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品蓉
Lai, Pin Ju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南市戲院的出現及其文化意義
The Emergence of Theaters in Tainan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石婉舜
Shih, Wan Shun
口試委員: 蘇碩斌
簡秀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台南市都市化戲院大黑座蛭子座南座大舞台戎座新泉座宮古座世界館戎館
外文關鍵詞: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nan City, Urbanization, Theatre, Daikoku-za Theatre(大黑座), Ebisu-za Theatre(蛭子座), Minami-za Theatre(南座), Daibutai Theatre(大舞台), Ebisu-za Theatre(戎座), Shinisen-za Theatre(新泉座), Miyako-za Theatre(宮古座), Sekai-kan Theatre(世界館), Ebisu-kan Theatre(戎館)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台灣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具商業性質的現代戲院。環繞著戲院的出現,台灣地方社會的產業活動、民眾休閒娛樂習慣與個人身體的空間感知經驗皆產生變化。為瞭解「戲院」如何在傳統社會的神廟劇場以外出現,進而成為都市民眾休閒生活重要去處的過程,本研究特以日治時期台南市為對象,爬梳戲院相關的報刊、雜誌、公文書、統計資料、地圖、人名錄與回憶錄等史料,從中重建九間戲院的相關事實。根據此一基礎,筆者發現台南市戲院數量的增加與地理分佈位置,乃隨著都市發展受到拆除城牆、市區改正與運河完工等都市空間結構變化的重大事件所影響而出現明顯變化。亦即,戲院的出現及座落的區位與整體都市規劃進程、人口分布及娛樂街區軸線的改變之間,具有相呼應的關係。此外,個別戲院在興建過程、座落區位、觀眾的空間經驗與組織經營等面向,皆展現出不一而足的樣貌。其中1911年誕生的「大舞台」(1911-1945)為全島第一間由台人集資、興建與經營的戲院,具有台灣人劇場主體性的實踐意義;1928年「宮古座」(1928-1945)劇場的出現,由於涉及台南市市營劇場此一重大公共建設議題,其劇場空間、經營人事與建設目的的演變,因而跟其他戲院大為不同,具有特殊性。筆者也通過分析殖民政府制定的戲院相關法規以及報刊記者的新聞報導,探討殖民者與新聞媒體所形塑或反映的戲院意象,可以說戲院此一大眾娛樂空間所具有的現代性意涵,也因身份、階級、性別之不同而呈現文化想像的差異視野。以日治時期台南市為例,可知戲院出現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具有豐富的層次與面向,即便上述戲院在今日皆已消失,其與地方、人民情感、記憶與認同的關係,仍以許多不同的形式持續存在著。


    While Taiwan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modern commercial theatres began to emerge.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se theatres, local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publics’ leisure activities, and citizens’ bodily perception of space all experienced changes.
    To understand how modern theatres came into existence a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mple theatres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significant site where city residents’ leisure activities took plac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facts about nine modern theatres in Tainan City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by us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newspapers, magazines, government gazettes, statistics, maps, name directories, and memoirs.
    As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hows, the growth of theatres and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re overdetermined by events which caused urba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demolition of city walls, city re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anals.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high relevance between the emergence and numbers of theaters and progression of urban renew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shifting of axis of entertainment districts.
    Moreover, these theatr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truction process, locatio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audience’s spatial experience. Daibutai Theatre (1911-1945), 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theatre co-funded, constructed, and managed by Taiwanese people, signifying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theatrical subjectivity. Miyako-za Theatre (1928-1945) stands apart from other theatres in ter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atrical spac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purpose since it involves the issue of public construction.
    In the thesis we also analyzed news reports and theatre regulations made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atre constructed or reflected by the colonizer and news media. We revealed that the modernity that those theatres represent can be attached with diverse cultural significa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nder, identify, and social status perspectives. The theatres in Tainan that emerged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formed complex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ocality. Though the above mentioned theatres have all become a thing of the pas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local space, the communal feelings, memories,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at they evoked still remain and exist in many different for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近代都市空間與戲院 12 第一節 從府城到台南市 12 第二節 台南市娛樂街區的變遷 21 第三節 戲院的出現、分布與族群 27 第三章 個別戲院的區位、觀眾空間經驗與組織經營 30 第一節 拆城牆以前出現的戲院:「台南座」、「大黑/蛭子座」 31 第二節 市區改正後出現的戲院:「南座」、「大舞台」、「戎座」、「新泉座」 37 第三節 運河完工後出現的戲院:「宮古座」、「世界館」、「戎館」 64 第四節 小結 79 第四章 投向戲院的視線 82 第一節 從法規看戲院-殖民統治者的視線 82 第二節 從報刊報導看戲院-新聞記者的視線 93 第五章 結論:從葉石濤小說重建的戲院記憶說起 99 參考書目 附錄一:大舞台株式會社資料 附錄二:宮古座劇場合資/株式會社資料 附錄三:1930年興行場及興行取締規則

