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玉貞 |
---|---|
論文名稱: |
幼教碩士女性就業者的生活經驗 |
指導教授: | 楊麗齡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6 |
中文關鍵詞: | 幼教碩士就業 、專業發展 、女性生活經驗 、現象學 |
外文關鍵詞: | employment of a person with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women's lived experience, phenomenolog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教碩士女性的就業生活經驗,並探討進修幼教碩士在就業上的影響。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計訪談了五位幼教碩士女性,內容涵蓋受訪者從踏入幼教領域、進入幼教所進修後至今,所經歷之就業經驗。每次訪談內容皆錄音、轉譯之後由受訪者再確認。本研究採取現象學研究方法,並參考Colaizzi的七個資料分析步驟,探究受訪者生活經驗之本質。
結果顯示,本研究幼教碩士女性就業者的生活經驗,依不同面向形成三個主題。其一,從她們的生涯發展面向來看,其就業生活經驗為一不斷找尋合適工作定位的歷程。其二,從她們的就業處境面向來看,其就業生活經驗為一企圖鬆綁工作束縛、追求合理自主空間的工作圖像。其三,從就業抉擇的面向看來,她們的就業生活經驗其實是由一連串對角色責任的堅持與妥協所組成。總之,幼教碩士女性就業者的生活經驗為一個人與工作不斷謀合的過程。而在這段艱辛的謀合過程中,支持著她們持續留在幼教領域的是兩個核心價值信念,一是對「工作自我實現」的看重,二是追求「無憾的圓滿」。透過幼教碩士教育進修,她們發展出較高的自我能力期許、自主需求意識,以及對幼教的專業認同感,引領她們更有意識地走向適合自己的生涯道路。
Th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Lived Experience in works among the women with the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aster degree on their employments. The research adopte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interview five working women with the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their Lived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employment experiences from stepping in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ield, entering into graduate schoo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til today. The contents of each interview were recorded and the transcripts were reconfirmed by the interviewees. The researcher adopted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and made reference to Colaizzi's seven data analysis step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surve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working women with the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e resear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hemes by different aspects. The first was to view from the aspect of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Lived Experience for them was a positioning process of looking for a right job. The second was to view from the aspect of their employment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Lived Experience for them was a picture of work in which they were trying to loosen the binding by work and pursuing a reasonable and self-determined space. The third was to view from the aspect of job choice in which the lived experience in work for them were virtually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insistences and compromises on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In short,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a woman employee with the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 a process of repeated insistence and reconciliations with her works. In the insistence period, the belief of two core values supported them to stay in the field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e core value was the emphasis on “self-realization of work”. The other was to pursue “perfect without regrets”. Through the advanced study of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y could develop a higher capability expectation, a higher consciousness of self-determined demands and a higher identity for the special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at would lead them to consciously march toward a career which fitted them better.
Keywords: employment of a person with master degre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women’s lived experience, phenomenology
參 考 文 獻
中文文獻
王佳芬(2002)。我國私立幼稚園教師分級制可行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YU0096004。
王振德(1988)。幼稚園教師工作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101-114。
王淑英、張盈堃(1999)。文化、性別、與照顧工作:對「托育工作女性」現象的一些討論。性/別研究《性侵害、性騷擾》第五、六合刊。
王儷靜、邱淑玫(2002)。師院生專業認同與任教意願之探究。載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587-613)。台北:教育部。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TNU3328001。
卯靜儒(2003)。理論化女性基層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論文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 ─ 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秀蘭(1999)。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之質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1(1),89-106。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載於台灣社會學,1,149-182。
任東屏(1999)。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TTTC576020。
成令方(2002)。性別、醫師專業和個人選擇:台灣與中國女醫師的教育與職業選擇,1930-1950年。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1-44。
成明(編譯)(2003)。馬斯洛人本哲學。Abraham H. Maslow著。大陸:九州出版社。
朱俊淇(1999)。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停滯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CTC576008。
江麗美(譯)(1999)。Ayers, W.著。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台北:桂冠。
江麗莉、鐘梅菁(1997)。初任教師的困擾問題。新竹師院學報,10,1-22。
