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惠淳
Zhang, Hui-Chun
論文名稱: 甘耀明小說中的鬼魅書寫
The Description of Ghost in Gan, Yao-ming’s Novels.
指導教授: 羅仕龍
Lo, Shih-Lung
口試委員: 陳芷凡
余能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甘耀明鬼魅《殺鬼》後鄉土鄉野
外文關鍵詞: Gan, Yao-Ming, Ghost, Ghost Slayer, Post-Folklore Literature, Rura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甘耀明是台灣著名的後鄉土作家,歷來針對他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後鄉土,鮮少有人以鬼魅視角研究其小說。本文以甘耀明小說裡的鬼魅作為研究主體,以《殺鬼》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鬼魅書寫的特色和所反映的時代意義。
    本文首先從台灣文學史的角度闡述甘耀明的生平、創作與其作品評價,釐清他在台灣文學中的地位。接著,梳理台灣鬼魅書寫的概況,特別是2000年以後的鬼魅書寫作品產出,並將甘耀明放置在鬼魅書寫譜系之中,觀看甘耀明鬼魅書寫在台灣文學中的獨特性。接著,藉由文本細讀探討甘耀明小說中的鬼魅類型與形象塑造,並且分析鬼魅的功能和意義。甘耀明的鬼魅書寫反映台灣複雜的歷史、身份認同問題,以及反映時事、社會脈動,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鄉野是甘耀明小說中常見的敘事空間,甘耀明以鬼魅作為形塑空間的媒介,本文關注其所形塑的空間類型,將其所形塑的空間分為農村、山林和關牛窩。關牛窩是甘耀明小說中反覆出現的鄉野空間,因此,本文探究關牛窩在其小說中的空間轉變,特別是關牛窩的戰爭空間,透過關牛窩在戰爭下呈現的破敗景象,反映戰爭對人們帶來的傷害。本文旨在揭露甘耀明鬼魅的特色和意義,並彰顯甘耀明在台灣鬼魅譜系之中的獨特地位。


    Gan, Yao-Ming is a renowned Post-Regional writer in Taiwan. Previous studies on his work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Post-Regional aspects, with little attention given to the perspective of ghosts and spirits in his nove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hostly elements in Gan's stories, analyzing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pochal significance they reflect.
    The study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Gan's life, creations, and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hi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clarifying his status i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It then outlin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ghostly writings in Taiwan, noting an increase in such narratives post-2000. By situating Gan, Yao-Ming within this ghostly writing genealogy, we explore the uniqueness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Taiw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close textual reading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portrayals of ghosts and spirits in Gan's novels and analyzes their functions and meanings. Gan's spectral writing reflects Taiwan's complex history and issues of identity, mirroring current events and social dynamics, thus bearing profound epochal significance. The rural and wild landscapes in Gan's narratives often serve as settings, with ghosts and spirits acting as mediators in these spaces. The study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types of spaces he portrays, such as rural areas, forests, and Guanniuwo—a recurring rural setting in his stor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uanniuwo, especially as a war-torn space, is explored to highlight the devastation brought by war on people.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Gan's ghostly narratives and to highlight his unique position in Taiwan's spectral writing lineage.

    誌謝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劃定、研究文本說明與方法 3 一、 範圍劃定:鬼魅的定義 3 二、 研究文本說明 6 三、 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回顧 8 一、 甘耀明小說相關的學位論文 8 二、 以甘耀明為題的其他研究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台灣文學中的甘耀明與鬼魅書寫 16 第一節 甘耀明的生平和文學創作 16 第二節 台灣當代小說與鬼魅書寫的關聯 21 一、 鄉土文學與民間信仰的關聯 21 二、 台灣小說中的民間信仰 25 第三節 台灣文學鬼魅書寫的發展概況 28 一、 鬼魅書寫的出現與發展 28 二、 台灣鬼魅書寫重要作家及其創作面向——以司馬中原、李昂為例 31 三、 甘耀明小說中的民間信仰與鬼魅書寫 34 第四節 小結 36 第三章 甘耀明鬼魅書寫的類型及其意義 38 第一節 甘耀明塑造的鬼魅形象 38 一、 山中精怪:魍神的形象改造 39 二、 水鬼意象的化用 41 三、 群鬼現身:帕與鬼王、日本鬼的交織 43 第二節 鬼魅書寫的功能及其意義 46 一、 鬼魅書寫的功能 46 二、 鬼魅敘事的意義:作為人性關懷的展現 51 第三節 小結 53 第四章 從鬼魅到鄉野 55 第一節 鄉野空間的定義 55 第二節 魍神出沒:農村與山林的神秘空間 57 第三節 鄉野中的學校——水鬼學校 59 第四節 關牛窩的空間轉變 64 一、 關牛窩村落:以伯公廟為中心 64 二、 《殺鬼》關牛窩的空間塑造 68 第五節 《殺鬼》關牛窩的殖民空間 69 一、 混雜關牛窩:多元的身份認同 70 二、 關牛窩中的抗日空間 73 三、 關牛窩的戰爭與戰後空間 75 第六節 小結 80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文獻 85

    一、 中文專著
    (一) 作家專著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甘耀明,《水鬼學校與失去媽媽的水獺》,台北:寶瓶文化,2005年。
    甘耀明,《殺鬼》,台北:寶瓶文化,2009年。

