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傅彩惠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發展與變遷(1895~1945)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ettlement in Maioli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1895~1945)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時期 、苗栗街 、聚落 、歷史地理學 、聚落地理學 |
外文關鍵詞: |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Miaoli Street, Settlement, Historical Geography, Settlement Geograph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定日治時期苗栗街作為研究場域,採取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途徑,分別從國家力量、重大建設、產業發展三個面向,來探討不同面向對聚落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研究方法上以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為主,輔以不同時期的地圖判讀,並將研究需要的相關資料繪製成地圖,再加上田野實地調查,以分析聚落發展與變遷的過程。
日治時期,本研究區的行政隸屬變化頻繁,共有八次之多。現今苗栗市的行政區域形成於大正9年(1920),之後一直維持到今日。其中除了1901~1908年的行政區域劃分,苗栗街為苗栗廳廳治所在地,其他時期都不是一級行政區的政治中心。當時苗栗廳的設置和廢除影響了苗栗街的商業氣氛和人氣,可見國家力量的運作對地方發展影響甚大。日治時期苗栗街(苗栗大字)是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等各方面的核心,當時在殖民政府的規劃下,各機關多集中在今中正路兩側,這些機關的設立與人員的移入,使得聚落進一步的擴大和繁榮。而北苗栗的社寮崗庄一帶,是因苗栗驛的設置才繁榮起來的新興區域,使南苗栗的街區由南向北擴展。日治時期苗栗街內有兩次市區改正,使聚落的型態改變,原有狹小街道被拓寬,曲線變成直線,街道空間加大。建築物大半改建為洗石子巴洛克兩層街屋,傳統街屋樣式逐漸消失。可惜苗栗街的市街規劃是比較消極的,除了將原有的道路拉直並稍加拓寬之外,並沒有藉由市區改正計畫促使新興區形成。
日治時期影響聚落發展最明顯的建設就是水利設施與交通建設。公路和私設輕便軌道,將苗栗平原地區生產的稻米、甘蔗等農作物,及鄰近山區生產的石油、樟腦、薪炭,運送到苗栗街買賣。鐵路則是對外運輸的一大動脈,苗栗驛的設置暢通了貨物的運輸,加快了的商業發展,因為交通的便利使得苗栗街的發展較鄰近地區來得繁榮。水利建設方面,將研究區內唯一的埤圳-龜山大陂圳加以整治和官有化,雖然農田面積沒有明顯的增加,但埤圳官有化的政策,解決私人經營埤圳之困難問題,使農業可以在取水無虞的情況下,稻米產量增加,土地贍養力提昇,而帶動整體聚落的發展。
產業發展方面,本研究區境內從事「官公吏」和「商業」的戶數比例遠較鄰近街庄高,是當時周圍街庄的政治、商業中心。其中以苗栗街(苗栗大字)是當時研究區內最繁榮的區域。農業方面,作物種類不多,以稻米和甘蔗為最主要作物,因佔了苗栗平原精華區的優勢,稻米產量和周圍街庄相比並不算少。工業方面,並不興盛,除了苗栗糖廠和石油會社的煉油廠之外,其他只是小型農產品加工廠及民生消費用品工廠。商業方面,延續清代,日治時期最熱鬧的區域仍然是在南苗栗,而苗栗驛的設置,帶動北苗栗的商業繁榮。鄰近公館庄的出礦坑和造橋庄的錦水石油產業興起,讓社寮崗庄(社寮崗大字)興起了石油製品集散的優勢。日治初期苗栗地區因為平原有限,農產品產量不多,商業買賣始終不興盛。但中期後逐漸轉為熱絡,苗栗大字各會社、組合林立,是當時苗栗街的金融商業中心。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苗栗街因國家行政區劃,公路、鐵路、輕便軌道的建設,保持清治時期以來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的地位,產業發展因水利設施的整治和官有化,農作物產量上升帶動了商業的繁榮,聚落更為擴張,奠定了國民政府時期發展的基礎。
The study selected Miaoli Street from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as the study site, adopting research path of historical geology and from national power, major infra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n settlement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 i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forementioned relevant literature, aided by the map interpretation from different time to produce map on relevant data needed for the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settlement through in-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the study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changed frequently up to eight times.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Miaoli today was formed since 1920 up to date. Except fo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from 1901 – 1908, the Miaoli street served as the governing site of Miaoli Hall while serving as first-class administrative political center. The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Miaoli Hall affected the commercial climate and popularity of Miaoli Street, indicating the great influence of operation in national power on local development. Miaoli Street (Miaolia Da Zi)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served as the core to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ransportation for nearby neighborhoods, where governmental agencies mostly centralized on the two sides of today’s Zhongzheng Road under the planning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t the time, leading to further expansion and prosperity in the settlement. Between Sheliaogangzhuang of Norther Miaoli was the emerging region prospering du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iaoli train station, pushing streets of Southern Miaoli to expand northwards from south. There were two urban corrections on Miaoli Street during the Japanese period that led to changes in the settlement models, where the previously narrow and small streets were expanded in width and the curve became straight lines, increasing space of streets. The architecture was mostly remodeled into Baroque two-story houses with washed granolithic finish and traditional finish housing gradually disappeared. It was a pity that the street plan of Miaoli Street was more negative with did not advocate the formation of emerging district through urban correction program with the exception of extending and slightly widening the original roads.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infrastructure specifically with the irrigation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The roads and private light rails have deliver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rice and sugar cane grown on the plain area in Miaoli as well as the petroleum, camphor, coal produced in neighboring mountains for sales at Miaoli Street. The railway was the major outbound transpor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iaoli train station has smoothed the transportation of cargo and accelerate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has more prospe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aoli Street compared to the neighboring areas. With regards to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the only Picun-Gueishan Dapochun from the study site was remediated and regulated. Although the acreage of farmland did not increase substantially, the difficulty in privately operated Picun has been solved under the regulation policy of Picun, hence the agriculture can increase rice productivity without concerns for water irrigation while land maintenance increased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settlement.