行政院與經建會(編印)(1980)。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台北。
行政院(2005)。人力運用調查報告。發布時間為2005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enus~n/four/mtable53.xls
行政院(2006)。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發布時間為2006年5月。取自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life-95/doc/life95-1.doc
行政院(2007)。戶籍人口歷年統計表。2007年12月04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0.html
何金玉(2002)。高雄市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涯動機、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KNU1142008。
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7NCUE0331001。
何慧卿(1997)台北市、嘉義市私立托兒所教保人員薪資、福利、工作狀況與滿意程度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PCCU1164004。
余慧君(1999)。以性別角色、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度探討女性經理人工作與家庭之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SYS5007008。
吳天元(1993)。大專畢業生所從事之職業與其工作價值關聯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2-0301-H018-009。
吳佳樺(2005)。台北縣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工作適應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PCCU1216008。
吳建興(2001)。Empowerment理論的實踐及反思-以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師工作坊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SHU05655010。
吳慎慎(2001)。性別與教師的專業認同:女性主義的觀點。藝術評論,12,181-201
吳瑞香(2000)。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入學動機、需求、望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TTC576012。
吳麗明(2003)。女研究生就學就業與母職實踐之對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KNU1739001。
呂淑莉(2005)。幼教師對教師分級制度態度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LTC096001。
李坤崇(1994)。教師生活需求量表之編製報告。教育與心理研究,17,1-28。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茂興(譯)(1998)。Sharf, R. S.著。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淑惠(2004)。尋找一個位置:幼兒園女性園長的領導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261006。
李隆盛(1998)。我國人力就業市場現況與趨勢。中學工藝教育,31(2),2-6。
李隆盛和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35-45。
李勤川(1997)。中年婦女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2-H227-002。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相關因素。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1),47- 68。
李新鄉(1997)。師範校院公自費生與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學生就讀滿意度、工作價值觀、教師角色知覺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3-H023-003。
沈姍姍(1996)。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3-H134-010。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1)。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谷瑞勉(1989)。幼兒教師流動狀況探析。屏東師院學報,2,99-138。
阮南輝(2006)。「近15000人要搶270個台中市公立教師缺額」。載於聯合報,B2版。2006年7月4日發布。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C576078。
周淑惠(1998)。初任幼兒教師教學信念之發展:選擇性個案研究。載於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周慧洵(2000)。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CCU00331026。
林育瑋(2006)。幼兒教師哪裡去了呢?以統計資料談學前教育師資人力結構。教育研究月刊,147,122-140。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1576035。
林佩蓉(1991)。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院教育部專案研究計畫。台北。
林佩蓉、陳淑琦(2003)。幼兒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幸台(1997)。教師角色與生涯發展。教育輔導季刊,3,2,15-18。
林俊彥(1999)。高學歷高失業率與高等教育的擴充。技術及職業教育,51,15-18
林美慧(2002)。幼稚園教師晉級審查運作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PTC096001。
林家宇(1991)。資深優良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歷程、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0NCUE2284009。
林祖嘉(1991)。工作搜尋模型,失業間與保留工資--臺灣地區大專畢業生之經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0-0301-H004-003。
林梅琴、蔡麗珍(2001)。性別價值觀念之相關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為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杏陵基金會承辦,239-243。
林萬億(2005)。技職教育的未來。國語日報,國民教育版。
林慧瑜(1988)。師院生生涯規劃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3-11-152-006。
青輔會(1995)。國內外碩士以上人才就業狀況之比較分析。台北市;青輔會。
保心怡 (2003)。一位高職幼保科畢業生的幼教專業成長歷程。載於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保心怡、辜美玲(1993)。幼兒教師心中的痛-私立幼兒園篇-私立幼兒園薪資福利知多少。成長幼教季刊,4,4。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Abbott, P. 及Wallace, C. 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俞筱鈞(譯)(1996)。Douglas H. Powell著。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揚智:台北。
姜逸群(1997)。幼稚園教師疲勞感、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相關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3-H003-023。
姚志文(2004)。生涯追尋,杏壇揚芬。四位國小菁英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MTC0576038。
洪福財(1999)。近代中國幼兒教育發展成因及幼教機構在學制上的定位:1962-1949年。台北師院學報,12,461-488
洪寶蓮(2004)。我可以到哪?-談生涯規劃與輔導。北縣教育,48,42-45。
政治大學(2007)。國立政治大學97學年度碩士班甄試暨商管專業學院招生簡章。公告日期:2007年10月16日。取自http://aca.nccu.edu.tw/exam/97/paper/gint/961016.htm
胡世澤(2006)。北市公幼教師甄選 6000人搶25新聞。載於中央日報。2006年4月4日發布。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3NTHU0200006。
倪鳴香(1988)。一條軌跡-藜荷的幼教生涯探視。成長幼教季刊,36,38。
唐先梅、曾敏傑 (1995)。臺灣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壓力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2(3),292-339。
