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道遠 Huang, Tao-Yuan |
---|---|
論文名稱: |
讀家. 想家. 愛家—以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形塑國小學生的家庭價值觀 To Read, to Think and to Love Family--Shaping Elementary Students' Family Values Through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
Chien, Hong-Chu |
口試委員: |
鄭淵全
Cheng, Yuan-Chuan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黃永和 Huang, Yung-Ho 蔡娉婷 Tsai, Ping-Ti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7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教育 、敘事課程 、家庭價值觀 、文學閱讀 |
外文關鍵詞: | family education, narrative curriculum, family value, literary work read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參與文學閱讀敘事課程的前、後,其家庭價值觀的改變情形。研究以2003年公布〈家庭教育法〉的七個內涵為類別,於各類別中分別再從教育部〈家庭教育課程綱要〉以及相關學習領域與重要議題,歸納出12項家庭價值觀,並轉化學生曾經學過的教科書內容,延伸課文主旨,進而選取符合12項家庭價值觀的六篇家庭文學作品。實際於課堂上進行的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則修正自Lauritzen & Jaeger(1997)所提的敘事課程模式,並將六篇家庭文學作品做為敘事課程的閱讀材料。
本研究屬於教師研究的類型。為達到研究目的以及回應研究問題,以敘事取徑來進行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及蒐集資料,之後有關課程實施中的資料蒐集和分析,亦以敘事法為主。
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實施對象為103學年度的六年級學生共28人,實施期程為六個月,每篇文學作品的實施時間為4-5節課,包含每週2節彈性課、1節閱讀課、1-2節綜合課。在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實施之前,研究者以12項家庭價值觀為題、引導學生書寫的作文,作為探究學生參與課程「前」對家庭價值觀的理解;為期六個月的課程之後,再透過學生針對六篇文學作品所製作的家庭統整報告,作為探究學生參與課程「後」對家庭價值觀的理解。
有關評定學生對家庭價值觀的書寫,主要分成正向、無明顯傾向、負向等三個書寫傾向,而評定者由三位具語文專長的教師擔任,透過討論、歸納、試評、修正、再歸納、複評等步驟,最後得出評定學生書寫傾向的標準,再以此標準去評定28位學生在課程實施前的作文、課程實施後的書寫報告中有關家庭價值觀的傾向。研究者則透過課堂對話、學生的文字書寫、以及對照學生在課程前後的書寫傾向,發現學生在參與課程之前後,家庭價值觀的改變情形及相關因素如下:
一、多數學生因受儒家思想影響,對家庭原本就持有正向價值觀,負向價值觀人數偏少。
二、持有負向價值觀的學生因為參與文學閱讀敘事課程而轉變為正向或無明顯傾向。
三、少數學生因書寫能力有限或較少表達意見,因此在課程前後皆被評定為無明顯傾向。
四、多數學生肯定並喜歡這個課程,同時因為此課程而強化自己原有的正向家庭價值觀。
在研究歷程中除了看見學生的改變,也看見學生因為這套課程進而形塑了自己的正向家庭
價值觀,希望學生們能因為參與了這個課程而更愛自己的家與家人。對研究者而言,則是因此擴大了看待課程的視野,知道課程允許各種可能性,不只可以在課程中讓學生展能、更可邀請家長成為班級經營的協同者。期許本研究提出的這套符合教育部課程綱要的文學閱讀敘事課程,可成為國小未來推動家庭教育的課程模式。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現場教師採用敘事課程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is is a teacher research in nature.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explore how elementary students' family values could be shaped by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12 family values were identified after a review of Family Education Law, Famil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relevant critical issues. Six literary works about the12 family values were selected to be the reading and discussing materials for family education narrative curriculum.
The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a sixth grade class of 28 students in 2014. It took 4 to 5 class periods to finish one literary work. The students were guided by the researcher/teacher to write two short essays about the 12 family values, one before and the other after the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express their perceptions of family values. Three teachers with high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ere invited to evaluate both essays by three indicators of " positive, negative and neutral", to understand each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o examine his/her change of perceptions. Analyses of narr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narrativ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of two essays yield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Except few students, most of the class are evaluated to be positive about the 12 family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he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their family values are somehow cultivated by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
2. For those few students holding negative perceptions, the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has changed their perceptions to being either positive or neutral.
3. Writing ability influences individual student's expression. Some students' expressions are so unclear that it is hard for the evaluators to determine their family values to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They are therefore evaluated to be neutral about
family values.
