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慧菁 Huang, Hui-Ching |
---|---|
論文名稱: |
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for junior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小學生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
外文關鍵詞: | junior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探討國中、小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九十五學年度就讀於台南地區國中一、二年級與國小五、六年級為研究對象,並於參考相關量表後著手改編,經統計分析顯示,本研究工具擁有良好信、效度,研究者採分層叢集抽樣,共計抽得學校數7所,班級數28班,有效樣本人數811人,回收率達92%。其搜集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其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表現中,以「營養」得分最高,「運動」得分最低;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中,以「人際支持」得分最高,「壓力調適」得分最低。
二、不同教階段學生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表現均達顯著水準,就各層面經平均數得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各層面均為國小生顯著優於國中生;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除「人際支持」層面未達顯著水準,其餘各層面均為國小生顯著優於國中生。
三、研究對象之教育階段、社會人口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交互作用情形,除「健康訊息搜集程度」有交互作用情形存在,其餘社會人口變項,包括:性別、家庭社經水準、家庭結構、互動時間與自覺健康狀況等五項均未達顯著水準,此外,唯一有交互作用存在者,主要為教育階段、健康訊息搜集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健康責任」層面達顯著水準。
四、本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換言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表現愈佳。
五、多元迴歸分析得知,性別、家庭社經水準、健康訊息搜集程度、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等五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67.2%,其中又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The specific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for junior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from Tainan area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ifth and sixth grade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2006 were chosen as subjects in this study.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e results that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 are quite reasonable and acceptabl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he processing method was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from 7 schools, 28 classes with 811 effective samples in total,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is 92%. With statistical method and analysis of One-way MANOVA, Two-way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tudies processed and analysis the data,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ing:
1. In the self-efficacy of health behavior, the highest score was the nutrition, and the lowest was exercise. In the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the highest score was the interpersonal support, and the lowest was stress coping.
2.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students for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were showed significant standard, among the all and the sub-layers besides the interpersonal support of the represent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were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possessed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han the junior school.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active effect on educational stages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 gender, social economical families, household structure, the amount of time interacting with family and self-awareness of health condition)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active effect on educational stages and collect grade of health inform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4.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in other words, subjects with better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had better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5. The results of Multi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 gender, social economical families, collect grade of health information, self-awareness of health condi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self-efficacy we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and explained 67.2% of the variance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However, the self-efficacy of health behavior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all.
中文部分:
王文玲(2005)。比較不同肥胖度之大學新生身體活動與其影響因素。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建楠、吳重達(2006)。青少年之身心發展及行為表現。基層醫學,21(11),326-332。
王郁芳(2005)。台北縣某完全中學國中生拒菸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王瑞霞、陳彰惠(2003)。由文獻回顧檢視潘得健康促進模式。護理雜誌,50(6),62-68。
