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括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的意義與重要性、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及名詞定義。
第二章為母語語音教學的觀念澄清與問題探討,主要做(一)音標在母語教學中定位與價值的觀念澄清。(二)剖析國語語音教學優點以資借鏡。(三)介紹當前客語語音教學的概況及限制。
第三章為海陸客家話的語音分析,本章共分五節,企圖以客觀務實的態度介紹海陸客家話的聲母、韻母、聲調、拼音及語音特色。
第四章為海陸客家話語音學習瓶頸及教學法討論,本章首先點出海陸客家話的語音學習瓶頸,然後提出教學法及成立實驗班進行教學實驗,並觀察記錄學生的表現與反應。
第五章為有效實施海陸客家話語音教學之建議,本章筆者針對(一)教師認知及知能(二)課程與教材教法等兩方面提出一些務實的建議,或許可做為改進的參考。
第六章為結論。
本文首重於海陸客家話語音的保存與傳承,對象又是國小學童,因此本文一直秉持以簡易、明確、務實的教學法實施語音教學,另外本文為求儘量能與國語語音接軌教學,所以主要採用臺灣客語音標。
關鍵詞:海陸客家話、語音、音標、國語、拼音、聲母、韻母、聲調、瓶頸、接軌
In total,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6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includes the study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the mean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udy, study method, reference discussion and terms definition.
Chapter 2 is about the concept clarification and problem discuss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teaching of mother tongue. For the most part, we engage in (1)the concept clarification of phonetic symbol orientation and value in mother tongue teaching, (2)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of Mandarin pronunciation teaching to act as the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3)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s of Hakka pronunciation teaching currently.
Chapter 3 is about the pronunciation analysis of Hoi Liuk dialect Hakka.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5 sections and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Sheng Mu (consonant), Yun Mu (vowel), ton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nd pronunc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Hoi Liuk Hakka with objective, pragmatic attitude.
Chapter 4 is about the bottleneck of pronunciati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of Hoi Liuk Hakka. Firstly,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bottleneck of pronunciation learning in Hoi Liuk Hakka and then brings up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establishes the experiment class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observes and records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reaction.
Chapter 5 is about the suggestion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Hoi Liuk Hakka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brings up some pragmatic suggestions for (1) teachers’ cognizance and knowing ability, (2) course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may be used as the improving reference.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Firstly, this study emphasizes on the Hoi Liuk Hakka pronunciation preservation and handing down with th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subject.
Therefore, this paper always implements the pronunciation teaching by using the simple, clear and definite, pragmatic methods of teaching in heart.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Hakka phonetic symbols of Taiwan in order to
demand it can be taught conjointly with Mandarin pronunciation.
Keyword: Hoi Liuk Hakka, pronunciation, phonetics symbol, Mandarin, phonetic transcription, Sheng Mu (Consonant), Yun Mu (vowel), tone, the bottleneck,conjoint
(一)專著:
王士元(1988)。《語言與語音》,台北:文鶴出版。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中原週刊社(1992)。《客話辭典》,臺灣苗栗:中原週刊社。
中原週刊社(1989)。《客ㄏㄚk家ㄍㄚ話ㄈㄚ》,臺灣苗栗:中原週刊社。
古國順主編(1998)。《新竹縣鄉土教材語言篇。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臺灣新竹:新竹縣政府編印。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2002)。《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古國順(1997)。《臺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白馬禮(Mario Pei)著李慕白譯(1980)。《語言的故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光復書局(2001)。《國民小學客家語第一冊》,台北:光復書局。
光復書局(2002)。《國民小學客家話第二冊》,台北:光復書局。
祁致賢(1969)。《國語教育》,臺灣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國語推行委員會。
李堂儀(1977)。《國語正音淺說》,台北:空中雜誌社。
周維傑(1956)。《國語學概論》,台北:長白出版社。
竺家寧(1991)。《聲韻學》,台北:五南書局。
林燾、王理嘉(1995)。《語音學教程》,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臺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
南一書局(2001)。《國民小學客家語〈1〉》,臺灣臺南: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2)。《國民小學客家語〈2〉》,臺灣臺南: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2002)。《國民小學客家語〈3〉》,臺灣臺南:南一書局。
屏東縣政府(1992)。《客家語》,臺灣屏東:屏東縣政府。
胡雙寶(1998)。《漢語.漢字.漢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涂春景(2000)。《客語正音講義》,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出版。
徐兆泉(2001)《客家話拼音手冊─新竹腔》,台北:南天書局。
徐兆泉(2001)《客家話拼音手冊─苗栗腔》,台北:南天書局。
