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鸞嫻
Luan-Hsien Lee
論文名稱: 新竹市福林堂之研究─先天派齋堂繼承收養制度的歷史考察
The Case Study of Fu-lin Tang in Hsinchu–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Successive and Adoptive System in Vegetarian Hall of Hsien-tien Tao
指導教授: 陳華
Hua Chen
李玉珍
Yu-Zhen Lee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0
中文關鍵詞: 齋堂繼承制度新竹佛教會先天派空門化
外文關鍵詞: Chai-t'ang, Chi-ch'eng chih-tu, Hsin-chu Fo-chiao hui, Hsien-t'ien Tao, K'ung-men hu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主軸是對新竹市福林堂(參見圖一)的繼承制度的回顧及探討,並透過2004年福林堂發生的繼承糾紛,微觀福林堂的現況,回溯歷史的脈絡,尋找出繼承事件的歷史因素。研究發現福林堂本為台灣先天派萬全堂系北台的祖堂,經過李黃素蓮(參見圖四)將其改為專收未婚或守寡之婦人的修道處後,成為一個典型具有養老扶孤之齋堂。然而經過先天派領導人黃玉階(參見圖二、圖三)及黃監(參見圖八)的努力下,雖使先天派在日治時期高度發展,然隨著兩位領導人另建齋堂棲身,此時的福林堂祖堂地位逐漸消失。失去地位的福林堂幸得黃玉階的徒弟曾目(參見圖六),於戰後鬮資重建,於經濟上得以自給自足;曾目以振興先天派為己任,與各堂口協定每年黃監誕辰紀念日,以凝聚先天派的向心力。然因大環境的改變,在政治因素及經濟因素下逐漸空門化。
    本文則是在探討在空門化過程中,對福林堂繼承制度影響多寡。在研究過程中,福林堂戰前為典型的先天派齋堂,其傳承不管依照信徒總會或信徒大會,真正的傳承乃由前任堂主/住持的遺言。雖然福林堂是屬先天派的齋堂,根據先天派習慣為茹素不婚,因此堂主未有子嗣來繼嗣,多以親戚、師徒、或收養來傳承。然戰後福林堂在曾目領導下,加入中佛會。致使福林堂同修可以接觸到佛教,加上福林堂齋堂本身的制度形成階級衝突,被管理階層在經濟及教義上,在佛教尋得發展,致使福林堂形成同堂兩廳的現象,並進行信徒及經濟的爭奪戰。其角力的方法則是「寺廟會議」的運用。藉由屢次的更改組織章程,達到真正掌權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結果,有下列幾項:
    一、 在整理福林堂的歷史脈絡中,發現台灣特有的佛教發展特性之一。如福林堂早期為家庭式佛堂,而後於咸豐年間更為先天派齋堂,光緒年間成專收不婚寡婦的修道處。經過時代的變遷及大環境的改變下,逐漸空門化,成為典型的佛教。
    二、 福林堂具有專收不婚姑娘及寡婦的齋堂特質,因此早期的經濟有安單金、及祭祖緣金等特質。又在經濟自給自足的原則下,在不同階段的福林堂會有需要勞力的手工業,因此齋堂住眾的出身會決定其勞役地位,而形成階級對立。
    三、 因為先天派為茹素不婚的齋教,故以擬家庭化制度解決其繼嗣問題,由養女傳承祭祀財產和堂主地位。然在大環境的改變下,佛教大叢林的觀念引入,子孫廟的特性逐漸被否定的轉變下,此為福林堂在空門化過程中,堂風及制度需面臨的問題。
    四、 福林堂在執事糾紛中,居中協調的新竹市佛教會是很重要的關鍵。新竹佛教會因理事長個人理念態度不同,影響福林堂人事佈局。
    因此本論文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一個具體的寺廟繼承糾紛,認識寺廟的繼承非單僅於執事糾葛,當中有深遠的歷史因素,及傳統舊習。


    The main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one of Taiwan’s most renowned vegetarian halls (chai-t’ang 齋堂), the Fu-lin T’ang 福林堂 (Hall of the Blessed Grov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Hsin-chu 新竹. My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following two problems: 1) The system of succession (chi-ch’eng chih-tu 繼承制度) among the Hall’s leadership; 2) The Hall’s gradual transformation into a Buddhist sacred site (k’ung-men hua 空門化) during the postwar era.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the Fu-lin T’ang. This sacred site was founded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its original purpose was to serve as a shrine used by Hsin-chu’s Li 李 family for the performance of vegetarian and Buddhist rite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all gradually came under control of a vegetarian sect known as the Way of the Former Heaven (Hsien-t’ien Tao 先天道). By the end of that century, most of the vegetarians living at this sacred site were women who had joined the Way of the Former Heaven in order to devote their lives to religious self-cultivation, especially widows and young women who had chosen not to marry. The Fu-lin T’ang thriv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Japanese rule over Taiwan, in large part due the efforts of Way of Former Heaven leaders like Huang Yu-chieh 黃玉階 and Huang Chien 黃監, only to suffer a decline in status during the waning years of the colonial er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Huang Yu-chieh’s disciple Tseng Mu 曾目, the Hall’s fortunes took a turn for the better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ostwar era. However,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Buddhism in Taiwan combined with a schism among the Hall’s members eventually led to a bitter succession struggle that came to a head in 2004, and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Hall’s transformation into a largely Buddhist sacred site.