古欣卉(2006)。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關聯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江承曉、沈姍姍、林為森(1999)。南部地區專科學生實施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嘉南學報,25,129-138。
江麗玉(2004)。促進健康行為改變。載於陳靜敏(主編),健康促進《第一部》(頁1-25)。台北市:龍騰。
行政院院生署(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衛生統計-臺灣地區少年主要死亡原因。2006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3年/表5.xls。
行政院衛生署(1993)。衛生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主要死因結果分析。2007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5/專區/95年主要死因結果分析.doc。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台灣地區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台中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芳菁(2001)。桃園縣國中學生飲用市售飲料狀況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483008。
吳姿瑩、卓俊伶(1998)。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中華體育,12(1),51-62。
吳姿瑩、卓俊伶、馮木蘭(2001)。青少年身體活動及其與人際影響、認知變項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之關聯分析-健康促進模式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刊,3(1),39-53。
吳美慧(2005)。內省智能、偶像明星及重要他人對國中生身體意象的影響〜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淑芳、張嘉容、洪心慈、Mary, C., Helen, E., Jan, M. D., Lillie, M., Shortridge, B.(2006)。糖尿病個案自我效能增進訓練及應用。台灣醫學,10(1),115-122。
宋素真、黃瑞美、林麗英(2001)。臨床護理人員與實習護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8(2),147-158。
李秀珍(2007)。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CJU00590009。
李秀蘭(2002)。教學策略對護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成效。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CN0563033。
李坤霖(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CTC587035。
李杰炫(2000)。青少年戒菸意向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以台中縣、市專科吸菸學生為例。靜怡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PU000216007。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483005。
李淑茹(2006)。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FGU00636019。
李雅文、易麗珍、陳雅玲、黃靜宜(2005)。燒傷病患出院後壓力感受、壓力處理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實證護理,1(4),273-281。
李碧霞、吳德敏、祝年豐、賴香如、趙國欣、李欣憶等(2004)。宜蘭縣九所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2,21-39。
李慧鈴(2004)。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以台北縣立三民高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靜慧、林薇(1999)。父母飲食教養行為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異常飲食行為之關係研究。公共衛生,26(1),25-37。
李蘭(1998)。健康促進取向之研究構想。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4(4),21-26。
李蘭(2002)。新世紀接班人的健康-目前國小學生的生活方式健康嗎?台灣教育,617,13-19。
李蘭、劉潔心、晏涵文(1987)。國中新生之健康知覺程度、生活型態與其身心症狀的相關研究。公共衛生,13(4),482-492。
沈嘉琪(譯)(2001)。Kathy McCoy & Charles Wibbelsman著。青少年身體全書(The Teenage Body Book)。台北市:性林文化。
周思源、李致姿、梁文敏、郭憲華、張麗惠、賴璟賢、朱日橋、郭憲文(2006)。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吸菸、喝酒及嚼食檳榔與藥物使用之盛行率。中台灣醫誌,11(3),177-186。
周郁文、陳敏麗(2002)。「健康促進模式」(HPM)於健康行為-「規律運動」之應用。長庚科技學刊,1,187-198。
周曉虹(譯)(1995)。A. 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台北市:桂冠。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第三版)。台北市:巨流。
林佳靜(2006)。影響青少年飲酒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在學青少年為例。弘光學報,49,173-181。
林怡秀、王顯智(2002)。健康促進之健康風險評估,大專體育,63,159-164。
林武雄(1999)。慢性病防治。載於邱清華(主編),公共衛生學(頁251-280)。台北市:偉華。
林采虹(1999)。桃園市國中生健康認知知覺因素與拒吸二手菸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思嫺(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倖妃(2006,6月12日)。自殺年齡層急速下降小一生想去死,小五生寫遺書/平均3.6天,1名學生自殺死亡/家庭功能失調,孩子「不願長大」。中國時報,A7版。
林晉榮(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
林梅香(2001)。某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狀況相關之因素之探討-原住民學生與非原住民學生之比較。長庚護理,12(1),12-21。
林雅雯、游琇茜、翁政玉、黃于晏、楊琇惠、劉智綱(2003)。醫院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決定因素之探討-以新竹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4(4),77-90。
林麗鳯(2001)。護理系五專部應屆畢業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初探。中臺學報,12,41-53。
林麗鳯、張美娟(2003)。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中臺學報,14,37-60。
林耀豐、丁文琴(2003)。規律運動行為對健康促進效果之影響-以台灣地區論文為析論主體。成大體育,36(3),32-48。
邱秀珍(2005)。嘉義某國中正常體重和過重肥胖國中飲食與活動行為之比較。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FJU00255005。
邱清華(1999)。台灣公共衛生概況。載於公共衛生學(頁3-17)。台北市:偉華。
邱靖雯、張碧真(2005)。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評估。新臺北護理期刊,7(2),1-11。
洪文綺、黃淑貞、姜逸群(2003)。國小學童身體意象與相關因素之研究。耕莘學報,1,21-37。
洪琲葴(2004)。探討「增強自我效能與拒絕技巧訓練」計畫對國中生健康態度之影響-以吸菸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HMU0743006。
洪麗玲、高淑芬(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3),52-64。
胡幼慧(1997)。健康促進的變革:社會學的分析。醫望雜誌,21,100-102。
胡素慈(2002)。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KNU0332027。
孫志麟(1994)。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祝年豐(2002)。台灣國小學童肥胖及其相關合併症流行病學。衛生署國民營養現況2001-2002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83-296。