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
孫志麟(1994)。臺灣地區研究所教育發展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2(4),67-81。
孫志麟(1996)。高等教育與就業。台灣現象的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6),129-142
孫國華(2001)。我國職業婦女生涯發展與教育需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2-H-309-001-SSS。
孫嫚薇(2004)。我們不是顧嬰仔的查某人--教保人員的生命敘說。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STU00709007。
孫耀永(1996)。師範學院國小師資培育課程教師知識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TCTC576010。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Maxwell, J. A.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教育大辭書。台北市。文景書局。
張伊鳳(2004)。技職教育變革下的教師工作困境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以高中職觀光科教師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MCU05571018。
張君玫(譯)(1999)。Denzin, N.K.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PTTC576004。
張明麗(2000)。幼兒教師人格特質與生命態度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2,159-188。
張芳杰(主編)(民89)。遠東漢英大辭典。梁實秋原主編。台北:遠東。
張春興(2004)。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雲(1996)。工作價值觀、任教職志與工作環境因素對幼師離職或異動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PCCU0164022。
張美麗(1993)。影響幼教老師工作滿意之因素探討。幼兒教育年刊,6,69-94。
張美齡(2002)。影響職業婦女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討。教師之友,43(2),48-55。
張晉芬(1995)。此恨綿綿,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分析。載於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
張晉芬、黃玫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張淑貞(2002)。國小碩士教師研究所進修學習意涵之探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HU00331008。
張淑貞(2006)。台中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CYUT5709020。
張斯寧(2000)。育兒就業婦女的托兒與教養。載於第四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女性母職角色之回顧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張豊儒(1999)。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HLTC576001。
張滿玲、陳皎眉(1999)。低地位團體成員的向上流動──動機性自我的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2(2),387-406。
張德銳(主持)(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及教學經驗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繡薇(2006)。私立幼稚園教師異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CYU5096019。
教育部(1983)。幼稚園園長、教師登記檢定及遴用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0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70004
教育部(1994)。師資培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0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50001
教育部(199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04日。取自
http://140.111.1.192/high-school/ii1303/rules/d0820-5.htm
教育部(2000)。「教育研究所問題面面觀」座談會。教育研究,72,16-35。
教育部(2001)。全國幼兒教育普查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幼稚教育法。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04日,取自
http://140.111.1.22/eduinf/now/moewww/md22/d223.html
教育部(2004)。學位授予法。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2月04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04/04.htm
教育部(2007a)。大專院校概況統計 。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u.xls?UNITID=139&CATEGORYID=260&FILEID=130550&open
教育部(2007b)。大學聯招錄取率統計。公布日期:2007年8月10日,引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e/statistics/edu72200001
教育部(2007c)。幼稚園概況表。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k.xls?open
梁翠真(2005)。高學歷職業婦女新婚階段之婚姻調適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CTC328005。
符碧真(1996)。教育投資報酬率長變化之剖析-以我國教育發展個案為例。教育研究資訊,41,82-99。
符碧真(2001)。教師與醫師專業化之比較研究—職前教育。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3),292-300。
莊淑芳、陳彰儀(1994)。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性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17,455-476。
莊耀嘉(1996)。中國人角色關係的認知結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7-H153-001-G6。
許玉齡(1995)。幼教師資也要品管制度。新幼教,4,46-47。
許玉齡(2004)。國小附幼園長角色定位歷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413-H-134-011。
許敏桃(2001)。臺灣老人家庭照顧研究之評析。護理人類學的觀點。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2),167-177。
許碧純(2001)。女性專業工作者工作地位之研究。以台灣女醫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CU0208004。
許碧勳(2002)。幼兒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0,29-52。
郭丁熒(1991)。「盲、忙、尨、茫」讓老師有志難伸?~臺灣小學教師理想與實際角色知覺差距來源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133-180。
郭丁熒(2002)。小學教師面對角色知覺差距的情緒感受。類型建構與量表編製。應用心理研究,14,191-220。
郭碧唫(1995)。幼稚園教師專業知覺、教育信念與工作動機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21-H142-001。
陳幸玉(1995)。雙生涯夫妻性別角色特質、家庭職業角色與學習需求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4,179-192。
陳怡靜(2001)。知識工作者生涯發展之研究。師大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036007。
陳奎喜(200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建志(2000)。台灣地區科系、職業性別隔離與收入性別差異之變遷。教育與心理研究,23(2),285-312。
陳彥玲(2000)。幼稚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與任教承諾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261014。
