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秋虹 Chiu-Hung Liang |
---|---|
論文名稱: |
社會的下半身 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 The 'Erotic Zones' in the Social Body -- Governmentality of Sex during Japanese Colonzation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規訓 、性治理 、殖民 、下半身 、遊廓 、風俗營業 、女給 、性病檢診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企圖為日本殖民時期「風俗營業」的性治理提出可能的歷史解釋,透過「社會下半身」概念,去看見社會風化系譜的生成變化。本文發現,現代權力形式出現了一種轉身面對人群的轉向,戲院規訓空間誕生,官座退位,代之而起的隱遁到觀眾席身後的巡警「彈壓座」或臨監警察「檢閱席」;權力的眼睛開始深入過去所不及的社會角落,積極於現代性意義底下透明性的追求,基於一種深謀遠慮的預防,同時也不忘透視個人下半身,對各類風俗營業從業人口進行下體檢查。本文從風俗營業的核心產業-娼妓著手,重建萬華遊廓的風化地景,特別是一九三○年代起,女給(ェブわピよ;女服務生)、酒吧、飲食店、舞場、劇場、待合、女髮結以及咖啡店(ロ-иラ-)等新興風俗營業大量出現,時代享樂精神發難,且幾乎是以萬華遊廓為中心,再逐漸往城內他處擴散。我們發現絕對沒有一勞永逸的治理,原本以性交易為疆界的遊廓,它的外圍被「風俗營業」、「周旋營業」、「接客營業」取締規則層層環繞,在這場同心圓運動中,在不斷的分類當中形成具體的取締實踐、分門別類的殖民治理知識,讓我們重新思考性治理的歷史問題。正是在這個條件底下,「社會下半身」形成是一種權力過程,泛風俗營業在這個治理與逃逸的互動中產生,同時,性的治理正是透過性的蔓延成為可能。
英文文獻
Christine Geraghty. 2000. “Cinema as a Social Space:Understanding Cinema-Going in Britain, 1947-63.” Framework No.42 (The Journal of Cinema and Media) http://www.frameworkonline.com/42index.htm
Foucault, Micheal.
1979a.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Alan Sheridan(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b. “On Governmentality”. Ideology & Consciousness 6: 5-22.
1980. “The Eye of Power”. In Colin Gordon (eds.) 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The Harvester Press.
1985[1984]. The Use of Pleasure: volume 2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88a. “The Political Technology of Individuals”. In M. Luther (eds.)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Mass: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8b. “Politics and Reason”. In L. Kritzman (eds.) Michel Foucault: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Frank Dikotter. 1994. Sex, 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Medic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London:Hurst & Company.
Graham Burchell. 1991.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 with two Lectures by and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James H. Johnson. 1995. Listening in Paris: a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nneth Macgowan and William Melnitz. 1955. The Living Stage: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ater. New York:Prentice-Hall / Englewood Cliffs, N.J.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Patrick H. Hutton (eds.) 1988.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Madhava Prasad. 1993. “Cinema and the Desire for Modernity” Journal of Arts & Ideas, No. 25-6: 71-86.
Michelle Perrot(eds.)1990[1987].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V: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 Arthur Goldhammer(trans.)London: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chel de Certeau,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chel de Certeau, Luce Giard, Pierre Mayol. 1998[199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2:Living and Cooking. Timothy J. Tomasik(tran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rgot Berthold. 1991. The History of World Theater :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Baroque. Edith Simmons(trans.)New York:Continuum.
Norbert Elias. 1982 [1939]. The History of Manners. Edmund Jephcott(trans.) NY: Pantheon Books.
Roland Barthes. 1986. The Rustle of Language. Richard Howard(trans.)New York:Hill and Wang /Oxford :/Blackwell.
Roger Chartier(eds.)1989[1986].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Arthur Goldhammer(trans.)London: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 V. Srinivas. 2000. “Is There a Public in the Cinema Hall?” Framework Vol.42.