桃園縣政府(1997)。《桃園縣鄉土母語教材─語文部份》,臺灣桃園:桃園縣政府。
孫志文(1979)。《語文教育改革芻議》,台北:學生書局。
教育部(1998)。《客家語學習手冊第一冊》,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1)。《客家語學習手冊第二冊》,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5)。《國民中小學臺灣鄉土語言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國教司(1989)。《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國語首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1)。《客家語─1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康軒文教事業(2002)。《客家語第二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陳新雄、竺家寧、羅肇錦、姚榮松、孔仲溫、吳聖雄(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國語科教科書編審委員會(1980)。《國語》,台北:正中書局。
張博宇(1970)。《國語教學的理論和實際》,台北:臺灣書店。
張春興、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曾昌發、徐家光主編(1995)。《新竹縣鄉土教材語言篇客語讀本》,臺灣新竹:新竹縣政府出版。
黃宣範(1999)。《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
湯廷池(1981)。《語言學與語文教學》,台北:學生書局。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彭德修(1989)。《大家來學客話》,台北:南天書局。
彭德修(1996)。《客家話發音字典》,台北:南天書局。
楊鏡汀主編(1993)。《新竹縣母語教材試用本─客家語》,臺灣新竹: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政府(1995)。《新竹縣鄉土教材語言篇客語讀本─國小中年級》,臺灣新竹:新竹縣政府。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董同龢(1998)。《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鄧仁焜(1982)。《師範國語文舉要》,台北:東亞打字印刷。
蔡佳君(1981)。《國語發音和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翰林出版(2002)。《國民小學客語第二冊》,臺灣臺南:翰林出版事業。
謝國平(1985)。《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鍾露昇(1966)。《國語語音學》,台北: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總編輯(2000年)。《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材─客家語》,第四冊(六年級)試用本,台北:教育部編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贊印。
羅肇錦(1990)。《講客話》,台北:自立晚報社出版。
羅慶武(1997)。《簡易客話分類解》,臺灣新竹:宏慶文具印刷。
詹益雲(1998)。《海陸語系客語發音字典》,台北: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出版。
(二)單篇論文、期刊:
王旭(2000)。〈音韻學的實驗研究〉,載於《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古國順(2002)。〈客語聲調教學問題探討〉,載於《客語教學的困境與突破『台北市九十一年度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
呂嵩雁(2002)。〈英客大辭典的客語音韻特點〉,載於《花師學報第14期》。
余伯泉、朱阿莉(2002)。〈台客語教材教法與政策研究〉,載於《北縣教育第42期》。
吳長能(2002)。〈鄉土語言教學理念與實務經驗分享〉,載於《北縣教育第42期》。
李佳宜(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雯(2001)。〈針對鄉土語言羅馬字拼音教學來談一些問題──訪問吳長能老師〉,載於《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三期: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印。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三期》。
范文芳(2001)。〈為台灣語言設計一套羅馬字的拼音符號系統〉,載於《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三期: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印。
范文芳(1997)。〈編纂母語教材之檢討與建議(以客語為例)〉,載於《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編印。
范文芳(1995)。〈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載於《臺灣客家語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臺北:文鶴。
徐光榮(1996)。〈從「春望」一詩的聲律論海陸客家話和國語的演變〉,載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
徐兆泉(2002)。〈羅馬拼音對客語教學之必要性探討〉,載於《北縣教育第42期》。
涂春景(2001)。〈淺談「寓教於戲」──遊戲在客家語教學的運用〉,載於《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三期: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印。
陸又新(1997)。〈談母語語音教學──以閩南語、客家語為例〉,載於《國教天地第122期》。
曹逢甫(1999)。〈臺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載於《漢學研究第17卷第二期》。
陳子祺(2000)。《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祺(2000)。《新竹縣海陸腔客方言音韻研究》載於《新竹文獻雜誌第一期》。
張屏生(2001)。〈當前母語教育實施的困境〉,載於《國文天地第17卷第7期》。
彭欽清(2002)。〈用心經營客語文教學──以胡適國小練秀美老師為例〉,載於《客語教學的困境與突破『台北市九十一年度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
黃怡雯(2002)。〈母語拼音法論述〉,載於《師友月刊420期》。
黃有富(2001)。《海陸客家話去聲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榆(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秋香(2001)。〈淺談母語教學相關問題──訪問郭媛玲老師〉,載於《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三期: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印。
楊鏡汀(2001)。〈摒除客語教學的障礙〉,載於《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三期: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印。
楊冬英(2000)。《臺灣客家諺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忠司(1996)。〈“若干臺灣的國語教育法令和兒歌現況的啟示”提要〉,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三期》。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守信(1997)。〈注音符號存廢平議〉,載於《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編印。
蔡仁佐(2001)。《客語音韻與閩南文讀》,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吉雄(2002)。〈四縣客家語的語音特色〉,載於《師友月刊419期》。
鍾榮富(1998)。〈客家話研究的過去與未來發展〉,載於《漢學研究通訊67期》。
鍾榮富(1997)。〈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沿革史〉,載於《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編印。
鍾榮富(2000)。〈客家話話的疑問句〉,載於《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應裕康(1993)。〈聲韻學〉,載於《國學導讀(一)》,台北:三民書局。
羅肇錦(2001)。〈客語教學的擋路石〉,載於《國文天地17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