陳思穎、何淑禎(2002)。從生態觀點看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教師之友,43(1),48-55。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若蕾(2005)。臺北市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037093。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李坤崇(199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台南師專學報,20,1-33。
陳淑琴(1994)。師院幼二專與幼教系學生任教意願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0301-H142-001-T。
陳惠珍(1996)。高教育程度已婚女性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已婚女性畢業校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PCCU0115004。
陳蓉萱(2005)。托兒所教保人員之職業生涯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096006。
陳憶芬(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力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5),86-99。
陸洛、楊國樞(2005)。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63-69。
傅琇悅(2001)。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政大心理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9NCCU0071006。
彭佳宣(1993)。「不成長就會被淘汰」一位幼師生命運轉之敘說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CU5096002。
彭欣怡(1990)。幼稚園新進教師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兩個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261015。
曾玉慧(2001)。社會變遷與幼兒教育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曾淨雯(2005)。已婚女性進修碩士學位─由二位幼教老師的生命故事說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MTC0576026。
曾錦達 (2003)。師院的困境、走向與因應。國民教育,43(6),1-4。
曾繁浩(2004)。由碩士在職專班學生觀點探討課程設計與課程望之關聯性:以世新大學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SHU05149006。
游美惠(2001)。當老師最好?回應「當老師最好」。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126。
湯梅英(1994)。師院生任教意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59-100。
馮燕、廖鳳瑞(1999)。台北市幼托整合規劃工作報告—專業證照制度小組。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黃光國(2005)。華人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頁215-248)。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育菁(1991)。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畢業生之生涯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0NTNU2261007。
黃坤錦(1992)。深造教育如何規劃──碩博士學位的效益分析。當代青年,64-70。
黃怡貌(1995)。光復以來台灣幼兒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3NTNU0493002。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TC576064。
黃素菲(1999)。與「醫學生的角色與生涯」敘說文化的對話。學生輔導,61,76-83。
黃迺毓(1995)。幼教問題與改進--<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評論。教改通訊,14,35。
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之碩士論文,092NTNTC096001。
黃貴祥(2000)。技術學院教師工作環境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其工作滿足和教學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CU0332009。
黃逸卿(2001)。解構女性職場「優勢」的迷思---父權與資本的共謀及鬥爭。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CU0208006。
黃意舒(1994)。任教年資在幼稚園教師教學角色認同及踐行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343-374。
黃義良、黃碧秋、劉素美 (2006)。教保人員流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地區為例。幼兒保育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論文集。台北:華騰。
黃麗璇(1998)。破解高學歷高失業的迷思---探討台灣高學歷人力資源問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1(10),93-101。
新竹市教育局(2007)。新竹市竹蓮南寮國小96學年度幼稚園教師聯合甄選簡章。載於全國教師會選聘服務網。檢索日期:2007年12月16日。引自:http://forum.nta.org.tw/examservice/showthread.php?p=102628#post102628
楊巧玲(1999)。從教師的情緒勞動探討師資境育的新方向。發表於民國八十八年度師範校院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83-108)。台北:教育部。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TU03208008。
楊淑朱、蔡春美(2001)。幼教師生涯發展與分級制度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413-H-415-001。
楊瑞珠(主編)(民85)。教師情緒管理。台北:教育部。
溫金豐、崔來意(2001)。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及工作倦怠之研究:社會支持的效應。管理評論,20(4),65-91。
葉光輝(1997)。臺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載於張苙雲(主編)九十年代的臺灣社會(頁171-214)。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葉志誠(2001)。職業社會學。五南:台北。
葉於棋(2004)。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學習經驗與相關問題陳顯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3NKNU0332082。
賈美琳、許美瑞(1995)。幼稚園教師角色之研究。家政教育,13(1),72-79。
新竹教育大學(2007)。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94學年度教學碩士班考試入學招生公告。線上檢索日期:96年11月30日。取自http://gdece.nhcue.edu.tw/newstudent/950414.htm
廖鳳瑞(譯)(2002)。Katz, L.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台北:信誼。
翟智怡(2000)。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KNU0464018。
趙時恒(1993)。公立幼稚園教師待遇與福利。成長幼教季刊,4(4),7-9。
劉佳怡(2005)。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轉任國小教師之生涯轉換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TTC576003。
劉春榮(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85-95。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林天祐、方慧琴(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淑慧(2000)。人生哲學——從華人先哲的論述來看生涯觀。輔導季刊,36(2),1-11。
劉淑慧、朱曉瑜(1998)。再看生涯觀的架構——理性之外還有什麼?輔導季刊,3(34),1-7。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鳳英(199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HLTC576004。
劉默君(2004)。幼稚園園長工作與家庭生活角色調適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0658045。
歐用生(1999)。邁向幼教師資培育新境界。發表於兩岸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11月15~17日。中國:南京師範大學。
臺南大學(2007)。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招生簡章。線上檢索日:96年11月30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gac680/recruit.htm