4. Most of the students love the literary narrative curriculum in which they are allowed to share and discuss their thinking and value about family with peers and
teacher.This curriculum guides them to value their family mo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 on narrative curriculum, some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proposed.
一、文學閱讀敘事課程/6件文學作品
林海音(1985)。爸爸的花兒落了。載於林海音(著),城南舊事(頁169-177)。臺北市:爾雅。
柯裕棻(2006)。蛤蜊的氣味。載於焦桐(主編),臺灣飲食文化選II(頁179-185)。臺北市:二魚文化。
高翊峯(2002)。少年小羽。載於高翊峯(著),家,這個牢籠(頁55-77)。臺北市:爾雅。
張曼娟(2005)。海水正藍。載於張曼娟(著),海水正藍(頁205-254)。臺北市:皇冠文化。
楊富閔。午時水透巴斯克林。載於楊富閔(著),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頁153-155)。臺北市:九歌。
蔡聖華(2007)。歡迎光臨幸福小館。臺北市:九歌。
二、中文部分
尹蘊華(1970)。家庭教育。臺中市:一善。
方永泉(2009,11月)。Maxine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教師哲學在教師專業發展的蘊義。論文發表於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和調適。臺北市:心理。
王恭志(2002)。課程研究典範轉移之探究。國教學報,14,245-268。
王連生(1980)。親職教育的基本觀念之分析。師友,162,9-12。
王智勇、鄧明宇譯(2003)。Riessman, C. K.著。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臺北市:五南。
王琤惠(2010)。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以親子關係課程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德蕙、黃麗瑛、萬世鼎(2006,9月)。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測驗信度與評分者一致性之探討。論文發表於2006年中文寫作評量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鍾和、吳秀碧、陳慶福、蕭文、楊瑞珠、林秀娟、李玉卿(2000)。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江慧娟(2007)。女巫故鄉之旅-敘事課程實踐之自我敘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領導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琦瑜、陳雅慧(2005)。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天下雜誌,335,48-55。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 P.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清山、林天佑(2005)。家庭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7,133。
宋文里譯(2001)。Bruner, J.著。教育的文化(Culture of education)。臺北市:遠流。
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李奉儒(1998)。台灣地區家庭倫理的變遷:從傳統到後現代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2(4),177-190。
李雅婷(2010)。品德教育敘事教材發展經驗之研究:一個師資職前教育課程行動。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05-140
李雅婷(2010,3月)。「想像」為核心之課程與教學:以Maxine Greene之美感教育與敘事課程策略為例。論文發表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與國立編譯館主辦之「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臺北市。
杜榮興(2006)。國小學童親子關係與家庭價值觀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汪文聖(1997)。描述與解釋-胡塞爾現象學作為科學哲學之探討。哲學雜誌,20,64-89。
汪淑珍、蔡娉婷編著(2009)。文類紛呈的女世界︰台灣當代女作家文選。高雄市︰麗文文化。
汪霞(2003)。課程研究:現代與後現代。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周孟香(1997)。父母的另一個選擇──單親家庭。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4(4),81-84。
周怡君(2008)。教師即陌生人──一位教師探索課程第三空間的生命敘說。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珮儀(2003)。後現代課程取向的理論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11-138。
周梅雀(2006)。Maxine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當代的教育哲思》導讀。中等教育,57(6),152-163。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周淑卿(2012)。課程美學研究在台灣:議題與問題。教育學報,40(1-2),31-44。
周麗端(1997)。我國中小學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Ⅰ)。 國科會個別型計畫 NSC86-2417-H-003-004。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33-156。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寶(2000)。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3,20-63 。
林佳燕(2003)。運用「故事」統整國小三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宛儀(2008)。Maxine Greene「教師存在與專業」觀點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芬玲(2007)。台南縣市國民中學家庭教育課程內涵及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淑玲(2003)。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編),家庭教育學(頁55-97)。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淑玲、黃秀珠(2004)。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國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規劃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林逢祺(2010,3月)。教學的「遊戲」結構。論文發表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與國立編譯館主辦之「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臺北市。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勤敏(1992)。現代生活與教育。臺北市:復文。
邱俊達(2009)。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阿布拉教育文化(2012,3月)。兒童需要閱讀。聯合電子報,16。2015年3月5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40/213309/web/#01
施宜煌、賴郁璿(2010)。「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當代教育研究,18(1),111-145。
柯華葳、詹益綾(2007)。國民中學閱讀推理篩選測驗編制報告。測驗學刊,54(2),429-450。
洪詠善(2005)。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環境藝術」敘事課程行動探究。新竹師院學報,20,131-170。
洪詠善(2010)。教學的美感經驗如何可能。中等教育季刊,61,1-13。
洪蘭、蔡穎卿(2014)。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臺北市:天下文化。
胡幼慧(2001)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究月刊,130,45-55。
席慕蓉(2000)。席慕蓉.世紀詩選。臺北市:爾雅。
席慕蓉(2012)。給我一個島。臺北市:印刻。
