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倩瑜 Lin Chien Yu |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Learning Attitude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學童 、師生關係 、學習態度 、幸福感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learning attitude, well-be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台中縣18所國民小學四、六年級學童1037名為研究對象,施以「學童師生關係量表」、「學習態度問卷」以及「兒童幸福感量表」,並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學童整體師生關係尚稱良好,其中學童對「態度表現」成分的感受最強。
二、國小學童整體學習態度尚屬積極,其中學童的「學習信心」表現最好。
三、國小學童整體幸福感大致尚佳,其中以「正向情緒」面向的感受最佳。
四、女性、學業成就較高的國小學童有較佳的師生關係。
五、女性、學業成就較高及完整家庭結構的國小學童有較佳的學習態度。
六、女性、學業成就較高及完整家庭結構的國小學童有較佳的幸福感。
七、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具有典型相關,師生關係越好,學童的學習態度就越積極。
八、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幸福感具有典型相關,師生關係越好,學童的幸福感受就越高。
九、國小學童幸福感與學習態度具有典型相關,幸福感受越高,學童的學習態度就越積極。
十、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對學習態度具有預測作用,其中行為支持為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十一、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對幸福感具有預測作用,其中行為支持為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國小教師、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learning attitude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ethod adopted was survey research.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037 fourth and sixth graders from 18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ounty. The instruments includ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cale, well-being scale and questionnaire of learning attitud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s moderate. Students got highest scores in "manner performance" among the sec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2.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ended to be positive. Students got highest scores in "study confidence" among the section of learning attitude.
3. The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s above average. Students got highest scores in "positive emotion" among the section of well-being.
4. Female students with good academic performance had bette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5. Female students with goo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had learning attitude more positive.
6. Female students with goo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had better well-being.
7. There wa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bette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udents have, the mor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students perform.
8. There wa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bette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udents have, the more well-being students perceive.
9. There wa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well-being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ore well-being students perceive, the mor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students perform.
10.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learning attitude;"behavior support" was the best predictor.
11.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well-being ;"behavior support" was the best predictor.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s, this study gav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一、中文參考文獻
王千倖(1998)。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輔導,55,106-111。
王秀槐(18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8,247-248。
王俊喬(2004)。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財印(1991)。國民中學導師背景因素、期望水準與管教態度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武昌(2003)。國小學童資訊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石文宜(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任凱、陳仙子(譯)(2007)。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Schaffer, H. R.)
李弘善(譯)(2002)。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台北:遠流。(Cummings, C.)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昱德(2002)。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彩娜、鄒泓、楊曉莉(2005)。青少年的人格、師生關係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440-442。
李清榮(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専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金樺(200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杜永泰(2005)。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鴻穎(2005)。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月霞(2004)。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松崗。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5-11。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吳泓泰(2006)。國中生學習風格,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巫有鎰(2004)。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巫雅菁(2000)。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佩陵(2006)。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沈清松(1991)。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家。台北:正中。
周佳樺(2005)。國中學生國語文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周燦德(1996)。我國大學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志展(2004)。臺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怡君(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美珠(1987)。國小六年級師生教學方式一致性、師生關係及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清江(1987)。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淑芬(2006)。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淑惠(2005)。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慧玉(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慧真(2004)。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佳椿(2004)。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台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10月5 日。網址:hFFp://www.children.org.Fw/daFabase_reporF.php?offseF=25
苗元江(2007)。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8(4),42-46。
柯瓊惠(2003)。「成人教師/師生關係/課堂經驗」之探討。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侯駿廉(2006)。國小學童學習態度、頓悟思考能力及其對教師教學風格感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5)。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Argyle, M.)
胡小慧(2002)。台南市國中補校學生對教師信任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Seligman, M.)