    Subsequent chapters of the thesis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Fu-lin T’ang’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I have been able to collect a great deal of data about the Hall’s economic life, which shows that its income derived largely from donations made by people who chose the reside there, payments for ritual services by member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money earned by Hall members who worked making handicrafts. There is also a discussion of succession patterns and their links to adoption practices among the Hall’s members, most of whom had practiced celibacy and had no children of their own. Finally, I consider how Buddhist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influenced the Hall’s succession struggles and transformation into a Buddhist sacred site during the postwar era, particularly the roles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ROC; Chung-hua min-kuo Fo-chiao hui 中華民國佛教會) and the Hsin-chu Buddhist Association (Hsin-chu Fo-chiao hui 新竹佛教會).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thesis has been to provide 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a leading Taiwanese vegetarian hall,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liv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ho resided in these sacred sites.

    摘要 1 誌謝辭 3 目錄 6 圖版目錄 7 表版目錄 19 第一章、緒論 2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21 第二節、研究回顧 27 一、日治時期台灣齋教研究 28 二、戰後台灣齋教的研究 31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史料介紹 37 第四節、章節安排 38 第二章、福林堂的歷史 41 第一節、草創時期 ─ 李天成、李昌晉時期 42 一、家庭式佛堂時期 42 二、先天派草創時期 43 三、草創時期背景 47 第二節、先天派時期 ─ 黃玉階、黃監、李黃素蓮、李氏堂主時期 51 一、日治時代背景 51 二、日本佛教對台灣的影響 57 三、日治時期福林堂的發展 60 四、日治時期福林堂的地位 68 第三節、空門化時期-曾目、曾水月時期 70 一、戰後的時代背景 70 二、戰後福林堂的發展 73 第三章、福林堂的宗教生活 90 第一節、福林堂的管理組織 90 一、先天派職級 91 二、公共開設佛堂章程 92 三、雲城先天祖家道規 95 四、日治時期福林堂堂規 96 第二節、祭儀 109 一、科儀類別 110 二、獻供禮意義 118 第三節、福林堂的經濟生活 119 一、收入 120 二、支出 146 第四節、繼承制度 157 一、福林堂茹素不婚的特質 157 二、擬家庭化的場域 173 三、養女繼承特色 178 第四章、福林堂的執事衝突與糾葛 184 第一節、福林堂執事衝突的背景因素 184 第二節、住持的解決之道 194 一、信徒供品 194 二、住持之位 195 三、寺產 196 第三節、新舊管理組織之爭 200 一、住持熟稔宗教法令,有助處理寺產及繼承問題 204 二、新竹市佛教會的仲裁機制 210 三、政府徴收寺廟財產的檢討 213 四、堂內執事衝突,是非難斷 214 第五章、結論 217 第一節、研究發現 ─ 空門化的內容 218 一、儀式的改變 218 二、服飾及道號的改變 219 三、供祭日的改變 220 四、管理組織的改變 220 五、經濟收入的改變 220 第二節、福林堂改革的契機 221 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 228 附錄 229 附錄1、黃道弘先師誕辰紀念恩德報答章程 229 附錄2、昭和十五年八月會議記錄 231 附錄3、李氏堂主向福林堂借支狀況 236 附錄4、金員借用證書 237 附錄5、昭和十八年信徒總會會議記錄(日期不詳) 240 附錄6、昭和十五年至昭和十八年的預算決算書 241 附錄7、賃借契約書 248 附錄8、日文土地賃貸借契約書 251 附錄9、竹南土地賣渡證書 255 附錄10、昭和四年竹南庄的勸化堂的收支表 257 附錄11、分期表 259 附錄12、福林堂大事年表 260 附錄13、福林堂堂規 262 參考文獻 265 一、史料 265 二、專書 266 三、論文 267 四、外文著作 277 五、參考網站 277 六、口述訪談記錄 277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依照姓氏筆劃)
