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毅欽 Yi-chin Chang |
---|---|
論文名稱: |
從林合社區看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困境與契機 |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Ding-tzann Li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6 |
中文關鍵詞: | 公民社會 、民間社團 、民主 、地方派系 、關係 、人情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主的民間社團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元素,它是個人學習民主文化的場所,也是民主得以深化的重要機構。但是,並非所有的民間社團都有助於創造公民社會。公民社會中的民間社團必須能夠培養成員的民主素養和民主態度,社團的運作也不能違背民主的原則,如此的民間社團才有助於公民社會的創造。
本研究透過觀察林合社區民間社團的活動及居民日常社會與政治生活,來探討公民社會理想在基層社區日常生活實踐時,可能遭遇到的困境與轉機,也希望經由對於基層社區的觀察,點出影響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幾個問題。
本研究研究林合社區的地方派系組成、民間社團的運作、民間社團與地方派系的關係、以及里長選舉的得出,林合里民間社團的運作和公民社會的建立遭遇的兩個困境是政治面向的地方派系的介入及文化面向的傳統社會人情和關係的束縛。這兩股力量是長久以來台灣基層社會運作的機制,深刻地影響草根社區日常生活的運作。在林合社區中,強大的地方派系力量和人情關係網絡限制了民間社團的自主性,無法發揮建立公民社會的功能。
但是林合溪事件及保護老樹運動這兩個事件顯露出公民社會發展的契機。在保護老樹運動中,運動者藉著公聽會的場合讓社區居民勇敢說出自己對於土地和生活空間的感情與記憶,從社區文史出發到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社區居民成功挽救了社區老樹。在林合溪事件中新的中產階級社區居民展現熟練的政治運作能力,透過公聽會、公開討論、遊說、媒體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進而影響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從這兩個事件們則看到了公民社會發展的契機和可能性。
關鍵字:公民社會、民間社團、民主、地方派系、關係、人情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丘昌泰 1999〈社區主義在環境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
江迅 1987 〈從統獨迷思到民間哲學的確立〉,《南方》,6。頁34-4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台灣社區總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丁讚等 1997 《『金山面』社區史》。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
李丁讚 2001 <公共領域中的「公」與「私」: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未出版。
吳慶杰 1998 《矽谷幽蘭-金山面》。風城: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 1991 〈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案〉。見楊國樞、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1989》,頁49-66。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林勝偉 1999 《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及其組織條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南方朔 1987 〈台灣的新社會運動〉,《中國論壇》,269。頁36-40。
柯貴元 2001 <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光興 1991 〈社會運動的危機與轉進〉,《中國論壇》,374。頁49-52。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巨流。
陳明通 1990 〈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 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 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 第2卷,第1期,頁77-97。
陳其南 1995 《「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板 年代不詳 《新故鄉運動系列之十五-金山面的社區運動》。新竹:新竹文化中心。
張茂桂 1994a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1994b 〈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與新社會運動—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的理論志向〉,《香港社會科學學報》,4。頁33-66。
黃光國編 1988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德福 1994 〈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 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 第1卷, 第1期,頁75-91。
費孝通 1948《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香港鳳凰出版社重印)。
楊國樞 1993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見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1992—理念及方法篇》,頁87-142。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聯陞 1987 《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遠見雜誌 1995 <是社區,也是共同體:陳其南談社區總體營造> 收錄於 陳其南 1996 《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未出版。
閻云翔 2000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蕭新煌 1989a〈民間社會的「反支配」性格—社會運動本質的界定〉,《中國論壇》,331。頁64-70。
1989b《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
1990〈一九八0年代末期台灣的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0:67-94。
蕭百興、施長安、陸昭雄 《紅布與綠樹:反省科技文明的金山面社區》。台北市:文建會。
二、英文中譯
Gramsci, A.著, 1988 谷風出版社譯《獄中札記》, 台北: 谷風出版社。
Hall, John 2000 <探詢公民社會>。何增科譯。收錄於《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何增科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物出版社。
Hefner, Robert. W. 2000 <公民社會:一種現代理想的文化前景>。李朝暉譯。收錄於《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何增科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物出版社。
Hyden, Goren 2000 <公民社會、社會資本和發展:對一種複雜話語的剖析>。周紅雲譯。收錄於《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何增科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物出版社。
Tocqueville, A. 1985a《美國的民主》, 上卷。秦修明譯。香港,今日世界社。
Tocqueville, A. 1985b 《美國的民主》, 下卷。李宜培,楊新楣譯。香港,今日世界社。
三、剪報資料及期刊
李丁讚、吳介民 2000 <台灣面臨民間社會「空掉」潛在危機>,中國時報論壇版。
中國時報,1998/08/03 〈保護老樟樹拉黃布條抗爭到底〉。
金山社區發展協會,1998《金山面社區報第十期》。
聯合報,1999/01/09《風空伯公老樹 居民力爭獲保留》
四、英文文獻
Arato, A.1981 ‘Civil Society Against the State: Poland 1980-81’, Telos, 47, pp.23-47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Ho, D. Y. F. & Chiu, C. Y. (1998).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 as a metaconstruct: An analysis based on 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 Culture and Psychology, 4(3), 349-369.
Kalberg, Steven 1993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Citizenship’ in B.S.Turner Ed. Citizenship and Social Theor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Keane, J. 1998 Civil Society: Old Images, New Vision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um, Nancy L. 1998 Membership and Morals: the Personal Uses of Pluralism in America。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 1992, ‘Modernity and the Rise of the Public sphere’, The Tanner Lecture On Human Valu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