嘉義大學(2006)。國立嘉義大學95學年度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招生簡章。檢索日為2007年11月24日。取自http://www.geche.ncyu.edu.tw/~geche/xoops2/modules/articles/article.php?id=23
蔡春美(1996)。展望廿一世紀之亞洲教育--論幼兒教育的專業化。師說,89,1-4。
蔡春美(2003)。台北縣幼扥整合中程計畫。台北縣政府委託研究。
蔡春美、楊淑朱(1999)。我國幼教師資培育現況與問題探究。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主編)跨世紀幼教師資培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66)。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蔡培村(2000)。建立我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幼稚園教師分級制度專案。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
蔡培村、鄭彩鳳(2003)。教師職級制度的內涵及實施取向。教育資料集刊,28,319-349。
蔡稔惠(1999)。生涯驅力-生涯價值觀模式-初探性的紮根理論與應用設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報,32(1),675-709。
蔡語慧(2005)。女性教保人員創業契機與可行性之分析。行政院青輔會九十四年女性創業相關議題獎助研究計畫。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蔡語慧(2006)。創業教育導入幼保系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PUST709004。
鄭芬蘭(1993)。技職大學生自卑感受之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8(1),67-88。
鄭美治(2004)。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因應趨避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261041。
鄭茱月(2001)。台北市國小女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中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TMTC0576075。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1。
蕭兆宜(2003)。高雄縣市學前教師工作滿足感與工作價值觀對其任教意願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STU00709004。
蕭奕蕙(1999)。性別角色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CCU0208014。
蕭淑仁(2002)。青年女性的生活經驗---以高學歷的職業婦女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071019。
蕭富元(2007)。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載於天下雜誌-2007年教育特刊,384,52-58。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建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63),10-12。
賴淑華(2005)。資深幼教工作者留任因素之探討-娃娃國裡的前行力量。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PU005216014。
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12),173-214。
薛承泰(1998)。再就業婦女之職業型態與流動:1979-1993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2-H002-011。
謝文華(2006)。少子化,職校私幼搶人。載於自由時報,A10版。2006年9月4日發布。
謝秀芬(1996)。臺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需求及其對策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2-H031-004-H3。
謝宜君(2001)。尋找一個出口。幼教師自我突破工作困境之機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HLTC576021。
謝金青(1994)。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7,361-390。
謝雨生(1991)。勞動力人口結構變遷對人力運用的影響。人口學刊,14,1-28。
鍾榮中(1993)。幼教服務市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DYU00163047。
簡文吟(1997)。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TU00208002。
簡成熙(1999)。關懷、自律和仁愛-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哲學論辯。國科會研究計畫專案,計畫編號:NSC88-2413-H-153-005。
簡琳恩(1998)。師院幼教系學生之任教職志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KNU1331006。
簡楚瑛(1995)。正視學前教育的地位--學前教育問題初診。教改通訊,5,7-10。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林麗卿(1995)。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教改通訊,14,32-33。
魏玉卿、陳淑芳、孫世嘉(1999)。台東地區幼教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載於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8-73)。台東:台東教育大學。
嚴祥鸞(1999)。臺灣勞動市場性別化分工的回顧與展望。福利社會,71,12-22。
饒志堅、賴秀玲、蔡惠華、王玉珍(2003)。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行政院主計處委託統計專題研究報告。
英文文獻
Caruso, J., & Fawcett, M. (1999). Supervi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aizzi, P.E. (1978).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st views it.In R.Valle & M. King (Eds.).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 for psychology(pp. 48-7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Etzioni, A. (1964). The semi-profession and their organization: Teacher, Nurses, Social Worker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inn, J., & Sandell, J. (1997). Balancing home and employment: stress reported by social services Staff. Work Employment Society, 11(3), 413-434.
Gottfredson, L. S. (1996).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 pp. 179-23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rant, R. (1989). Women teachers’ career pathways: Toward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career”. In Acker, S. (Ed.), Teachers, gender and careers (pp 35-50). New York: The Farmer Press.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London: Cassell.
Kim, M. (2005). Finding identity through feminism: Professional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Krumboltz, J.D. (1996). A learning theory of counseling. In M. L. Savickas & W.B. Walsh (Eds.), Handbook of career couns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p. 55-80). Palo Alto, CA: Davies-Black.
Moustakas, C. (1994).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California: Sage.
Van Manen, M. (1997).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London, Ontari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