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俊彰
Huang, Jyun-Jhang
論文名稱: 洞穴與海洋:川貝母與煮雪的人作品的超現實映照
Cave and Ocean: Surrealistic Reflections in Inca Pan and Zhuxue Deren’s works
指導教授: 陳芷凡
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 陳允元
Chen, Yun-Yuan
陳惠齡
Chen, We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川貝母煮雪的人超現實主義千禧世代敘事空間
外文關鍵詞: Inca Pan, Zhuxue Deren, Surrealism, Millennial Generation, Narrative, Spa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千禧世代作家川貝母與煮雪的人筆下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出發,分別以「敘事」及「空間」兩個角度作為文本分析的方法,揭開這兩人超現實主義風格面紗下內涵,這兩人以「強調敘事」與「空間塑造」為方法所建構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背後隱層著「真實與虛擬的辯證」。本文在考察同世代作家創作的過程中也發現,千禧世代作家群中也開始展現對於「真實與虛擬」的關注。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論點為,「超現實主義在台灣」只是一種「寫作技術」,並以「技術本位」的觀點重新審視台灣的超現實主義的發展過程。本文的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在於,他們既是縱向脈絡「超現實主義寫作技述」延伸,也是橫向脈絡「千禧世代對於『真實與虛擬』」關注現象的交匯點。川貝母與煮雪的人以超現實主義風格所再現的是一種對真實的質疑,且帶有千禧世代的成長經驗與世代觀念。

    在敘事上,可以看到他們敘事中對於「虛構性」的強調,以及各種互相映照的敘事,比如川貝母的「兩套敘事」和煮雪的人的「以無為有」,且都展現出「開放」、「後設」、「不確定」等特質。在空間中,這兩人各有自己鍾愛的特定空間並多次出現在各自作品中,分別是「洞穴」與「海洋」,而兩個空間都像鏡子一般,具有差異空間「真實與虛擬不停交疊往復」的折返效果。

    本文揭示了千禧世代作家如何重新展演「超現實主義」這項寫技術,並試圖為這項技術的隱身與復出提出相對的解釋,同時也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在台灣的發展過程與流變,川貝母與煮雪的人所演繹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已經吸收了各種思潮與觀念,更重要的是「超現實主義」仍然具有跨時代的獨特魅力,再次回到千禧世代的視野中,被用以回應當代的議題並與寫作者產生共鳴。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urrealist styles of millennial writers Inca Pan and Zhuxue Deren, analyzing their works through the lenses of "narrative" and "space." By examining their approaches to narrative and spatial construction, the paper reveals the underlying dialectic of "reality and the virtual" within their surrealist styles. The study also uncovers a growing focus on "reality and the virtual" among millennial writers.
    Another key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surrealism in Taiwan" is merely a "writing technique," and it re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surrealism from a "technical standpoi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eir role as both an extension of the vertical context of "surrealist writing techniques" and a convergence point of the horizontal context of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s focus on "reality and the virtual." The surrealist styles of Inca Pan and Zhuxue Deren represent a questioning of reality and incorporate the growth experiences and generational concepts of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In terms of narrative, their works emphasize "fictiveness" and showcase various reflective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Inca Pan’s "dual narratives" and Zhuxue Deren’s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both displaying traits of "openness," "meta-narrative," and "uncertainty." In terms of space, each writer has a favorite specific space appearing repeatedly in their works, namely "caves" and "oceans," which function like mirrors to reflect the iterative effect of "reality and the virtual continuously overlapping."
    This paper reveals how millennial writers have reinterpreted "surrealism" as a writing technique and attempts to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its disappearance and resurgence. It also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rrealism in Taiwan. The surrealist styles of Inca Pan and Zhuxue Deren have absorbed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conceptual influences, demonstrating that surrealism retains a unique cross-generational charm, responding to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resonating with writers from the millennial perspective.

