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艾伶 |
---|---|
論文名稱: |
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結合國小鄉土藝術教育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Local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2 |
中文關鍵詞: | 傳統布袋戲 、布袋戲團 、國小鄉土藝術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Glove Puppet, Glove Puppet Troupe, Elementary Local Art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傳統布袋戲在鄉土藝術教育中之藝術價值和教師進行傳統表演藝術教學之方式,並探討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劇團成立源由及運作模式以及探討其劇團與學校老師協同教學模式和成效。研究中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中的文件分析、參與觀察、半結構性晤談等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並輔以資料數據分析。
訪談對象為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的四位團員以及配合教學演出的教師,採用半結構性晤談的方式進行訪談;研究者以參與觀察方式參與演出,實地瞭解劇團配合學校演出情形;文件分析是蒐集劇團相關資料以及學生問卷學習單;經由劇團文件蒐集、劇團和教師訪談、實際參與觀察札記所得、學生學習單、學習反應等各方面三角交叉檢核相互交叉比對,用以探究劇團配合學校教學的歷程與成果。研究者整理歸納所蒐集之相關資料後,有下列幾項發現:
一、傳統布袋戲為綜合藝術展現,亦是鄉土藝術教育之最佳課程,目前課程編排於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社會領域較多,其中以四年級和六年級適合做布袋戲統整課程。
二、教師進行傳統表演藝術教學之方式多元,但表演效果不彰。
三、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展現其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理念且有系統之運作,配合校園教學演出並積極保存布袋戲藝師文化資產。
四、 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創新傳統布袋戲演出內容,演出具教育意義、娛樂效果。
五、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團員兼具教學者和表演者兩種角色
六、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演出深受觀眾喜愛,劇團配合教學有助於學生學習。
七、戲團配合學校教學演出,教育理念的互動仍屬單方面,教師主動尋求校外資源意願仍顯缺乏,教學、行政應互相配合。
總結本研究中所有發現,分別對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學校及教師、教育當局以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glove puppet show in the realm of local art education, to inquire into the teaching method adopted by the instructor when proceeding th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 instruction, and also to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 and its coordinative teaching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school teacher.
In this study, all the research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and analized through techniques of the qualitative study including the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triangul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generalized by the researcher are listed bellowed:
1.The glove puppet show , now arranged mostly in realm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fulfillment of the synthesized art, but also the best curriculum of local art education, which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students in fourth and sixth grade.
2. The teaching method used by the school teacher in th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is diverse , however , its effect is not clear.
3.With the systematic man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nheriting and preserving the heritage of the glove puppet show.
4. Being able to create the original script resulted from the tradition mak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 to be full of amusements and educational meanings.
5.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coordinative teaching , the members of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 are not only performers but also instructors.
6. The performance of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 is very popular and very helpful for students’ learning.
7. As a team of cooperation, the exchange of educational opinion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puppet troupe is unilateral.The motivation for the school teacher to search for the resources outside the school is apparently lacked.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ors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n conclusion , as reference materials, all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offer suggestions not merely for the school and the Xiao Tianzhen Glove Puppet Troupe,but also for the instructors and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仁林文化(2004a)。國小‧國語(第九冊)教師手冊。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4b)。國小‧社會(第三冊)教師手冊(二版)。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a)。國小‧藝術與人文(第三冊)教師手冊(四版)。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b)。國小‧藝術與人文(第四冊)教師手冊。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c)。國小‧社會(第三冊)教師手冊(三版)。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c)。國小‧藝術與人文(第五冊)教師手冊(三版)。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d)。國小‧社會(第七冊)教師手冊(初版)。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d)。國小‧藝術與人文(第八冊)教師手冊。台北市:仁林文化。