高明(2000)。漫談青少年的營養須知。衛生報導,10(6),36-37。
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元培學報,6,43-68。
張幼芳(2005,10月19日)。青少年休閒,走不出1立方公尺。聯合報,C7版。
張民讚(2004)。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T1567016。
張玉鳯(200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攝取蔬果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1483004。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台北市:東華。
張為揚(2003)。北區某醫學校院學生身體意象對減重意圖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MC0053402。
張彩秀(1998)。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健康促進行為之差異。弘光學報,32,47-64。
張彩秀、黃乾全(2002)。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衛生教育學報,17,13-30。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483001。
教育部統計處(2005)。94-109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人數預測分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7)。九十四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2007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health/960123.pdf。
教育部體育司(2007)。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計畫。2007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download/96013101.doc。
莊博雯(2006)。國小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PTTC567012。
許世美(2002)。新竹市國中生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心理學習內容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U0483029。
許秀鳳(2004)。肥胖青少年學生身體活動之探討。學校體育,14(5)。91-98。
許惠玉(2003)。台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行為及飲食教養之關係。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MC00217001。
許碧惠、曾明淑(2005)。台東地區原位民與非原位民9~11歲學童體位及肥胖率之比較。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30(1),1-11。
郭乃菀(2006)。家庭結構與人格因素對國中生吸菸、飲酒、嚼食檳榔之影響。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靜靜(200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PCCU1115006。
陳世爵(1999)。改變生活方式可降低血壓。健康世界,162(282),98。
陳如毓(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及父母危害健康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U01593015。
陳怡君(2005)。台灣地區12歲以上居民的健康狀態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性分析,嘉南學報,31,311-322。
陳政友(1999)。大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2,115-135。
陳政友(2001)。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38,1-38。
陳昭伶(2004)。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483003。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24。
陳素芬(2004)。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483012。
陳健仁(1982)。流行病學(第二版)。台北市:伙伴。
陳敏麗(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認知、自我效能及行為初探-以北縣某國小為例。長庚科技學刊,4,23-46。
陳淑芬(2005)。桌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自我效能、休閒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淑敏(2004)。國中學生吸菸行為與健康信念及自我效能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富莉、李蘭(2001)。臺灣地區不同年齡層民眾的健康行為聚集型態。公共衛生,28(1),37-47。
陳敦禮、張聰榮、陳文慶、方和明、黃永政、賴淑惠(2004)。社區老年人之運動認知、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以及運動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沙鹿鎮與彰化市桃源里為例。弘光學報,43,179-187。
陳鍚琦(1998)。國小學童吸菸意向六年長期追蹤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寶如(2006)。影響氣喘青少年健康促進行為因素之初探。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DMC0563010。
彭佳力(2004)。體適能課程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影響,國立教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567015。
馮木蘭(2002)。女性青少年身體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應用健康促進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U1567010。
黃松元(1998)。教師健康促進。載於衛生教育專題研究(頁37-49)。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松元(1999)。教生教育。載於邱清華(主編),公共衛生學(頁449-466)。台北市:偉華。
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曉玟、邱雅莉(2003)。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社會人口變項之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155-177。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43-53。
黃淑貞、洪文綺、劉翠薇(2002)。影響大學生運動習慣之社會心理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2,55-65。
黃雅文、姜逸群(1991)。健康促進論與健康行為的探討。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18,2-11。
黃雅文、姜逸群(2005)。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國民教育,45(5),18-32。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9),529-537。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衛誌。16(1),24-35。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市:五南。
楊淑苓(2003)。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飲用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台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1),1-17。
葉琇珠(2000)。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YM000602005。
詹其峰(2006)。青少年的健康問題:青少年門診簡介。台大醫網,29,9-11。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子瑜(2006)。中壢地區高中職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CN0563012。