    1. 不著撰人《新竹街要覽》〈新竹〉〈新竹街役場〉,第十一章,大正十五年(1926)。
    2. 李添春,《台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卷二,全一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5)。
    3. 林焜熿,(1836) 《金門志》<人物><隱逸傳>〈道光十六年1836修,台灣文獻叢刊第八○種〉卷九。
    4. 林焜熿,〈人物〉〈隱逸傳〉《金門志》,卷九,(台灣文獻叢刊第八○種,道光十六年修)。
    5. 波越重之,《台灣省新竹廳志》(明治四十年),(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台一版)。
    6. 連橫,《台灣通史》,22卷,(台北:台灣銀行,1962)。
    7. 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二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8. 童勝男監修,林松˙周宜昌主修,張永堂總編纂〈地政篇〉《新竹市志-政事志(上)》,卷三,(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
    9. 童勝男監修,林松˙周宜昌主修,張永堂總編纂〈第二章清代的地政〉《新竹市志-政事志(上)》,卷三,(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
    10. 童勝男監修,林松˙周宜昌主修,張永堂總編纂〈農漁業篇〉《新竹市志-經濟志(上)》,卷四,(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
    11. 童勝男監修,林松˙周宜昌主修,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住民志(下)》,卷二,(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
    12. 黃文新譯《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三卷,第十二號,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光緒二十九年發行,(臺中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13. 鈴木庄助,〈台灣人壽保險論(續前)〉,程大學˙黃有興˙陳壬癸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第五卷,第五號,明治三十八年(1905)發行,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14. 蔣毓英,〈風俗志〉〈歲時志〉《台灣府志》(康熙二十四年修,中華書局影刊本),。
    15. 鄭玄注,〈喪服〉《儀禮注疏》卷30,(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刷館,1967)。
    16.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第二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灣銀行發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7. 〈安平縣雜記〉,取於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採訪冊˙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五二種,1959出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18. 《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四版),(台北:法務通訊社,1984)。
    19. 《新竹縣志初稿--新竹縣制度考》, 台灣文獻叢刊第101種 ,(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二、專書
    (依照姓氏筆劃)
    1. 王益滔,(1964)《台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台北:台北市台灣銀行)。
    2. 王郭章,(2004)《圖說竹塹》(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3. 江燦騰,王見川,(1994)《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吳堯峰,(1997)《宗教法規十講》(高雄:佛光山宗教務委員會編輯)。
    5. 吳瀛濤,(1992)《台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
    6. 忻平、胡正毫、李學昌,(1991)《民國大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7. 卓意雯,(1993)《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8. 周榮杰,(1978)《台灣諺語詮編》(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
    9. 岳慶平,(1997)《家庭變遷》(北京:民主與建設)。
    10. 林紀東,(1997)《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11. 林萬傳,(1986)《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靝巨書局)。
    12. 施綺雲,(1995)《社會科學論叢》, 第6輯 ,(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
    13. 馬西沙˙韓秉方,(1992)《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張炎憲、李筱峯、莊永明編(1990)《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
    15. 張崑振,(2003)《台灣的老齋堂》(台北:遠足文化)。
    16. 梁景之,(2004)《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 黃慶生,(2002)《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出版)。
    18. 劉良純,(1977)《婦女法律地位之研究》(台北:商務)。
    19. 劉春城,(1988)《慈雲悠悠》(台北:圓神出版社)。