徐菁敏(2009)。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與成就差別預測力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徐靜嫻(2006)。多元識讀與動畫敘事課程在國語文領域統整中的應用-一個國語文領域統整課程發展之經驗分享。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1(1、2),55-77。
翁琬貞(2008)。國小三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翁雅屏(2003)。國小學童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市。
袁樹仁、姚靜、蕭貴(譯)(2003)。安德列.比爾基埃(Burguiere, A.)、克里斯蒂武娜.克拉比十-朱伯爾、馬爾蒂娜.雪伽藍、佛朗索瓦茲.左納邦德(主編)。家庭史.卷一。北京:三聯書店。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頁95-132)。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家庭生活教育與社區資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 學(頁321-349)。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課程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與教學轉化。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51-59)。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子樟(1999)。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市:天衛文化。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90-115。
張佳琳(2000)。從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檢視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之內涵。國民教育,40(4),54-61。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玲瑜(2010)。國民小學綜合活動教科書家庭教育教材內涵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振宇(1974)。家庭教育。臺北市:三民。
張麗芳(2001)。試論創建學習型家庭的八大關係。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教育會(主編),2001 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頁23-37)。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03)。家庭教育法。2014年10月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 LawAll. aspx?PCode=H0080050
教育部(200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課程綱要。2014年10月6日,取自http://moe. familyedu.moe.gov.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1090002
梅鳳珠(2005)。家庭教育方案規劃內涵之研究—以臺北縣申請學習型家庭教育方案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畢恆達(2003)。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載於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序(頁13-14)。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莊明貞(2005)。敘事研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莊明貞(2010)。課程領域教師敘事探究的發展及其效度評析。載於莊明貞(主編),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頁1-20)。臺北市:心理。
莊懷義、劉焜暉、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市:空中大學。
許秀玲(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家庭價值觀與其孝道實踐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美瑞(2001)。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質。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 (頁1-27)。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朝信(2004)。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省思。課程與教學季刊,7(4),27-42。
許雅婷(2002)。敘事式課程之理論與實踐-以「情緒教育主題」故事繪本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NSC95-2511-S-032-001)。臺北:淡江大學。
陳佩君(2007)。他們都在說什麼?─國小教室言談分析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陳青青(1986)。現代父母與親職教育。社區發展季刊,36, 27-30。
陳美芳、謝佳男、黃楷茹(2007)。影響高中優秀學生寫作表現的因素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63-86。
陳若琳(2004)。親職教育。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合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140-165)。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書梅(2008)。閱讀與情緒療癒—淺談書目療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0,4-9。
陳埩淑(2002)。「課的結構」之研究-以國中三年級歷史科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臺北市:心理。 喻維欣(2003)。家庭。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249-279)。臺北市:巨流。
彭淑華(1995)。我國家庭教育服務工作現況與發展。載於余巧芸(主編),各國家庭教育服務工作之研究—中、日、港、德、英、美之比較(頁9-40)。臺北市:臺灣地區家庭教育中心。
曾玉萱(2007)。一位國小教師提升小五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肇文(2005)。敘事探究對敘事教學的啟示-理念與實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75-109。
曾肇文(2007)。一個敘事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生活領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21-52。
黃月美(2005)。敘事研究--一種理解課程的教學的新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0,30-44。
黃永和(2001)。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怡瑾(1999)。家庭教育之界定與其資源分配指標之發展:以臺南市為例。臺南師院學報,32,231-254。
黃武雄(2013)。童年與解放衍本。新北市:左岸文化。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8)。建立優良的教科書審定制度。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6。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埱惠、盧亭如(2003)。敘事課程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一以《失落的一角》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3),48-65 。
黃琬婷(2013)。高雄市職業婦女家庭價值觀與終身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意舒(1992)。我國社會變遷中家庭教育的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81-396。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的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4。
楊茜評(2013)。繪本教學應用於五年級家庭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淑純(2004)。國小六年級實施文學閱讀與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智穎(2002) 。敘事式課程之探究及其對當前課程實踐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303-319)。臺北市:揚智