仁林文化(2005e)。國小‧國語(第九冊)教師手冊(三版)。台北市:仁林文化。
文建會(2000)。木偶奇遇記—掌中戲之美。南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王中砥(1990)。布袋戲淺述。載於 台灣區七十八年地方戲劇比賽紀念專刊—掌中傳奇(頁7-8)。高雄市:教育局 。
王友輝(2003)。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本就夠「統整」。表演藝術,132,42-52。
王文信(2002)。表演藝術戲劇教學在國小新課程的應用。翰林文教雜誌,28,26-32。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James H. McMillan, Sally Schumacher 著。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ceptual introduction)。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鄉土教育(頁193-204)台北市:漢文書店。
王嵩山(1989)。指掌人生:台灣的布袋戲。載於傳統布袋戲(頁55-60)。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台中聲五州掌中劇團(2005,9月28日)。口白演說。2005年10月12日,取自http://swz.myweb.hinet.net/cour04.htm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台灣省通志第一冊 卷六學藝志藝術篇。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藝術篇。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末泥(1986)。掌中乾坤大。音樂與音響,152,79-87。
江山(1988,9月12日)。台灣布袋戲的演變--一個時代一種戲。民俗週刊,35號。
江武昌(?)。金光布袋戲的唐吉苛德—光興閣掌中劇團的鄭武雄。2005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twl.ncku.edu.tw/~taioan/hak-chia/k/kang-bu-chhiong/tenn-bu-hiong.htm
江武昌(1990)。台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88-126。
江武昌(1990)。台灣布袋戲藝人名錄。民俗曲藝,67/68,127-151。
江武昌(1995)台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市:藝術館。
江武昌(2000)。標籤化的傳統藝術—續論傳統布袋戲彩樓戲臺的優缺點。美育,114,62-64。
余漢東編著(2001)。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市:國家。
吳明德(2003)。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德(2005)。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之美。台北市:台灣學生。
吳武典(1990)。現代社會中的教師角色。國教月刊,36(7-8),1-6。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
吳靜吉(1986)。教師的角色。張老師月刊,112,69-71。
吳韻儀(1998)。教改大浪 襲捲全球 。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26-29。
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
李天祿(1985)。傳統布袋戲簡介。載於傳統布袋戲(頁10-15)。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李斗撰(1997)。揚州畫舫錄(二刷)。北京:中華。
李來富(1995)。布袋戲的教育意涵。載於鄉土教育(頁355-360)台北市:漢文書店。
李奉儒等譯(2001)。Robert C.Bogdan,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市:濤石。
李連珠採訪(2003)。開啟一扇城市時尚之窗—彰藝坊的布袋戲偶。傳統藝術, 31,48-51
沈平山(1986)。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作者自印。
林公欽(2001)。九年一貫學習領域之教師任務。美育,124,62-63。
林坤隆(2005)。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以布袋戲教學為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勃仲、劉還月(1990)。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市:吳氏。
林茂賢(2001)。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市:藝術館。
林皎宏(1990)。古典布袋戲入門。載於 台灣區七十八年地方戲劇比賽紀念專刊—掌中傳奇(頁9-19)。高雄市:教育局 。
林鋒雄(1995)。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市:國家。
林鋒雄(199)。布袋戲「新興閣--鍾任壁」技藝保存計畫之執行及其意義。載於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2-363)。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林鶴宜(2003)。台灣戲劇史。台北縣:空大。
邱一峰(2004)。布袋戲。載於台灣傳統戲曲(頁347-414)。台北市:台灣學生。
邱坤良主編(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台灣戲劇發展概說(一)。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主編(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表演手冊(五)。台北市:文建會。
南一書局(2002)。國民小學社會教師手冊第四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書局(2005a)。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第一冊(再版)。台南市:南一。
南一書局(2005b)。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第三冊(再版)。台南市:南一。
南一書局(2005c)。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第四冊。台南市:南一。
南一書局(2005d)。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第七冊(再版)。台南市:南一。
姜添輝(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影響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58-197。
姚世澤(1995)。「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46(4),111-126。
姚世澤(1995)。鄉土音樂。台北: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段曉林(1996)。我的教學符合建構主義嗎?建構與教學,5,1。
洪伯溫(1996)。台灣鄉土教材及教學實務。台北:龍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質性研究(頁141-158)。台北:巨流。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海克(Shirley F.Heck)、威廉(C.Ray Williams)著。教師角色(The complex roles of the teacher)。台北市:桂冠
翁健(1995)。學校的布袋戲教學--以板橋莒光國小為例。載於鄉土教育(頁371-376)台北市:漢文書店。
