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美雅
Mei-Ya Chang
論文名稱: 缺席就是「不關心」?一位女性勞工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及其心聲之探究
The Explor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f a Working Class Mother
指導教授: 劉慈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家長參與教養質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 Parental involvement, child-rearing, qualitativ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一般人眼中對於缺席學校活動的勞工階層家長經常為他們貼上「不關心」的標籤,缺席背後的努力很少被關注與了解,因此本研究在於探究勞工階層母親如何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及其心聲。透過立意取樣從研究者所任教公立幼稚園班級中選取勞工階層家庭幼兒母親,研究者歷經9個月的時間,以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及參與觀察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研究發現勞工階層的家庭生活面貌,在經濟不景氣的窘境中更顯現出維持家計之艱辛,而身為母親的角色,面臨著經濟的拮据、照顧病弱的長輩及教養子女的不同壓力,勞工母親在多重的困境之中展現出其積極且堅韌的一面。在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勞工母親善用現有的家庭資源並積極創造外部的家庭資源,藉此幫助孩子的學習。母親在教養孩子方面,堅持親自帶大且陪伴孩子成長,也顯露出母親看重子女健康、幸福感及課業成就。
    一般人對於勞工階層家長的刻板印象是較少參與學校活動,且常與「不關心」劃上等號,本研究看見了勞工階層家長參與的量並不完全反映出關心孩子的質,家長能秉持合宜的動機與教養信念似乎更為重要,身為教育工作者是需要保持更開放的心,透過情境脈絡去深入了解缺席背後的努力。


    The absence of working class parents in school activities as often as they are labeled “Do not care,” while why they are absent is paid a little atten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working class mothers participate in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mothers from the working class family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class which is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official interviews, informal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data collection for nine months.

    The study found that life of the working class family faced the dilemma of the economic, economic constraints, taking care of sick elders and parenting different pressure. Working class Mother in a multiple predicament demonstrated its positive and though side. Involved in the child’s learning process, the use of available household, the working class mother actively create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family resources to help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part, the working class mother not only insist in raising and accompany with their children’s growing, but also reveal the children’s health, well- be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Stereotype of working class parents are less involved in school activities, and often with the "do not care" to equate the working class. In this study we knew that the amoun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s not entirely reflecting the quality of children care. Parents can uphold expedient motivation and parenting beliefs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As an educator, we need to keep a more open mind to go through and understanding the absence of situational context behind the effort.