楊麗秋、黃秀霜、陳惠萍(2009)。書談閱讀教學對國小國語科低成就學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53-186。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
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臺北市:五南。
廖永靜(2005)。國民小學的家庭教育。教師之友, 46 (2) ,21-32。
劉修吉(1988)。培養優秀兒女的家庭教育。臺中市:青峰。
劉鳳芯、吳宜潔譯(2009)。Perry Nodelman & Mavis Reimer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臺北市:天衛文化。
歐用生(2003)。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28,373-387。
歐用生(2009)。尋找教學的詩性智慧。研習資訊,26(4),19-26。
歐佳玟(2007)。從《跨世紀小說精選》找尋閱讀中的兒童。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蔡伸章(譯)(1987)。Alvin Toffler著。未來的衝擊。臺北市:志文。
蔡秋雄(2005)。學校家庭教育實施之困境與順境探究。教師之友,46(2),58-63。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azden, C. B.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臺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5)。泰勒的課程思想。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頁25-53)。臺北市:冠學。
蔡慧芳(2006)。家政教育議題融入國小中年級綜合活動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明長(1997)。課程實施與教室討論歷程的詮釋分析─以國小五年級社會課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靖惠、徐秀菊(2010)。敘事課程在繪本創作教學的應用研究。視覺藝術論壇期刊,5,142-162。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46。 謝秀芬(1998)。家庭與家庭服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謝哲青(2013)。歐遊情書:因為太美,一定要說給你聽的風景。臺北市:圓神。
鍾啟泉、張華(編譯)(2003)。Pinar, W. F., Reynolds, W. M., Slattery, & Taubman, P. M.著。理解課程--歷史與當代課程話語研究專論(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韓良憶(譯)(2002)。Natalie Goldberg著。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臺北市:心靈。
簡良平(2012)。敘事課程界定與論述基礎之探究―提升學童語文識能的取徑。教育研究集刊, 58(2),1-36。
簡紅珠(2004)。從教學的道德性與藝術性論教學評鑑的盲點與限制。教育研究月刊,127,55-62。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4。 羅惠筠、陳秀珍(譯)(1994)。Morris, C. G. 著。現代心理學:生活適應與人生成長。臺北市亞美。
蘇勤惠(2007)。以文學作品進行國中生閱讀與討論教學之行動研究-性別學習優勢觀點。國 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Gaston Bachelard 著。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臺北 市:張老師文化。
三、英文部分
Arcus, M. E., Schvaneveldt, J. D., & Moss, J. J.(1993).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runer, J. (1985).Narrative and paradigmatic modes of thought. In E. W. Eisner (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ways of knowing(pp. 97-115).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Teacher stories — stories of teachers—school stories—storie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3), 24-30.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owning, J. & Leong, C. K. (1982). Psychology of reading.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Egan, K. (1992). Imagin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ages 8-15. London: Routledge.
Egan, K.(1986).Teaching as story telling: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isner, E. W. (1985). Aesthetic modes of knowing. In E. W. Eisner (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ways of knowing(pp. 23-36).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isner, E. W. (2002).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Greene, M.(1973). 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Belmont, Ca: Wadsworth.
Greene, M.(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reene, M. (2001).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4th ed., pp.83-89). Washington, DC: AERA.
Kottman, T. (1995). Partners in play: 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lay therapy.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Lauritzen, C., & Jaeger, M.(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through story: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Albany, NY: Delmar.
Lyons, N., & Laboskey, V. K.(2002). Why narrative inquiry or exemplars for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n N. Lyons & V. K. Laboskey (Eds.), Narrative inquiry in practice: Advancing 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 (pp. 11-27).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orgaine, C. A. (1994). Enlightenment for emancipation: A critical theory of self-formation. Family Relations, 43(3), 325-335.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Ritchie, J. S., & Wilson, D. E. (2000).Teacher narrative as critical inquiry: Rewriting the script.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wab, J. J. (1969).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8,1-23.
Shulman, B., & Mosak, H. H. (1988). Manual for lifestyle assessment. Muncie, IN:Accelerated Development.
Slattery, P. (2006).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White, H. (1981). The value of narrativ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 J. T. Mitchell(Ed.), On narrative (pp. 1-24).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therell, C., & Noddings, N. (1991). Stories lives tell: Narra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