    (一) 史料文獻
    1.期刊篇章
    王育德著,葉笛譯,〈台灣演劇的今昔〉,收於《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頁144-159。
    社團法人台灣建築會,《台灣建築會誌》4輯3號,台北:社團法人台灣建築會,1932年,頁52-54。
    社團法人台灣建築會,《台灣建築會誌》6輯1號,台北:社團法人台灣建築會,1934年,頁42-43。
    許丙丁,〈台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一)〉,《台南文化》,4卷1期,台南:台南市政府,1954年,頁20-23。
    許丙丁,〈台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二)〉,《台南文化》,4卷3期,台南:台南市政府,1955年,頁17-21。
    許丙丁,〈台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三)〉,《台南文化》,5卷1期,台南:台南市政府,1956年,頁31-39。

    2.專書
    台灣新聞社編,《台灣商工便覽》,1918年。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台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台灣演劇調》,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1928年。
    石川義昌,《歐米禮式》,東京:博報堂,1911年。
    安倍靖吉,《台南州觀光案內》,台南州:台南州觀光案內社,1942年。
    竹本伊一郎編,《台灣會社年鑑》,台北:成文,1999年。
    竹本伊一郎編,《台灣株式年鑑》,台北:成文,2010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收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21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吳德功,《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2年。
    杉浦和作編,《台灣會社銀行錄》,台北:成文,2010年。
    林豪,《澎湖廳志》,台北:大通,1984年。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收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05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高拱乾,《台灣府志》,收於《台灣文獻叢刊》第65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南投巿: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連雅堂,《台灣詩乘》,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1992年。
    連雅堂,《劍花室詩集》,台北:林公熊徵學田,1954年。
    陳肇興,《陶村詩稿》,收於《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1輯第4冊,台北:龍文,1992年。
    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12》,台北:成文,1983年。
    鹽見喜太郎編,《台灣銀行會社錄》,台北:成文,2010年。

    3.報紙
    台南廳,《台南廳報》,台南:台南廳,1903-1920年。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新報》復刻版(現存1921-1937年),台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市立圖書館,2009。

    (二) 專書研究
    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1993年。
    Christopher Balme著,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台北:書林,2010年。
    外山晴彥著,蘇暐婷譯,〈日本神社事典:進入神話傳說與神靈隱身之所〉,台北:台灣東販,2014年。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2001年。
    中國戲曲誌編輯委員,《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蕭凌、紹華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戲劇卷》,北京:知識產權,2010年。
    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大學,2003年。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台北:前衛,2002年。
    王育德著,邱振瑞等譯,《創作&評論集》,台北:前衛,2002年。
    王浩一,《在廟口說書》,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8年。
    何培齊,《日治時期的台南》,台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吳紹蜜、王佩迪,《蕭守梨生命史》,宜蘭:傳藝中心,2000年。
    吳建昇、蔡郁蘋、杜正宇、蔡博任合著,《大台南的前世今生》,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李弈興,《府城.彩繪.陳玉峰》,台北:雄獅,2002年。
    卓克華,《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1990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增訂本,台北:聯經,2009年。
    松添節也譯,鄭道聰、高國英編,《回到一九四:日本兵駐台南日記》,台南:社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協會,2014年。
    林榮鈞,《沙鹿鎮戲院娛樂滄桑史話》,台中:沙鹿鎮公所,2001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邱坤良,《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台北:遠流,2008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2000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2006年。
    許丙丁著,呂興昌編,《許丙丁作品集》上、下冊,台南巿:台南巿立文化中心,1996年。
    陳燁,《烈愛真華》,台北:聯經,2002年。
    陳桂蘭、王朝陽,《南瀛戲院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
    黃武達,《日治時代台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2)》,台北:南天,1998年。
    黃武達,《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台北:南天書局,2006年。
    黃天橫,《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年。
    黃信彰,《工運.歌聲.反殖民: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年代》,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葉石濤,《紅鞋子》,台北市:自立晚報,1989年。
    葉石濤,《不完美的旅程》,台北:皇冠,1993年。
    葉石濤,《從府城到舊城》,台北:翰音,1999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第1-5冊小說卷,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2006年。
    葉龍彥,《新竹市戲院誌》,新竹:新竹市文化基金會,1996年。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年。
    葉澤山,《圖像府城:台南老照片總覽簡本》,台南:台南市文化基金會,2013年。
    葉漢鰲,《日本民俗信仰藝能與中國文化》,台北:大新,2005年。
    遠流台灣館編、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年。
    蔡瑞月口述、蕭渥廷主編,《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鄭道聰,《大台南的西城故事》,台南:台南市文化局,2013年。
    謝一麟、陳坤毅,《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高雄:高雄市政府,2012年。
    謝奇峰,《台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台南:台南市文化局,2013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韓石泉自傳》,台南市: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委員會,1966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2010年。