    (二) 其他專著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訂,《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2016年。
    王家祥,《魔神仔》,台北:玉山社,2002年。
    王溢嘉,〈論司馬中原的靈異小說〉,收錄於鄭明娳主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司馬中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頁237-252。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頁223-238。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頁407-445。
    王憲吉,《民間信仰與陰陽轉換——以黃春明、李昂、吳明益九〇年代以後小說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年。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何佳穎,《當代台韓小說政治暴力創傷的空間閱讀,(2000-202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
    吳明益,《虎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年。
    吳紹微,《台灣新世代作家甘耀明、童偉格鄉土小說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呂政冠,《台灣鄉土文學中的「民間」敘事與實踐:以黃春明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昂,《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李嘉勳,《一個譜系的形成:「軍中三劍客」的鄉野傳說研究》,新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李惟蒨,《台灣新世代作家女同志小說研究——以李屏瑤、楊双子與柴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2020年,頁56-59。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林巾力,《「鄉土」的尋案: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年。
    林君慧,《新世紀台灣鄉土小說題材與表現手法研究——以甘耀明小說作品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宜澐,《惡魚》,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林明德,〈論民間文學的改寫問題〉,《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頁301-310。
    林昭吟,《台灣1980年代以降後鄉土小說的過渡與發展》,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4年。
    林美齡,《李昂《看得見的鬼》之寓意探討》,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型〉,收錄於《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翁嘉禧,〈二二八事件及其經濟面影響〉,《戰後初期台灣經濟與二二八事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年。
    袁瓊瓊,《恐怖時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台北:前衛出版社,2015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文學,2004年。
    陳秀珍,《甘耀明小說《殺鬼》的鄉土、歷史與美學風格》,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5年。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陳惠齡,《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陳震宇,《世代、性別與族群交織的成長之路——甘耀明《殺鬼》與《邦查女孩》之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年。
    舒懷緯,《論甘耀明《殺鬼》的後鄉土書寫》,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澤新,《中國鬼文化》,台北:博遠,1993年。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〇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董芳苑,《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劉昭延,《甘耀明小說的歷史與鄉土書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劉琳,《甘耀明新鄉土小說的鬼魅敘事研究》,贛州:贛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劉雯慧,《當代華文小說的政教敘事:以西藏、馬來西亞和台灣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9年。
    劉還月,《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2000年。
    蔡宏進,《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
    蔡欣潔,《後戰爭時期存活為人——論甘耀明歷史小說《成為真正的人》》,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23年。
    鄭志明,《台灣宗教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魯迅,《魯迅自編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
    戴寶村,《台灣政治史》,新北:五南圖書,2006年。
    謝坤權,《百鬼晝行:李昂、甘耀明、童偉格小說中的鬼魅敘事(2000-201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
    謝芸欣,《戰後台灣社會變遷中的廟會活動(1945-1990)》,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
    鍾愛玲,《徘徊在「鬼」「怪」之間:苗栗地區「魍神」傳說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羅慧娟,《甘耀明小說研究——以2011年前的作品為探討範圍》,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12年。
    饒展彰,《甘耀明新鄉土小說中的死亡書寫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04年。

    二、外文專著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周尙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新北:立旭文化,2021年。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Wissenschaft als Beruf/ Politik als Beruf),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三、期刊論文
    《文訊》專題,〈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小說類):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文訊》第422期,2020年12月,頁44。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10卷1期,1991年3月,頁13-18。
    林聖欽,〈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地理研究》,第45期,2006年11月,頁23-49。
    韋黃丹,〈新世紀台灣鄉土小說中「返魅敘事」〉的峰迴路轉——以伊格言、甘耀明、童偉格為例〉,《華文文學》第154期,2020年10月,頁33-39。
    徐禎苓,〈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事之轉變:以王文興〈海濱聖母節〉與吳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7期,2011年7月,頁29-48。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台灣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25-30。
    許秀霞,〈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季刊》第48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41-154。
    許榮哲,〈那一年,大家都叫我們8P〉,《聯合報》副刊,2014年3月20日。
    陳芷凡,〈戰爭與集體暴力——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年4月,頁157-184。
    陳惠齡,〈宗教聖像作為文學符號的詮釋與意義——以老子、媽祖、哪吒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2014年3月,頁309。
    陳惠齡,〈空間圖示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書寫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129-161。
    楊雅儒,〈諧謔的戰爭史─《殺鬼》的歷史/暴力書寫〉,《文訊》第292期,2010年2月,頁104-105。
    劉亮雅,〈女性、國族、鄉土——以賴香吟的〈島〉與〈熱蘭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見的鬼》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9月,頁7-36。
    劉亮雅,〈重返1940年代台灣——甘耀明《殺鬼》中的歷史傳奇〉,《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年4月,頁221-250。

    四、網路資料
    台灣文學資料館網站: https://mtl.au.edu.tw/p/406-1084-97417,r112804.php?Lang=zh-tw ,檢閱日期:2023年5月3日。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站,台灣漢人民間信仰典藏知識單元: http://digimuse.nmn s.edu.tw/Demo_2011/NewModule.aspx?ObjectId=0b00000181e27601&ParentID=0b00000181e104bc&Type=&Part=&Domain=ha&Field=re ,瀏覽日期2024年5月15日。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 &rno=2002.005.0346.0005 ,檢閱日期:2024年2月16日。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70913000 002 ,檢閱日期:2024年3月10日。
    陳瓊如,〈甘耀明——六年級第一人〉,聯合文學 http://city.udn.com/78/3597380 ,檢閱日期:2022年10月12日。
    愛麗絲,〈專訪《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甘耀明:用兩肩扛起創作與工作,寫作讓我覺得自己不平凡〉,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0980/fullpage ,瀏覽日期:2022年7月18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