    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8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11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章節說明 18 第二章 台灣超現實主義技術論脈絡 23 第一節 有實無名的超現實 23 一、超現實的隱身 23 二、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技術 25 (一)楊熾昌與風車詩社(一九三〇年代) 26 (二)紀弦與現代派(一九五〇年代) 29 (三)《創世紀》詩社(一九六〇年代) 33 (四)一九六〇年代後具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創作者之研究 37 第二節 川貝母與煮雪的人之超現實主義風格實踐 38 一、虛擬的隱身 39 二、川貝母與煮雪的人作品中的世代連結 47 (一)川貝母作品中的世代經驗與虛擬元素 47 (二)煮雪的人作品中的世代經驗與虛擬元素 49 第三節 以「虛擬世代」作為思考方法 52 第三章 川貝母與煮雪的人作品中的敘事分析 61 第一節 川貝母作品中的敘事初探 61 一、川貝母故事中的非現實性 61 (一)故事的雙重性質 61 (二)世界觀的建構 65 二、川貝母作品中的形式與敘事 66 第二節 煮雪的人作品中的敘事初探 72 一、煮雪的人的小說詩理論 72 二、煮雪的人詩中的有/無之辯 76 第三節 川貝母與煮雪的人敘事中的超現實映照 81 一、川貝母與煮雪的人的超現實風格與主題 81 二、敘事的虛構意識 85 第四章 川貝母與煮雪的人作品中的空間塑造 87 第一節 川貝母作品中的空間初探 87 第二節 煮雪的人作品中的空間初探 91 第三節 川貝母、煮雪的人空間中的超現實映照 95 一、空間的變奏意識 95 二、鏡子與差異空間 97 三、現實、真實、超現實 99 第五章 結論 102 第一節 川貝母與煮雪的人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及其內涵。 102 一、非現實與現實的映照 102 二、虛構與虛擬的啟示 105 三、鏡子與螢幕的差別 106 四、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流變 108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未來展望 109 參考書目 112

    一、專書
    川貝母,《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台北市:大塊文化,2015.05)。
    ___,《成為洞穴》(台北:大塊文化,2021.06)。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時報,1995.07)。
    林宇軒,《詩意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台北:師大出版中心,2023.06)。
    林新惠,《瑕疵人形》(台北市:時報文化,2020.05)。
    陳芷凡、詹閔旭、謝欣芩、王鈺婷主編,《臺灣文學的來世》(新竹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3.01)。
    陳柏言,《夕瀑雨》(新北市:木馬文化,2017.01)。
    陳信傑,《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台北:啟明,2020.09)。
    陳義芝,《聲納 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市:九歌,2006.04)。
    洛夫,《詩人之鏡》(高雄:大業書店,1969)。
    紀弦,《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1956)。
    __,《紀弦論現代詩》(台北:藍燈出版社,1970)。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1981)。
    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台北:創世紀,1994.09)。
    黃亞歷、陳允元編,《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台北:原點,2020.08)。
    黃崇凱,《文藝春秋》(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07)。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市:聯經,2020.07)。
    煮雪的人,《小說詩集》(台北市:煮鳥文明,2012.01)
    ____,《掙扎的貝類》(台北市:有鹿文化,2019.11)。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03)。
    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5.04)。
    蕭熠,《名為世界的地方》(台北市:時報文化,2020.10)。
    蕭蕭,《台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11)。
    童偉格主編,《九歌一〇六年小說選》(台北市:九歌,2018.03)。
    西脇順三郎,《馥郁タル火夫ヨ》(1927.12),轉引自佐藤朔,《モダニズム今昔》(東京:小沢書店,1987),頁218。
    柏拉圖著,龐燨春譯,《理想國》(中國:九州出版社,2006)。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葉頌壽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市:遠流,1998.01)。
    Poe, Edgar Allan. 1979 (1850). “The Poetic Princip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Vol. 6. 1979. Ed. James A. Harrison. New York: AMS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2009.04)
    ___,〈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第65期(2016.11)。
    杜國清,〈楊熾昌與風車詩社〉,《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26期(2010.01)。
    李翠瑛,〈敘事與非敘事的——論夏宇詩中「情節式意象」作為敘事策略的呈現〉,《台灣詩學季刊》第21期(2013.05)。
    ___,〈割裂的自我——論蘇紹連的創作手法與生命向度〉,《國文學誌》第10期(2005.06)
    林巾力,〈主知、現實、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實踐〉,《台灣文學學報》第15期(2009.12)。
    ___,〈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中外文學》,第39卷第4期(2010.12)。
    林宇軒,〈臺灣當代詩之敘事結構分析:以楊智傑與煮雪的人為例〉,《文學前瞻》第22期(2022.07)。
    陳允元,〈問題化「後現代」-以八O年代中期台灣「後現代詩」的想像建構為觀察中心〉,《中外文學》第42卷第3期(2013.09)。
    陳瀅州,〈一九六○年代初期創世紀詩社之「超現實」詩論〉,《台灣文學研究》第十期(2016.06)。
    陳采玉,〈台灣現代詩與日本「超現實主義」及「新即物主義」的接點〉,《科學與人文研究》第1卷第2期(2012.09)。
    解昆樺,〈洪醒夫敘事詩潛藏的小說企圖〉,《國文學報》,第48期(2010.12)。
    楊凱麟,〈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蹼學」〉,《中國文哲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09)
    詹閔旭,〈媒介記憶 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第49卷第2期(2020.06)。
    張玉珮,〈穿梭虛擬世界的遊戲少年:他/她們的社會資本之累積與轉換〉,《中華傳播學刊》第23期(2013.06)。
    奚密,〈從現代到當代-從米羅的<吠月的犬>談起〉,《中外文學》第23卷第3期(1994.03)
    葉郁田,〈尚‧布希亞的超真實觀點:其觀點與當代藝術創作的再現問題──真實性的建構〉,《現代美術學報》,第29期(2015.05)
    劉正忠,〈朝向「後人類詩」-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臺大文史哲學報》78期(2013.06)
    (二) 研討會論文
    劉淑真,〈起源與邊界——戰後現代主義的倫理債務與美學限度〉,「第12屆國際青年漢學會議:華語系文學與影像」論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及跨國文化所、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主辦,2013.07)。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畫〉,「現代主義在台灣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2001.06)。
    ___,〈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論台灣文學戰後現代主義世代〉,「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5.10)。