Fo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engaging in “public service” and “commerce” in the study site was far higher than the neighborhoods, serving as the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of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s at the time. Among which, Miaoli Street (Miaoli Da Zi)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area of the study site. Although the types of crops were few, namly the rice and sugar cane that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crops, the agriculture took advantage of the elite plain sites of Miaoli and hence the rice produ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s was considered relatively high. Industry in this site was not flourishing and with the exception of Miaoli Sugar Plant and the oil refinery of Petroleum Association, others merely comprised of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plants and consumer goods plants. The commerce extended from the most popular area since Qing Dynasty at Southern Miaoli. The establishment of Miaoli train station has driven the commercial prosperity of Northern Miaoli. The rise of mine field at nearby Gongguanzhuang and the Jingshui Petroleum industry in Zhaoqiaozhuang has driven Sheliaogangzhuang to take advantag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products.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plain in Miaoli area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the quant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mained low and commercial trading never prospered. However, the region turned popular in mid period while different associations and combinations were established in Miaoli Da Zi, turning the region was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on Miaoli Street.
Overall, due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roads, railway and light rail, Miaoli Street was able to retain the position i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ransportation center inherited from the Qing Dynasty for the nearby neighborhoods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whil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showed growt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ue to the remediation and regulation of irrigation facilities, driving the prosperity in commerce, expansion in settlement and solidifying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一、 史料
大江二郎(1936)。大安溪地震調查報告。東京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太田猛(1935)。臺灣大觀。臺南市:臺南新報社。
江里口商會(1908)。臺灣鐵道名所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杉浦和作(1929)。新竹州商工名人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
苗栗郡役所(1934)。苗栗郡要覽。新竹州:苗栗郡役所。
苗栗街役場(1934)。苗栗街要覽。新竹州:苗栗街役場。
國分金吾(1930)。新竹州商工名鑑。新竹:新竹圖書刊行會。
陸地測量部(1927)。兩萬五千分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陸地測量部。
陸地測量部(1929)。五萬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陸地測量部。
新竹州(1935)。新竹州報954號。新竹:新竹州廳。
新竹州(1937)。新竹州要覽。新竹:新竹州廳。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4、1926、1927、1929、1930、1932、1933~1942)。新竹州第二、四、五、七、八、十、十一~二十統計書。新竹:新竹州廳。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8)。昭和十年新竹州震災誌。新竹,新竹州廳。
新竹廳庶務課(1913~1919)。新竹廳第五~十一統計摘要。新竹:新竹廳。
臺灣水道研究會(1941)。臺灣水道誌。臺北:臺灣水道研究會。
臺灣總督官房企劃部(1940)。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4~1916、1922、1928~1931)。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6)。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1944)。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8)。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1937)。臺灣糖業統計-第二十五次。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物課(1920、1922、1923)。臺灣礦業統計-第十七、十九、二十。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1908~1913)。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
總督府警察本署(1923)。五萬分之一番地地形圖。臺北:總督府警察本署。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1905)。十萬分一臺灣堡圖。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善教民愛(1898年12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苗地乞糴(1898年11月20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5。
新苗米到(1898年12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米價昂貴(1899年2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4。
苗栗米價(1899年3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新苗腦數(1899年8月2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苗市冷淡(1899年8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地方廳長(1901年11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4。
新竹通信.苗栗廳管(1903年4月28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苗壟生況(1903年5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三叉河盛況(1903年6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新線開通之影響(一)(1903年7月10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新線開通影響(二)(1903年7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新竹通信.苗栗謀築廳舍(1904年2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改修龜山大陂(1905年7月26日)。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版 3。