日文文獻
《臺中縣報》(明治三十一到三十三年),臺中:臺中縣(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微縮資料)。
《臺北市史》,昭和六年排印版,田中一二編,1985,臺北:成文。
《臺北市町名改正案內》,橋本白水,大正十一年,臺北:南玉出版協會。
《臺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提要》(一),大正十二年版,臺北州役所編,1966,台北市:成文。
《臺北縣報》(明治二十九到三十四年),臺北:臺灣日日新報報社(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微縮資料)。
《臺北廳誌》大正八年排印版,臺北廳編,1986,台北巿:成文,台一版。
《臺南縣報》,臺南:臺南縣(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微縮資料)。
《臺灣日日新報》,1973,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灣法令輯覽》,大正七年版,台灣總督府著,東京市: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北市:臺灣警察協會。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1995[1933],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密察解題,臺北市: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編,臺北:編者,明治三十一年至昭和十八年;大正九年(1920)題名改為「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臺灣總督府檔案》第七輯、第十輯,1995,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臺灣總督府第十九統計書》,1911,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臺灣事情》, 1916,臺灣總督府編,臺北市:臺灣時報。
《島ソ都》,橋本白水,1925,臺北市:南國出版協會。
《御大典紀念臺北市六十餘町案內》,昭和三年,荒川九編,台北市:世相研究社出版部。
竹中信子,2001,《植民地台灣ソ日本女性生活史》,東京都:田畑書店。
東方孝義執筆,昭和十七年[1942],《台灣習俗》,臺北市:同人研究會。
花松村編纂,1999,《臺灣鄉土緒誌》第六冊,臺北市:中一。
《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2001,坪內祐三、久世光彥編集,東京都:筑摩書房。
藤永壯,2001,〈殖民地臺灣ズれんペ朝鮮人接客業シ「慰安婦」ソ動員〉,桂川光正ナろ《近代社會シ賣春問題》,大阪:大阪產業大學研究所。電子全文見藤永壯個人網站:http://www.dce.osaka-sandai.ac.jp/~funtak/index.html
中文文獻
《二林鎮志》,2000,洪麗完總編纂,彰化縣二林鎮 : 彰化縣二林鎮公所。
《中華民國史內政志》,1992,國史館中華民國史內政志編纂委員會編,台北縣:國史館。
《台北市志》,1987,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衛生篇,周百鍊監修,1959,台灣市:台北市文獻會。
《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風俗篇,周百鍊監修,1976,台灣市:台北市文獻會。
《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1979,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台北縣鄉土史料》,1997,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臺北老地圖散步》別冊,2000,鄧南光等攝影,漢寶德等撰文,台北市:大地地理。
《臺灣民報》,日本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1923[民12]-1930[民19]發行;臺北市:東方複刊[複印],1973複印出版。
《臺灣民俗》,原民俗台灣雜誌(1943-1945)發行四十期,日文版,金關丈夫主編;中文版,林川夫主編,1991,台北:武陵。
《臺灣今昔之旅 臺北篇》,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1997,臺北:前衛。
《臺灣風俗誌》,1981,片岡巖撰,陳金田譯,臺北:大立。
《臺灣新民報》,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發行,1930[民19]-1932[民21]發行;臺北市:東方複刊[複印],1973複印出版。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二十九年四月至十二月),200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許錫慶編譯。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三十年一月至三十四年十二月),200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許錫慶編譯。
《台灣省政府公報》,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民國三十六年五月起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改名為《臺灣省政府公報》,自民國八十八年九月起由日刊改為月刊。
《台灣省議會公報》(1959--1998),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台灣省議會議事錄》(1963-),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宜蘭縣民眾生活史》,1998,林美容鄧淑慧江寶月作,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嘉義市鄉土史料》,2000,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
江寶釵,2002,〈日治台灣藝旦的教育書寫及其文化視野: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印永清、萬杰編著,1996,《三教九流探源》,上海:上海教育。
林時英,1965,〈臺北「平康」記〉,《臺北文獻》。
林俊穎,1997,《焚燒創世紀》,臺北:遠流。
李孝悌
1994,《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
2002,〈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
李榮鈞,2001,《沙鹿鎮戲院娛樂滄桑史話》,台中縣:沙鹿鎮公所。
李道明,1995,〈台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至1915〉,《電影欣賞》73期(十三卷一期),頁28-44。
李永熾,1997,〈從「遊廓」到「賣春防止」〉,《當代》122期,頁96-105。
