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俐婷
論文名稱: 國中生挫折容忍力與復原力之關係-社會支持調節效果分析
指導教授: 古明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復原力
外文關鍵詞: frustration tolerance,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不同性別及家庭結構的國中生在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及復原力之差異;以及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對復原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國中生挫折容忍力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以就讀台灣公立國民中學之七、八及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寄發問卷1710份,回收問卷1677份,其中有效問卷1340份,佔全部受試樣本之79.9%。
    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SPSS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多因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與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中生之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及復原力表現皆達中等以上程度。
    二、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感受到較多社會支持。
    三、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挫折容忍力上有顯著差異,其中男生表現比女生好。
    四、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復原力上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在挫折容忍力及復原力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典型家庭學生表現較佳。
    六、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生在社會支持上無顯著差異。
    七、國中生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間有顯著相關性。
    八、所有挫折容忍力的六個X變項透過第一組典型因素可解釋所有復原力的三個Y變項的36.62%。
    九、所有社會支持的三個X變項透過第一組典型因素可解釋所有復原力的三個Y變項的18.212%。
    十、國中生的性別、家庭結構、挫折容忍力及社會支持可正向預測復原力,解釋變異量達54.6%。
    十一、國中生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對挫折容忍力與復原力之間的關聯有部分調節效果。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實務運用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frustration tolerance,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erm of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s. We also examin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social support to resilience, as well as the moderator effects between the relations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resilience.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participants. The employed instruments included, Inventory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ventory of Social Support, and Inventory of Adolescent Resilience (IAR).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340 seventh graders, eighth graders, and ninth graders students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which account 79.9%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to conduc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o analyze data. The finding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as a whole were all above the average.
    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support, girls were better than boys.
    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 boys were better than girls.
    4.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resilience in term of gender.
    5.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resilience, students from typical families were better than students from atypical families.
    6.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social support in term of family structures.
    7.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8.All variables of resilience were able to be explained by 36.62% variables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9.All variables of resilience were able to be explained by 18.212% variables of social support.
    10. The quality of gender, family structures,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social support could jointly predict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the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was 54.6%
    11. The moderator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between the relations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resilience was partly significant.

    Base on the abov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a reference for practial
    appli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表目次及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6 第一節 復原力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06 第二節 挫折容忍力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7 第四節 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3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5 第一節 現況分析 35 第二節 挫折容忍力、社會支持及復原力間的相關情形 47 第三節 調節效果分析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68 參考文獻 70 一、中文部份 70 二、西文部份 76 附錄一 國中生生活經驗量表 79 附錄二 「國中生挫折容忍力量表」使用同意書 83 附錄三 「社會支持量表」使用同意書 84 附錄四 「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使用同意書 85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11,1-31。
    王愛麗(2007)。自我傷害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慧豐(2008)。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濬楷(2013)。國中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和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鍾和(2001)。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
    王鴻裕(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田欣佳(2006)。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自我效能及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171-202。
    朱森楠(2005)。青少年復原力的概念。2014年7月1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VKzl0uqRHwXKWOYFivEahI_VPg--/article?mid=133
    江靜宜(2009)。國中生家庭氣氛、挫折容忍力與其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芷儀(2005)。從學習自我效能探討學業冒險取向與學習失敗容忍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之國文及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3)。挫折容忍力,教育研究月刊,115,155-155。
    吳慧怡(2006)。國中學生智力內隱理論、失敗容忍力、學業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麗華(2007)。國小級任教師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以教師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5,115-132。
    李秋涼(2012)。弱勢家庭國中生堅毅特質、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海洲、邊和平(1995)。挫折教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素菁(2002)。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李淑玲(2003)。大學運動代表隊學生挫折經驗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8,157-167。
    杜容瑩(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學業無動機、社會支持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谷宗芸(199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周奕伶(200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低自尊個案復原力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周淑如(2007)。家庭暴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林志哲(2007)。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43(1),P1-8。
    林宜貞(1994)。國中學生的教師期望、歸因型態、失敗容忍力與失敗反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芸君(2010)。國中生社會支持、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林浥雰(2010)。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淑美(1989)。目標設定、失敗容忍力、歸因型態與失敗反應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清文(2003)。復原力。教育研究,112,149-150。
    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
    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邵惠玲(2008)。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晟芝(2011)。少年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其復原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台灣地區少年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輔導季刊,41(2),P37-45
    洪慧芳(譯)(2004)。挫折復原力(原作者:Robert, B. & Sam, G.)。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4)
    徐慎怡(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其內外控信念和A 型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袁之琦、游恒山(1993)。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1-192。