劉欣怡(2004)。雙親工作時間與國小五年級學童體重過重及肥胖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俐蓉、姜逸群(2005)。台北市立國中教職員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型態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1),21-32。
劉貴雲(1998)。衛生教育與生活型態。載於黃松元(主編),衛生教育專題研究(頁79-92)。台北市:師大書苑。
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2004)。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67-70。
蔡淑芳(2004)。青少年飲食問題與建議。健康城市學刊,2,33-44。
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CN0563030。
蕭瑞國、周財勝、廖焜福(2005)。青少年運動時間對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東師體育,12,18-23。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788003。
賴曉蓉(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鍾美雲(1994)。某國小六年級學童西式速食攝食行為之意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筱萍(2004)。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CU5331014,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
羅沁芳(2003)。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483046。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cker, H.A., Stuifbergen, A.K., Oh, H.S. & Hall, S. (1993). The self-rated ability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 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 Health Value, 17(5), 42-50.
Berarducci, A., & Lengacher, C.A. (1998). Self-efficacy: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dvanced-practice nursing. Nursing Connections, 11(1), 55-67.
Bonow, R. O., Smaha, L. A., Smith, S. C., Mensah, G. A. & Lenfant, C. (2002). World Heart Day 2002-The International Bu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ponding to the 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Circulation, 106, 1602-1605.
Bruhn, J.G. (1988). Life-style and health behavior. In D. S. Gochman (Ed.), Health behavior: emerg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pp. ). NY: Plenum Press.
Busch, T.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2(2), 147-158.
Desharnair, R., Bouillon. J., & Godin. G. (1989).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as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adhere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9, 1155-1159.
Dever, G..E. (1976).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 453-466.
Ewles, L., & Simnett, I.(1999). Promoting health. London: Bailliere Tindall.
Green, L. W., & Kreuter, M. W. (2000).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8(1), 104-105.
Green, L.W., & Kreuter, M.W. (1991).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CA:Mayfield.
Harris, D.M., & Guten. S. (1980).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ion. Nursing Outlook, 28, 104-108.
Karen, G., Frances M. L., & Barbara K. R. (1997).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Kasl, S. V., & Cobb, S. (1966). 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 Archives of Environment Health, 12, 246-266.
Kear, M. (2000). Concept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Graduate Research in Nursing, 2(2). Retrieved April 20, 2006, from http://www.graduateresearch.com/Kear.htm
Lalonde, M. (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Mcauley, E., & Jacobson, L., (1991).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 adult femal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5(3), 185-191.
O’Leary, A. (1985). Self-efficacy and health. Behavioral Research. & Therapy, 23(4), 437-451.
Palank, C. L. (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s.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815-828.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rd ed.). Norwalk, CT: Appleton-Century-Crofts.
Resnick, B., & Nigg. C. (2003). Tes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xercise behavior for older adult. Nursing Research, 52(2), 80-88.
Singer, J. E. (1982). The need to measure life sty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ical, 31, 305-315.
Sirard, J. R., & Pate, R. R. (2001).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orts Medicine, 31, 439-454.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Y: Academic Press.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7-81.
Wells, W. D. & Tigert, D. J. (1971). Activ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4), 35.94.
Why should I be active? (2007). Retrieved October 16, 2007, from htpp:// www.cdc.gov/nccdphp/dnpa/physical/importance/why.htm
Wooltolk, A. E.,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8). 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fice Records of the WHO, 2, 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