    20. 謝重光釋譯,《勅修百丈清規》(台北:佛光,199 7)。
    21. 闞正宗,(1999)《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出版)。

    三、論文
    (一)一般論文(依照姓氏筆劃)
    1. 三尾裕子,(2003)〈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日本人的觀點〉,取於張珣˙江燦騰編,《研究典範的追尋-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
    2. 不著撰人 〈『寺廟法令』建議修正案會議決議意見彙整表〉《佛寺季刊》,第三十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6-26。
    3. 不著撰人 〈自力救濟的無奈〉《佛寺季刊》1994第五期,高雄:中華
    4. 不著撰人〈「寺廟法令」建議修正理由及意見對照表〉《佛寺季刊》,第二十五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1999頁17-20。
    5. 不著撰人〈「宗教立法與台灣社會變遷」對談會〉《佛寺季刊》,第三十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2001頁28-35。
    6. 不著撰人〈『輔導寺廟落實合法』建議事項〉《佛寺季刊》,第三十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2000頁10-11。
    7. 不著撰人〈大覺寺僧尼率信徒拉布條抨擊寺廟法令不合理〉《佛寺季刊》,轉載聯合報八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之新聞,第五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7。
    8. 不著撰人〈不贊成訂立『宗教法』〉《佛寺季刊》,第二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3-24。
    9. 不著撰人〈中華佛寺協會會務報告〉《佛寺季刊》,第四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30。
    10. 不著撰人〈內政部函覆本會:有關建請於平均地權條例增定私人捐贈於寺廟叫糖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一案之說明〉《佛寺季刊》,第十二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8-19。
    11. 不著撰人〈內政部函覆本會:農地扔無法登記為寺廟(宗教團體)所有〉《佛寺季刊》,第十一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6-17。
    12. 不著撰人〈內政部研商「宗教團體法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之不動產、農業用地更名登記及祭祀公業派下女子或養子女之派下權認定等案」〉《佛寺季刊》,第四十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0-25。
    13. 不著撰人〈日治時期的『齋教』聯合組織-台灣佛教龍華會〉,〈龍華派齋堂的個案研究──安平「化善堂」〉,取於氏著,《台灣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
    14. 不著撰人〈比較『宗教團體法』與『宗教法』之不同〉《佛寺季刊》,第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2004頁15-24。
    15. 不著撰人〈台東縣政府 函〉《佛寺季刊》,第二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4-25。
    16. 不著撰人〈台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取於氏著,《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市:新文豐)。
    17. 不著撰人〈台灣宗教立法政策初探〉《第一屆當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高雄:中華佛寺協會,L-1-l33。
    18. 不著撰人〈台灣宗教團體經濟資源的問題〉《第一屆當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會議論文》(高雄:中華佛寺協會),2002。
    19. 不著撰人〈台灣齋教研究之二:先天道前期史初探-兼論其與一貫道的關係〉《台北文獻》直字108期,頁121-155
    20. 不著撰人〈再論宗教立法-參加人間福報「透視宗教團體法座談會」有感〉《佛寺季刊》,第四十六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31。
    21. 不著撰人〈寺物管理與發展講習記實〉《佛寺季刊》,第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7。
    22.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事事無常,今非昔比〉《佛寺季刊》,第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33-34。
    23.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宗教團體以自有資金取得或無償取得而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之農業用地辦理更名為寺廟所有應行注意事項」暨「九十二年寺廟總登記事宜」〉《佛寺季刊》,第三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8-21,2003。
    24.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內政部研商「私建」與「募建」〉《佛寺季刊》,第三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
    25.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寺產所有權與寺廟登記名稱不符,導致土地被佔用,申訴無門〉《佛寺季刊》,第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8-17。
    26.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佛、道不分,衍生弊端〉《佛寺季刊》,第二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33。
