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出七部台灣電影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王童的《稻草人》、《香蕉天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吳念真的《多桑》、《太平天國》。這些電影文本在美學形式上都有高度自覺,歌曲的運用不僅是為了表達音像寫實的目的,曲式和歌詞呈現的意識,使得文本不只是單音的呈現,音像間的辨証更是豐富了文本的內容。歌曲成為另一種文化想像的凝聚場域,啟示我們它所產生的多重意義,也成為見證歷史和記憶的一個重要形式。
這些電影以各自的語言和聲音,對不同的歷史有不同的召喚,但所探析的母題都是台灣人如何經歷這些歷史創傷,經歷記憶、失憶的過程,重新去面對自己的身分認同。
本文將從電影文本的分析入手,透過較為宏觀和外延的方式,爬梳歌曲原先的生成脈絡如何被轉換成具有不同意涵的影音辯証。藉由對歌詞和曲式的析論,觀察電影文本與社會意識、時代氛圍等等如何形成相互觀照的關係。探討歌曲如何作為意識形態的運作場域?話語權力如何藉歌曲運作?這些歌曲的指涉到底又構成什麼新的主體想像的出現?
因此,我所要深入探索的就是「日本記憶在台灣」,「美國記憶在台灣」,「中國記憶在台灣」這三大議題。藉由文本分析的仔細爬梳,以電影中的歌曲為切入點,希望在檢討殖民暴力的產生,國家機器意識形態的規訓之外,也能脫離悲情意識,更全面的觀察音像之間的複雜辨証,並藉由這些歌曲所構連的文化狀態,理解台灣文化場域的變遷,情感結構的轉變,以及其再現出來的意識形態與文化價值,並從中找出懷舊或反動的積極面向。
期刊雜誌:
●丸川哲史,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搏鬥─台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第31卷第10期。2003年3月。
●王詩婷。〈電影中透露的五0年代訊息〉《影響》第16期。1991年。
───。〈電影的創作一直在發生─楊德昌談《牯嶺街》的拍片經驗〉,《影響》第16期。1991年。
●戈光宇整理。《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白色恐怖紀實影片座談會》,《電影欣賞》第77期。1995年9/10月。
●沈曉茵。〈《太平.天國》的插卡邏輯〉,《影響》第78期。1996年10月。
●李幼新。〈台灣電影讓我著急的幾個問題〉,《電影欣賞》第5卷2期。1983年3月。
●李利亨。〈《超級大國民》在陌生的城市裡〉,《影響》第72期。1996年4月。
●李尚仁。〈台灣新電影與第三電影:一個嘗試性比較〉,《電影欣賞》第5卷2期。1983年3月。
●李尚仁,林寶元策畫。〈專題:電影/歷史/人民記憶〉。《電影欣賞》第44期。1990年3月。
●李振亞。〈太平.天國.桃花源?〉《影響》第78期。1996年10月。
───。〈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電影欣賞》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
●李達義訪問整理。〈侯孝賢的電影人生〉,《電影欣賞》第17卷第3期。1999年5/6月。
●何東洪。〈音樂、抗議性,與社會反叛的可能思考〉《電影欣賞》第90期。1997年12月。
●邱貴芬。〈「大和解?」回應之三〉,《台灣社會研究》第43期。2001年9月。
───。〈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
───。〈鄉土文學之「後」:台灣記錄片與另類文化願景〉,韓國《中國現代文學》第34號。2005年10月。
───。〈日本記憶與台灣新歷史想像〉。香港:嶺南大學。「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
●邱貴芬、江文瑜〈查某儂嘛要抓狂─當代台語流行女歌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詮釋與批判〉《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
●邱誌勇。〈台灣電影與第三世界電影論述〉,《當代》第89期。2003年5月。
●林文淇。〈當美軍換成好萊塢電影─《太平.天國》對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感嘆〉,《影響》第78期。1996年10月。
───。〈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
───。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家屬性>。《當代》第106期。
●林素芬採訪。〈蘸滿感情的筆尖─吳念真導演專訪〉。《幼獅文藝》519期。1997年3月。
●林泰鵬整理。〈在虛構中透視歷史:《好男好女》座談會〉,《電影欣賞》第77期。1995年9/10月。
●林龍興。〈侯孝賢電影中的音樂〉。台灣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
●吳其諺。〈台灣經驗的影像塑造〉,《電影欣賞》第44期。1990年3月。
───。〈歷史記憶、電影藝術與政治〉第45期。1990年5月。
●吳勇毅。〈香蕉•豬公•國:「返鄉」電影中的外省人國家認同〉,《中外文學》第22卷第1期。
●吳珮慈。〈凝視時間,在動與不動之間─長鏡頭的一種美學反思〉,《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1999年1月。
●邵毓娟。〈眷村再見/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年3月。
●邵懿德。〈關於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環境「新」的聲音〉,《電影欣賞》第5卷2期。1983年3月。
●周韻采。〈國家機器與台灣電影工業之形成〉。《電影欣賞》第72期。1994年11/12月。
●韋玨。〈離散不清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響》第20期。1991年9月。
●後藤隆志作,劉德仁譯。〈電影《悲情城市》與台灣〉,《電影欣賞》第73期。1995年1/2月。
●柯佩君。〈《童年往事》─阿孝咕與空間的關係〉,《國文天地》第229期。2004年11月。
●唐維敏譯。〈聽覺的客體〉《電影欣賞》第50期。1991年3月。
●莊景和。〈台語 懷舊 流行─初探流行音樂台語文本中的流動、混雜性及其情緒能量〉。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2004年。