庄司總一,《嫁給台灣郎的日本女子》,黃玉燕譯,2002[1942],台北市:九歌。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
胡繩武、程為坤,2001[1986],〈民初社會風尚的演變〉,《中華民國建國文獻 民初時期文獻》第二輯史著二,民初時期文獻編輯小組編輯,台北縣:國史館,頁467-494。本文錄自《近代史研究》第四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36-162。
侯希三,1999[1996],《北京老戲園子》,北京市:中國城市出版社。
紀田順一郎,2002,《日本現代化物語》(20世紀хв語э),廖為智譯,臺北:一方。
陳君玉,〈大稻埕的舊市場〉,《臺北文物》,七卷三期,頁36-41。
施蟄存, 2001[1931],《上海的狐步舞 新感覺派小說選》。
郭芝芬口述,王一剛記,〈台北懷古談〉,台北市:《台北文物》,第五卷第一期,頁52。
張德南、黃鏡全、葉龍彥、潘國正
1996,《風城影話—新竹市電影、戲院大事圖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作,張恆豪主編,1991,《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
賴和作,張恆豪主編,1990,《賴和集》,臺北:前衛。
葉龍彥
1996,《新竹市電影史》,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2001,《台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臺北縣:博揚文化。
劉善齡,2001,《西洋發明在中國》,香港:三聯。
劉宗德,1997,《特種娛樂營業管理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巿:行政院研考會。
《日本特種營業管理法》,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編 ,台北市:編者。(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
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
謝水森,2002,〈昔時的聲色歡場文化〉,《竹塹文獻》雜誌,第23期,頁8-17。
魏玓,1993,〈扭曲的成長~台灣電影產業分析(1945-1975)〉,《當代》,81期,頁78。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2002[1969],〈革命與性〉,《非凡小人物》,蔡宜剛譯,臺北:麥田。
愛德華.傅克斯,2000,《歐洲風化史》卷二、卷三,趙永穆、許宏治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法碧恩.卡斯塔-洛札茲(Fabienne Casta-Rosaz),2002,《調情的歷史》,林長杰譯,臺北市:臺灣商務。
羅蘭巴特,1993[1975],〈走出電影院〉,收錄於《羅藍•巴特隨筆選》,百花文藝。
羅蘭巴特,劉森堯譯,200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桂冠。
碩士論文
三澤真美惠,1999,《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 1895年-1942年》,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王文玲,1994,《日據時期臺灣電影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弘勳,1995,《臺灣地區「風塵次文化」之社會基礎》,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秀澧,2002,《台灣戲院變遷 — 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李崇僖,1996,《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婉琦,2001,《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之研究 1967-1999》,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宜秋,1999,《台灣「便所」之研究(1895∼1945年)——以「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為主題》,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中研院資料庫:「台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http://saturn.ihp.sinica.edu.tw/~yency/。
「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894-194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出版(1946)。資料庫網址: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Hygiene.htm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http://sotokufu.sinica.edu.tw/topic/database/
「台灣大年表」,內容主要是由《台灣經世新報社》編輯,參見「台灣日誌資料庫」:http://tbmc.infolinker.com.tw/twchrapp/menu/page1.htm
「極バペ京」日文網站收錄的「遊女遊廓年表」
沈從文,1957,〈跑龍套〉,《新景與舊誼》。電子全文網頁: http://ocr.tab.net.cn/GB/mjfc/s/shencongwen/xjyj/006.htm
俞平伯,1924,〈風化的傷痕等於零〉,《人生不過如此》,簡體版電子全文見http://www.huazhao.com/archive/yupingbo/yupingbo14.html。
〈戲院的隨規俗例〉,《中國佛山網》,網頁:http://www.chinafoshan.net/history/3c/200205080022.htm
北京市檔案局:www.bjma.gov.cn/bjda/9906/jccz.html
〈北京戲院滄桑〉,《北京文化網》,網頁:http://www.oldbj.com/bjlife/bjart/bjart0002.htm
崔金生
〈北京劇場的趣聞軼事〉,《中國舞台藝術網》,網頁:
http://www.jinxingshi.com/jjtq/024.htm
〈舊京 女演戲、聽戲〉,《生活時報》,1999年3月24日,網頁:http://www.gmdaily.com.cn/0_snsb/1999/03/19990324/GB/927%5ESH7-2409.htm
楊興梅,2001,〈從勸導到禁罰:清季四川反纏足努力述略〉,《世紀中國》(電子全文見:http://www.cc.org.cn/)。
新聞剪報全文影像系統收錄中央日報索引全文影像資料庫(1928-1949)、聯合報系(1953-)新聞全文、聯合新聞網(1988-)、中國時報系新聞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