    27.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政府公權力不彰,導致佛門不得清靜,昭慶寺紛爭難了〉《佛寺季刊》,第十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32。
    28.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香光寺被告獲不起訴處分〉《佛寺季刊》,第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1998頁30-32。
    29.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訴願狀〉《佛寺季刊》,第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33-34。
    30.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暴力入侵尼師受難淨地蒙羞:香光寺事件報導〉《佛寺季刊》,第十六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6-16。
    31. 不著撰人〈寺院行政篇-論寺廟辦理登記之必需性,及其法定地位〉《佛寺季刊》,第十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33-34。
    32. 不著撰人〈寺院紛爭禍及無辜再一端〉《佛寺季刊》,第二十四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0-22。
    33. 不著撰人〈寺廟行政篇-赤山龍湖巖〉《佛寺季刊》,第十四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9-21。
    34. 不著撰人〈寺廟行政篇-赤山龍湖巖歷經波折,再現曙光-深福法師榮任住持紛爭暫告平息〉《佛寺季刊》,第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29。
    35. 不著撰人〈寺廟行政篇-宗教團體土地產權取得問題座談會〉《佛寺季刊》,第十一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5。
    36. 不著撰人〈寺廟行政篇-信徒權限知多少?〉《佛寺季刊》,第十二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0-23。
    37. 不著撰人〈寺廟行政篇-香光寺-被控案,判決不受-讓法律還其清白,以終結宗教暴力〉《佛寺季刊》,第十八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1997頁18-19。
    38. 不著撰人〈寺廟行政篇-管理寺院財物宜審慎〉《佛寺季刊》,第二十一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8-19。
    39. 不著撰人〈寺廟法令修訂情形〉《佛寺季刊》,第六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34-35。
    40. 不著撰人〈寺廟登記規則修正草案條文照表〉《佛寺季刊》,第十八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0-17。
    41. 不著撰人〈我對宗教立法的看法〉《佛寺季刊》,第二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8-23。
    42. 不著撰人〈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楊惠南,釋宏印編《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巿: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
    43. 不著撰人〈宗教團體法制立法之構思(上)〉《佛寺季刊》,第二十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6-19。
    44. 不著撰人〈宗教團體法案綱要草案擬成〉《南瀛佛教》第16卷,第12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45. 不著撰人〈宗教團體法草案〉《佛寺季刊》,第三十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31。
    46. 不著撰人〈宗教團體法草案修正意見表〉《佛寺季刊》,第二十一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2-25。
    47. 不著撰人〈宗教團體法通過〉《南瀛佛教》第17卷,第04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48. 不著撰人〈社會網路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第37卷,第二期。
    49. 不著撰人〈為反對宗教立法〉《佛寺季刊》,第二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2000頁17。
    50. 不著撰人〈重要法規-宗教團體申辦更名案件〉《佛寺季刊》,第二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9。
    51. 不著撰人〈修行與俗世-從赤山龍湖巖案譚獅父與信徒間的互動關係〉《佛寺季刊》,第十七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p20-21。
    52. 不著撰人〈參加講習學員感想與建議〉《佛寺季刊》,第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8-16。
    53. 不著撰人〈從齋姑到比丘尼 ──台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台北市:歷史月刊雜誌社。
    54. 不著撰人〈現階段寺院並不適宜訂定組織章程〉《佛寺季刊》,第二十八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2。
    55. 不著撰人〈祭祀圈與社區意識〉《社會福利》118期,台中,頁24-30
    56. 不著撰人〈試論台灣四十年來台灣宗教的發展〉《台灣經驗(二) 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發行)。
    57. 不著撰人〈談當代佛寺法制化的因應之道〉《第一屆當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會議論文》(高雄:中華佛寺協會),2002。
