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楓潔
Feng-Chieh Chang
論文名稱: 運用多層次提問策略進行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素養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on the Sixth Graders’ Reading Literacy
指導教授: 林紀慧
Chi-Hui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素養
外文關鍵詞: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reading literac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多層次提問策略」於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其在閱讀素養表現的影響。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法,以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全部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其中實驗組28位學生採用「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控制組105位學生採用「講述方式」閱讀教學,實驗教材採用南一版六年級第二學期國語教科書中記敘文體的課文共七篇,為期7週,每週2節課的實驗教學。並以「閱讀理解測驗」、「閱讀習慣問卷」、「閱讀態度量表」所得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探討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與「講述方式」閱讀教學後,學生在閱讀理解、閱讀習慣和閱讀態度上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
    一、閱讀理解方面: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的學生在閱讀理解的表現,顯著優於接受「講述方式」閱讀教學的學生。
    二、閱讀習慣方面:實驗組學生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前後,在「閱讀習慣」表現上,除「每天靜默閱讀時間」和「至圖書館看書頻率」,學生人數有微幅增加外,在「與家人朋友分享閱讀內容」、「至圖書館借書習慣」、「每週閱讀書籍量」的學生人數均沒有改變。
    三、閱讀態度方面:實驗組學生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前後,閱讀態度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做為教師在教學應用上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on the sixth graders’ reading literacy. A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adopted for the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four intact classes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wenty-eight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d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while one hundrend and fiv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material included seven articles from their Chinese textbook of the second semester which was published by Nanyi.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seven weeks, two classes per week. The results from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reading habits and reading attitude questio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propos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d:
    1.Students received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2.For the reading habits, the only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found on the items of “everyday silent reading time” and “frequency of going to the library”.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tended to change positively after receiving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3.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reading attitudes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fter their receiving of the multi-level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閱讀與閱讀理解的意涵 11 第二節 閱讀素養的意涵 26 第三節 提問策略與閱讀理解之關係 28 第四節 閱讀習慣與閱讀態度之關係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教材與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6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不同閱讀能力國小六年級學童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或「講述方式」閱讀教學後,在閱讀理解表現的情形 77 第二節 國小六年級學童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前與教學後,在閱讀習慣表現的情形 79 第三節 國小六年級學童接受「多層次提問策略」閱讀教學前和教學後,在閱讀態度表現的情形 8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2 附錄 97 附錄一 閱讀理解測驗命題初稿 97 附錄二 閱讀理解表現測驗(專家校度評定) 102 附錄三 閱讀測驗-專家學者評定意見彙整表 111 附錄四 閱讀測驗-學生表面效度意見彙整表 114 附錄五 閱讀理解測驗命題正式題本說明表 115 附錄六 閱讀理解測驗題本-正式版 120 附錄七 閱讀態度與習慣問卷(專家校度評定) 130 附錄八 閱讀測驗-專家學者評定意見彙整表 134 附錄九 前測問卷定稿 137 附錄十 後測問卷定稿 139 附錄十一 實驗課程各課提問問題彙整 141 表目錄 表2-3-1 提問問題類型說明與舉例對應表 31 表2-3-2 提問問題類型說明與舉例表 33 表2-3-3 提問問題答案來源說明表 33 表2-3-4 Alison King題幹設計與認知活動的對應關係表 34 表2-3-5 四個閱讀理解層次提問類型說明與舉例對應表 35 表2-3-6 提問策略對閱讀理解能力相關研究整理表 36 表2-4-1 閱讀習慣、閱讀興趣與動機的相關文獻整理表 44 表3-1-1 本研究之研究設計表 51 表3-2-1 各班參與研究人數統計表詳見 54 表3-2-2 研究對象人數統計表 54 表3-3-1 選用課文內容分析表 55 表3-3-3 閱讀理解測驗題目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 58 表3-4-1 PIRLS閱讀理解四層次與答題方式相對關係彙整表 64 表3-4-2 課文-最後一片葉子文章分析表 65 表3-4-3 最後一片葉子教案設計 67 表3-4-4 觀課教師名單及意見彙整表 71 表3-4-5 實驗組與控制組教學流程對照表 72 表4-1-1 六上國語期末考中閱讀理解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 77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同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成績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78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同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理解後測成績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78 表4-2-1 實驗組在閱讀習慣前測與後測人數統計分析表 81 表4-2-2 實驗組學生最常閱讀書籍前、後測統計分析表 82 表4-3-1 實驗組在閱讀態度前、後測總分之t考驗摘要表 84 圖目錄 圖2-2-1 閱讀理解影響因素分析圖 21 圖3-1-2 本研究之架構圖 53 圖3-4-1 研究流程圖 62

    參考文獻
    王奕臻(2012)。以共讀「橋梁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古秀梅(2004)。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琦瑜、錢欽昭(2012)。二十一世紀所需的素養。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18,12-17。