    三、雜誌文章
    曾貴麟,〈當雪人悄悄說起故事:煮雪的人與新作《掙扎的貝類》〉,《幼獅文藝》第792期(2019.1月),頁74-79。
    陳芳明,〈六〇年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02),頁152。
    春山行夫,〈事実の藝術より秩序の藝術へ〉,《詩と詩論》第8號(1930.06),頁49。
    紀弦,〈現代派的信條〉,《現代詩》季刊第13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56.02),頁4。
    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創世紀》第5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56.03),頁3。
    __,〈詩人之鏡〉,《創世紀》第21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64.12)。
    商禽,〈致詩人瘂弦〉,《創世紀》第13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59),頁36。

    四、報紙文章
    沈眠,〈我們都是煮雪的人〉,《人間福報》,臺北市,2012年4月11日,副刊。

    五、電子媒體
    川貝母,〈冬眠的母親〉,(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354239,2020.02.25)。
    ________,〈門〉,(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360815,2020.03.24)。
    何畫瑰,〈【哲學蟲洞】哪一張才是真正的臉?──從王爾德《格雷的畫像》討論真實〉,(來源: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philosophy-wormhole-truth-of-portrait,2021.01.30)。
    李屏瑤,〈【新手上路】《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川貝母:我想寫讓人信任的故事〉,(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716,2015.06.01)。
    陳柏煜,〈【自由副刊.書與人】 圖文不符 - 川貝母談《成為洞穴》〉,(來源: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462441,2021.07.24)。
    陳允元,〈2021 Openbook 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成為洞穴》評審推薦語〉,(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5343,2021.12.01)。
    洪雅荺,〈插畫家川貝母首本圖文畫冊!《成為洞穴》:紙上行旅操刀絕美裝幀設計,宛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來源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6858,2021.07.21)。
    煮雪的人,〈近未來海產:東方亞特蘭提斯〉,(來源: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36/1687,2021.04.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