    58. 不著撰人〈論『監督寺廟條例』的存廢問題〉《佛寺季刊》,第四十三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6-30。
    59. 不著撰人〈龍華教源流探索〉,取於氏著,《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市:南天書局)。
    60. 不著撰人〈續論〉,取於氏著,《台南德化堂的歷史》(台南:台南德化堂)。
    61. 不著撰人《日治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
    62. 中井玄道〈寺院之公經濟與私經濟〉《南瀛佛教》,第18卷,第03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63. 王見川,(1994)〈台灣齋教研究:先天道的源流──兼論其與一貫道的關係〉《思與言》,第32卷第3期。
    64. 伊藤道樂〈新宗教團體法的性格〉《南瀛佛教》,第17卷,第03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65. 伊藤道學〈宗教團體法案之解說─以宗派 寺院為中心〉《南瀛佛教》第17卷,第04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66. 伊藤道學著,王明盈譯〈宗教團體法草案之內容及其檢討〉《南瀛佛教》第14卷,第12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67. 伊藤道學著王明盈譯〈宗教團體法草案之內容及其檢討(中)〉《南瀛佛教》第15卷,第01號,提供網站:中華佛學院研究所之台灣佛教數位資料庫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68. 江燦騰,(1994)〈戰後台灣齋教發展的困境〉,取於江燦騰、王見川編,《台 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
    69. 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百年研究經驗的論戰丹火錄〉《論學》第一九期,2004。
    70. 江燦騰〈關於作者-「齋教」與佛教的一些看法〉,取於王見川編,《台南德化堂的歷史》(台南:台南德化堂)1995。
    71. 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33。
    72. 何素花,(2001)〈台灣諺語對婦女的規範〉《台灣風物》五十一卷三期。
    73. 吳文星,(1987)〈倡風氣之先的中醫──黃玉階〉,取於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巿:自立晚報)。
    74. 宋光宇,(1981)〈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二本,第三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紀念專號,頁55-587。
    75. 宋光宇〈叛逆與勳爵──先天道在清朝與日治時代台灣不同的境遇〉《歷史月刊》弟七十四期,1994頁56-64。
    76. 李世偉,(1996)〈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取於楊惠南, 釋宏印編,《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巿: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77. 李貞德,(1994)〈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8. 李玉珍,〈母女情結:台灣女性出家與繼承家庭角色的兩難〉《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79. 李添春〈論臺灣的在家佛教〉,《南瀛佛教》第06卷, 第06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80. 卓克華〈宋序〉,取於卓克華著,《從寺廟發現歷史》(台北:揚志出版社),2003。
    81. 定紹法師,(1999)〈中華佛寺協會(函)〉《佛寺季刊》,第二十五期,高 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16。
    82. 明•唐彪,(1995)〈人生必讀書〉,取於陳弘謀編,《五種遺親,教女遺規》,卷中,(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上海市:上海古籍)。
    83. 明實妙〈出家與在家〉《南瀛佛教》第12卷, 第08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84. 林玠宗,〈佛化新僧之宣言〉,載《南瀛佛教會會報》第4卷第6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85. 林美容,(2000)〈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第五十一卷第三卷,頁208。
    86. 林美容,祖運輝,(1994)〈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取於江燦騰,王見川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7. 林萬傳(1994)〈台灣齋教:先天道源流考〉,取於江燦騰˙王見川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8. 林蓉芝,(1990)《民俗台灣》,台北:武陵。
    89. 松金公正,(1998)〈關於日治初期日本從軍佈教使的活動〉,《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
    90. 長田守〈寺院的相關法律問題〉《南瀛佛教》第18卷,第05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91. 姚麗香,(1996)〈日據時期台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取於楊惠南˙釋宏印編,《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92. 洪秋芬,(1997)〈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一期,頁437-470。
    93. 洪秋芬〈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教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第42卷,第2期,2004頁1-41.