    余敏華(2010)。國小教師閱讀領導風格對學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分菁(2010)。DRTA-「引導閱讀-思考活動」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俊仁(2010)。大腦、認知與閱讀。臺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李靖怡(2012)。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
    林秀玲(2008)。發問策略教學對學生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秋美(2011)。提問策略教學對不同批判思考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理解與閱讀提問表現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語堂(2007)。讀書的藝術。臺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金明美著,張琪惠 譯(2010)。小學時期的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臺北市:李茲文化。
    南美英著,孫鶴雲 譯(2007)。晨讀10分鐘-培養快樂閱讀習慣、增進學習力78種高效策略。臺北市:天下。
    姚廼慧(2012)。晨讀十分鐘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柯華葳(1994)。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07-350)。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1。臺北市:天下。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
    柯華葳(2010)。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張建妤、詹益綾、游婷雅(2009)。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 。
    洪閔慧(2008)。閱讀動起來。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洪蘭(2004)。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最科學的聰明育兒法。臺北市:信誼基金。
    胡永崇(2008)。閱讀理解的教學評量方式。屏師特殊教育,16,1—9。
    孫曉雯(2010)。題幹式與6W提問策略對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之六年級學生在閱讀理解歷程與布題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佳琳(2010)。美國閱讀教育政策推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83-216。
    張佳琳(2012)。有效促進理解的閱讀教學方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3),83-90。
    張怡婷(2003)。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貴琳(2009)。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臺灣學生PISA2006閱讀素養表現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21-46。
    張貴琳(2011)。閱讀習慣的另類檢視-PISA閱讀投入因素。教師天地,172,77-81。
    張雅苓(2010)。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班級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靖如(2012)。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新住民學生閱讀動機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
    教育部(2012)。問思教學手冊。
    許芳菊(2012)。一個大專兵教會我的事-吳寶春。親子天下,31,158。
    許芳菊(2012)。上海教改啟示錄。親子天下,35,153。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許程鈞(2012)。電影媒體對國中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生玉(1985)。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怡陵(2011)。不同讀書會型態和性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怡琪(2011)。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學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53-62。
    陳秋霞(2010)。臺北市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玲(2009)。國小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與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祥麟(2011,12月25日)。從閱讀教思考教部提升教師能力。國語日報,1版。
    陳祥麟(2012,4月1日)。兩岸教師交流語文教學比一比。國語日報,1版。
    陳惠珍(2012)。閱讀教學中運用提問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雅鈴(2003)。一個班級的統整課程與閱讀教學的探究-以主題「新的開始」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文瑾(2009)。心智繪圖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昶慈(2009)。先備知識對於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童在閱讀歷程中自我提問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家瑩(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琬婷(2011)。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馨儀(2002)。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楊麗華(2003)。美國的閱讀運動。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3-12。
    葉春杏(民99)。文章摘要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雷娜‧莎朗、芭芭拉‧尼塞編著,吳瑞珠 譯(2008)。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格拉底對話。臺北市:五南。
    廖秋蓮(2008)。國小五年級國語文提問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廖鳳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賓敬蓀(2012)。PISA到底是什麼。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18,22-25。
    賓敬蓀(2012)。動機,閱讀教學的關鍵。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18,26-30。
    劉純曲(2012)。持續靜讀融入相互教學法之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能力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依芳(2010)。閱讀動機量表的信效度研究-以Wigfield的閱讀動機量表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宜芳(2008)。質問作者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枚峨(2010)。國民小學學校閱讀環境與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蔣佳穎(2008)。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嘉璇(2009)。四、五年級學生提問表現與閱讀理解的比較研究-以澎湖一所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賴榮興(2008)。自我發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發問與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品寬(2011)。概念取向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在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顏惠君(2011)。閱讀教學探究:香港與臺灣經驗之比較。教育研究月刊,2011(10),36-40。
    Adler著,郝明義、朱衣 譯(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市,台灣商務。
    Eysenck, W.W.&Keane, M.T.著 李素卿 譯(2003)。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
    Gagne, E. D. & Yekovich, C.W.著 岳修平 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模。台北:遠流。
    Goodman, K.S.著,洪月女 譯(1998)。談閱讀。台北市,心理。
    Marquardt著,方吉人 譯(2010)。你會問問題嗎。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
    Mayer, R.E.著 林清山 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