●陳正芳。〈想像美國與再現─本土以西班牙的《歡迎,馬歇爾先生!》與臺灣的《太平.天國》為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2004年4月。
●陳光興。〈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第43期。2001年9月。
●陳柏偉。〈未完的衷曲:誰是真正撼動社會的抗議歌手〉《電影欣賞》第90期。1997年12月。
●陳儒修。〈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6年10月。
───。〈台語搖滾初探〉,《中外文學》第291期。1996年8月。
───。〈電影中的台灣意識:殖民論述與殖民記憶〉。《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簡瑛瑛編。新店:立緒。1997年。
●葉月瑜。〈台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1999年1月。
───。〈搖滾後殖民:《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歷史記憶〉,《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2000年。
●焦雄屏。〈捕捉上一代的浪漫和滄桑─吳念真與《多桑》〉,《影響》第46期。1994年2月。
●黃文正。〈太平、天國、吳念真〉,《影響》74期。1996年6月。
●黃毓秀。〈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鄭樹森編。台北:麥田。1995年。
●曾偉禎。〈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安的光影、鬱悶的人物、灰暗的年代〉《影響》第19期。1991年8月。
●張世倫。〈沉潛的樂章:政治動員與音樂認同〉《電影欣賞》第90期。1997年12月。
●楊佳嫻。〈懷舊甚至,也已不是舊時的滋味─談外省第二代(眷村)小說家的新表現〉,《文訊》。2004年11月。
●楊順清。〈片場心情〉,《影響》第16期。1991年。
●路況。〈懷舊電影--歷史終結的記憶影像〉。《電影欣賞》第45期。1990年5月。
●梅家玲。〈八、九0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年。
●蓮實重彥講,張昌彥譯。〈考古學的恍惚: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電影欣賞》第73期。1995年1/2月。
●蔣勳。〈家•國•歷史•父親〉,《當代電影1995~1997》。台北:時報。1998年。
●蔡篤堅。〈兩極徘徊中的台灣人影像與身分認同─來自新電影的反省與質疑〉,《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1999年1月。
●廖金鳳。〈《太平.天國》─天馬行.空〉《影響》第76期。1996年8月。
●廖咸浩。〈南方異類--以後殖民視角看「悲情城市」與「牛棚」中的語言、沈默與歷史〉,《中外文學》第22卷第8期。1994年1月。
───。〈(對邱貴芬論文)的評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
●廖朝陽。〈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看政治〉,《台灣社會研究》第43期。2001年9月。
───。〈現代的代現:從電影「多桑」看主體與歷史〉,《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1998年8月。
───等。〈班雅明與電影專題〉,《中外文學》第31卷第11期。2003年4月。
───。〈超文字、鬼魂、業報:從網路科技看班雅明的時間觀〉,《中外文學》。第26卷第8期。1998年。
───。〈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
───。〈評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第21卷第3期。
───。〈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
───。〈觀看、認同、模擬─從《香蕉天堂》看電影機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鄭樹森編。台北:麥田。1995。
●盧慧文。〈吳念真的電影世界─《多桑》〉,《影響》第46期。1994年2月。
●劉現成譯。〈電影聲音的基本美學〉《電影欣賞》第50期。1991年3月。
●戴樂為( Darrell William Davis )著,王智明譯。〈借用後殖民:《多桑》與記憶之礦〉,《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年4月。
●戴樂為( Darrell William Davis )、葉月瑜。〈吳念真訪談〉,《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年4月。
●鴻鴻。〈《牯嶺街》的編劇事物與邊緣狀態〉,《影響》第16期。1991年。
●謝仁昌。〈凝視那一代的男人─吳念真談《多桑》及其他〉,《電影欣賞》第71期。1994年9/10月。
●謝鵬雄。〈另一種電影的前瞻〉,《電影欣賞》第5卷2期。1983年3月。
●羅瑞芝。〈《悲情城市》的聲音美學〉,《中外文學》第20卷第10期。1992年。
●羅頗誠 。〈迷失在歷史、現實、與幻象之間的《好男好女》〉,《影響》第63期。1995年7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甦醒的臺灣文學--日本統治期的作家與作品》序文-歷史的記憶甦醒時:戰前期臺灣文學研究對日本人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卷4期。1996年12月。
●顏匯增。〈詩意寫實主義:台灣新電影語言初稿〉,《電影欣賞》第5卷2期。1983年3月。
●Keith Tribe作,翌憶、迷走合譯。〈歷史與記憶的生產〉《電影欣賞》第44期。1990年3月。
●Sarkar, Bhaskar著,吳佳琪譯。〈咬人的聲音:關於電影、聲音、主體之零碎幾事〉。《電影欣賞》第99期。1999年5/6月。
●Stam, Robert著,陳儒修,郭幼龍譯。〈聲音的擴大〉。《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2002年。
