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紹桓
論文名稱: 生根或疏離:上海年輕台幹的日常生活與交際生活
指導教授: 陳明祺
口試委員: 陳志柔
曾嬿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跨國移動台幹日常生活交際生活網路社群親密關係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原本屬於精英階層的台幹,隓著跨國移動的人數增加,台幹的專業性漸趨大眾化。台幹之間也開始形成階層,台幹的生活也隨著時代的改變,發生轉變,其中低階台幹雖然享有著台幹的光環,但卻與過往人們所認知的台幹生活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以往人們認為的台幹包二奶、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的景像並不再與這群台幹的生活劃上等號。
    交際應酬因為薪資與位階的下降而減少。低階台幹日常生活與社交生活,受到居住地影響,而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相同的是,經濟優勢的下降使他們無法炫富,並承受著回不去的壓力。另一方面,台幹與大陸人的關係維持在表面上的交往,私底下的社交圈卻是將大陸人摒除在外,同時這也在親密關係的擇偶選擇產生影響。被削弱的經濟優勢、不願與地方產生聯結的生活方式,低階台幹透過網路橫跨二岸,形成意義自足的虛擬社群生活。


    前言 3 研究緣起 3 第一章 研究問題與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問題意識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架構 7 1.2.1 跨國移動與認同 7 1.2.2 互動與劃界 10 1.2.3 從「台商」生活到「台商研究」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日常生活 20 第一節 前言 20 第二節 宿舍台幹生活 22 第三節 市郊生活 31 第四節 市區生活 36 第五節 生活在上海 40 第六節 小結 46 第三章 交際生活 48 第一節 工作與生活的疊合 48 第二節 台幹間的交際網絡與聚會 55 第三節 性別與情愛關係 60 3.3.1 台灣男性與大陸女性 61 3.3.2 台灣女性與大陸男性 66 3.3.3 台灣男性與台灣女性 69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結論 72 第一節 研究總結 7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75 參考文獻 76 英文部份 78 

    中文部份
    王君琳,2002,〈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方孝謙,2003,〈全球化衝擊下大陸台商的認同問題〉,載於許光泰、方孝謙、陳永生編,《世貿組織與兩岸發展》,台北:政大國關中心,489-504。
    李文仁,2003,〈昆山地區台資企業幹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芬,1995,〈大陸台商企業員工招募與任用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志勇,2008,〈台商“异/己”,“异域/故乡”之认同区辨(以上海从事文化产业的台商为例)〉。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白佳振,1996,〈大陸臺商企業管理幹部選任及派遣方式之研究-以食品業及電子業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錦龍,1994,〈台商赴大陸投資之人員派遣制度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平,2009,〈從居住空間看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當地的認同〉。《台灣政治學刊》13(2):113-169。
    林瑞華、耿曙,〈經濟利益與認同轉變:台商與韓商個案〉。《東亞研究》39,1:167-192。
    耿曙,2002,〈『資訊人』抑或『台灣人』?大上海地區高科技台商的國家認同〉。佛光大學「第二屆政治與資訊研討會」,宜蘭。
    吳李長,1995,〈我國企業駐外管理人員遴選與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潔,2006,〈飄洋過海的生活:台商配偶的遷移與轉變〉。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思敏,2010,〈派駐大陸工作勞動權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台北,桂冠。(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chor Books.)
    Bauman, Zygmunt 著、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Bauman, Zygmunt,1998,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cenc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張翔一,2010,〈舞台大、機會多 台灣人在上海 七成台青  追逐上海經驗〉。《天下雜誌》 443:112-131。
    曾嬿芬,2007,〈研究移住╱居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6: 75-104。
    曾嬿芬,吳介民,2010,〈重新思考公民身分的政治面向:移居中國之台灣人公民身分政策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32: 93-143。
    黃同圳,1995,《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風和出版社。
    詹曉雯,2003,〈台商/台幹與大陸人的差異建構:談界線的維持與游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鄧建邦,2002,〈近的距離:中國大陸台資廠的核心大陸員工與台商〉。《台灣社會學》 3: 211-251。
    — ,2008,〈彈性下的限制-理解中國台幹的跨界工作流動與生活安排〉。《研究台灣》3:1-36。
    — , 2009,〈持續地回家:大上海台籍經理人員的移居生活〉。《台灣社會學》18: 139- 179。
    蔣逸青,2009,〈群際接觸對登陸台灣人當地化之影響:以東莞及上海為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盈秀,2004,《誰是「賽夏族」?》。台北:向陽文化。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律賓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中國時報,2005,〈十八年來第三波 台灣西進族 年輕、專業、白領〉,10月8日。
    聯合報,2005,〈台胞大陸就業,中共大鬆綁〉,A3版,6月16日。

    英文部份
    Barth, Frederick,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A group of essays which are the results of a symposium of Scandinavian social anthropologists. Boston: Little, Brown.

    Beaverstock, Jonathan, 2005, “Transnational Elites in the City : British Highly-Skilled Inter-Company Transferees in New York City’s Financial District.”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1(2):245-268
    Bourdieu, P. 1979,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Ming-chi, 2006, “Fortress in the Air: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Taiwanese Export Manufacturing Transplant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April 6-9.

    Fechter, Anne-Meike, 2007, “Transnational Lives:Expatriates in Indonesia.” Hampshire, England: Ashgate.

    Hannerz,U, 1996,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London: Routledge.
    Portes,Alejandro,etal, 1999,“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 pitfalls and promise of an emergent research field.”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2 : 219-227.

    Tseng Yen-Fen, 2008, “Taiwanese Middle Classes in Shanghai: Migration Patterns of Skilled Taiwanese to China”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omparing Middle Classes in Ethnic Chinese Societies in Modern Asia-Pacific,organized by Center for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 June 13-14,2008.

    Sassen, Saskia ,1999, Guests and Aliens. New Press, New York, USA.

    – ,2005, Regulating immigration in a global age: a new policy landscape. Parallax, 11 (1). pp. 35-45.
    Shen Hsiu-hua,2005a,“Sex in Special Economic Zones: Taiwanese Business People in Coastal China.” Presented at the Centennial Conference on “Asian Horizons: Cities, States and Societ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August, 2005.

    — ,2005b, “The First Taiwanese Wives’ and ‘the Chinese Mistresses:’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Marital and Familial Labor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sian Transnational Families,”NUS, Singapore, February, 2005

    — ,2008,“The Purchase of Family: Money, Migration, and Gender in Making Familie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w Fares the Family?: Resili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Families in As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ugust 2008.
    Ward, Colleen, and Antony Kennedy, 1999, “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3(4):659-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