    94. 紀俊臣,(1999)〈宗教團體法制立法之構思(下)〉《佛寺季刊》,第二十四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8-32。
    95. 胡有義〈問「偽僧逆理」仙〉《南瀛佛教》第13卷, 第03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96. 范純武,(1999)〈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番界的佈教事業── 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台北:圓光佛學研究所。
    97. 徐玉成,(2002)〈現代寺院管理必須具備法律知識〉《第一屆當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會議論文》(高雄:中華佛寺協會)。
    98. 馬喬利˙托普萊(M.Topley),周育民譯〈先天道:中國的一個秘密教門〉,取於王見川,柯若樸(Philip Clart)主編,《民間宗教》,第二輯,(台北:南天書局,1997),頁33。
    99. 高賢治,(1986)〈台灣齋教〉《台灣風物》第三十六卷,第三期,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頁119-134。
    100. 張宗載,〈新佛化運動與中日親善之實現〉(下),載《南瀛佛教會會報》第4卷第6號,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101. 張宗載<新佛化運動與中日親善之實現>(上),載《南瀛佛教會會報》第4卷第5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102. 張珣˙江燦騰〈佛教近百年來的史料收集與研究經驗談〉取於張珣˙江燦騰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書局), 2001。
    103. 曹玄思,(1994)〈先天道的自梳女〉,取於馬建釗,喬健,杜瑞樂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104. 莊吉發 (1987)〈清朝秘密宗教的政治意識〉《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105. 莊吉發,(1985)〈清代青蓮教的發展〉《大陸雜誌》,七十一卷五期:11。
    106. 莊英章,(1994)〈惠東婚姻制度出探:以山霞東村為例〉取於馬建釗, 喬健, 杜瑞樂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107. 陳國強,(1994)〈福建惠東常住娘家婚俗與華南不落夫家〉,取於馬建釗,建,杜瑞樂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108. 曾景來譯〈丸井先生遺著─臺灣齋教〉《南瀛佛教》第12卷, 第11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109. 曾景來譯〈宗教團體法 草案〉《南瀛佛教》文部省(昭和十年十一月)發表,第14卷,第02號,第41頁、 第06號,第54頁、 第07號,第44頁、 第10號,提供網站: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110. 程潔民,(2002)〈在家持齋好修行〉,取於氏李世偉編,《台灣宗教閱覽》(台北:博揚文化出版)。
    111. 善慧,(1985)〈東亞佛教大會演說辭〉,收在《海潮音文庫》三編“演講集上”,臺北:新文豐影印版。
    112. 黃季平,(2003)〈廟記錄的方法論-台灣三次廟普查案例得比較〉《民俗曲藝》142,臺北巿: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7-52。
    113. 黃運喜,(2002)〈以信託方式解決寺產問題可行爭探討〉《第一屆當代佛寺建築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會議論文》(高雄:中華佛寺協會)。
    114. 黃慶生,(1998)〈寺廟法規-簡介捐贈財團法人財產不計入遺產或贈與總額免稅規定〉《佛寺季刊》,第十九期,高雄:中華佛寺協會佛寺文教基金會,1992創刊,頁24-27
    115. 楊惠南.黃允中整理〈免稅的搖錢樹宗教組織-黑道與政客〉提供網站:http://www.cdn.com.tw/daily/1998/11/10/text/871110i2.htm
    116. 葉文程,(1994)〈閩南僑鄉傳統婚俗與婦女地位〉,取於馬建釗, 喬健, 杜瑞樂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117. 葉漢明,(1994)〈權力的次文化資源:自梳女與姊妹群體〉,取於馬建釗˙ 喬健˙ 杜瑞樂編,《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118. 窪德忠,(1996)〈窪氏讀後感──代序〉,取於王見川編,《台灣的齋堂與鸞堂》(台北市:南天書局)。
    119.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2001)〈南島寺廟採訪記〉《台灣宗教論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0. 蔡文婷,(1998) <菩提道上女兒多>《光華雜誌》,第22卷,第1期。
    121. 蔡淵桀,(1980)〈清代台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台灣風物》30卷2期
    122. 蔡錦堂,(1987)〈日治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聽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第十九期,頁37-46。
    123. 鄭玄注,(1967)〈喪服〉《儀禮注疏》卷30,(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刷館)。