●Stephen Heath著,李尚仁譯。〈脈絡〉,《電影欣賞》第44期。1990年3月。
專書:
●三島憲一著,賈倞譯。《本雅明/破坏、收集、記憶》。河北教育。2001。
●川瀨健一。《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台北:南天。2002。
●王介安。《電影音樂發燒書》。台北:皇冠。1996。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1994。
●文瀚。《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1994。
●井迎瑞編。《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白睿文(Macheal Berry)著。羅祖珍、劉俊希、趙曼如翻譯整理。《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2007。
●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電影檔案楊德昌》。台北:時報。1991。
●朱天文。《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台北:麥田。1995。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
●安迪•班奈特(Andy Bennet)t著,孫憶南譯。《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2004。
●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1996。
●李幼新編。《港台六大導演》。台北:自立晚報。1986。
●李泳泉。《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1998。
●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周蕾(Ray Chow)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2001。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1994。
───。《尋找太平天國》。台北:麥田。1996。
●吳念真,朱天文合著。《悲情城市》。台北:三三書坊。1989。
●吳其諺。《低度開發的回憶》。台北:唐山。1993。
●迪克•何柏第(Dick Hebdige)著,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2005。
●迷走、梁新華合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唐山。1991。
───。《新電影之外/後》。台北:唐山。1994。
●(法)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2002。
●馬國明。《班雅明》。台北:東大。1998。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李士勛,徐小青譯。《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台北:允晨。2003。
●陳儒修英文原著,羅頗誠改編翻譯。《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1993。
●翁嘉銘。《迷迷之音─蛻變中的臺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1996。
●焦雄屏編。《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1991。
───。《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2002。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98。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2004。
●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1994。
黃仁、王唯編著。《台灣電影百年史話(上)(下)》。台北:中華人影評人協會。2004。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辯家》。台北:遠流。1995。
●黃建業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上)(中)(下)》。台北:文建會。2005。
●黃寤蘭主編。《當代港台電影:1993》。時報,1993。
───。《當代中國電影:1994》。台北:時報,1994。
───。《當代中國電影:1995-1997》。台北:時報,1998。
───。《當代港臺電影:1988-1992》。台北:時報,1992。
───。《當代中國電影:1998》。台北:時報,1999。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2000。
●葉龍彥。《日治時代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台北:桂冠。1998。
●楊德昌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報,1991。
●楊澤主編。《7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7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賈克•阿達利(Attali, Jacques)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1995。
●鄭恆隆、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2002。
●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1995。
●劉現成。《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台北:揚智。1997。
