................87 (四)責任:「頭家就是你請幾個人就要維持幾個家庭」........88 三、師傅們的自我認同........................90 (一)對「身為現場實作者」的自豪感:師傅與頭家.........91 (二)對經驗與技術的自豪感:師傅與工程師............94 四、「做師傅就好」..........................97 第五章 社會(不)流動如何可能?:師傅的認同、看穿與行動 一、認同的基礎:有「技術」才有飯碗.................100 (一)工人?黑手?師傅?──拖車師傅們的認同何在?.......101 (二)「學一個工夫卡實在」 ──技術本身作為認同的來源......104 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技術與文憑的矛盾認同...........106 (一)技術重要?文憑重要?.............. ....106 (二)「嘸通尬我做同途」.....................110 三、認同的矛盾.................... ......113 (一)從「作田不好啦」到「做工不好啦」.............113 (二)工作的意義及流動之必要性.................115 (三)流動與否?師傅們的看穿與行動...............117 (四)習得技術作為最後的安全防線................119 四、小結..............................120 第六章 結論 一、深入個人生命史的階級研究....................124 (一)受雇者心態與維生邏輯...................124 (二)反思技術價值.......................128 二、研究貢獻............................130 三、未竟之處............................131 四、未來展望............................132 後記................................134 參考文獻..............................136 附錄................................139 一、訪談提問集.........................139 二、田野影像..........................145 圖表目錄 表目錄 1-1三十年來台灣就業人口的職業變遷..................2 1-2民國42年-72年間各職業類型就業人口淨增長率......... .. 3 1-3師傅類型表......................... ..17 1-4受訪者基本資料.................... .....26 2-1拖車產品類型表................... ......38 2-2小港拖車工廠類型表................. ......45 2-3港都拖車師傅勞動體制類型表...................51 圖目錄 2-1拖車製造開始前的工作流程....................32 2-2拖車、曳引車、雙拖車示意圖...................34 2-3高雄拖車產業聚落遷移示意圖...................37 2-4小港拖車工廠人事位階圖.....................47

    網路資料
    交通統計月報電子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
    教育部線上台灣閩南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文崇一
    1989,《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東大。
    李哲宇
    2008,《一技之長真能黑手變頭家嗎?─機車修理師傅的維修技術、社會關係與工作意識》。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柏勳
    2007,《忙生產、做生意、過生活-宜蘭舊城工匠的行業處境》。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慧洵
    2001,《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熙
    2001a,〈脈絡性技術-頡頏國家的拼裝車〉。《新史學》12(4):75-119。
    2001b,〈沉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 1:1-42。
    2002,〈噤聲的技術-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34-58。
    侯念祖
    1999,《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2004,〈確當的勞動、教育與文化:工匠勞動的意義〉。《思與言》 42(1):65-119。
    張崇熙
    1993,《技術的社會建構性質:一個玻璃工廠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學系碩士論文。
    許嘉猷
    1992,《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陳如涵
    2011,《台灣勞工階級的孩童照顧安排與養育風格》。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東升
    2001,〈高科技產業組織網絡與技術學習╱創新〉。收錄於《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黃毅志
    1994,〈臺灣地區民眾主觀階級認同〉。《東吳社會學報》3:265-292。
    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楊弘任
    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蔡瑞明
    2008,〈台灣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的研究:一個倒U字型的發展趨勢〉。頁138-175,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北:群學。
    劉愛生
    2007,〈技職有藍天 以黑手為榮 最想開車廠〉。《聯合報》07/07/06。
    鄭力軒
    2011,〈彈性專業化作為產業轉型途徑:以台灣遊艇製造業為例〉。《台灣社會學》22:157-196。
    鄭順聰
    2011,《家工廠》。台北:聯合文學。
    賴曉芬
    1996,《剝削是什麼?從維生觀點看礦工的勞動經驗》。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
    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 11-54。
    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3,《茶鄉社會誌》。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Beck, Ulrich and Willms, Johannes
    2004,《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克對談》。台北:先覺。
    Becker, Gary Stanley
    1975,Human capital :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averman, Harry
    1998,《勞動與壟斷資本》(譯者不詳)。台北:谷風。
    Marx, Karl
    1988,《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
    2000,《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

    Morrison, Ann M., Randall P. White, Ellen Van Velsor, & 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1992,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 Can Women Reach the Top of America’s
    Largest Corporation?(Updated Ed.)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Polanyi, Michael
    2004,《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台北:商周。
    Richard, Sennett
    2008,The Crafts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Frederick Winslow
    2007,《科學管理原理》。北京:機械工業。
    Willis, Paul
    2013,《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秘舒、凌旻華譯)。南京:鳳凰。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