    目 錄 第一章 論…………………………………………………………………………1 第一節 自身經驗的啟…………………………………………………………1 一、童年的我-對父母缺席學校活動曾深感遺憾………………………………1 二、過去身為老師的我-家長怎麼又缺席了?…………………………………2 三、現在身為老師的我- 思考家長缺席背後的原因 …………………………3 四、想要去聽見缺席背後的故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勞工家庭狀況及勞工階層特性………………………………………9 一、勞工家庭狀況 ………………………………………………………………9 二、勞工階層父母的特性………………………………………………………11 第二節 父母參與子女學習之探討 …………………………………………13 一、勞工家庭的文化資本與價值觀………………………………………13 二、難以符合學校期待之勞工家長-他們是「不關心」孩子? ………16 三、家長參與方式的考量…………………………………………………18 四、勞工家長對於子女學習的關注點……………………………………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勞工家長個案之尋覓與確定…………………………………………2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者角色………………………………………………26 一、研究場域 ……………………………………………………………………26 二、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關系 …………………………………………………27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28 一、資料蒐集時間 …………………………………………………………28 二、資料蒐集方式-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參與觀察紀錄……………28 三、參與觀察 ………………………………………………………………30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31 一、與研究對象建立基本信任關係 ………………………………………31 二、多元資料蒐集 …………………………………………………………32 三、研究省思手札 …………………………………………………………32 第四章 分析與發現 ………………………………………………………………33 第一節 拮据的生活及沉重的壓力……………………………………………33 一、經濟狀況與家庭生活 …………………………………………………33 二、照顧公婆生活與就醫奔波疲憊 ………………………………………41 三、勞工媽媽的兩難 ………………………………………………………44 第二節 勞工媽媽的堅持與樂觀………………………………………………50 一、辛苦中的堅持 …………………………………………………………50 二、勞工媽媽的樂觀態度 …………………………………………………53 第三節 勞工媽媽在家參與孩子的學習………………………………………56 一、為孩子準備學習環境 …………………………………………………56 二、對孩子學習的看法 ……………………………………………………61 三、如何協助孩子的學習 …………………………………………………69 第四節 勞工媽媽參與學校活動情形…………………………………………77 一、選擇自己覺得很重要的活動來參加 …………………………………77 二、未參與學校活動的理由 ………………………………………………81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 ………………………………………………………………85 第一節 勞工媽媽的生活面貌與韌性 …………………………………………85 一、勞工媽媽的多重角色-反映婦女求職與時間運用的困境……………85 二、勞工媽媽生活困境中的堅韌 …………………………………………87 三、勞工媽媽對子女的期待-同中有異與矛盾……………………………88 第二節 勞工媽媽在校缺席背後的在家參與 …………………………………89 一、教養的堅持-親自帶且陪伴孩子長大 …………………………………89 二、教養的期望-追求健康、幸福感、課業成就 …………………………90 三、在家參與方式-善用家庭資源及創造家庭資源 ………………………91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後記 ………………………………………………………96 參考文獻 ……………………………………………………………………………98 一、中文 …………………………………………………………………………98 二、英文…………………………………………………………………………101 附錄 …………………………………………………………………………………103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史慈慧(2007)。以學前教師觀點探究外籍配偶家長親師溝通經驗。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行政院主計處(2006)。95年度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2009年3月10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index.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8)。97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09年2月19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3480&ctNode=358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OECD國家對育兒父母推行友善家庭與職場政策、作法及借鏡。台灣勞工季刊,14,118-13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弱勢婦女更需要工作。台灣勞工季刊,17,32-41。
    江素芬(2000)。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臂膀之後的日子與教養想法。新竹師院學報,19,113-136。
    沈姿君(2007)。當幼兒教師遇上新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呂淑芳(2005)。家長參與幼兒入園準備及幼兒在幼兒園適應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晶晶(2008)。從M型社會談台灣教育之社會正義。學校行政雙月刊,57,91-109。
    何蓮香(2002)。幼稚園家長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金桂(2005)。幼稚園園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態度之比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之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71-106。
    林富森(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沐馨(2004)。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教育學刊,34, 109-143。
    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老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學系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胡秀娟(2010)。看見不一樣的能力與方式:新移民模範母親參與學校教育之經驗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6)。Joseph A. Maxwell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心理出版社。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郭耀隆(1998)。國民小學親師合作之研究—一個班級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崇憲(2002)。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
    陳珊華(2004)。小學文化資本之累積與作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安建(2005)。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陳晏捷(2007)。一位資深幼教老師親師互動的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賀桂芬、黃亦筠、盧昭燕(2010)。誰在為難女人。天下雜誌電子報。2013年5月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160&page=4
    張宴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台灣受雇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衛誌,26(1),75-87。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黃淑苓(2001)。教育夥伴-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台北:偉明。
    黃美香(2003)。高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董秀卿,張英熙(2011)。一位遲緩兒父親復原力之研究。載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舉辦之「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11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79-214),台北市。
    楊巧玲(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英、美與台灣的教育改革策略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199-217。
    楊惠娟(2006)。學前特殊幼兒教育中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政格(2004)。社會福利對工資、工時、所得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廖季英(2004)。家長參與班級幼兒遊戲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廖慧宜(2006)。學校賦予學生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怡珮(2006)。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淑媛(2008)。工作生活方案與工作耗竭之關係探討。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佳玲(2000)。台南市幼稚園教育「家長參與」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雅萍(2011)。幼稚園高參與家長親師互動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劉慈惠、丁雪茵(2008)。幼教人看小一生的學校適應及親師之因應。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31-167。
    劉梅君(2007)。超越女性「保護」與「限制」的女性主義爭辯-以勞動基準法女性夜間工作及延長工時為例。政大勞動學報,21,55-9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婷婷(2003)。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魏俊明(2003)。台灣與德國工作時間制度之比較-以工時彈性化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蘇罄容(2004)。幼稚園組織學習、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
    Anderson, K. J.Minke, K.M. (2007).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0(5), p311-323.

    Coleman, J. S,(1988a)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95-S120.

    Espinoza-Herold, M. (2007) .Stepping beyond Sí Se Puede: Dichos as a Cultural Resource in Mother-Daughter Interaction in a Latino Family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38( 3) ,260-277.

    Egeland, B, Carlson, E, & Sroufe L. A. (1993). Resilience as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5, 517-528.
    Graue, M. E. (1993).Social networks and home-school relations. Educational policy, 7 (4),446-491.

    Graue, M. E. & Brown, C. P.(2003)Pre-service teachers’ notions of families and school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 ,719-735.

    Keyes, C. R. (2002).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parent/teacher partnerships for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10(3), 177-232.

    Kohn, M. L.(1969).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 values.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Lareau, A.(1987). Social-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Nakagawa, K. (2000). Unthreading the ties that bind: Questioning the discourse of parent involvement. Educational policy, 14(4),443-473.

    Parish, W. and R. J. Willis.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Taiwan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863-98.

    Ramirez , A . Y. (2003). Dismay and disappoin tment : Parental involvement of Latino immigrant parent s . Urban Review,35(2),93-102.

    Vincent, C. (1996). Parents and teachers: Mutual enemies? In Parents and Teachers, power and participation. 91-113. Washington: Falmer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