翁淑芳採訪(1988)。訪毛院長連塭談教師的角色與心理調適。教師天地,37,41-43。
康軒文教(2005)。國小社會教師手冊第七冊(6上)(第二版)。台北市:康軒文教。
康軒文教(2006)。國小生活教師手冊第七冊(2上)(第五版)。台北市:康軒文教。
張茂源(2002)。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訪談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銅(2000)。推展傳統藝術教育的省思。師友,397,30-34。
張錦弘(1989)。布袋戲有明天嗎。幼獅月刊,436, 62-65。
張繼文(2003)。鄉土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地方視覺文化與地方文化認同。國教天地,153,20-28。
教育部(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莫光華(1999)。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市:南天。
莊伯和(2003)。民俗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傳統藝術,27,34-38。
莊靜圓(2003)。國語布袋戲。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tmups.tp.edu.tw/rc/manager.asp?dir=%B1%D0%A7%F7%2F%BBy%A4%E5%BB%E2%B0%EC
郭玉珍譯(1995)。Mack Owcn著。表演藝術入門:表演初學者實務手冊(The Staces of Acting)。台北市:亞太圖書。
郭明德、陳彥文、李逢堅、陳真真、王春展等譯(2003)。Robert T.Tauber著 。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 Classroom management)。台北市:華騰文化。
郭博州編著(2002)。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台北市:藝術館
郭瑞鎮(1995)。布袋戲傳藝計畫與傳統布袋戲相關生態之探討。載於民俗藝術傳承演討會論文集(頁47-57)。
陳木杉(2000)。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市:學生書局。
陳世慶(1964)。台灣地方偶人類戲劇。台灣文獻,15(4) ,143-150。
陳正之(1991)。掌中功名-台灣的傳統偶戲。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正義(1998)。關於「認識傳統布袋戲」。文化生活,2(1),89。
陳正義(2000,7)。傳統布袋戲的舞台藝術。文化生活,3(6),3-5。
陳正義(2001)。傳統布袋戲的演技。「文化生活」,4(4),8-9。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奕愷(1998)。民間美術工藝與鄉土藝術教學的新視界。載於鄉土藝術教育論談(頁133-168)。台北市:藝教館。
陳奎熹(1988)。社會變遷與教師角色。教師天地,37,25-29。
陳玲月(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廷(1997)。台灣化的布袋戲。台灣風物,47(4),37-67。
傅建益(2000)。掌中乾坤—台灣野台布袋戲現貌。台北市:商周。
傅建益(2003)。布袋戲與兒童藝術教育。傳統藝術, 20-24
彭駕騂(1989)。社會變遷中教師的新角色。研習資訊,53,6-12。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合著(2003)。台灣傳統戲曲之美。台中市:晨星。
曾永義等(1988)。鄉土的民俗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黃木蘭(2001)。烹煮藝術學習的盛宴--鄉土藝術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應用。師友,412,4-9。
黃永川(1976)。從造型美看布袋戲。雄師美術,62,4-37。
黃明峰(2000)。偶頭之美--屏東縣兩位布袋戲偶頭雕刻師訪問記。文化生活,3(6), 6-7。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著(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春秀(1989)。試尋繹布袋戲偶頭的造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8), 29-33。
黃春秀撰寫;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0)。神奇的布袋戲。台北市:史博館
黃美滿(2001)。「劇場外辦」--結合公共資源、學校、劇場專業戲劇教育推廣計畫。美育,123,38-43。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八刷)。台北市:心理。
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119,91-96。
詹志禹,鄭同僚,楊順南等合著(2000)。探索教育。台北市:台灣書店。
詹棟樑(1995)。教師所扮演的角色。載於教師權力與責任(頁149-164)。台北市:師大書苑。
賈馥茗(1995)。教育哲學(五版)。台北:三民。
劉素珠(2004)。國小實習輔導教師之角色認知、遭遇問題及其輔導策略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還月(1990)。風華絕代掌中藝 台灣的布袋戲。台北市:台原。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市:漢文書店。
學藝出版社(1977)。中國戲劇發展史。台北市:學藝出版社。
翰林出版社(2005a)。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指引三年級下學期(修訂一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b)。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指引五年級上學期(修訂二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c)。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指引六年級上學期(再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d)。國民小學國語教學指引六年級上學期(修訂一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e)。國民小學社會教學指引四年級上學期(修訂一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f)。國民小學生活教學指引一年級上學期(修訂四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g)。國民小學社會教學指引三年級下學期(修訂一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5h)。國民小學社會教學指引四年級上學期(修訂一版)。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6a)。國民小學國語教學指引六年級上學期。台南市:翰林。
翰林出版社(2006b)。國民小學社會教學指引六年級上學期(修訂一版)。台南市:翰林。
蕭英勵(2003)。教師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角色。研習資訊,20(5),68-73。
賴清標(1996)。教師角色。載於教育概論(頁169-200)。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德錫(2003)。台灣小百科‧民俗館-台灣布袋戲。台北市:稻田。
二、英文
Lowman(1984).Mastering the techniques of teaching. 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cations.
Baughman,M.D.(1979).Teaching with humor:A performing art.Contemporary Education,51(1):26-30
Lecompt,M.D.,Presissle,J.&Tesch.R.(1993).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Educational Research.San Diego:Academic Press.
Rubin,L.J.(1985).Artistry in teaching.New York:Random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