    康淳惠(2006)。國中資優生挫折容忍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青少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秋香(2008)。青少年家庭環境、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美儀(2005)。修訂學童復原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張振成(1999)。如何培養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40-44。
    張振成(2003)。挫折與衝突的適應方式。諮商與輔導,211,53-55。
    張益誠(2013)。受霸凌知覺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淑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互動與挫折容忍力之模式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張琋婷(2012)。國中生數學之課業壓力、學業復原力、因應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花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教育部統計處(2014)。國中小概況。台北:教育部統計處。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 6 月 29 日。網址:https://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_M01.XLS
    莊文玲(2006)。國一學生挫折容忍力提升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陳妍伶(2009)。從正向心理學看國三學生的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32-41。
    陳金定(2006)。復原性適應: 自我調適歷程為復原性適應之可能機制(二)。輔導季刊,42(4),11-21。
    陳金彌、陳月枝(2007)。青少年復原力之概念分析。腫瘤護理雜誌,7(1),31-41。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苑茹、馬于雯(2008)。社會支持與國軍士兵自傷行為傾向關係分析-復原力之調節效果。復興崗學報,9,21-26。
    陳皎眉(1986)。青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臺北:桂冠出版社。
    陳雲芬(2006)。效益管理導向之活動計劃模式對國中生復原力與自我控制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傅紹文(2010)。莫拉克颱風後災區青少年逆境感受、復原力、社會支持與焦慮、憂鬱情緒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與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1-35。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馮克芸、陳世欽(譯)(2003)。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原作者:R. Brooks, S. Goldstein)。台北市:天下雜誌。
    黃立賢(1996)。如何培養學生挫折的容忍力,訓育研究,35(2),65-74。
    黃秀媛(2005)。單親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復原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俐婷(2004)。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144-156。
    黃真真、黃秀霜(2010)。國中學生解釋型態、挫折容忍力與其壓力關係之研究。課程與教學論壇,臺東:國立臺東大學。
    黃景立(2011)。國中生課業壓力、自我概念、學業復原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雅琪(2010)。桃園縣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黃德祥(2008)。弱勢學生復原力的培養與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72,53-65。
    溫甯鈺(2008)。國中生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4),491-518。
    廖苑吟(2011)。屏東縣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自主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廖純雅、洪文婷、黃財尉(2008)。從父母教養觀點分析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87-114。
    廖進安(2004)。社會支持與國中生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相關性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嘉義縣。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劉怡婷(2014)。國中音樂資優班學生完美主義與學業挫折容忍力、人際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宣意(2011)。花蓮縣國中體育班學生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晏廷(2013)。大學生生活壓力、網路社群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漢政(2011)。國中學生社會支持、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潘貴美(2007)。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群瑞、蕭文(2004)。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1,59-79。
    蔡嘉慧(199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蕭文(2000)。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理復健上的影響。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40)。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
    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1-31。
    謝昌志(2011)。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毓雯(1997)。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鍾佩君(2012)。學習倦怠的環境與個人因素之分析: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羅文苑(2004)。一位綜合高中學生反敗為勝的求學歷程:探討期間的復原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蘇郁惠(2009)。遭受關係攻擊與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二、西文部份
    Aiken, L. S., & West, S. G. (1991).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London, Sage.
    Benard, B. (1995).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ERIC Document No. ED386327)
    Bennett, D.,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N. Watts &; D.H. Bennet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p.189-210).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Ltd.
    Caplan,G.(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lifford, M. M. (1984). Thoughts on a 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108-120.
    Clifford, M. M. (1988). Failure tolerance and academic risk-taking in ten-to twelve-year-old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58, 15-27。
    Clifford, M. M., Kim, A., & Mcdonald, B. A. (1988) .Responses to failure as influenced by task attribution, outcome attribution, and failure toler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57, 9-37。
    Cobb,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ecine, 38,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Egeland, B., Carlson, E., & Sroufe, L. A. (1993). Resilience as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5, 517-528.
    Fergus, S., & Zimmerman, M.A. (2005).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isk.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6, 399–419.
    Fisher, C. D.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of work: A longitudinal sudy. Journal of Management, 11(3), 39-53.
    Fraser,M. W., Richman,J. M., & Galinsky, M.J.(1999).Risk, protection, and resilience: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3(3), 131-142.
    Grotberg, E. H. (1995). 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6271)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on-Wesley.
    Ko Chih-Hung, Yen Ju-Yu, Yen Cheng-Fang, Chen Chung-Sheng, &; Wang Shing-Yaw (200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belief of frustration intolerance: The Gender Difference. Cyber Psychology & ; Behavior, 11(3), 273-188.
    Kuhl, J. (1984).Volitional aspect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action control. In B. A. Maher (Ed.), Progress in Experimental Personality Research, 13 , 99-171.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uthar, S.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3), 543-562.
    Monroe, Scott M.; Steiner, Stephen C.(1986).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pathology: Interrelations with preexisting disorder, stress, 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1), 29-39.
    Mrazek, P. J., & Mrazek, D. (1987). Resilience in child maltreat ment victim ms: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1, 357-365.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H.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 181-2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27-139.
    Sheldon Cohen and Harry M. Hoberman(1983). Positiv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s as Buffers of Life Change Stres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2), 99–125.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 11-36.
    Swindle, R. W.(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Preventive psychology: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 87-103). New York:Pergramon.
    Tardy, C.(1985).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2), 187-202.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1994).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Behavior, 23, 145-159.
    Wagnild, G. M., &; Young, H. M. (1993).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2), 165-178.
    Wills, T. (1985). Support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 Cohen, & S. L.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 61-78). Orlando: Academic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