苗栗商況一斑(1905年8月6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 4。
苗栗商工業概觀(1905年11月21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4。
去月中鐵道汲貨物(1906年5月3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4。
苗栗通信 製造石油(1906年7月8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 6。
苗栗廳舍落成式雜事(1906年9月2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3。
苗栗之陶瓷工場(1906年11月10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街改正道路(1907年4月13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2。
臺灣埤圳談(1907年8月21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4。
本島陶器(1907年8月28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片影(二)埤圳概況(1907年9月2日)。漢文版臺灣日日新,版4。
苗栗石油坑之現況(1907年9月4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2。
出礦坑輕軌(1908年9月2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2。
二大製油所設立(1909年2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3。
苗栗近況(1909年3月12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雜信.市場(1909年7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2。
苗栗雜信.酒造會社設立(1909年7月24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2。
苗栗糖廠准設(1909年8月26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2。
苗栗旅館(1909年9月28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5。
今後苗栗(1909年11月30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廳裁撤後之現象(1909年12月9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糖廍(1909年12月14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3。
四圳合併(1909年12月22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2。
苗栗今昔(1910年2月4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5。
輕鐵開通(1910年7月3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6。
私設鐵道現況(1910年9月4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2。
製腦大訟(1910年9月10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輕鐵(1911年6月10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版3。
苗栗商況(1913年3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輕鐵延長(1913年4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5。
新指定三等郵便局(1913年7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寶田石油發展(1913年8月3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栗湖道路改修(1913年8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6。
商工銀行與苗栗(1913年11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設南勢驛(1914年2月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糖米商會(1916年9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新竹(1916年10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版3。
苗栗將設水道(1917年5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版6。
苗栗(1918年2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2。
商工銀與苗栗(1918年3月10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1918年6月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製糖試搾(1919年1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5。
苗栗耐火煉瓦(1919年2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5。
苗栗(1922年8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街自働車(1925年04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日石 原油(1926年2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版1。
苗栗錦屋間軌道開通結果(1927年8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街民望設女校(1927年9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4。
新竹.開磋商會(1928年5月3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4。
苗栗街籌建孔子廟及校舍(1928 年7月3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信用組合(1928年8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大湖間道路改修(1928年9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設鮮魚市場(1928年9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龜山頭溪架橋工事(1929年4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8。
苗栗公司寮間州道改修工事(1931年3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 5。
苗栗產業道路(1931年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版8。
苗栗龜山橋 落成誌盛(1931年10月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8。
苗栗大湖間修路工事擬運轉自動車(1931年12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版8。
苗栗公司寮產業道路完成(1932年5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版3。
新竹.武德殿成(1932年12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為街民保健 苗栗街擬設水道 經費按廿五萬圓 州補助金按六萬圓(1933年07月05日)。臺灣新民日報,版3。
苗栗工商會舉發會式(1934年9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苗栗街人心漸安定 設復興會及建築組 近將來當見實現(1935年6月12日),臺灣日日新報,版8。
苗栗街民望設水道(1935年6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竹苗兩郡重要建物震害(1935年7月20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商銀苗栗支店落成披露(1936年11月25日)。臺灣日日新報,版8。
苗栗街水道起工式按來十月完成給水(1937年2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版4。
二、 期刊
王瓊足(2000)。沿山鄉街的發展-以旗山鎮為例。臺灣人文,4 ,207-239。
吳連賞(1999)。三民區聚落商街空間發展與鄉土環境問題調查研究。環境與世界,3,137~161。
東京通信社臺灣支局(1915)。苗栗製油所。新臺灣,6(2),198。
姜人偉(1980)。臺北縣三峽鎮聚落形態研究—三峽市街的發生及其變遷。臺灣文獻, 31( 1)65~90; 31( 2): 31~59。
施添福(1989)。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2),1-41。
洪燦楠(1978)。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29(3),190。
陳漢光(1972)。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85-104。
富田芳郎(1955)。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 85-109。
黃鼎松(1998)。從古文書看苗栗市的早期開拓。苗栗文獻,13,99-110。
John Fraser Hart(1982).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 A.A.A.G, 72:1 , 1-29.