    124. 鄭志明,(1984)〈台灣齋教的淵源及流變〉《台灣民間宗論集》(台北:台灣學生)。
    125. 鄭明志 〈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與其社會功能〉,,《宗教與文化》(台北:台灣學生,1990)。
    126. 鄭喜夫,(1955)〈黃蓂華先生年譜初稿〉《台灣文獻》,頁52-60。
    127. 藍吉富,(1991)〈台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取於氏著,《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28. 釋慧嚴,(1996)〈明末清初閩台佛教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
    129. 闞正宗,(2000)〈關於台灣佛教寺院調查之出版概論〉《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1-22期,(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二)、學位論文(依照姓氏筆劃)
    1. 李雪萍,〈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1999)。
    2. 周明慧,〈依存與糾葛—惠安崇武的齋姑與齋堂〉(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 林淑玲,〈寺廟政策與寺廟活動之研究—以兩座媽祖廟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4. 洪美華,〈清代民間祕密宗教中的婦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5. 徐美雲〈臺灣文學作品中養女形象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在職專班,2005)。
    6. 張崑振,〈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博士論文,1998)。
    7. 張綉玲,〈新竹市佛教寺廟藝術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8. 郭文華,〈一九五○至七○年代台灣家庭計畫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新竹:清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
    9. 陳怡舜,〈僧團的修行世界修持的處境及其可能性〉(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權群關係及文化研究所,2000)。
    10. 曾秋美,〈南崁媳婦仔習俗之研究〉(嘉義:國立中山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11. 游千慧,〈一九五○年代台灣的「保護養女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12.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ㄧㄧ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13. 劉秀櫻,〈東港的開拓與童養媳婚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
    14. 劉恆妏,〈台灣法律史上國家法律體系對民間習慣規範之介入─以台灣「典」規範之變遷為例-〉,(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5. 盧月玲〈台灣佛寺的現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16. 盧彥光,〈清代臺灣養女制度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
    17.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外文著作
    1. Philip Clart, Charles B. Jones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2. Jordan, David K.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the folk religion of a Taiwanese villag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3. Paul Katz, Murray A. Rubinstein 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4. Olga, Lang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6)
    5. Wolf, Margery, and Roxane Witke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Fourth printed, by Caves books, LTD., 1988)

    五、參考網站
    1. 台灣佛教數位資料庫,《南瀛佛教》,提供網站:中華佛學院研究所
    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tb/ny/index.htm?ny01-01。
    日期:2005/6/4
    2. 連橫,《台灣通史卷二十六》,提供網站:城鄉台灣:www.folkdoc.idv.tw/。
    日期:2005/8/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