    (三) 期刊論文
    王健行,〈民國前十年至民國五十年間台灣電影事業概述〉,《台灣文獻》38卷4期,1987年,頁1-34。
    王溪清,〈日據時代在府城台南所舉行的規模最大活動--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台南文化》48期,2000年,頁140-155。
    王耀東,〈《往日情懷》魂縈老城舊夢——新町,運河悲喜曲〉,《台南都會報》19期,2014年,頁42-48。
    石婉舜,〈殖民地版新派劇的創成——「台灣正劇」的美學與政治〉,《戲劇學刊》12期,2010年,頁35-71。
    石婉舜,〈高松豐次郎與台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期,2012年,頁35-68。
    石婉舜,〈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原刊載於《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35卷3期,2014年,頁82-97。後收於《「帝國」在台灣:殖民地台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收於《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頁357-398。
    周明儀,〈從文化觀點看檳榔之今昔〉,《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5期,2008年,頁111-137。
    林承緯,〈台北稻荷神社之創建、發展及其祭典活動〉,《台灣學研究》15期,2013年,頁35-65。
    邱坤良,〈時空流轉,劇場重構:十七世紀台灣戲劇與戲劇中的台灣〉,收於《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台灣戲劇與儀式論集》,台北:北藝大、遠流,2013年,頁18-23。
    黃美娥,〈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2006年,頁97-98。
    劉澤民,〈台灣市街町名改正之探討——以台灣總督府檔案相關資料為範圍〉,收於《台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8年,頁123-236。

    (四) 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俐茹,《台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偉莉,《日治時期台中市區的戲院經營(1902-1945)》,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石婉舜,《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呂美嫻,《台南市舊娛樂街區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毓芬,《《台南新報》漢文欄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汪明怡,《台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永昌,《台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洪珮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台(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翁郁庭,《萬華戲院之研究——一個商業劇場史的嘗試建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徐郁縈,《日治前期台灣漢文印刷報業研究(1895-1912) ——以《台灣日日新報》為觀察重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儷齡,《台灣現代劇場空間公共秩序之形成:人類肉體「文明化」的多重堆疊》,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台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碩士論文,2010年。
    黃美月,《台南士紳黃欣之研究(1885-194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5年。
    楊秀蘭,《清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的經濟與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趙祐志,《日人在台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
    劉處英,《戲院與劇團:台灣高南兩市內台歌仔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安佑,《都市空間變遷的經濟面向──以台南市(1920-1941)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雅文,《台南府城畫師陳玉峰彩繪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盧柏儒,《葉石濤極其小說中的殖民、性別與地方感探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 研究計劃
    石婉舜,《台灣總督府戲劇(曲)政策之研究(1895-1945)》成果報告書,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3-2)、台北市文化局(94-1)補助案。
    石婉舜,《台灣早期戲院普及研究(1895-1945)(I) (II)》,執行期間:2013.8-2015.7,計畫編號NSC102-2410-H007-066,執行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林一宏,《台灣日治時期山地「理蕃」建築法制化過程之研究(二):理蕃建築相關法規》,國立台灣博物館自行研究計畫,2011年。

    (六) 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台灣」。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
    台南市政府,「台南研究資料庫」。
    國立台南大學,「文化協會在台南」。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公司,「台灣日日新報﹝YUMANI﹞新版含標題」。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公司,「台灣人物誌」。

    (七) 網路資料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蔡瑞月詞條。
      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0846(2016年8月1日引)。
    文化部,〈街道博物館[TAIWAN Street Museum].戲院.戎座〉。 
      網址:http://cloud.culture.tw/frontsite/museum/001_1.jsp?photoType=1(2016年8月1日引)。
    日活株式会社。
      網址:http://www.nikkatsu.com/company/history.html(2016年8月1日引)。
    松竹株式會社。
      網址:http://www.shochiku.co.jp/company/about/ci.html(2016年8月1日引)。
    倫敦男孩部落格:施春瑛,〈閒置20年-台南-西門路延平大樓可望復業〉。
    網址:http://boylondon.pixnet.net/blog/post/46811832-%E9%96%92%E7%BD%AE20%E5%B9%B4-%E5%8F%B0%E5%8D%97-%E8%A5%BF%E9%96%80%E8%B7%AF%E5%BB%B6%E5%B9%B3%E5%A4%A7%E6%A8%93%E5%8F%AF%E6%9C%9B%E5%BE%A9%E6%A5%AD(2016年8月1日引)。
    倫敦男孩部落格,〈延平大樓重生的產權問題〉。
      網址:http://boylondon.pixnet.net/blog/post/95876056(2016年8月1日引)。
    莉莉水果有約,〈南女校徽於自日據台南二高女〉。
      網址:http://www.lilyfruit.com.tw/left_4/content_27.php(2016年8月1日引)。
    〈植鉄の旅.台南(4)〉部落格。
      網址:http://liondog.jugem.jp/?eid=210(2016年8月1日引)。
    葉石濤府城文學地圖。
      網址:http://www3.nmtl.gov.tw/YehTainanMap/main.html(2016年8月1日引)。
    蔡秀美.溫楨文,〈寶島演藝廳——台灣繪葉書〉,中時電子報,2015年01月25日。
      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5000585-260117(2016年8月1日引)。
    魚夫,〈找回被截斷的記憶——重繪台南宮古座〉,天下雜誌評論平台,2015年2月16日。
      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2405(2016年8月1日引)。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