三、 專書
不著撰人(1997)。建功壹世紀-苗栗縣苗栗市建功國小創校百週年校誌。苗栗:建功國小。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87)。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彎。臺北:帕米爾書店。
何來美(2001)。風霜.歲月.人情。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吳青蓉等(2008)。文化與產經的對話/戀戀後龍溪論文集。臺北:華立。
吳保容、黃隆鑫(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二十三工商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宋國英(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十三交通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尾部仲榮編(1930)。臺灣各地視察要覽(一)。臺北:臺北出版協會。
李明賢(2001)。咸菜甕鄉街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李筱峰(2002)。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社。
沈蔭茂(1962)。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錦宏等(1999)。物阜民豐的後龍溪。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東鄉實、佐藤四郎(1916),臺灣植民發達史。臺北:南天。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雅軒(2003)。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文化。
昭和製糖株氏會社(1937)。昭和製糖株式會社十年誌。臺北:昭和製糖株氏會社。
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紀文容(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二十二礦業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苗栗市誌編纂委員會(1998)。苗栗市誌。苗栗:苗栗市公所。
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臺灣省苗栗縣志-卷首。苗栗: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臺灣省苗栗縣志-政事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徐國章編譯(1999~2002)。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史料彙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上)。臺北:南天。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
陳鴻圖(2008)。臺灣史-增訂三版。臺北:三民。
黃武達(1996)。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歷程基本史料之調查與研究。臺北:文化大學。
黃武達(2000)。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都市計劃歷程之建構。臺北:南天。
黃新發(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廿六教育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臺北:常民文化。
黃鼎松(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楊彥騏(2001)。臺灣百年糖紀。 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編(1990)。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2003)。臺灣總督府員警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增本、林中光(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十七司法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2003)。臺灣的舊地名。臺北:遠足文化。
蔡啟恆譯(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Davidson,Lames W 撰)。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錦宏(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十二建設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賴典章等(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二自然地理誌。苗栗:苗栗縣政府。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戴寶村(2007)。簡明臺灣史。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戴寶琳(1970)。苗栗縣誌-卷四經濟誌。苗栗:苗栗縣政府。
四、 博碩士論文
王銘國(2009)。1945年以前中港聚落發展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珮瑜(2005)。苗栗縣後龍鎮聚落發展之研究。臺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歆婕(2009)。竹北市的聚落發展與變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軒志(2002)。臺灣北部水利開發與經濟發展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周麗娜(2004)。臺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于煒(2001)。竹東的聚落發展(1718-2000)─一個空間史的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聖欽(2001)。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家菁(1992)。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素瑤(1998)。新竹縣湖口鄉聚落形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淑娟(2004)。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慈欣(2002)。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志梧(1988)。空間變遷之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鴻圖(1993)。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國峯(2004)。清代苗栗地區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雯娟(1990)。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志龍(2007)。桃園縣八德市聚落發展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慧真(1994)。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朝陽(1994)。臺灣傳統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泰榮(2001)。曹公圳及相關水利設施對鳳山平原社會、經濟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仲浩(2003)。宜蘭舊城區的市街發展與變遷。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銘育(2005)。清代臺灣中部的市街與商業網絡。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顏素麗(2001)。臺南市安南區農田水利與聚落發展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五、 其他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http://thcts.ascc.net/view.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