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仕傑
論文名稱: 廣東省台資企業的關務研究
A study on customs practices by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指導教授: 陳明祺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三來一補廣東省全球商品鍊加工貿易轉廠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八零年代以來,廣東省「先行一步」成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其中台商在中國的加工貿易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從計畫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同時出現了兩個層次的圖像:一方面中國試圖在制度層次上控制外資進駐帶來的各種衝擊,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合同制」與「三來一補制度」,後者同時也是廣東一帶特有的工業地貌;另一方面「全球商品鍊」(global commodity chains)逐漸以愈趨複雜的組態(configurations)嵌入中國。本論文試圖回答廣東省台資企業的關務運作情形,期望藉著研究台商如何回應中國關務制度上面臨的挑戰,以順利承接在全球商品鍊中的出口任務。

    藉著關注台資企業的關務運作,本研究有以下啟示。首先,三來一補廠的發展見證了政商關係的變質,地方政府與台商相互餵養的合作關係被破壞;再者,華人的「文化親近性」仍然使台商於中國投資時取得一定程度的便利性,但政府與企業間的利益衝突仍時所多見;另外,藉由研究「轉廠」運作,本研究也看到了協力廠商之間同時出現正面及負面的互動,在地力量的頑強抵抗使得全球商品鍊在進一步嵌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最後,當被賦予全球商品鍊其中之一環節的任務時,台商弔詭地同時展現出相反方向的回應,一方面台商努力突破重重關務制度障礙,使得「貨」能夠「暢其流」,另一方面,當中國逐漸發展出更具效率的制度環境時,台商反而抗拒這種有利於其更彈性化生產、更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制度演變,同時選擇性地「遺忘」了在全球商品鍊下來自買家的壓力。

    本研究的田野調查時間是2007年10月至12月,地點為中國廣東省的深圳及東莞兩地。


    第1章導言………………………………………………….……1 第二章 廣東的加工出口發展簡史………….…….………..9 第1節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起源-三來一補………… ….9 第2節 中央法規…………………………………….……….11 第三章 貨暢其流大不易……………....….……………..17 第一節 在既有制度上直接回應……….…………..………17 Ⅰ 品名問題…………………………………….….………..17 Ⅱ 編碼問題…………………………………….….………..18 Ⅲ 合同中的單位認定問題………………………..………..18 Ⅳ 進出項平衡問題………………………..……..………..19 Ⅴ 客戶協調員企業…………………………………………..21 第2節 協力網絡間的多樣互動……………………..………28 Ⅰ 正面互動………………………………………..………..28 Ⅱ 負面互動………………………………………..………..29 第3節 市場取向………………………………….….………31 Ⅰ 買大單…………………………………………..………..31 Ⅱ 內購…………………………………………….….……..32 Ⅲ 買櫃…………………………………………….……..… 33 第4節 制度罅隙與尋租空間……………………..………..33 Ⅰ 紅包文化………………………………………...……….34 Ⅱ 報關員素質……………………………………...……….35 Ⅲ 企業與海關之間的多樣互動介面……………….……….36 (Ⅰ)官方支持的非官方機構……………………………...36 (Ⅱ)企業內成立「公關部」……………………………...37 (Ⅲ)台商協會………………………………………….…..37 (Ⅳ)台商協會背景之報關行………………………….....38 第四章 企業的穿衣哲學……………….…….…………..39 第1節關務處理對台資企業型態的影響……………………..39 第2節企業型態的轉型………………………………………..42 第五章 結論………………………….……….…………….49 Ⅰ政商關係的變質…………………………. ….……………49 Ⅱ 華人的文化親近性…………………………… … ……..50 Ⅲ 協力廠商之間的互動………………….. ……………..50 Ⅳ 全球商品鍊下台資企業的雙向回應……. … ………….51 第六章 附錄 附錄A 訪談記錄…………………………….… ……………53 附錄B 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之差異…………….. ………54 附錄C 加工貿易手冊…………………………….. ………55 附錄D 深加工結轉表……………………… ..……………57 附錄E 經營企業情況表………………….….. ……………58 附錄F 合同編碼單……………………….…….. …………59 附錄G BOM表…………………………………….… ……… 60 附錄H 2007年第44、46號文……………….…..………….61 參考文獻…………………………….………………... 66

    Bair, Jennifer. 2005. “Global capitalism and commodity chains: looking back, going
    Forward”. Competition and Change 9:2, pp.153-180.
    Bair, Jennifer and Peters, Enrique Dussel. 2006.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and endogenous growth: export dynamism and development in Mexico and Honduras”. World Development 34:2, pp.203-221.
    Gereffi, Gary 1994.“The organization of buyer-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 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Pp.95-122 in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edited by Gary Gereffi and Miguel Korzeniewicz.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1994.
    Hsing, You-Tien. 1993. Transnational Networks of Taiwan Small Business and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A New Patter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h.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Vogel, Ezra F. 1989. 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u, Jieh-Min. 1997. “ Strange bedfellows: dynamics of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local authorities and Taiwanese investo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6:15, pp.319-346.
    Yuan, Jing-dong and Lorraine Eden. 1992.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 Asian Survey 32:11, pp.1026-1045.

    林永法等(2005)大陸台商財稅金融實務手冊。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倪維(2006)透析中國稅務:台商常用稅法與實務案例解析。台北市: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楊友仁、夏鑄九(2004)跨界生產網絡的在地化聚集與組織治理模式:以大蘇州地區資訊電子業台商為例。地理學報 36:23-54。
    楊友仁(2005)電子業台商之跨界生產網絡與中國大陸地方發展研究—蘇州與東莞的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辛未(1993)珠江模式的分析。標緻出版有限公司。
    鄭陸霖(1999)一個半邊陲的浮現與隱藏:國際鞋類市場網絡重組下的生產外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5:1-46。
    廣東省統計局編,2004 廣東統計年鑑。
    廣東省統計局編,2004廣東統計年鑑。
    廣東省統計局編,2005廣東統計年鑑。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