徐蓓蓓(1982)。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涂妙如(1993)。幼兒與母親以及與教師間的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與學習行為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敏芝(1985)。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 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筱仙(1994)。卡爾.羅傑斯「個人中心」理論在成人教學上的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高相如(2005)。台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陳香利(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奎憙(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國樑(2005)。都市原住民高中學生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桃園縣朝陽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進冬(2003)。高職實施新課程後電機電子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秋明(1997)。台北市試辦學年學分制高職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振成(2001)。如何在社會變遷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諮商與輔導,181,42-44。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慧儀(2003)。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瑞蘭(200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怡玲(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郭榮澤(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良淵(2006)。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嘉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師生互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研究彙刊,8(1),115-137。
陸洛(2005)。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教育部(1998)。教育部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劃。
黃士招(1999)。師院生領導能力、領導類型及其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士嘉(2000)。師生關係的內涵及其形塑之道。學生輔導,71,頁96-103。
黃玉珍(2002)。高市國中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正鵠、楊瑞珠(1998)。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黃恒(1980)。國中教室師生關係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思芸(2004)。高職學生國文科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朝凱(2002)。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瑞芳(2007)。國小學童家長參與類型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文志(2006)。開創美好的生活: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課題。師友,466,頁54-61。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游松倍(2007)。臺北市高中職聽障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辜易天(2007)。國中學生依附關係、活動參與、教育抱負與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在台灣之適用性。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葉彥麟(2006)。高職教師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明晶(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Fsman, L. S.)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雯(2006)。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廖佳紅(2003)。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茂村(2002)。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英明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英昭(2005)。國小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趙梅如(1988)。國中學生教師信任感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東敏(2002)。職校學生之重要他人影響、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芬(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惠君(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申談(譯)(1993)。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Fhomas Gordon)
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妍綾(2005)。高中職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維義(2007)。淺談師生關係品質對教學成效之影響。飛揚~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刊,45。線上檢索日期:2007年09月24 日。網址:hFFp://www.bcFesF.nFnu.edu.Fw/flying/flying41-50/flying45-7.hFm
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鄭耀嬋(2001)。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保禎(1986)。生活管理能力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麗貞(2006)。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鑫城(2006)。高職學生學校社會資本影響因素及其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駱俊宏(2005)。E世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師生關係內涵之探析。學生輔導,99,160-166。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東歷(2002)。國中學生家庭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謝美香(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顏秀芳(2006)。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顏綠清(1980)。大學生國文態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3-125。
蕭淑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蕭雅云(200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寶鳳(2005)。從自體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師生關係及其對人格建構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8(2),325-352。
蘇建文(1993)。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23-51。
二、英文參考文獻
Amato, P. R. (1993).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divorce: Theories, hypotheses, and
empirical suppor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23-28.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Plenum.
Anderson, G. T. (1970). Effect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Research Journal, 7, 135-152.
Argyle, M. (1987). F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3.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 London: Basic Books.
Carlson, T. E. (1998). Family in transition: Russia childre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anada: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Davis, H. A. (2003). 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student teacher relationships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4), 207-234.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Fin, 8, 197-229.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Fin, 95(3), 542-575.
Evans, D. R. (2001).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its relaFionship to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1, 539-546.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d ed.). New York: Norton.
Flanders, N. A. (1970).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New York: Addison-Wesley.
Fleishman, E. A., & Harris, E. E. (1962). Pattern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Related to
Employee Grievance and Turnover. Personnel Psychology, 15, 43~56.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Klem, A. M., & Connell, J. P. (2004). Relationship matters: linking teacher support
Fo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4(7), 262-273.
Kyriacou, C. (1986). Relalionships with pupils. In C. Kyriacou (Ed.), Effect teaching in school. Oxford: Blackwe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Noll, R.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 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67, 423-436.
Reddin, W. J. (1970).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Rogers, C. R.(1961). On becoming a pea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Fhe classroom: 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Rinehart & Winston.
Ryff, C. D. (1995).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99-104.
Ryff, C. D., & Singer B. (1998).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Psychological Inquiry, 9(1), 1-28.
Sun, Y., & Li, Y. (2002). Children’s well-being during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process: A pooled time-se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472-488.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