●藍祖蔚。《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台北:麥田,2001。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
───。《幌馬車之歌》(增訂版),台北:時報。2004。
●鍾肇政。《望春風》。台北:前衛。1986。
●賽門•佛瑞茲(Simon Frith)著,彭倩文譯。《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1993。
●羅伯•帕默(Robert Palmer)著,蔡明錕、文鎧威譯。《搖滾樂─狂躁的歷史》。台北:商周。2004。
報紙副刊:
●蔡筱穎╱巴黎。〈那個時代真的過去了 朱天文淚看《童年往事》〉,《中國時報》。(2007.02.28)
●韓良露、李清志、楊澤對談。〈話說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10.10)
網站:
●台灣電影筆記
http://movie.cca.gov.tw/
●台灣電影資料庫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
●紀旭峰。〈『幌馬車の歌』もう一つの台湾史〉。http://www.parc-jp.org/parc/alt2006/2006-03/alt2006-03-12?month:int=4&year:int=2007
●花逸文。《楊德昌電影中的現代性體驗: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局談起》。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9期。2005.10。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9/49-25.htm
●林文淇網站
http://www.ncu.edu.tw/~wenchi/
●國家電影資料館
http://www.ctfa.org.tw/
●張天雄。〈班雅明與楊德昌作品中的「眷村情節」〉。2005。台灣文化研究網站。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51/journal_park388.htm
●劉雅芳。〈哭『掉』台灣歌謠:從自然民謠到日本軍歌,一個殖民、現代性的『扭、轉』思考〉。2003。台灣文化研究網站。
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B2%C423%B4%C1/journal_park155.htm
───。〈邁向一個民眾觀點的民眾音樂研究:國家族想像、城鄉意涵、日常生活以《歡喜看未來》2000年陳水扁總統競選歌曲專輯為例〉。2002。台灣文化研究網站。
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84.htm
●蕭瑞莆。〈從記憶認同政治到差異政治:看《姓越名南》與臺灣當代小説中之歷史書寫〉。1996。台灣文化研究網站。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3/4-4.htm#no6
●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http://zbigniew820.blogspot.com/
英文論文:
●葉月瑜。“Elvis,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self: American Music and Neocolonialism in Taiwan Cinema”.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03.
英文專書:
●Chris Berry and Feii Lu. Island on the edge :Taiwan new cinema and afte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Darrell William Davis and Ru-shou Robert Chen .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Abingdon, Routledge.2007.
日文專書:
●田村志津枝。《悲情城市の人びと─台湾と日本のうた》。東京:晶文社。1992。
學位論文:
●洪德青。《對西方電影音樂的再思考》。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8。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分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2002。
●張瓊云。《電影音樂的符號性─以侯孝賢的電影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0。
●蔣慧仙。《台灣電影、國族敘事與性別政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電影:
●王童,《稻草人》。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香蕉天堂》。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紅柿子》。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吳念真,《多桑》。龍祥有限公司、長澍視聽傳播有限公司。(1994)
───,《太平天國》。巨登育樂股份有限公司。(1996)
●簡偉斯、郭珍弟,《跳舞時代》。黑巨傳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紀錄片
●侯孝賢,《童年往事》。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悲情城市》。年代影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原聲帶:
●立川直樹,《悲情城市》電影原聲帶。飛碟唱片。1989。
●吳念真,《太平天國念真情》電影原聲帶。滾石唱片。1996。
●牯嶺街少年合唱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原聲帶。飛碟唱片。1991。
●蔡振南,《多桑》電影原聲帶。飛碟唱片。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